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良渚文化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 ②良渚文化有力证明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历史
③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④良渚文化在中国都邑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墓葬名称 | 墓主身份 | 墓道数 | 墓道长(米) | 面积(口) (平方米) | 附属设施 |
金村V号墓 | 周天子 | 1 | 72 | 146 | 车马坑2 |
固围村M1 | 魏王 | 2 | 125 | 756 | ? |
胡庄韩王陵 | 韩王 | 2 | ? | 954 | 24座陪葬坑 |
邯郸二号陵 | 赵王 | 2 | 70* | 1600 | 陪葬坑陪葬墓 |
注:*表示该数据是最小值;?表示没有相关信息。
出处 | 记述 |
《管子·重令》 | “受禄不过其功,服位不侈其能。” |
《说苑·政理》 | “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
《商君书·赏刑》 | “富贵之门必出于兵。” |
《史记·吴起列传》 | “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
①继承了周人的文化 ②受社会变革的影响
③各国文化完全相同 ④社会上层垄断文化
①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形成 ②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发展
③秦王嬴政创立了皇帝制度 ④各地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得到加强
①建立中央集权
②吞并六国
③北击匈奴
④焚书坑儒
选项 | 历史史实 | 历史解释 |
A | 北京人的发现 | 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
B | 丝绸之路的开辟 | 沟通了亚非美三大洲,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
C | 甲骨文的发现 |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自商朝开始 |
D | 陈胜吴广起义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
①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②“蔡侯纸”推动了纸的普及
③纸的广泛应用和原料没有关系 ④皇帝使用推动了造纸术发展
材料一 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
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周朝的分封则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史记˙商君列传》所说的:“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此举体现了国野制度崩溃,国人与野人界线泯灭的变化。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事在孝公十二年(前350年)。
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
县既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成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
从秦统一天下后将县的幅员定为“大率方百里”的原则看来,在商鞅集小乡聚为县时,必然也已有某种分划的原则。
同时每一县都由国君任命的县令担任长官,也标志着官僚制的完善。
——摘编自周振鹤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一 在公元前6世纪至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 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