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绍兴市荣怀英才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10月月考试...

更新时间:2021-01-08 浏览次数:9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 1. (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 刘斌在《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城考古的意义》中说:“对良渚古城遗址和良渚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力地改变了中华文明起源于晚商时期这一传统观念。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在中国都邑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良渚文化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 ②良渚文化有力证明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历史

    ③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④良渚文化在中国都邑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 (2021高一下·广州开学考) 很多史学家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以下相关史料的比对研究,与上述最符合的是(  )
    A . 姜寨遗址与《回忆姜寨遗址的发掘》 B . 远古炎黄传说与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 C . 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D . 殷墟甲骨卜辞与《史记·殷本纪》
  • 3. (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 商王每每遇事都要占卜,占卜的方法是用火在牛胛骨或龟腹甲上烧烤,甲骨文的背面便出现裂纹,叫“兆”,然后根据兆纹的形状来断定吉凶。这说明(  )
    A . 商代最高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B . 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C . 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D .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 4. (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 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晚商文化分布示意图”表明青铜铸造(  )

    A . 工具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B . 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 C . 主要集中于黄河与长江流域 D . 随着商朝灭亡而衰落
  • 5. (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图①②③④对应的诸侯国中,属于姬姓的是(  )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6. (2024高二上·盐亭月考) 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 .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 .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 . 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 .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 7. (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 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的要旨在“分”,通过分封子弟、功臣,以分治领土,屏卫王室;宗法制的要旨在“合”,通过血缘纽带达到合族目标。通过这一分”“合”,西周( )
    A . 政府行政管理逐渐垂直化 B . 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C . 国家疆域得到了一定拓展 D . 宗族权威日渐突出
  • 8. (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 下表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它反映出当时(  )

    墓葬名称

    墓主身份

    墓道数

    墓道长(米)

    面积(口)

    (平方米)

    附属设施

    金村V号墓

    周天子

    1

    72

    146

    车马坑2

    固围村M1

    魏王

    2

    125

    756

    胡庄韩王陵

    韩王

    2

    954

    24座陪葬坑

    邯郸二号陵

    赵王

    2

    70*

    1600

    陪葬坑陪葬墓

    注:*表示该数据是最小值;?表示没有相关信息。

    A . 墓葬规制严整 B . 等级制度消亡 C . 贵族阶层没落 D . 社会变动剧烈
  • 9. (2023高二上·洮南期中) 历来的政治斗争本质上都是权力和利益之争,而政治制度则是实现和维护权力与利益的重要工具。以此角度来认识先秦时期的重要制度,下图图中①至④依次应填入(  )

    A . ①王位世袭制 ②礼乐制度 ③分封制 ④井田制 B . ①王位世袭制 ②分封制 ③礼乐制度 ④井田制 C . ①分封制 ②王位世袭制 ③礼乐制度 ④井田制 D . ①王位世袭制 ②井田制 ③礼乐制度 ④分封制
  • 10. (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 清代乾隆年间出土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散氏盘,盘中铭文记载了西周晚期夨国偷袭散国,两国议和后,夨国割让土地给散国,以赔偿其损失。两国进行土地划界时,相关程序必须经周王核准,以及大臣协助勘察和认定。据此可知当时(  )
    A .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根深蒂固 B . 周王室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控制权 C . 诸侯国间的战争致使“王土”流失 D . 诸侯国间的土地变更须经周王认可
  • 11. (2023高二下·朝阳月考) 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华夏先民(    )
    A . 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 B . 朴素的宗族宗法观念 C . 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 D . 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
  • 12. (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 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治国思想的记述(  )

    出处

    记述

    《管子·重令》

    “受禄不过其功,服位不侈其能。”

    《说苑·政理》

    “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商君书·赏刑》

    “富贵之门必出于兵。”

    《史记·吴起列传》

    “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A . 君主对权臣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B .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严重固化 C . 军功阶层全面取代显贵望族 D . 削弱旧贵族的势力成为潮流
  • 13. (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 战国时期的某诸侯国“以牛田”,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观察下图,该诸侯国位于(    )

    A . B . C . D .
  • 14. (2024高二下·湛江月考) 战国时期,商鞅针对当时“法力不张,法度废弛”,特别是贵族高踞于法之上的横行给社会造成的动乱,提出“壹刑”的主张,特别提出“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其意在(   )
    A . 以人人平等来维护法律的公正性 B . 修正功过相抵所带来的系列弊端 C . 限制贵族特权以实现法律的公平 D . 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实现富国强兵
  • 15. (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即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为,所以无所不为。这表明道家思想(  )
    A . 蕴含了科学和人文精神 B . 反对征服和利用规律 C . 不利于天人关系的和谐 D . 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
  • 16. (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 百家争鸣时期,农家钟情于神农时代,道家以黄帝传人自居,儒家喜欢尧舜禅让和周公礼乐,墨家崇拜夏禹治水的实干精神。这反映出诸子百家(  )
    A . 根据各自理论需要而改造古代的历史 B . 从古人身上寻找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 C . 形成了较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 D . 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共同理想追求
  • 17. (2020高三上·哈尔滨月考) 《礼记·大学》率先提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目标,并把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后来《孟子》进一步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表明先秦儒学(    )
    A . 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 . 构建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C . 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D . 注重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 18. (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 许倬云讲“周人诸侯的上层有了共同的文化。春秋战国时代,因社会上层文化的下达,浸润于社会下层,使周文化成为华夏文化。”根据材料,对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理解准确的是(    )

    ①继承了周人的文化                   ②受社会变革的影响

    ③各国文化完全相同                   ④社会上层垄断文化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②③
  • 19. (2021高三上·成都模拟) 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 ”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
    A . 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 . 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 . 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 . 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 20. (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 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   )
    A . 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B . 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 C . 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 D . 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
  • 21. (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 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提出恢复分封制的主张,遭到丞相李斯的反驳。随后,李斯向秦始皇提出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和国家所藏《诗》《书》及百家语外,其他书籍均交官府销毁。材料反映出秦王朝(  )
    A . 深化了统一管理国家体制的认识 B . 存在着治国理念的矛盾斗争 C . 使用暴力手段销毁诸子百家文献 D . 通过统一思想巩同专制统治
  • 22.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
    A . 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B . 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 C . 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D . 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
  • 23. (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将军蒙恬北击胡人,掠取河(黄河)南地;公元前214年,征服百越,增设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后又在西北驱逐匈奴,从榆中沿黄河往东到阴山,设立四十四个县。由此推断,在秦朝扩大疆域的过程中(    )

    ①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形成             ②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发展

    ③秦王嬴政创立了皇帝制度             ④各地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得到加强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4. (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 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说“铁器兵刃,天下大用,非庶众所宜事也”。早在汉初政府就曾禁止商人向岭南地区的南越王国贩卖铁器,迫使南越王赵佗三次谢罪,南方许多农业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改为汉郡县。这主要表明当时汉王朝(   )
    A . 运用经济手段,提高财政收入 B . 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 C . 垄断战略资源,维护王朝统治 D . 削藩置郡,巩固边疆地区
  • 25. (2020高一上·义乌期中) 《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汉书》中又记载武帝以后立传者大增,有188人,其中士人有150人,约占80%。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诸子“百家争鸣” B . 始皇帝焚书坑儒 C . 汉武帝独尊儒术 D . 司马迁撰《史记》
  • 26. (2021高一上·宁波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 . 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B . 法家思想的至尊地位 C . 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化趋势 D . 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 27. (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公元前211年,由于“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又疏散了部分咸阳居民,“徙三万家丽邑(今陕西骊山附近),五万家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这两次移民得以实施的有利条件包括(   )

    ①建立中央集权

    ②吞并六国

    ③北击匈奴

    ④焚书坑儒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②④
  • 28. (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 下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下列历史事件符合该王朝的是(  )

    A . 商鞅变法确立县制 B . 凿空西域有效管理 C . 最早确立皇帝制度 D . 内外服制影响深远
  • 29. (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 秦能实现统一的必要的社会基础是(  )
    A . 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 B .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C . 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D . 嬴政雄才大略,广罗人才
  • 30. (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 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
    A . 牵制丞相,加强君权 B . 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 C . 掌控军权,统领全 D . 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 31. (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 “赭衣塞路,囹圆成市,天下愁怨”这些词是描述(  )
    A . 西周末期的社会 B . 战国时期的战乱 C . 秦朝的法制严苛 D . 西汉后期的政治黑暗
  • 32. (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 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  )
    A . 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 B .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 C . 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 D . 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
  • 33. (2022高一下·临潼月考) 《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 .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 .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 .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 .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 34. (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 班固在《汉书·儒林传》中写道:“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这反映了(  )
    A . 儒学与察举制的结合推动儒学的发展 B . 儒学的发展对百姓生活影响逐渐增大 C . 儒学研究的繁琐倾向使儒学发展受限 D . 儒学研究的功利化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 35. (2023高一上·甘肃月考) 侍中原本主要是服侍皇帝的生活,汉武帝时逐渐发展为顾问议论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遣为特使处理边防等特殊事物,卫青、霍去病任侍中时因功升为大司马,位列丞相之右。侍中的权责变化反映了( )
    A . 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人员 B . 丞相阻碍汉武帝积极进取 C . 汉武帝利用侍中加强皇权 D . 就任侍中的官员功勋卓著
  • 36. (2020高一上·义乌期中) 下列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北京人的发现

    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B

    丝绸之路的开辟

    沟通了亚非美三大洲,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

    甲骨文的发现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自商朝开始

    D

    陈胜吴广起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A . A B . B C . C D . D
  • 37. (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 西汉名臣丙吉起自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上宽大,好礼让”;名臣黄霸少学律令,后“从夏候胜受《尚书》,力行教化而后诛罚”,终以循吏闻名。两人的经历反映了汉代(  )
    A . 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 B . 呈现儒法思想的结合 C . 儒学助推官吏能力提升 D . 法家思想不符合潮流
  • 38. (2023高二下·湛江期末) 西汉初年,赋作家主要分散在地方,如以梁孝王为中心的梁园文学群体、以淮南王为中心的淮南文学群体等。武帝以后,赋作家们则开始涌向京都。这主要是由于(   )
    A . 选官制度发生变化 B . 新儒学地位得到提升 C . 王国数量日益减少 D . 大一统国家不断发展
  • 39. (2020高一上·余姚期中) 历史记载,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这部作品应该是(  )
    A . 《黄帝内经》 B . 《伤寒杂病论》 C . 《本草纲目》 D . 《天下郡国利病书》
  • 40. (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缣(细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依据材料可得出的结论是 (  )

      ①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②“蔡侯纸”推动了纸的普及

      ③纸的广泛应用和原料没有关系           ④皇帝使用推动了造纸术发展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 D . 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共20分)
  • 41. (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

    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周朝的分封则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史记˙商君列传》所说的:“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此举体现了国野制度崩溃,国人与野人界线泯灭的变化。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事在孝公十二年(前350年)。

    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

    县既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成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

    从秦统一天下后将县的幅员定为“大率方百里”的原则看来,在商鞅集小乡聚为县时,必然也已有某种分划的原则。

    同时每一县都由国君任命的县令担任长官,也标志着官僚制的完善。

    ——摘编自周振鹤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西周建立分封制度的内容与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秦国地方行政制度有何重大变化?对秦国加强统治有何意义?
  • 42. (2020高三上·绍兴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公元前6世纪至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  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