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阅读...

更新时间:2023-10-31 浏览次数:56 类型:复习试卷
一、综合题
  • 1. (2023七上·常州月考) 班级开展“让生活少点塑料”专题学习活动,请围绕以下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研究人员对2014年至2020年间50多项调查鱼贝类中微塑料污染的报告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微塑料存在于海洋动物的肠道、肝脏等各个部位中。其中大型鱼类和哺乳动物只消化了一部分塑料,大部分被排出;而牡蛎、贻贝和扇贝等软体动物则消化掉了所有吞食的塑料。该项研究表明,微塑料已广泛存在于环境中,而且早已进入了人类生活,进入了人类的食物链。有毒化学物质会随着食物链的增加而累积,对食用被污染的海鲜的人造成危害。

    材料二: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一次性的口罩、手套、西罩、长袍和塑料袋的需求猛增。塑料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一线人员的防护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疫情之下一次性塑料用品的增加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也需要考虑我们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现在,我们站在两种未来的交界处,一种是不可持续的权宜之计,未来海洋中的塑料比鱼还多。另一个是可持续的生活和工作模式,拥抱并帮助推广塑料循环经济的概念,通过减少、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使塑料废物远离我们的河流、海洋和环境,为所有人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公平和更宜居的未来。

    材料三:

    究竟该如何避免微塑料对我们的危害呢?就个人而言,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使用会产生微塑料的产品,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塑料产品,避免制造更多的塑料废弃物,特别是那些不宜回收或者不易为大家识别的塑料产品都可能成为微塑料的来源,对大自然产生危害。

    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增加现有塑料产品的使用寿命,最大限度地重复使用这些塑料产品,避免用后即弃的消费习惯。最后,我们建议大家依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妥善地对塑料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的威胁。

    1. (1) 根据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微塑料存在于海洋动物的各个部位中,海洋动物被迫消化掉所有吞食掉的塑料。 B . 要减少环境污染,我们要避免使用会产生微塑料的产品,避免制造更多的塑料。 C . 为统筹管理,各地应按统一标准,对所有的塑料废弃物进行回收。 D . 目前我们暂无完全拒绝使用塑料的方法,但可通过减少、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公平和更宜居的未来。
    2. (2) 结合以上材料,简述微塑料的危害?
    3. (3) 根据材料,结合生活经验,说说我们该如何减少微塑料带来的危害。
二、文言文阅读
  • 2. (2023七上·肇源月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乙】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①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②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乘轩冕:穿着礼服,坐着有围棚的车。②废书:放下书。

    1. (1) 解释句中加点字。

      ①陈太丘与友行 期:

      ②太丘舍 去:

      ③相而去 委:

      ④宁读如 故: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 (3) 本文出自《世说新语·方正》篇,“方正”指那些品行?甲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4. (4) 乙文中的华歆其实是一位善始善终,德行不错的名士,但这篇短文中管宁却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你能站在管宁的角度说说“割席”原因吗?你在同学中选择朋友有标准和原则吗?请说出2条。
  • 3. (2022七上·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1. (1) 给加点字注音。 

       ①尊君在不 ( ) 

       ②起之不以俟者( ) 

       ③宜其能服三军( ) 

    2. (2)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日中(期:约定) B . 而去(委:舍弃) C . 与之食(方:陈元方,元方) D . 其自食其言也(恐:害怕 ,担心)
    3. (3)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 B . 《世说新语》是距今不到1000年的南宋朝人刘义庆编写的。 C . 吴起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D . 陈太丘是太丘县的县长,他父亲给他起的名字不是陈太丘。
    4. (4) 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 4. (2023·深圳模拟) 阅读下面选文, 完成下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初自马岭入龙山①,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遶观②俯览,遂忘簪菙辔③之劳。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④,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释]①龙山:与下文“林虑”均为山名。②遶(rào)观:环视。③菙辔:马鞭子、马笼头。④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丙】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其境过清/中有足乐者 B . 气象潇洒/野有麦场 C . 神寒骨/属引 D . 留连步/清风
    2. (2)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①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②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

    3. (3) 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B . “坐石弄泉”中的“弄”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C . 乙文“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这句话的断句是正确的。 D . 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化用了丙诗的颈联,都给人苍茫、辽阔的感觉。
    4. (4) 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小语和小文就甲乙丙三篇游记的写法展开了讨论,请结合甲乙两文,将两人对话补充完整。

      我认为①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因为②

      我认为③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因为④

    5. (5) 古代诗文表达的情感往往是复杂的,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方法来解读作者情感的变化,请你结合【甲】【乙】【丙】内容,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

      选择方法

      结合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甲】

      前文“心乐之”、下文“悄怆幽邃”可见作者心情由乐转忧。

      【乙】

      ②⑤

      【丙】

      “征蓬”“归雁”“孤烟直”“落日圆”可见作者心情变化是

      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 , 窥测情感;

      直接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

      ③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④根据意象掌握情感

      ⑤从人物行为分析其情感

  • 5. (2023九上·福田开学考)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节选自《兼爱中》)

    【丙】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选贤能/国之国之相攻 B . 故人不独其亲/故人不独亲其 C . 是故谋闭而不/必天下之利 D . 真无马邪/故人不独亲
    2. (2)  翻译句子。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

    3.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道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大道之行也》一文中孔子向学生言偃谈论了他思想中的“大同”社会愿景。 B . 甲文中的“归”有“女子出嫁”的意思;“省”指探望、问候尊长,鲁迅的《社戏》中鲁镇有出嫁的女儿夏天回娘家省亲的习俗。 C . 乙文中的“仁人”主要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D . 丙诗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写出了农家待客的热情淳朴,充满浓郁古朴的生活气息,诗人游性十足,游意不尽。
    4. (4)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体现了《大道之行也》中所构想的理想社会,其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甲文句中的“  ”和“  ”有异曲同工之妙。
    5. (5)  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 6. (2023九上·龙江月考) 阅读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抚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复的者,善说……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遣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选自袁宏道《游惠山记》,有删改) 

    1.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雾凇沆砀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③是金陵人,此 

       ④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 

    2.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 

    3. (3) 【甲】文主要运用了的表现手法,描绘了西湖雪景;【乙】文两段之间运用了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山中胜景的喜爱。 
    4. (4) 【甲】【乙】两文共同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闲趣?这种闲趣分别体现了张岱和袁宏道怎样的精神追求? 
三、诗歌鉴赏
  • 7. (2022七上·深圳期末)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题目。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①,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芦管】笛子。②【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1. (1) 【甲】诗首句以“杨花”和“子规”点明事件发生的时令,营造出暮春时节①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②之情。【乙】诗写作者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夜风送来了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边塞将士的③之情。
    2. (2) “我寄愁心与明月”与“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句都写到了月,请分别说说两位诗人各是如何借“月”来抒发情感的。
  • 8. (2022七上·深圳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春 夜

    杜 谷

    星光如此璀璨,

    风也如此柔媚。

    夜是太静谧了,

    旷野也太岑寂。

    今晚天上想有豪华的夜宴,

    广庭密集着银色的灯烛。

    今晚天上仿佛晶莹的花园,

    海上开满洁白的水仙。

    我愿倦怠的人慢慢入睡,

    轻轻打开你梦的门扉。

    愿弦月的微波流进你的梦,

    让你困乏的心灵得到洗沐。

    明天阳光将要燃烧你的窗帘,

    你会看见原野到处长满花的树。

    1. (1)  本诗是从联想到,又从联想到,着力渲染出一幅美丽迷人的春夜图。
    2. (2) 全诗自然地分为3节,第2节紧扣第1节的哪句诗想象了天庭上华灯夜宴的喧闹和瑰丽?
    3. (3) 在第3节诗中,诗人想象了明天将会是怎样的情景?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句子的?
  • 9. (2023七上·聊城开学考) 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思。“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太多的 之情,眼前所见是“”,脑海所想的是亲人团聚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诗人用时空交错的语句,用 的手法,道出了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 

四、现代文阅读
  • 10. (2023七上·常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柳笛闹春

    ①一直以为,明媚的春天一定是在喧闹的柳笛声中拉开大幕的。

    ②儿时,每当柳叶绽出鲜绿,成串成行的柳条在春风中轻轻摇摆的时候,我们这帮顽皮的孩童,都会折下一节柳枝,做成长长短短的柳笛,在春阳中热热闹闹地吹奏。彼时,和风劲吹,阳光正好,年少的孩子们心情也大好。大家--路说说笑笑地走在葱茏的田郊,手持柳笛,鼓着腮帮,就这么呜呜啦啦地奏响了春天的歌谣。

    ③这种恣意的吹奏,不用填词,旋律也谈不上多么婉转,却纯净、透亮,清澈得有如山涧溪水,淌过春天的山野,越过远郊的沟渠,穿过岁月的甬道,汩汩流进人们的心坎。柳笛声或长或短,音律也飘浮不定,音质更是时而高亢,时而低沉,但每一次深情地吹奏,都足以把寂静的春天,从慵长的冬梦中豁然叫醒。

    ④相比于音域宽广的竹笛,柳笛的音质素朴、简单,简直不在一个层级。但它从不自怨自艾,而是在敢于发声中,渐成为大自然中最独特而又最浪漫的乡间吟唱。

    ⑤孩提时的我,每到春天来临,就喜欢手把柳笛,摇头晃脑地吹奏几曲,每次独奏也好,与小伙伴和奏也罢,只要一拿起青碧滑嫩的柳管,整个人都会显得特别精神。在我看来,柳笛是天然的“民间乐器”,孩子们的喜怒哀乐,都一声长、一声短地浓缩在那抑扬顿挫的笛声里。笛声中,有对明天的憧憬,有对未来的展望,诉说着“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殷殷期盼,也倾吐着对家乡、对亲人无尽的眷恋。独奏深沉,和奏欢畅,每一次尽情的欢奏,都会使恬静的春天,在无边的喧闹中,露山舒心的笑容,展示出青春的风采。

    ⑥每每“呜——嘟……”的柳笛声划破长空绯红的桃花早已笑闹成一团挤挤挨挨地缀满了高高的山冈。青白的梨花也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染白了寂寥的原野。春归的燕子亦飞回来了,赶趟似的衔着草泥,在农家檐下筑起了爱的小巢。斑斓的蝴蝶更是欢快地扇动着羽翼,在缤纷的田园尽情舞蹈。柳笛欢唱中,春故娘亦匆匆换上五彩的衣装,站成俏丽的身姿,急切地等待着季节的检阅……

    ⑦倏忽间,春天的大地已展开了闹热的画卷。

    ⑧伴着柳笛的欢鸣,农人们挥着锄,斩着草,在黝黑的土地上播洒着粒粒春种。随着柳笛的奏响,孩子们叫着、嚷着涌向空旷的原野,怡然放飞着亮丽的纸鸢。悠扬的柳笛声里,教师们欣然走进菁菁校园,手执教鞭,把莘莘学子引进知识的殿堂。深情的柳笛曲里,诗人、画家纷纷挥舞着如椽大笔,悉心描摹着春天的美丽与神奇……

    ⑨此去经年,清越而空灵的柳笛声总是执着地响起在记忆深处,把我一次次唤回那些温暖的岁月。它每每长情的演奏,总让大地涌起无边的春潮,让整个春天迸发出盎然的生机。那些乡音弥漫的柳笛声,无拘无束、洒脱飘逸,是心灵深处流淌出的欢歌,曲曲中,道出了一个赤子对故园的诚挚爱恋;声声慢里,吟咏出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浓浓乡愁。不知今夕何夕,无论四季如何变迁,我都痴情地爱着这柳笛声声,爱它曼妙的笛音,爱它滋味悠长的缕缕乡情。

    ⑩吹一曲柳笛,想一想家乡,旖丽的春天便欣欣然跃进了我的心里!

    1. (1) 作者笔下的柳笛声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2. (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6段画线的句子。 
    3. (3) 作者的柳笛声中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4. (4) 请概括第8段的主要内容,并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5. (5) 本文以“柳笛闹春”为题,有何妙处?
  • 11. (2023七上·肇源月考) 现代文阅读

    离花近一些

    侯利明

    ①祖母总能准确分辨出花中最美的一朵,步伐轻盈地走过去,弯下腰,陶醉在花的清香里。这时,她往往正挎着一篮猪草刚从原野里归来,或是正在扶着竹帚打扫庭院。无论晨昏始终有一朵花开得正好,仿佛只为恭候这位鹤发童心的老婆婆。我觉得惊奇,外出靠拐杖探路的祖母,“看”花的眼睛却分明是清澈明亮的,像夏日午后桐树下晾着的一碗清水,净得能看到飘零的紫烟。

    ②祖母满头的发,是一夜之间彻底变白的,那年的我还不到五岁,仰头望见祖母脸上满布的寒霜,不由一阵阵打颤。她哭得停不下来,直到双目失明。无法再去回忆年迈的祖母是怎样在黄昏里一步步蹒跚,摸索着为我做饭洗衣,送我到村小上学。只记得一个周末,我在灯下写作业。柔风送来阵阵幽香,祖母拈针缝衣的手轻颤起来。她扶着桌沿走到窗棂下,循着香来到院子中。“回来了,你们真的回来了……”祖母哽咽着,跟随着若有似无的花香来到墙边,只见一簇簇鲜花在月光下美如仙子,婀娜多姿。这些花默默地发芽,拔节,直到缀满花苞,祖母虽然看不见却也不曾错过花开。花香盈盈,勾勒出温暖,给了她一个满满的拥抱。淡淡清香扣开了祖母紧闭的心门,日子随着一朵花的盛开渐渐有了颜色。侍弄了一辈子庄稼的祖母,能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在每个节气里感知到每朵花的气息。天气慢慢变热,花香愈加馥郁了,祖母在庭院里走动时甚至可以扔掉拐杖,被花香牵着悠然漫步。祖母的步伐越来越稳健,她在花丛中停下脚步,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盛夏光影里她莹白的发犹如栀子花开。

    ③秋风扫,落叶忙。祖母也忙。她忙着把一粒粒花籽都细心地收起来,一包包储藏好,就像收获地里的麦子和大豆。来年春天祖母便会在房前屋后撒花籽,有路过的人讨要,她也总会笑眯眯地将一个个小布包赠予路人。他们从祖母安详的面容里看到了朵朵花开,心想那些花一定是美的。街坊邻里也会来要,去年花开满院,她们曾大把大把地抱花回去插在粗瓷敞口的瓶里,见过的人都晓得这些花是美的。

    ④祖母不再是我一个人的祖母了,她成了大家的“花婆婆”。大人小孩儿都愿意围着她玩闹说笑,谁有了烦心事都要到她开满鲜花的院子里坐上一会儿,倾诉着心底的烦恼,像对祖母说又像是对花儿说。一年又一年过去,我们这条民风淳朴的小巷,有了个诗意的名字:花巷。我在花开花落中长大,就要离家上大学,乡里乡亲都聚拢来,叮咛嘱咐说,花婆婆是我们大家的祖母,彼此供养,相依相扶,我去了只管好好念书。不知谁在人群中低语,还有花。我哭了,眼泪一滴滴收藏进如水光阴,滋润开满鲜花的心田,四季不败。告别祖母出门时,老人家拉着我的手又轻轻放开。

    ⑤第二年暑假,回乡探望祖母。花香萦绕的睡梦里,祖母把用花籽为我串的第一条挂链重新串了一遍,又取出一包新花籽放在桌上,说原来那串是她用一个个春天串起来的,以后要我也开成一朵花,结了果,留下花籽,给予每个人。满院的花开得正好,坐在树影花影里,祖孙俩说着一些珍重的话。我知道,祖母要走了,而从今后的每一个春天,花依旧还会开。

    ⑥整理遗物,看到父母生前从远方寄来的一摞信,其中一页上写着:要离花近一些。当花开放,它应付出生命里全部的能量,竭尽全力,毫不保留。从一封接一封的书信里,我断断续续了解到,父母当初决定放弃安逸的工作去深山支教时,遭受过祖母的百般阻挠,于是就千里迢迢带回一包野花花籽种在庭院里,临走前告诉祖母,大山里开遍了这样的花,看着它们,就像他们在身边。这样的话竟成了永别留言。来春花开时节,父母因救助被山洪冲走的学生,双双殒命。望向窗外,秋色袭人,院子里的花不再芬芳繁盛,有的已经干枯凋谢,渐渐接近终结的尾声, 却看不到丝毫颓败。

    ⑦收拾好一切,我动身启程了。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②段加点词“颜色”,写祖母随着花开走出了失子之痛,生活有了起色。 B . 文中祖母成了大家的“花婆婆”与“祖母”,表现出花巷淳朴友爱的睦邻关系。 C . 文章借祖母百般阻挠“我”的父母去深山支教,批评了她没有大爱、不明大义。 D . 文末“收拾好一切,我动身启程了”暗示了“我”不会辜负祖母的嘱托与期望。
    2. (2) 文章写了哪三次花籽的传递?请简要概括。
    3. (3)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柔风送来的阵阵幽香,祖母拈针缝衣的手轻颤起来。(赏析加点词语) 

      ②她忙着把一粒粒花籽都细心地收起来,一包包储藏好,就像收获地里的麦子和大豆。(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4. (4) 章第⑥段补叙“我”父母生前来信的有关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5) 文章以“离花近一些”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 12. (2023九上·海安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望江南·超然台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 ,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城北。当时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②壕:护城河。③咨嗟:嗟叹声。④故国:故乡,故园。⑤新火:寒食节禁火,节后再取火称为新火。

    1. (1) 从全词看,词人登台看到了、楼台、等暮春景色,触发了他的情感,情因景生,情景相融。
    2. (2) 下阕划线句中的“休”与“且”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 13. (2022七上·上海市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ㅤㅤ①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的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ㅤㅤ②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的肩膀这么高了。那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ㅤㅤ③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效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ㅤㅤ④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ㅤㅤ⑤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样,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ㅤㅤ⑥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很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hé)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尔泽•布菲的老人。 

     ㅤㅤ⑦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1. (1) 看拼音写汉字:干(hé)  
    2. (2)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这句话运用了 描写,作用是 。 
    3. (3) 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4. (4) 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写出一点即可) 
    5.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作品以时间为序,讲述了牧羊人独自一人在荒芜高原种树的故事。 B . 标题“植树的牧羊人”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 C . 结尾段体现人的伟大力量,歌颂了牧羊人的精神,表达作者的敬佩之情。 D . 文章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我”是牧羊人植树的见证者,可见故事真实可信。
  •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草有本心

    彭根成

    ①春天里,我最喜爱的就是小草。出去散步的时候,在路边看到一丛丛青草,我都禁不住俯下身观察它的模样,嗅它散发的清香,赞叹它的生机与旺盛。就是这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小草,也有人们难知难懂的本心。

    ②草亦有恨。“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没有地位、没有庇护的草,被风霜肆意地欺凌,怎能不恨?但它把自己的恨深深地埋没在土里,任冰雪重压也不去呐喊、不去抗争,故野草常被人们认为是软弱的,可以肆意践踏。它似乎知道,与大自然对抗是徒劳的,忍辱负重才是自己唯一的选择。春天来了,它以豁达大度的情怀,把积蓄的力量,化作翠绿的衣裳装扮着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色嫩似将蓝汁染,叶齐如把剪刀裁”,绿草为春天增添了光彩,使春天更加绚丽夺目,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③草是清高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野草,不羡慕花的美丽,不嫉妒花的芳香,不仰慕树的高大,只按自己的本性生长,随四季而荣枯,不媚不俗,不求人知,在旷野里自由地生长着,蔓延着。“一丛香草足碍人”,在耀眼的春光之中,那一丛丛带着晶莹露珠、吐着嫩芽的野草,叫人流连驻足,舍不得离去。春,催生了野草,野草点缀着春天,“草不谢荣于春风”,感恩与回报尽在枯荣之间,野草如此清高的品性,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

    ④草懂得珍惜生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背后除了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之外,还有对生命的珍惜,有了珍惜,才会顽强。哪怕被烈火烧为灰烬,也会把根留住,所以恨野草的人,必斩草除根。然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世间的错综繁杂,争奇斗艳,最终难逃“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的结局。“花易凋零草易生”“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当人们怜惜红白满地的时候,可别忘了“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低回一寸心,不敢怨春风”。大自然对生命是公平的,就看你珍惜不珍惜。

    ⑤草是洒脱的。“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A.在和煦的春天,优雅地换上绿装;在炎热的夏天,尽情地舒展着翠叶;在金色的秋天,沐浴着融融的阳光;在严酷的冬天,不做声息地积蓄力量。风霜雨露,严寒酷暑,本是自然规律,温室里的鲜花自然经不起风吹雨打,与其“花如解语迎人笑”,不如“草不知名随意生”。四季轮回,揭示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劲草不随风偃去”,正是野草洒脱的写照。毫无疑问,能在逆境中顽强洒脱活下来的,便是生命的强者。

    ⑥我很喜欢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草以顽强旺盛的生命力,饱蘸生命的浓墨,在广袤的大地上,不停地挥毫傅彩。

    ——《贺州日报》2021年4月3日

    1. (1) 本文的标题为《草有本心》,请仔细通读全文,分条概括草有哪些本心。
    2. (2) 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从选文画线句中任选一句,赏析其表达效果。
    3. (3) 本文第②段作者写“草亦有恨”,和下文似乎矛盾,能否删掉?说说你的理由。
    4. (4) 本文第③段作者为什么说“野草如此清高的品性,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
    5. (5) 自选一个角度对这篇散文的写法做简要赏析。
  • 15. (2023七下·高要期末) 现代文阅读。 

     【甲】 

     ㅤㅤ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ㅤㅤ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吧,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ㅤㅤ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ㅤㅤ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ㅤㅤ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ㅤㅤ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选自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乙】 

     ㅤㅤ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ㅤㅤ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ㅤㅤ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ㅤㅤ④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ㅤㅤ⑤他只说:“我不吃。” 

     ㅤㅤ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ㅤㅤ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选自杨绛《老王》) 

     【丙】 

     ㅤㅤ①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ㅤㅤ②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ㅤㅤ③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ㅤㅤ④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ㅤㅤ⑤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裁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ㅤㅤ⑥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ㅤㅤ⑦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选自李森祥《台阶》) 

    1. (1) 下列对三个文段及整篇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有两种叙述视角的转换。如“她确有伟大的神力”是“写作时的回忆”视角,“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是“童年的感受”视角。 B . 乙文详写老王送来香油鸡蛋,是因为这一幕体现了作者一家与老王的珍贵友谊,表现了老王的知恩图报令作者既感动又愧怍。 C . 丙文划波浪线句子中,“一个冬天”表明时间之短,“堆得超过了台阶”表明穿破的草鞋之多,从侧面表现了父亲造高台阶新屋的艰辛。 D . 这三篇课文中,“我”终于不知道阿长的姓名,“我”愧怍于忽略了老王的情意,父亲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这样的结尾,都令人感伤,引人深思。
    2. (2) 品味以下句子的加点词语,揣摩人物心理,参照示例填空。                                                                                                                                            
       

       精彩语句 

       
       

       人物心理 

       
       

       尔安敢轻吾射 

       
       

       陈尧咨因卖油翁轻慢自己高超的箭术而愤怒。 

       
       

       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①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 

       
       

       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③ 

       
    3. (3) 以上三段选文均出自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请你结合课文特点,从“内容、写法、主题”角度给这一单元定一个名称,并简述命名理由。 
  • 16. (2023·长沙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舍  得

    赵海宁

    ①父亲去世10年后,在我的“软硬兼施”下,母亲终于同意来郑州跟着我——她最小的女儿一起生活。一天,母亲对先生说,星期天喊你那些朋友回家来吃饭吧,我都来了大半个月了,没见他们来过呢。妈,他们经常在外面聚呢。我替先生解释,母亲摇头,态度坚决地让先生在周末把他们带回家来聚一聚。

    ②周末一整天,母亲都在厨房忙碌。我望着母亲的身影,一丝温暖涌入心间。我将母亲做好的饭菜一一端出,那几个事业有成、几乎天天在饭店应酬的哥们,立刻被几盘小菜和面食小点吸引过去。其中一个忍不住伸手捏起一个菜饺,喃喃说,小时候最爱吃母亲做的菜饺了。母亲便把整盘菜饺端到他面前,说,喜欢就多吃,以后常来家里吃,我给你们做。那个男人点着头,眼圈忽然就红了,他的母亲已经去世多年,他已经很久没回过家乡了。

    ③一个周末的下午,有人敲门,是住在对面的女人,端着一盆洗干净的大樱桃。女人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送给大娘尝尝。我诧异不已,当初搬过来时,因为装修走线的问题,我们和她家闹了点儿矛盾。现在她冷不丁送来刚刚上市的新鲜樱桃,我摸不着头脑,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好。她的脸就那样红着,有点儿语无伦次:大娘做的点心,孩子可爱吃呢……

    ④有一次,得知先生一个同事的孩子患了白血病,母亲要我们送些钱过去。因为是来往并不密切的同事,我们只想象征性地表示一下,母亲却坚决不答应,说,人这辈子,谁都可能会碰到难事,要舍得,好人一生平安。我们听了母亲的话。

    ⑤母亲过来半年后,先生竟然意外升职了,在单位的推荐选票上,他的票数遥遥领先。先生回来笑着说,这是妈的功劳呢,我这票是妈给拉来的。我们才发现,最近我们的人际关系竟然空前好起来,那种好,明显地少了客套,多了真诚。

    ⑥这几天天气出奇的煦暖,我很想带母亲到处走走。可母亲因为天生晕车,坐次车如生场大病,于是一概拒绝出门。那个周末,我灵机一动,妈,我骑车带你去。母亲笑着同意了。

    ⑦小心地骑到路口,是红灯,我轻轻下车。还未站稳,一个警察从人流中穿过来,走到我面前说,不许带人你不知道吗?还在前面带。说完,埋头便开罚单。母亲愣了一下,攥着我的胳膊要下来,我赶忙扶稳她,跟那个年轻的警察说了声对不起,解释说,我母亲晕车,年纪大了,不能坐车,我想带她去动物园看看…… 警察愣了一下,这才看清我带的是一位老人,还不等他说什么,母亲责备我,你怎么不告诉我城里骑车不让带人呢?便急着要下来。我正不知所措,那个警察伸手一把搀住了母亲,大娘,对不起,是我没有看清楚,城里只是不让骑车带孩子——您坐好。他忽然抬起胳膊,向母亲庄重地敬了个礼。然后转身,举旗,以我从未见过的飒爽英姿打起标准的手势:杂乱的人群霎时腾出一个空间,两边前行车辆魔法般定住。年轻英俊的警察用还未脱去稚嫩的笑脸看着我,招手示意我通过。我带着母亲,缓缓地行走在熙攘的人群中劈开的一条人行道上。车辆静止,行人驻足,世界突然安静,空气里流动着一种久违的温情——我带着母亲在众人的目光里骄傲前行。

    ⑧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受到如此特殊,如此温情,如此厚重的礼遇。

    ⑨母亲是在跟我住的第三年查出肺癌的。那天,母亲对我说,你爸他想我了。妈,可是我舍不得。梅,这次,你得舍得。她笑起来,眼睛里面蓄满了暖暖的光亮,手轻轻地拍打着我的手背。但是这一次,母亲,我舍不得。我说不出来,心就那么疼啊,疼得碎掉了。

    ⑩母亲走的那天,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从村头排到村尾,除了亲戚,还有我和先生的同学、朋友、同事,以及我们社区前后左右的邻居们……很多很多人,有些是我见过但不熟悉的,有些是我根本就不认识的,大家神情肃穆,流露出哀伤和不舍。一位老奶奶跟我说,闺女啊,你娘前世积的什么德哟,我这辈子可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啊!

    (本文有删改)

    1. (1) 【梳理概括】文章记叙了母亲的许多事情,也穿插着“我”身处其中的心理活动,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表格。                                                                                                                                                                                   

      时间

      与母亲相关的事情

      “我”的心理活动

      周末

      母亲为先生的同事做美食

      温暖

      有一次

      母亲坚持让我们送钱给孩子患病的同事

      顺从

      半年后

      骄傲

      那天

      母亲检查出肺癌

    2. (2) 【分析鉴赏】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中第⑨段划横线的句子。

      她笑起来,眼睛里面蓄满了暖暖的光亮,手轻轻地拍打着我的手背。

    3. (3) 【分析探究】请简要概括文中“母亲”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以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谈一谈你对“舍得”一词的理解? 

      【链接材料】以前,在农村有这样一个习俗。每当柿子成熟的季节,农民不会把柿子全都摘光,总会特意留下几颗柿子挂在枝头。一来是为了给路过的行人享用;二来是留给鸟儿过冬的时候食用,让它们能够存活下来。这样一来,来年春天,鸟儿就能够捉树上的虫子,让柿子“安然无恙”地生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