序号 | 物质 | 性质 | 用途 |
A | 稀盐酸 | 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 金属除锈 |
B | 氢氧化钙 | 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 改良酸性土壤 |
C | 碳酸钙 | 形成的岩石质地坚硬 | 做建筑材料 |
D | 氯化钠 | 具有杀菌作用 | 清洗伤口 |
选项 | 实验 | 现象 |
A |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 | 固体受潮,逐渐溶解 |
B |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 溶液变红 |
C |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 有氯化钠生成 |
D |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 产生蓝色沉淀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①将固体研磨成粉末状,加水搅拌 | 固体没有全部溶解 |
②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试液 | 溶液呈红色 |
③取不溶物,滴加稀盐酸 | 有气泡产生 |
探究一: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兴趣小组同学取少量氢氧化钠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滴加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回同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
①碱石灰是NaOH和CaO的固体混合物,能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②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ρ=1.977g/L
③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能发生反应:Na2CO3+CaCl2=CaCO3+2NaCl
【设计实验】:甲、乙两兴趣小组同学分别称取2g氢氧化钠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反应,通过测定产生二氧化碳的量进行计算。甲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方案一测定二氧化碳的质量。(注:不考虑稀盐酸中HCl气体的挥发)
【交流讨论】
乙小组同学认为方案一的C装置气管水面上应覆盖一层植物油,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由此提出了方案二,但甲小组同学认为方案二的装置也存在缺陷,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请你指出产生影响的原因:(写一点)。
“操作I”的名称是;
①小柠认为,料液中一定存在NaCl和NaOH,料液中一定有NaOH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小柠猜想,料液中还有可能存在Ca(OH)2或Na2CO3 , 于是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取少量上层清液放入试管中,滴加少量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
实验2:取少量上层清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没有明显现象。
由此可以得出,该料液中除NaOH与NaCl外,还含有(填写化学式)
同学 |
甲 |
乙 |
丙 |
操作 |
各取一支相同规格的试管,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待测溶液 |
||
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
加入足量的 ? |
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 |
|
现象 |
变红 |
产生气泡 |
产生白色沉淀 |
结论。 |
没变质 |
变质 |
变质 |
【提示:AlCl3+3NaOH=Al(OH)3↓+3NaClㅤㅤAl(OH)3+NaOH=NaAlO2+2H2O】
①取质量、大小相同的3个烧杯,分别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100克;@向上述3个烧杯中分别加入3份质量不同的样品;
②充分反应后,再用电子天平称量烧杯及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假设产生的气体完全逸出)。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一 |
实验二 |
实验三 |
|
反应前稀盐酸+烧杯质量(克) |
150 |
150 |
150 |
反应前固体样品质量(克) |
4 |
8 |
12 |
反应后烧杯内物质+烧杯质量(克) |
m |
155.8 |
158.7 |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成分:氢氧化钠固体、铝粉 |
净含量: 200克 |
注意事项:使用时要防明火 |
保存方法:密封 |
使用范围:毛发残渣等淤积物 |
I.取样品 40g,倒入容积为 200mL 的锥形瓶中,然后在分液漏斗中加入水,置于电子天平上测出总质量 m1。
II.打开活塞,加入足量的水充分反应,直到没有固体剩余,静置一段时间,测出总质量 m2。
III.实验数据如表。
请根据以上信息求样品中铝的质量分数。
反应前总质量m1 |
反应后总质量m2 |
372.44g |
371.24g |
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问题。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4次 |
第5次 |
第6次 |
|
加入盐酸的质量/g |
25 |
25 |
25 |
25 |
25 |
25 |
锥形瓶中物质的质量/g |
75 |
100 |
a |
150 |
172.8 |
1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