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战2024年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3-11-12 浏览次数:36 类型:一轮复习
一、文言文阅读
  • 1. (2023高三上·运城月考) 文言文阅读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其威仪,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之时雨春风,沾被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时俗不察视以为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节选自《传习录》(明•王守仁)

    1. (1) 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乐嬉游而拘检惮:害怕 B . 枯槁矣就:接近 C . 彼视学舍如而不肯入囹狱:案件 D . 改废其绳墨绳墨:规矩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B .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C .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D .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3. (3) 在作者看来,当世之人对儿童教育的理解存在很多误区。以下六句编成四组,全都属于当世之人认识误区的一组是(   )

      ①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②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③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④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⑤鞭挞绳缚,若待拘囚⑥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⑤ C . ②④⑥ D . ④⑤⑥
    4. (4)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②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5. (5)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古人、当世之人对儿童教育方法上的差异进行了多次对比,请同学们任选一处对比加以简要分析,并概括一下作者通过这组对比想要表达的教育观。
  • 2. (2023高三上·榆林期中)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 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曾子曰:“身也者父投遗使也往父母之遗体数不敬受?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在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 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弯孰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 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 也,卒为难。父母既 , 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 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谓也!”

    (节选自《礼记·祭义》)

    材料二:

    记曰:“舜见瞽叟,其容造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哉,天下皮发!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 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为臣主,退不为父子耶? 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 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战焉?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今舜以贤取君之国,而汤武以义放骇其君,此皆以贤而危主者也,而天下之。”(节选自《韩非子·忠孝》)

    【注】①瞽叟;舜父名。②造(cù)焉:同“楚”,局促不安的样子。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身也A 者B父母遗C 体也D 行父母之E遗体F敢G不H故乎?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没,即“殁”,指去世,与贾谊《过秦论》中“始皇既没”的“没”词义相同。 B . 之,助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夫子之谓也”的“之”用法相同。 C . 危,危险,与李白《蜀道难》中“危乎高哉”的“危”词义相同。 D . 贤,形容词意动用法,与韩愈《师说》中“其贤不及孔子”中的“贤”用法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曾子认为,“孝”从高到低可以依次分为“尊亲”“弗辱”“能养”三个等级,他自己只是做到“能养”这个等级。 B . 在曾子看来,“仁”“礼”“义”“信”“强”都和“孝”有关, 一个人遵循孝道就可以获得快乐,反之则会受到责罚。 C . 曾子认为,父母逝世后,子女能做到不给他们带来坏的名声,就是善始善终地遵守孝道,这是为人子女最难做到的。 D . 因为当时天下形势危急,所以舜在面对父亲替酸的朝见时,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孔子认为舜不该有这样的表现。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

      ②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

  • 3. (2023高三上·深圳月考)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宋裹公与楚人战于涿谷上,宋人成列矣,楚人未及济.右司马购强趋而谏曰:“楚人众而宋人寡,请使楚人半 , 未成列 而击之,必败。”襄公曰:“寡人闻君子曰:“不重伤 , 不擒二毛,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厄,不鼓不成列”。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右司马曰:“君不爱宋民,腹心不完,特为义耳。”公曰:“不反列,且行法。”右司马反 列,楚人已成列撰阵矣,公方鼓之。宋人大败。公伤股,三日而死。此乃慕目亲仁义之祸。夫必恃人主之自躬亲而后民听从,是则将令人主耕以为食,服战雁行也民乃肯耕战,则人主不泰危乎!而人臣不泰安乎!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材料二:

    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以天子之上公,而当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 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而宋襄公执子用于次睢之社 。 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尽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紾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部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裹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算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葬之基。 使葬无成则宋裂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删改)

    【注】①紾:弯转,扭曲。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不仁A 之资B 盗C 仁者D 之名尔E 而宋襄公F 执鄫子G 用 H 于次睢之社。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既,指动作已经完成,与《过秦论》“始皇既没”中的“既”词义相同。 B . 涉,徒步渡水,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园日涉以成趣”的“涉”词义相同。 C . 重伤,指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与现在所说的“造成重伤”并不一样, D . 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可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宋襄公率兵与楚国交战,宋国的右司马购强建议,楚国战士比宋国多,如果宋国在楚国人渡河过半还没排好队列时发动攻击,就可以打败他们。 B . 宋襄公因不采纳建议而受到右司马的批评,宋襄公命令说,你不回到队列中去就要接受军法处置;待楚国布好阵势再发动进攻,结果被打得大败。 C . 宋楚之战,《春秋》写宋襄公以高贵之身去做卑微的事,战败之罪显而易见;《公羊传》却赞誉他如周文王。其中的分歧疑义,苏轼认为有必要辩明。 D . 在苏轼看来,宋襄公和王莽类似,宋襄公“不攻击还未列好阵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孺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

      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5. (5)  苏轼认为宋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认为? 
  • 4. (2023高三上·叙州月考) 文言文阅读

    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也。建安中举孝廉,平原府丞。文帝为五官将,召淮署为门下贼曹,转为丞相兵曹议令史,从征汉中。太祖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马。渊与备战,淮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既陈,备疑不渡,淮遂坚守,示无还心。以状闻太祖善之假郃节复以淮为司马文帝即王位赐关内侯转为镇西长史。又行征羌护军,护左将军张郃、冠军将军杨秋讨山贼郑甘、卢水叛胡,皆破平之。关中始定,民得安业。

    黄初元年,奉使贺文帝践阼。而道路得疾,故计远近为稽留。及群臣欢会,帝正色责之,曰:“昔禹会诸侯于涂山,防风后至,便行大戮。今溥天同庆而卿最留迟,何也?”淮对曰:“臣闻五帝先教导民以德,夏后政衰,始用刑辟。今臣遭唐虞之世,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帝悦之,擢领雍州刺史,封射阳亭 , 五年为真。安定羌大帅辟蹏反,讨破降之。每羌、胡来降,淮辄先使人推问其亲理,男女多少,年岁长幼。及见,一二知其款曲,讯问周至,咸称神明。 

    嘉平元年 , 迁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是岁,与雍州刺史陈泰协策。降蜀牙门将句安等于翅上。二年诏曰:“昔汉川之役,几至倾覆,淮临危济难,功书王府。在关右三十余年,外征寇虏,内绥民夷。比岁以来,摧破廖化,禽虏句安,功绩显著,甚嘉之。今以淮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持节、都督如故。”进封阳曲侯。正元二年薨,追赠大将军,谥曰贞侯。

    (选自《三国志》二十六卷)

    ①安定羌:族名。②辟蹏:人名。③翅上:地名。

    1. (1) 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文字断句。

      以 状 闻 太 祖 善 之 假 郃 节 复 以 淮 为 司 马 文 帝 即 王 位 赐 爵 关 内 侯 转 为 镇 西 长 史。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除,除去官职,如李密《陈情表》中的“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B . 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如《项羽本纪》中的“素善留侯张良”。 C . 元年,帝王或诸侯即位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第一年,如隐公元年、贞观元年。 D . 朕,人称代词。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郭淮跟随太祖征讨汉中,太祖回朝后,留下征西将军夏侯渊抵抗刘备,任命郭淮为夏侯渊的司马官。夏侯渊与刘备作战,郭淮当时生病不能出战。 B . 文帝即魏王位,郭淮得到封赏,代理征羌护军,监督左将军张郃、冠军将军杨秋讨伐山里的贼寇郑甘、卢水等反叛的胡人,都取得了胜利。 C . 黄初元年,郭淮在奉命出使祝贺文帝即位的路上生病耽误了行程,遭到文帝严词责备。郭淮巧妙作答,不仅化解了危机,而且得到了提升。 D . 嘉平二年,皇帝下诏总结了郭淮一生的功劳,认为他在关右三十多年,对外征讨贼寇,对内安抚百姓和夷人,打败廖化,擒获句安,功绩显著。
    4.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

      ②昔汉川之役,几至倾覆,淮临危济难,功书王府。

  • 5. (2023高三上·连云月考)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墨子·公输,有删改》)

    材料二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 , 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节选自《墨子·非攻》)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情不知A其不义也B故书其言C以遗后世D若知其E不义也F夫奚说G书其不义H以遗后世哉。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至于:指抵达,到达,与姚鼐的《登泰山记》中"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中的“至于”词义相同 B . 再拜:指古代礼仪,拜而又拜,表示恭敬之意。再拜礼一般只向地位较高的人,如《鸿门宴》中“再拜大将军足下”。 C . 非:指认为……错误,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觉今是而昨非”的“非”,两者用法不同。 D . 辩:指分辨,辨别,《答司马谏议书》中“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两者意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输》中,墨子为实现政治理想,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去见公输盘,表现了墨子坚持不懈的精神。 B . 《公输》中,墨子巧妙地用“智”“仁”“忠”“强”“知类”等概念层层递进说服公输盘,体现他卓越的论辩艺术。 C . 《公输》中,墨子九距公输盘攻城之机变,成功消除了楚王想要攻城和杀掉自己的想法,最终使楚王放弃攻宋的计划。 D . 《非攻》中,墨子以黑白甘苦作比,批判一些人“杀少谓之不义,杀多谓之义”的看法,展现了义与不义之辨。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②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

    5. (5) 材料二题目“非攻”不能改为“非战”,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
  • 6.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 文言文阅读

    群而不党义

    鲁论《卫灵》篇“群而不党”,集注“和以处众而不阿比”,君子处众之道,诚如是矣。《论语》曰:“诗可以群。”曰:“鸟兽不可与同群。”此“群”之义近公也。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曰:“君子不党。”义近私也公则为和为周在朝可以收同寅协恭之美在野可以释惊世骇俗之嫌。私则为流为比,有其材则凭城据社而堪虞,无其遇则逐末随波而不恤。公私之间、群党之义判然矣。君子之群而不党之由于器识学问亦然矣。

    由是以推,王导纵于王敦,蔡邕铭恩于董卓,党矣而无所为群。贾生羞伍夫绛侯,屈原被谗于靳尚,不党而亦不能群。所谓群而不党者,必如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诸君子,以集思广益而渊然,以黜崇正而毅然,以激浊扬清而霭然,盖无其量者,不能群群矣。而识不足以自固,则又不能不党,此其大较也。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如唐之牛李、宋之洛蜀朔、明之东林,虽不可以一概论,然小人之所以倾陷正士者,无所不至。而不能以群化党,使合乎人心之正、天理之公,诸君子亦与有责焉。以为群,则君子与君子宜无不同,何以洛蜀朔之显分门户?以为不党,则聚徒讲学,何必以诋讥朝政为能。非器识学问之兼至者,盖不足以语此矣。

    后之君子果以释党为心,而不以树党为事,则进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门养。其在《礼》曰:“君子敬业乐群。”此君子之群也。其在《书》曰: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此不党之君子所普为之也。否则意气未化,而声气助之,至欲合群力为君国抗,此则天下之乱也。

    (节选自《赵佩茳集》,有删改)

    1. (1)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党”之义A近私也B公则为和C为周D在朝E可以收同寅F协恭之美G在野可以释H惊世骇俗之嫌。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昭,指光明的,与“唯昭质其犹未亏”的“昭”,两者词义相同。 B . 恶,指行恶事,与“非恶其声而然也”的“恶”,两者词义不相同。 C . 邪,指奸邪之人,“邪曲之害公也”的“邪”表示品行不正的小人,两者用法相同。 D . 王道,指以仁义统治天下的政策,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对“王道”的相关描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经据典,分析“群”“党”的不同内涵,阐明了集体与个人、群与党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B . 作者认为,王导、蔡邕、贾生、靳尚四人党而不群,是因为他们不是器量见识与才学兼备的人,也不值得与他们谈群而不党。 C . 作者认为唐代的牛李党争,宋代洛、蜀、朔三党分立以及明代东林党等,都存在小人用卑劣的手段构陷排挤正直之士的情况。 D . 作者认为像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等人群而不党,真正达到了《礼记》和《尚书》中所提出的“君子之群”的境界。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

      ②后之君子果以释党为心,而不以树党为事,则进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门养晦。

    5. (5) 历史上的朋党之祸值得后人警惕,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党而不群”的危害。
  • 7. (2023高一上·牡丹江月考) 课内文言文阅读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亦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1.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 . 君子生非异也 C . 或师焉,或不焉 D . 君子不齿
    2.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为轮,其曲规         中:合乎 B . 今其智反不能及            乃:竟 C . 官盛则近                  谀:谄媚奉承 D . 木直中                  绳:规矩
    3. (3) 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 欲人之无也难矣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者也 B . 人也远矣            其皆于此乎 C . 相似也             师之不复 D . 明而行无过矣           句读之不
    4.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虛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不如须臾所学也          句读不知 B . 吾尝政望矣            小学大遗 C . 师道之不传久矣             其下圣人亦远矣 D . 耻师焉                 群聚而笑之
    5. (5) 下列各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青,取之于蓝

      A . 而青 B . 其皆出此乎 C . 而耻学 D . 其身也,则耻师焉
    6. (6) 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 . 今之众人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 . 小学而大遗
    7.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道也

      A . 吾尝终日而 B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C . 非能 D . 位卑则足
    8. (8)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9. (9) 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 唐代的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次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坚持摈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B .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曾巩,以及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C .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事情。 D .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性恶论”,荀子认为,可以通过学习教化来改变人性之“恶”。
    10. (10) 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劝学》和《师说》围绕“学习之道”,强调学习重要,主张学习者当有正确学习观,努力改进学习方法。 B . 《劝学》主要采用比喻论证,分层展开论述;《师说》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逐层深入阐述主张。 C . 《师说》中论述圣人从师学习,且“无常师”地学习,可以作为《劝学》中君子学习“善假于物”的论据。 D . 《劝学》和《师说》都是有针对性地提出观点、发表议论,先批判错误观点,后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
    11.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8. (2023高三上·河南月考)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公明仅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曾子曰:“身也者父母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亨孰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幸战!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 , 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谓也!”

    材料二:

    记曰:“舜见瞽瞍”,其容造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为臣主,退不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哉焉?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今舜以贤取君之国,而汤武以义放弑其君,此皆以贤而危主者也,而天下之。”

    [注]①瞽瞍:舜父名。②造(cù)焉:同“蹩”,局促不安的样子。

    (节选自《韩非子·忠孝》)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身也A者B父母遗C体也回行父母之回遗体敢G不H敬乎?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没,即“殁”,指去世,与贾谊《过秦论》中“始皇既没”的“没”词义相同。 B . 之,助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夫子之谓也”的“之”用法相同。 C . 危,危险,与李白《蜀道难》中“危乎高哉”的“危”词义相同。 D . 贤,形容词意动用法,与韩愈《师说》中“其贤不及孔子”中的“贤”用法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曾子认为,“孝”从高到低可以依次分为“尊亲”“弗辱”“能养”三个等级,他自己只是做到“能养”这个等级。 B . 在曾子看来,“仁”“礼”“义”“信”“强”都和“孝”有关,一个人遵循孝道就可以获得快乐,反之则会受到责罚。 C . 曾子认为,父母逝世后,子女能做到不给他们带来坏的名声,就是善始善终地遵守孝道,这是为人子女最难做到的。 D . 因为当时天下形势危急,所以舜在面对父亲瞽瞍的朝见时,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孔子认为舜不该有这样的表现。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

      译文: 

      ②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

      译文:

    5. (5) 曾子和韩非子对“孝”的内涵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 9. (2023高二上·枣庄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李斯、姚贾毁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摘编自《史记·庄周、申不害、韩非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B .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C .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D .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寓言,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庄子》阐述道理和主张,常假托于故事或拟人化的自然物,带有劝诫、教育的性质。 B . 牺牛,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礼记·曲礼下》有:“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古代祭祀对所用牲畜的通称为“牺牲”,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C . 刑名,指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之为“刑名之学”。 D . 下吏,又称属吏、低级官吏;也指交付司法官吏审讯。贾谊的《过秦论》中有“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其中“下吏”与此处意思相同,都是低级官吏的意思。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子学识渊博,却不为世用。他的文章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但都是他随心率性之言,因此当世那些掌权的王公大人都不愿意重用他。 B . 庄子淡泊名利,追求自由。楚威王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他却笑着拒绝了,他只想让自己的心志愉快。 C . 申不害出身卑微,却政绩卓著。他本是郑国一个低级小吏,学了一些儒术后便去韩国求仕。在他执政的前后十五年间,国家安定,军队强大,没有谁敢侵犯韩国。 D . 韩非不善言谈,却能著书立说。秦王见到韩非所著的一些书后,十分想与他交往,秦国攻打韩国就是为了得到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②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10. (2023高一上·辽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孟郊,字东野,洛阳人。初隐嵩少,称处士。性介,不谐合。韩愈一见为忘形交, 与唱和于诗酒间。 贞元十二年李程榜进士,时年五十矣。调溧阳尉。县有投金濑、平陵 城,林薄蓊翳,下有积水。郊间往坐水傍,命酒挥琴,裴回赋诗终日,而曹务多废。县 令白府, 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辞官家居。李翱分司洛中日与谈宴荐于兴元节度使郑

    余庆遂奏为参谋。卒,余庆给钱数万营葬,仍赡其妻子者累年。张籍谥为贞曜先生, 门人远赴心丧。郊拙于生事,一贫彻骨,裘褐悬结,未尝俯眉为可怜之色,然好义者更 之。工诗,大有理致,韩吏部极称之。其诗多伤不遇,年迈家空,思苦奇涩,读之每令 人不欢。其初登第,吟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 日看尽长安花。 ”当时议者亦见其气度窘促,卒漂沦薄宦,诗谶信有之矣。有《咸池集》十卷,行于世。

    (节选自《唐才子传》)

    材料二:

    兹有平昌孟郊, 贞士也,伏闻执事旧知之。郊为五言诗, 自前汉李都尉、苏属国及 建安诸子、南朝二谢,郊能兼其体而有之。李观荐郊于梁肃补阙书曰:“郊之五言,其 有高处,在古无上,其有平处,下顾二谢。 ”韩愈送郊诗曰:“作诗三百首,窗默咸池 音。 ”彼二子皆知言者, 岂欺天下之人哉?郊穷饿不得安养其亲,周天下无所遇。作诗 曰:“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 出门即有阂,谁谓天地宽? ”其穷也甚矣。凡贤人奇 士, 皆自有所负,不苟合于世。是以虽见之,难得而知也。故见贤而能知,知而能用,用而能尽其才,而不容谗人之所间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节选自李翱《荐所知于徐州张仆射书》)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李翱分司洛中 A 日 B 与谈 C 宴 D 荐于兴元 E 节度使 F 郑余庆 G 遂 H 奏为参谋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可怜,指值得怜悯,与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中的“可怜 ”词义不相同。 B . 韩吏部,此处是以官职名指称韩愈,材料二中“苏属国 ”的称谓方式与此相同。 C . 执事,指办事官员,代指对方,以示尊敬。 D . 遗,指赠送,与《涉江采芙蓉》的“采之欲遗谁 ”中的“遗 ”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郊仕途不畅,又不擅长谋划生计,一生贫穷潦倒;孟郊去世后,节度使郑余庆出资办理丧事,还供养其妻子儿女数年之久。 B . 孟郊的五言诗兼有汉代及南朝一些作品的风格并自成特色,而他那些感伤自己遭遇的诗歌艺术价值却不高,读后令人不欢畅。 C . 孟郊曾经隐居嵩山一带, 以处士自称;韩愈对孟郊的诗才十分赞赏,二人关系很好,常一起饮酒赋诗,相互唱和,不拘形迹。 D . 李翱极力举荐孟郊,在给张仆射的举荐信中,他赞扬孟郊的诗歌成就,介绍其品性与处境,希望张仆射能加以任用, 以尽其才。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工诗,大有理致,韩吏部极称之。

      ②故见贤而能知,知而能用,用而能尽其才,而不容谗人之所间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5. (5)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孟郊仕途不顺的原因。
  • 11. (2023·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十二年,彗星见。景公柏寝,叹曰:“堂堂!谁有此乎?”群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谀甚。”景公曰:“彗星出东北,当齐分野,寡人以为忧。”晏子曰:“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茀星将出,彗星何惧乎?”公曰:“可禳否?”晏子曰:“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故晏子以此谏之。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 , 请更诸爽塏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于是景公繁于刑,有鬻踊①者。故对曰:“踊贵屨贱。”景公为是于刑。

    及晏子如晋,公更其宅,反则成矣。既拜,乃毁之而为里室,皆如其旧。则使宅人反之。曰:“谚曰‘非宅是卜,唯邻是卜’。二三子先上邻矣,违卜不祥。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违诸乎”卒复其旧宅。公弗许。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三年》)

    材料三: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

    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①踊:受刖刑的人所穿的一种特制鞋子。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A子B不C犯D非E礼F小G人H不I犯J不K祥L古M之N制O也P吾Q敢R违S诸T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坐”与现代“坐”的姿势不同,多指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压于脚后跟。 B . “居”指居住,与《张衡传》中“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的“居”意思相同。 C . “省”指减少,与《咏怀古迹》中“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省”意思不同。 D . “寿”指保存性命,与《鸿门宴》中“若人前为寿”的“寿”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景公担心彗星出现齐国将有灾祸,害怕齐国落人他人之手,期待用祈禳消除灾祸,对此晏子认为,薄赋慎刑比祈禳神明更能解决问题。 B . 晏子的住所靠近市场,狭小又喧闹多尘,齐景公想为晏子更换住所,但晏子表示这里是君王的先臣所居之处,靠近市场反而有许多便利。 C . 齐景公趁晏子出使晋国时重造了他的住宅,晏子拜谢后拆毁新房,全部恢复原貌,这是因为与住新宅的快乐相比,晏子更看重旧邻之谊。 D . 晏子在不同场合对齐景公用刑繁苛的问题进行了劝谏,景公因此意识到滥用刑罚会对百姓造成伤害,于是听取晏子的意见而减少了刑罚。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

      ②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5. (5) 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为人处世始终秉持崇俭品格。请简要概括其“崇俭”的具体表现。
  • 12. (2023·龙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齐宣王问曰:“汤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文本二:

    越王曰:“寡人躬行节俭,下士求贤,不使名过实,此寡人所能行也。多贮谷,富百姓,此乃天时水旱,宁在一人耶?何以备之?”范子曰:“百里之神,千里之君。汤执其中和,伊尹,收天下雄隽之士,练卒兵,率诸侯兵伐桀,为天下除残去贼,万民皆歌而归之。是所谓执其中和者。”越王曰:“善哉,中和所致也!寡人虽不及贤主、圣王,欲执其中和而行之。今诸侯之地或多或少强弱不相当兵革暴起 , 何以应之?”范子曰:“知保人之身者,可以王天下;不知保人之身,失天下者也。”越王曰:“何谓保人之身?”范子曰:“天生万物而教之而生。人得谷即不死,谷能生人,能杀人。故谓人身。”

    越王问范子曰:“何执而昌?何行而亡?”范子曰:“执其中则昌,行奢侈则亡。”越王曰:“寡人欲闻其说。”范子曰:“臣闻古之贤主圣君,执中和而原其终始,即位安而万物定矣;不执其中和,不原其终始,即尊位倾,万物散。文武之业,桀纣之迹,可知矣。古者天子及至诸侯,自灭至亡,渐渍乎滋味之费,没溺于声色之类,牵孪于珍怪贵重之器,故其邦空虚。困其士民,以为须臾之乐,百姓皆有悲心,瓦解而倍者,桀纣是也。身死邦亡,为天下笑。此谓行奢侈而亡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外传枕中第十六》)

    【注】①越王:此指勾践。②范子:指范蠡。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今A诸B侯C之D地E或F多G或H少I强J弱K不L相M当N兵O革P暴Q起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放”指驱逐、流放,与《屈原列传》中“是以见放”的“放”字意思不相同。 B . “举”指举用、选拔,与《阿房宫赋》中“函谷举”的“举”字意思不相同。 C .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与成语“文武之道”中的“文武”意思相同。 D . “畔”指背叛、叛乱,与《苏武传》中“畔主背亲”中的“畔”字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勾践认为贮谷富民是应该的,只是有时天时不利,旱涝成灾,他一人也无能为力,因此他向范蠡请教防备灾害、积贮粮食的方法。 B . 范蠡认为只有懂得保护别人的人,才能成就王业。民以食为天,君主要保护民众,就要让民众得到粮食,君主自身不能奢侈浪费。 C . 范蠡熟悉史事,深知古代君主和诸侯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他们贪图口腹享受,沉湎歌舞声色,迷恋奇珍异宝,以至于国库空虚。 D . 桀、纣等统治者大肆挥霍,陷士民于困境以取乐,结果百姓伤悲,人心瓦解,揭竿而起推翻了政权。最终他们身死国灭,成为全天下人的笑柄。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人躬行节俭,下士求贤,不使名过实,此寡人所能行也。

      ②不执其中和,不原其终始,即尊位倾,万物散。

    5. (5) 孟子、范蠡对待“汤放桀,武王伐纣”的看法与齐宣王有何不同?请根据原文简要说明。
  • 13. (2023·深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轩记

    苏 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以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升斗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选自《古文辞类纂》,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B .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C .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D .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败刺史府门”与“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两句中的“败”含义不同。 B . “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与“吾家读书久不效”(《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效”含义不同。 C . “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两句中的“区区”含义相同。 D . “独幸岁月之久”与“幸可广问讯”(《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最初,作者想把东轩当作宴乐之所,特意种上了杉、竹;后来,每天出入时看到东轩只能哑然自笑,笑中含有苦涩之意。 B . 之前作者难以理解颜回为何要受困于贫贱,认为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到了筠州后,才改变这一看法。 C . 士人未听闻大道之前,易沉迷名利、儿女之乐;等到修炼成为有德者,才能真正拥有看轻贫困、傲视权势的颜氏之乐。 D . 文章以建造东轩开头,以怀思东轩收尾,中间由自身不得安于东轩引出对颜回安于陋巷的议论,文脉贯通,思路严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②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

    5. (5) 苏辙觉得自己未能实现颜氏之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14. (2023·石家庄模拟)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二月乙酉,(晋悼)公即位。使吕宣子将下军,曰:“郯之役,吕锜佐智庄子于上军,获楚公子段臣与连尹裳老,以免子羽。郗之役,亲射楚王而败楚师,以定晋国而无后,其子孙不可不崇也。”使彘恭子将新军,曰:“武子之季,文子之母弟也。武子宣法以定晋国,至于今是用。文子勤身以定诸侯,至于今是赖。夫二子之德,其可忘乎!”故以彘季屏其宗。使令狐文子佐之,曰:“昔克路之役,秦图败胥魏厥却退秦师于辅氏亲止杜回其勤铭于景钟至于今不育 , 其子不可不兴也。”君知士贞子之帅志傅闻而宣息于教也,使为太傅。知来纠之能御以和于政也,使为戎御。知荀宾之有力而不暴也,使为戎右。栾伯请公族大夫,公曰:“荀家惇惠,荀会文敏,黡也果敢,无忌镇静,使兹四人者为之。夫赍梁之性难正也,故使惇患者教之,使文敏者导之,使果敢者论之,使镇静者修之。惇息者教之,则遍而不倦;文敏者导之,则婉而入;果敢者途之,则过不葩;镇静者修之,则壹。”使兹四人者为公族大夫。公知祁奚之杲而不淫也,使为元尉。知羊舌职之聪敏肃给也,使佐之。知魏彜之勇而不乱也,使为元司马。知张老之智而不诈也,使为元候。知铎遇寇之恭敬而信强也,使为舆尉。始合诸侯于虚打以救宋,使张老廷君誉于四方,且观道逆者。吕宣子卒,公以赵文子为文也,而能恤大事,使佐新军。五年,请戎宋请服,使魏庄子盟之,于是乎始复霸。  

     (节选自《国语·晋语七》) 

     材料二: 

       魏绛(魏颖的侄子)事胥悼公。悼公三年,会诸侯。悼公弟杨干乱行,魏烽僇辱杨干。馀公怒曰:“合诸侯以为荣,今辱吾弟!”将诛魏绛。或说悼公,悼公止,卒任魏烽政,使和戎、狄。戎、狄亲附。悼公之十一年,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中,九合诸侯,戎、狄和,子之力也。”赐之乐,三让,然后受之。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后意思是没有后代,与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无后”含义相同。 B . 戎右指陪乘之官,作战时在君主之右,执武器以护卫。《鸿门宴》中的樊哙即任此职。 C . 膏粱指肥肉细粮,泛指精美食物,此处指富贵人家及其后嗣,与“纨绔”意思相同。 D . 淫意思是放纵、恣肆,与《离骚》中“谣诼谓余以善淫”的“淫”意思不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悼公善待功臣之后,不仅屏退对他们的宗族进行看管的人,而且还让其后世子孙蒙受恩惠,担任军队中的重要职位。 B . 悼公认为朴实敦厚、好学聪明、果敢决断、沉着镇定的人有助于教导贵族子弟处事周全,通明事理,不隐过失,稳重专一。 C . 悼公初次会合诸侯的目的是对宋施以援手,他派张老到处宣扬国君的美誉,观察哪些诸侯是有德义的,哪些诸侯是逆乱的。 D . 魏绛因不畏权贵,且任职八年中,九次会和诸侯,安定国家边邑,而被国君授乐器赏赐,魏绛多次辞让后才最终接受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戎来请服,使魏庄子盟之,于是乎始复霸。 

        ②或说悼公,悼公止,卒任魏绦政,使和戎、狄。 

    5. (5) 晋倬公的谥号为“惊”,是取他英年早逝之意。《逸周书·谥法解》:“年中早夭曰悼。”有人认为按照他的所作所为,应该给他更好的谥号。请依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其理由。 
  • 15. (2024·郫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武)王曰:“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秦虽辟远,然而心忿悁含怒之日久矣。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敬使臣先以闻于左右。”

    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哉?今秦发三将军,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驱韩、魏而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曰:‘四国为一以攻赵,破赵而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臣请案兵无攻,愿大王之定计。”

    赵王曰:“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断官事。寡人宫居,属于师傅,不能与国谋。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剖地谢前过以事秦。方将约车趋行,而适闻使者之明诏。”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绳池,割河间以事秦。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 B . 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 C . 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 D . 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连横,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出自“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与“合纵”对应,也作连衡,是张仪提出的外交策略,也用来泛指结盟。 B . 御史,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C . 文中“适闻”之“适”作“恰好”讲,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适”意义相同。 D . 寡人,寡人是古代王侯自称的谦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一般被封诸侯王者自称“寡人”,诸侯夫人和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的。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仪表面上以谦卑的态度恭维赵国实力强大,使秦国十五年来不敢出函谷关一步,且举国恐惧,实则绵里藏针,指责赵国以前的合纵之策严重损伤了秦国的利益,秦国因此怀恨已久。 B . 张仪说辞里引用历史上周武王甲子日伐纣灭殷之事,扬言秦国不惜一战,要像周武王伐纣一样,决战邯郸城下,灭亡赵国,意在威胁赵国,达到动摇并拉拢赵武王连横事秦的目的。 C . 张仪对赵武王说,秦国军事实力强大,灭了巴蜀,吞了汉中,亡了两周,夺了九鼎,虽然夸大其辞,却也表明秦国具备吞并其它各国的能力。 D . 赵武王认为,先王只知在深宫中读书,不参与国政,执政后因为年纪轻轻而且执政时间短,而对合纵术心存怀疑,决定割地事秦。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

      ②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断官事。

    5. (5) 请简要概括文中赵王改变外交策略的原因。
  • 16. (2024·青羊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火,美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遣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乙)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费谊见孔子,升堂有馀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节选自苏轼《答谢民师”书》)

    ①谢民师,名举廉,新淦(江西新干县)人,宋神宗元半八年进士。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苏轼从海南遇救北归,谢民师正在广东做官,曾带着信和旧作去拜见苏轼。这是苏轼的回信。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B .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C .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D .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干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德”是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字,“周郎”是三国时东吴名将周瑜,“孟德困于周郎”是指周瑜在赤壁击溃曹操一事。 B . “逝者如斯”的典故出自《论语·子罕》,“斯”指代“水”,“未尝往”意思是江水虽然在不断奔流,但前者去后者来,始终滔滔不绝,如同没有流去。 C .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的“适”与《孔雀东南飞》中“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的“适”都是动词,可译为“到……去。” D . “升堂”的典故出自《论语·先进》,后世常用“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升堂”指学问或技能已经达到一定境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客”举曹操之例,表述英雄人物不能与天地共存,于是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这些感慨为下文苏子心志的表白作了铺垫。 B . 甲文苏子与客“主客问答”,苏子以“水”“月”设喻,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去理解人生的价值,其实体现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 . 乙文苏轼引用孔子的相关言语主要是为了阐明他的文章观:语言讲究文采的,才能流传开来;真正能做到“辞达”的也是有文采的。 D . 乙文苏轼认为扬雄喜欢用艰深的文辞,来掩饰本来很浅近的道理,这正是“雕虫篆刻”之类的文章,而他的《太玄》《法言》已经有很大改变,因此可以被称为“经”。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②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

    5. (5) 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总结了自己的写作主张,文章要“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前赤壁赋》的写法符合他的主张吗?请简要分析。
  • 17. (2024·锦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B .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C .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D .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 . 衅钟,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在古代,新铸成的钟要用牲口的鲜血予以祭祀。 C . 《诗》即《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D . 乡党,指乡里、家乡。周制,古代五百家为乡,一万二千五百家为党,合而称乡党。这里指同乡,乡亲。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是因为齐桓公和晋文公,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齐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 B . 甲文齐宣王“以羊易牛”,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惜一头牛。而孟子认为如果齐宣王是因为痛惜牛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那么牛和羊没有什么区别。 C . 乙文孟子的思路是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由此发展出“仁义礼智”,扩而充之推导出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他主张人性本善,否定后天培养的作用。 D . 两篇选文体现出孟子长于说理,善于论辩,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孟子“仁政”学说的德政思想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同时是对孔子德政思想的超越。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②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5. (5) 结合两则材料,说说“不忍之心”和孟子“保民而王”思想之间的联系。
  • 18. (2023·济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和二年冬,成汉主李势不恤国事,加以饥馑,四境之内,遂至萧条。晋安西将军桓温将伐汉,将佐皆以为不可。江夏相袁乔劝之曰:“夫经略大事,固非常情所及,智者了于胸中,不必待众言皆合也。今为天下之患者,胡、蜀①二寇而已。蜀虽险固,比胡为弱,将欲除之,宜先其易者。李势无道,臣民不附,且恃其险远,不修战备。宜以精卒万人轻赍疾趋,比其觉之,我已出其险要,可一战擒也。胡闻我万里远征,以为内有重备,必不敢动。纵有侵轶,缘江诸军足以拒守,必无忧也。”温从之,使袁乔帅二千人为前锋。三年春二月,桓温军至青衣,汉主势大发兵,遣叔父右卫将军福、从兄镇南将军权、前将军昝坚等将之,自山阳趣合水。诸将欲设伏于江南以待晋兵,昝坚不从,引兵自江北鸳鸯碕渡向犍为。三月,温至彭模。议者欲分为两军,异道俱进,以分汉兵之势。袁乔曰:“今悬军深入万里之外,胜则大功可立,不胜则噍类无遗。当合势齐力,以取一战之捷;若分两军,则众心不一,万一偏败,大事去矣。不如全军而进,弃去釜甑,赍三日粮,以示无还心,胜可必也。”温从之。留参军孙盛、周楚将嬴兵守辎重,温自将步卒直指成都。李福进攻彭模,孙盛等奋击,走之。温进,遇李权,三战三捷。昝坚至犍为,乃知与温异道,还,自沙头津济,比至,温已军于成都之十里陌,坚众自溃势悉众出战于笮桥,温前锋不利,参军龚护战死,矢及温马首。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袁乔拔剑督士卒力战,遂大破之。温乘胜长驱至成都纵火烧其城门势夜开东门走至葭萌使散骑常侍王幼送降文于温 , 寻舆榇②面缚诣军门,温解缚、焚株,送势及宗室十余人于建康,引汉司空谯献之等以为参佐,举贤旌善,蜀人悦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桓温灭蜀》)

    [注]①胡、蜀:此指东晋十六国时期存在的后赵、成汉两个割据政权。②榇:棺材。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温乘胜长驱/至成都纵火烧其城门/势夜开东门走/至葭萌/使散骑常侍王幼送降文于温 B . 温乘胜长驱至成都纵火/烧其城门/势夜开东门/走至葭萌/使散骑常侍王幼送降文于温 C . 温乘胜长驱/至成都纵火/烧其城门/势夜开东门/走至葭萌/使散骑常侍王幼送降文于温 D . 温乘胜长驱至成都/纵火烧其城门/势夜开东门走/至葭萌/使散骑常侍王幼送降文于温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加点的“饥馑”,指饥荒,荒年,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凶年免于死亡”的“凶年”意思相同。 B . “不修战备”的“修”,意为修理、整治,与《离骚》中“余独好修以为常”的“修”意思不同。 C . “赍三日粮”的“赍”,意为携带,与《孔雀东南飞》中“赍钱三百万”的“赍”意思不同。 D . “引汉司空谯献之”的“引”,意为推荐,与《苏武传》中“虞常果引张胜”的“引”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桓温欲伐蜀,很多人都认为不可能成功,而袁乔则力劝桓温攻蜀,提议轻军速进,待敌方发现时已经通过了其赖以为守的天险,得以成功。 B . 桓温的军队到达青衣后,李势派李福和昝坚等率军从山阳奔赴合水抵御桓温,将领们都想在江的南岸设伏来对付东晋大军,昝坚不同意。 C . 桓温留孙盛、周楚留守彭模,亲自率领步兵轻装向成都进军。李福进攻彭模,孙盛等人率领的老弱残兵经奋战仍不敌李福而败逃。 D . 李势带着成都城中所有的守军与桓温在笮桥决战。晋军初战不利,官兵们产生退缩情绪,袁乔趁晋军鼓吏的失误督率士卒力战,扭转了战局。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经略大事,固非常情所及,智者了于胸中,不必待众言皆合也。

      ②乃知与温异道,还,自沙头津济,比至,温已军于成都之十里陌。

    5. (5) 面对后赵与成汉两个外患,袁乔为什么提议首先讨伐成汉?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19. (2023·天津市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一) 

     与人论谏书 

     [唐]杜牧 

     某疏愚于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每见君臣治乱之间,兴亡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冀人君一悟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上。是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慎勿食,果食之,必死。”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谓我死,必倍食之。”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此常人之情。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上不说。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危,御史大夫言可听。”上曰:“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近者宝历中,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时谏者至多,上意不决。拾遗张权舆伏紫宸殿下,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皇帝宫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帝曰:“骊山若此之凶邪?我宜一往,以验彼言。”后数日,自骊山回,语亲幸曰:“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 

     今人平居无事,友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减) 

     (二) 

     谏官论 

     王安石 

     今之谏官者,天子之所谓士也,其贵,则天子之三公也。惟三公于安危治乱存亡之故,无所不任其责,至于一官之废,一事之不得,无所不当言。今命之以士,而责之以三公,士之位而受三公之责,非古之道也。身不能正名,而可以正天下名者,未有也。 

     自公卿至于百工,皆失其职,以阿上之所好,则谏官者,乃天子之所谓士耳,吾未见其能为也。待之以轻而要之以重,非所以使臣之道也。不得已,若唐之太宗,乎其或可也。虽然,有道而知命者,果以为可乎?未之能处也。唐太宗之时,所谓谏官者,与臣弼俱进于前,故一言之谬,一事之失,可救之于将然,不使其命已布于天下,然后从而争之也。君不失其所以为君,臣不失其所以为臣,其亦庶乎其近古也。今也上之所欲为,臣弼所以言于上,皆不得而知也,及其命之已出,然后从而争之,上听之而改,则是士制命而君听也;不听而遂行,则是臣不得其言而君耻过也。臣不得其言,士制命而君听,二者,上下所以相悖而否乱之势也。然且为之,其亦不知其道矣。及其谆谆而不用,然后知道之不行,其亦辩之晚矣。 

     (有删减)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卑凌尊以下上  干:冒犯,触犯 B . 圣主不危  乘:乘坐 C . 人不当如是邪  晓:告知,开导 D . 若唐之太宗,乎其或可也  庶:大概,差不多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冀人君一悟至于治平  人不仁,如乐何 B . 谏杀人者,杀人愈多  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 . 常人之情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 . 有也  唯君图
    3. (3) 下列选项中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B . 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C . 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D . 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语段一中,作者借用甲乙之间对话来阐明,进谏“循常”易于接受,进谏“迂险”易遭抵触。这个平易、生活化的设例幽默风趣,通俗易懂。 B . 语段一中,汉成帝从桥上过,是因为薛广德的说法比张猛的容易让人接受;唐敬宗去骊山,是因为张权舆的进谏激起了他想要前往的欲望。 C . 语段二中,王安石赞同唐太宗时期的做法,谏官与大臣一起面圣,君臣错误的言论和政令可以当场得到纠正,防止颁行于天下之后再进谏。 D . 语段一论证手法多样,讲道理与摆事实结合,最后得出结论“直谏为下”,使人信服;语段二作者在文中谈古论今,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5. (5)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 

       ②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 

       ③今命之以士,而责之以三公,士之位而受三公之责,非古之道也。 

    6. (6) 两个语段虽然是从不同角度在论及“谏官进谏”,但却能让我们领悟很多生活哲理,请试做分析。 
  • 20. (2023·天津市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魏国都城),绛水可以灌平阳(韩国都城)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谿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 , 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德。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悼之四年,晋荀瑶(智伯)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知伯入南里,门于桔柣之门。郑人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将门,知伯谓赵孟(赵襄子):“入之。”对曰:“主在此。”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知伯不悛,赵襄子由是基(憎恨)知伯,遂丧之。知伯贪愎,故韩、魏反而丧之。 

    (节选自《左传》)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康子桓子之跗    履:踩 B . 君子才以为善    挟:怀有 C . 夫德者人之所    严:严厉 D . 苟能于才德之分    审:清楚
    2. (2) 下列合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 臣闻唇亡齿寒    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 B . 二子潜与张孟谈约    今其智反不能及 C . 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德    而君幸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D . 知伯贪愎,故韩、魏反而丧之    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____
      A .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B .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C .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D .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4. (4)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都是智伯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____

      ①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

      ②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

      ③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④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

      ⑤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⑥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

      A . ①②⑥ B . ①④⑥ C . ②③⑤ D . ③④⑤
    5. (5)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 ____
      A . 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B . 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智伯。 C . 司马光认为,才胜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贪得无厌、刚愎自用、怙恶不悛是《左传》中智伯失败的原因。 D . 《左传》中这一段记叙了智伯在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侮辱赵襄子貌丑而胆怯,于是二人交恶,此事直接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
    6. (6)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②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7. (7) 请阐述在司马光看来,人可分为几类?他的“取人之术”是什么?
  • 21. (2023·天津市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宋代·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天地之间,称其气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 , 故其文疏荡,有奇气。此二子 , 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燕、赵间豪俊            游:远游 B . 观终南、嵩、华之高        恣:尽情 C . 天下之所以无忧            恃:依靠 D . 将归益其文                治:研习
    2.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天地之间                  浩浩如冯虚御风 B . 称其气小大                  犹不能不以兴怀 C . 此二子                      石之铿然有声 D . 知天地之广大                谨拜表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B .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C .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D .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4. (4) 下列六句分编四组,全都表现作者在写文章方面赞同的观点的一项是(   )

      ①辙生好为文   ②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③气可以养而致

      ④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   ⑤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⑥而辙也未之见焉

      A . ①②③ B . ③④⑥ C . ②③⑥ D . ①⑤⑥
    5.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本文具体说明了“养气”的新含义,强调了后天的修养,还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篇末点明写作意图。 B . 苏辙曾说过,他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后人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 C . 苏辙自到京城,因没有见到韩太尉而心存遗憾,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来激发自已的雄心壮志。 D . 这篇以议论为主的书信体文章,言辞恳切、感情真挚、推论严密,强调了“养气”“治文”的重要性。
    6. (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②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7. (7) 苏辙认为,“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面致”,就选文谈谈如何养“气”。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 22. (2023·天津市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 , 昔冯唐论颇、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晁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注】①陆贽为唐德宗时宰相,著名政论家。他的奏议往往切中时弊,为后世所推崇。该文写于宋哲宗即位不久。当时旧党上台,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吕惠卿等人弄得面目全非,弊端百出,新旧党之争依然激烈,国无宁日。苏轼进此札子,乞校正陆贽奏议,并建议宋哲宗反复熟读,从中得到治国的启发。②颇,廉颇:牧,李牧。③晁,晁错;董,董仲舒。④孝宣,汉宣帝刘询。

    材料二:

    陆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在奉天 , 朝夕进见,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尝为帝言:“今盗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帝从之。故奉天所下制书,虽武人悍卒无不感动流涕。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

    道有献瓜果者,帝嘉其意,欲授以试官。贽曰:“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轻也。”帝曰:“试官虚名,且已与宰相议矣,卿其无嫌。”贽奏:“非功而获爵则轻,非罪而肆刑则亵。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或规其太过者,对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恤乎?”

    帝自用裴延龄。贽言:“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不听。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韦皋数上表请贽代领剑南,帝犹衔之,不肯与。

    (《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二》)

    【注】①建中四年,泾原兵变,朱呲谋逆,唐德宗避乱于奉天。

    1.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以君心之非 格:纠正 B . 魏相晁董之对 条:条理 C . 庶叛者心 革:改变 D . 帝不 怿:高兴
    2.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此自愧 无厚入有间 B . 譬如医者用药 剖以为瓢 C . 心欲言口不逮 因人之力敝之 D . 不幸,仕不遇时 尔无忘乃父之志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 B . 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 C . 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 D . 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
    4. (4) 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能直接体现陆贽才能与品德的一组是( )

      ①论深切于事情 ②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

      ③非无可观,皆足为治 ④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

      ⑤事有可否,必言之 ⑥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

      A . ①②③ B . ②⑤⑥ C . ③④⑥ D . ②③④
    5.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通过对比,认为陆贽的智慧、文才、论辩、道术等都远远胜过子房和贾谊。 B . 苏轼高度赞赏陆贽,但也认为陆贽很不幸,做官没赶上好时机,进言没有被完全采纳。 C . 陆贽认为皇帝果真不吝惜改过认错,他就可执笔直抒,希望可以让叛变者改变心意。 D . 皇帝任用裴延龄,陆贽上书苦谏,皇帝不高兴,罢免其宰相之位让他担任太子宾客。
  • 23. (2023·合肥模拟) 文言文阅读

    苏秦谓燕昭王曰:“今有人于此,孝如曾参、孝己,信如尾生高,廉如鲍焦、史䲡,兼此三行以事王,奚如?”王曰:“如是足矣。”对曰:“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臣且处无为之事,归耕乎周之上地,耕而食之,织而衣之。”

    王曰:“何故也?”对曰:“孝如曾参、孝己,则不过养其亲其。信如尾生高,则不过不欺人耳。廉如鲍焦、史䲡,则不过不窃人之财耳。今臣为进取者也。臣以为廉不与身俱达,义不与生俱立。仁义者,自之道也,非进取之术也。”

    王曰:“自忧不足乎?”对曰:“以自忧为足,则秦不出殽塞,齐不出营丘,楚不出疏章。三王代位,五伯改政,皆以不自忧故也。臣闻之,善为事者,先其国之大小,而揆其兵之强弱,故功可成,而名可立也。不能为事者,不先量其国之大小,不揆其兵之强弱,故功不可成而名不可立也。今王有东向伐齐之心,而愚臣知之。”

    王曰:“子何以知之?”对曰:“矜戟砥剑,登丘东向而叹,是以愚臣知之。今夫乌获举千钧之重,行年八十,而求扶持。故齐虽强国也,西劳于宋,南罢于楚,则齐军可败,而河间可取。”

    燕王曰:“善。吾请拜子为上卿 , 奉子车百乘,子以此为寡人东游于齐,何如?”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今臣之所以事足下者,忠信也。恐以忠信之故,见罪于左右。

    王曰:“安有为人臣尽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对曰:“今臣为足下使于齐,恐忠信不谕于左右也,愿足下之无制于群臣也。”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B . 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C . 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D . 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完之道也”的“完”指保全,与苏洵《六国论》中“不能独完”的“完”不相同。 B . 三王,一般是指夏、商、周三代的君主,和后文中的“五伯”一样都是君主的典范。 C . “先量其国之大小”的“量”指权衡,与贾谊《过秦论》中“比权量力”的“量”相同。 D . 上卿,指古代官名或爵位名,文中燕昭王拜苏秦为上卿,意味着苏秦受到了重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燕昭王认为如果侍奉自己的大臣兼具孝、信、廉等品行,他就满足了;而苏秦却表示燕昭王如果满足于此,自己将回归田园,耕织自足。 B . 苏秦以素、齐、楚三国为例,说明君王如果只有自忧之心,是无法开拓疆域的;之后他直接指出燕昭王有伐齐之心,诱导燕王继续发问。 C . 苏秦指出即使是乌获这样大力士,到了年老体衰时也需要他人搀扶;与此相似,齐国虽然是强国,如今也需要得到宋、楚两国的支持。 D . 当燕昭王请苏秦代表燕国出使齐国时,苏秦并未立即答应;他担心自己的忠信不被理解,反而招来灾祸,希望燕昭王能够不受制于群臣。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矜戟砥剑,登丘东向而叹,是以愚臣知之。

      ②安有为人臣尽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

    5. (5)  苏秦为什么不满足于兼具孝、信、廉等品行?请简要概括。
  • 24. (2023·东莞模拟)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疾,生乎忧者也。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节选自欧阳修《赠杨寘序》)

    材料二

    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鼓琴之士,志静气正,则听者易分;心乱神浊,则听者难辨矣。夫正直勇毅者听之,则壮气益增;孝行节操者听之,则中情伤感;贫乏孤苦者听之,则流涕纵横;便佞浮嚣者听之,则敛容庄谨。是以动人心、感神明者,无以加于琴。盖其声正而不乱,足以禁邪止淫也。今人多以杂音悦乐为贵,而琴轻矣。夫琴士不易得,而知音亦难也。 

     (节选自薛易简《琴诀》)

    【注】①雍雍:鸟和鸣声。②伯奇:周宣王大臣尹吉甫的儿子,尹吉甫听信后妻的谗言将他驱逐,他因悲愤投河自尽。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操A弦B骤C作D忽E然F变G之H急I者J凄K然L以M促N缓O者P舒Q然R以S和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之怨刺无以异”和“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屈原列传》)中的“刺”字含义相同。 B . “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和“榆柳荫后檐”(《归园田居》)中的“荫”字的含义不相同。 C . “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和“秦以区区之地”(《过秦论》)中的“区区”的含义基本相同。 D . “而琴见轻矣”和“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中的“见”字的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是一篇赠序,其内容往往是叙友谊、道别情、表祝愿,但这篇却写得别开生面,全文围绕“琴”,款款叙述,情真意切。 B . 有感于好友杨寘的仕途坎坷、体弱多病、内心不快以及所在之地的缺医少药,作者直接表达了对杨寘的不舍之情与劝慰之意。 C . 材料一语言形象生动,运用了比喻、联想等一系列手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D . 薛易简在《琴诀》中提出弹琴要心无杂念,奏出心灵之声,与人的内心深处相互沟通,这样的琴论在今天仍能给人以多种启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

      ②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

    5. (5)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琴曲的作用,《琴诀》中薛易简的观点在材料一中有哪几方面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25. (2023·东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兴平二年,公孙瓒既杀刘虞,尽有幽州之地,志气益盛,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衣冠善士,名在其者,必以法害之,有材秀者,必抑困使在穷苦之地。或问其故,瓒曰:衣冠皆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故所宠爱,类多商贩、庸儿,与为兄弟,或结婚姻,所在侵暴,百姓怨之。

    先是,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瓒自谓易地当之,递徙镇易,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或问其故,瓒回:“兵法,百楼不攻。今吾诸营楼橹数十重,积谷三百万斛,食尽此谷,足以待天下之事矣。”

    建安三年冬十二月,袁绍连年攻公孙瓒不能克,以书谕之,欲相与释憾连和。瓒不答。而增修守备。先是,瓒别将有为敌所围者,瓒不救,曰:“救一人,使后将恃救,不肯力战。”及绍来攻,瓒南界别营,自度守则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见救,或降或溃。绍军径至其门,瓒遣子续请救于黑山诸帅,而欲自将突骑出傍西山,拥黑山之众侵掠冀州,横断绍后。关靖谏曰:“今将士莫不怀瓦解之心,所以犹能相守者,顾恋其居处老小,而恃将军为主故耳。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瓒乃止。绍渐相攻逼,瓒众日

    四年春三月,黑山帅张燕与公续率兵十万三道技之,未至,瓒密使行人书告续,使引五千铁骑于北隰之中,起火为应,瓒欲自内出战。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瓒以为救至,遂出战,绍设伏击之,瓒大败,复还自守。绍为地道,穿其楼下,便烧之,楼辄倾倒。瓒自计必无全,乃悉缢其姊妹、妻子,然后引火自焚。关靖叹曰:“前若不止将军自行,未必不济。吾闻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策马赴绍军而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八·袁绍讨公孙瓒》,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 B . 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 C . 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 D . 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右,指“在……之上”。古人常以右为贵、为上,如右戚、右族、无出其右。 B . 楼橹,古代供守兵嘹望敌军动静的无顶盖高台,用于侦查,亦可配合进攻。 C . 蹙,指“窘迫”,与《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的“蹙”字意思不同。 D . 赍,指“携带”,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赍”字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孙瓒因听童谣说唯有易县可以避世,于是把军队迁到易县驻扎,挖掘壕沟,修建土丘、楼宇,以守代攻。 B . 公孙瓒不去援救被敌人包围的别将,是因为他担心一旦援救,以后其他将领便都会依靠援救,消极怠战。 C . 公孙瓒想亲率突骑出奔西山,集结黑山兵众攻冀州,切断袁绍后路,但关靖认为此时军心不稳,将军不宜离开易京。 D . 公孙瓒与儿子的密信被袁绍的巡逻兵截获,导致计划失败,后虽回城继续坚守,终难逃身死兵败的结局。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衣冠皆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

      ②吾闻君子陷入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

    5. (5)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公孙瓒最终被袁绍攻克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