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4: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2-08-24 浏览次数:261 类型:一轮复习
一、文言文阅读
  • 1. (2022高一下·潮州期末) 文言文阅读

    选文一: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往来,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 ,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文二:

    东周列国志(节选)

           佚之狐曰:“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烛武拜,奏曰:“主公召老臣何事?”郑伯曰:“佚之狐言子舌辩过人,欲子说退秦师,寡人将与子国。”烛武再拜辞曰:“臣学疏才拙,当少年时,尚不能建立尺寸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 , 动千乘之听乎?”郑伯曰:“子事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 , 今封子为亚卿,强为寡人一行。”佚之狐在旁赞言曰:“大丈夫老不遇时,委之于命。今君知先生而用之,先生不可再辞。”烛武乃受爵而出。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 ①秦伯 , 与郑人盟   ②安能犯颜进 B . ①行李往来         ②尚不能建立尺寸 C . ①敢以执事         ②欲子说退秦师 D . 其乏困           ②寡人将与子
    2. (2) 从句式角度看,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夫晋,何厌之有?

      A .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B . 大王来何操? C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 .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3. (3) 下列对两则节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烛之武夜缒而出,既暗示了在秦、晋的包围下,郑国当时形势危急,不敢开城门出去,又表现了烛之武勇赴国难的献身精神。 B . 烛之武能成功说退秦军,关键是其说辞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处处为秦国着想,步步深入,层层逼近,具有很强说服力。 C . 烛之武有机会出山与佚之狐的举荐有着极大的关系,但烛之武最终能够出使秦军,郑伯的努力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 D . 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请求,先是半推半就,但最终还是被郑伯的诚意、爵位的诱惑等打动,没有放弃为国立功的重大机会。
    4. (4)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B .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国别体著作。 C . 疏,即奏疏,是古代臣子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D . 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子事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

  • 2. (2022高二下·漳州期末) 文言文阅读

    纪瞻,字思远,丹杨秣陵人也。祖亮,吴尚书令。父陟,光禄大夫。瞻少以方直知名。吴平,徙家历阳郡。察孝廉,不行。后举秀才。永康初,州又举寒素,大司马辟东阁祭酒。其年,除鄢陵公国相,不之官。召拜尚书郎,与顾荣同赴洛,至徐州,闻乱日甚,将不行。会刺史裴盾得东海王司马越书,若荣等顾望,以军礼发遣。乃与荣及陆玩等各解船弃车牛,一日一夜行三百里,得还扬州。元帝为安东将军,引为军谘祭酒,转镇东长史。帝亲幸瞻宅,与之同乘而归。以讨周馥、华轶功,封都乡侯。石勒入寇,加扬威将军、都督京口以南至芜湖诸军事,以距勒。勒退,除会稽内史。时有诈作大将军府符收诸暨令,令已受拘,瞻觉其诈,便破槛出之,讯问使者,果伏诈妄。寻迁丞相军谘祭酒。及长安不守,与王导俱入劝进。及帝践位 , 拜侍中,转尚书,上谏诤,多所匡益,帝甚嘉其忠烈。明帝尝独引瞻于广室,慨然忧天下,曰:“社稷之臣,欲无复十人,如何?”因屈指曰:“君便其一。”瞻辞让。瞻才兼文武,朝廷称其忠亮雅正。俄转领军将军,当时服其严毅。虽恒疾病,六军敬惮之。瞻以久病,请去官,不听,复加散骑常侍。及王敦之逆,帝使谓瞻曰:“卿虽病,但为朕卧护六军,所益多矣。”乃赐布千匹。瞻不以归家,分赏将士。贼平,复自表还家,帝不许,固辞不起。诏曰:“瞻忠亮雅正识局经济屡以年耆病久逡巡告诚朕深明此操重违高志今听所执其以为骠骑将军常侍如故服物制度,一按旧典。”遣使就拜,止家为府。寻卒,时年七十二。册赠本官、开府仪同三司,谥曰穆,遣御史持节监护丧事。

    (节选自《晋书·纪瞻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瞻忠亮雅正/识局经济/屡以年耆/病久逡巡告诚/朕深明此操/重违高志/今听所执/其以为骠骑将军/常侍如故/ B . 瞻忠亮雅正/识局经济/屡以年耆病久/逡巡告诚/朕深明此操重违/高志今听/所执其以为骠骑将军/常侍如故/ C . 瞻忠亮雅正/识局经济/屡以年耆病久/逡巡告诚/朕深明此操/重违高志/今听所执/其以为骠骑将军/常侍如故/ D . 瞻忠亮雅正/识局经济/屡以年耆/病久逡巡告诚/朕深明此操重违/高志今听/所执其以为骠骑将军/常侍如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秀才,这里指科举时代进入府、州、县学的生员,获得此资格方可参加乡试。 B . 祭酒,原意是祭祀或宴会时,由年高望重者一人举酒祭神,是一种荣誉。东汉时成为学官名,隋以后称国子监的主管官为国子监祭酒。 C . 践位,特指皇帝登临皇位。此外,古代表示君主即位的词语还有“践祚”“践极”“践帝”等。 D . 疏,本义是条陈,即逐条陈说。这里指臣子向皇帝上书言事、条议是非的文字。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纪瞻端方正直。他从小就凭正直而闻名,因战乱严重而不愿就任尚书郎﹔敢于上奏谏诤,对朝政多有匡正和补益,皇帝十分欣赏他的忠贞。 B . 纪瞻深受倚重。晋元帝曾亲临他家,与他同车而归;晋明帝单独召见他,称他为“社稷之臣”,在他要求辞官后,还派使者前往他的府第拜职。 C . 纪瞻文武双全。他在假造大将军府符案中明察秋毫﹔曾击退石勒,还曾在皇帝请求下,率领六军作战,协助皇帝平定了王敦之乱。 D . 纪瞻不慕名利。他一生多次不接受封官、多次辞官,且在得到皇帝赏赐的布匹之后,没有带回家里,而是把它们分给手下的将士。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刺史裴盾得东海王司马越书,若荣等顾望,以军礼发遣。

      ②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

    5. (5) 纪瞻晚年因病屡次请辞,为什么屡屡不被准许?最后皇帝采取了怎样两全其美的办法?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1. (1)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当察乱何自起 ,解释为:

      ②故不孝不慈亡 ,解释为:

      ③故盗贼有亡 ,解释为:

    2. (2) 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性活用的用法,并解释。

      ①故父而自利

      亏: ,解释:

      ②故贼,人以其身

      利: ,解释:

    3. (3) 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
      A . 医之人之疾者

      攻:治疗

      B . 虽父之不

      慈:慈爱

      C . 虽至大夫之相乱

      家:家庭

      D . 此而已矣

      具:完备、齐全

    4. (4) 下列各组加点的文言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能治之

      天下归仁

      B . 父之不慈子

      覆一篑

      C . 诸侯之相攻国者,亦

      非恶其声而

      D . 圣人治天下为事者

      故窃异室利其室

    5. (5)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选文的观点。(不超过15个字)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敞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鼉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鳆鱼者也,此犹梁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梗、棚、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圍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墨子•公输》)

    1. (1)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 . 舍其

      文:文采

      B . 公输盘我为云梯

      为:制造

      C . 子墨子九

      距:同“拒”,抵御

      D . 公输盘

      诎:同“屈”,折服

    2. (2)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A . 宋之地,方五百里 B . 宋何罪之有 C . 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D .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4. (4) 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请分别写出一个与他们有关的成语。

      ①与鲁班有关的成语:

      ②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5. (5) 请分析第一段中墨子劝说楚王时在推理上采用的技巧。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夷、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B .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C .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D .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方君主的统称。周制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B . “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国君之下依次有卿、士、大夫三级。 C . “伯、叔”,古代兄弟排行。伯指排行老大,叔指排行老三。亦有伯(孟)、仲、叔、季之说。 D . “王子”,帝王的儿子。嫡长子多会作为皇位继承人被立为太子,又称皇储或储君。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了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 . 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蔡国之间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就连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 . 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问题,虽然回答的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 . 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了颜回的回答感到欣慰,许诺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②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5. (5) 结合全文看,孔子最后为什么能够脱身?
  • 6. 文言文阅读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 , 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入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新唐书·杜甫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B .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C .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D .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 B . 集贤院,官署名。唐开元五年(717),于乾元殿写经、史、子、集四部书,置乾元院使。后改名集贤殿书院,通称集贤院。 C . 参军,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参谋军务”的简称。晋代以后也可指去当兵。 D . 陛下,“陛”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古时帝王的卫士就在陛下两侧进行戒备。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玄宗很看重杜甫,命令宰相考查杜甫的文章,提拔他为河西尉。杜甫嫌这个官太小,因此没有接受。后在玄宗祭祀于太清宫期间杜甫献上了三篇赋,又极力赞扬自己的文才,才被提拔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B . 杜甫为房琯辩护,认为房琯是宰相的儿子,是位学术精纯的儒者,有才能,重情义,但他的缺点是生性过于简慢,希望君主“弃细录大”。 C . 杜甫为了摆脱贫困状态、成就功名,一心为朝廷效力,因而多次献上歌功颂德的文章,他的文章果真打动了皇帝。 D .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知识分子,正是因为他矢志不渝的忠君报国思想,以及“数尝寇乱”、郁郁不得志的遭遇,他的诗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②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5. (5) 杜甫因何事惹怒唐肃宗?结果怎样?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而随从高祖。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高祖东下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常思效用。大通初,魏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自拔来降,求立为魏主。高祖纳之,以庆之为假节、飙勇将军,送元颢还北。颢于涣水即魏帝号,授庆之前军大都督,发自铚县,进拔荥城,遂至睢阳。魏将丘大千有众七万,分筑九城以相拒。庆之攻之,自旦至 , 陷其三垒,大千乃降。时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羽林庶子二万人来救梁、宋,进屯考城,以四面萦水,守备严固。庆之命浮水筑垒,攻陷其城,生擒晖业,获租车七千八百辆。仍趋大梁,望旗归款。魏左仆射杨昱率众,据荥阳拒颢。兵既精强,城又险固,庆之攻未能拔。魏将元天穆大军复将至,先遣其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领胡骑五千,援杨昱;又遣右仆射尔朱世隆骑一万,据虎牢。天穆、吐没儿前后继至,旗鼓相望。时荥阳未拔,士众皆恐,庆之乃解鞍秣马,宣喻众曰:“吾以虏骑不可争力平原,及未尽至前,须平其城垒,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一鼓悉使登城,遂克之。俄而魏阵外合,庆之率骑三千背城逆战,大破之。自发铚县至于洛阳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率众七万寇楚州,刺史桓和陷没,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五年十月,卒,时年五十六。散骑常侍、左卫将军,鼓吹一部。谥曰武。庆之性祗慎,衣不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选自《梁书·陈庆之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 B . 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 C . 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 D . 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申,十二时辰之一。干支计时中十五时到十七时为申时,也称作“黄昏”。 B . 羽林,皇帝禁卫军。后改名,“羽林骑”,取“如羽之疾,如林之多”意。 C . 赠,古代皇帝对故去的官员或其父祖的加封。文中指为陈庆之追封官爵。 D . 鼓吹,即鼓吹乐,古代一种器乐合奏曲,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陈庆之忠心耿耿,深受高祖赏识。高祖喜欢下棋,常常通宵达旦,其余侍从都因疲倦睡着了,只有陈庆之通宵伺候闻呼即至,得到高祖的亲信、赏识。 B . 陈庆之孤军北上,护送元颢北归。北魏北海王元颢因本朝动乱,便投降梁朝,想借梁朝之力自立;陈庆之在高祖的任命下率军北上,护送元颢北归。 C . 陈庆之能征惯战,屡次摧折强敌。睢阳之战,敌人分筑九个城垒抗拒,陈庆之攻陷其中三个后,敌人终于投降;荥阳之战,陈庆之生擒敌军主帅。 D . 陈庆之善于抚慰,军士愿意效死。陈庆之性格戒慎小心,射箭不能穿过盔甲,骑的马也不敏捷,但陈庆之善于抚慰将士,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死尽力。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从高祖东下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常思效用。

      ②及未尽至前,须平其城垒,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

  • 8.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B .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C .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D .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以及本文所涉及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圣人:这里是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B . 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C . 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D . 墨子: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创立了墨家学说。
    3. (3)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第一段用形象易懂的比喻,说明“治理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 B . 第二段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的观点。即臣、子之不孝,君、父之不慈;盗贼之横行;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 C . 墨子认为正是由于人们的“不相爱”,才产生损人利己的行为,小至强盗小偷抢劫偷盗,大至诸侯大夫互相攻战。 D . 文章运用了正反对比法和事例论证法,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说理透彻明晰。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②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③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亮论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璋以好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 , 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仁人君子大患也。

    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选自《苏轼集》,有删改)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 B .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 C .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 D .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
    2. (2)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苏文第二段写诸葛亮用诈力帮助刘备夺取了刘璋的益州,从而丧失了忠信。 B . 苏文第三段批评孔明没有把握曹氏兄弟有隔阂的时机,用反间计,是谋略不足。 C . 苏文第四段驳斥唐代吕温对于孔明的看法,指出吕温的见解也只是书生之论。 D . 洪迈在文中驳斥陈寿评价诸葛亮是“危计不用”,认为诸葛亮是敢用“危计”的。
    3. (3) 对选文涉及到的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文学上与曹丕、曹植并称“三曹”。 B . 孔明,是诸葛亮的字,古人的字一般是成人礼时,长辈所起。例如,项羽,字籍。 C . 孤,古代指幼年丧父,即孤儿。《陈情表》中“祖母刘悯臣孤弱”,中“孤”就是这个意思。 D . 夷夏,夷狄与华夏的并称,可以泛指中国境内各民族人民。也指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
    4.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

      ②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

    5. (5) 请概括苏轼、洪迈二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葛洪字稚川,丹杨句容人也。祖系,吴大鸿胪。父悌,吴平后入晋,为邵陵太守。洪少好学,家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夜辄写书诵习,遂以儒学知名。性寡欲,无所爱玩,不知棋局几道,摴蒲齿名。为人木讷,不好荣利,闭门却扫,未尝交游。于余杭山见何幼道、郭文举,目击而已,各无所言。时或寻书问义,不远数千里崎岖冒涉,期于必得,遂究览典籍。后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玄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洪传玄业,兼综练医术,凡所著撰,皆精核是非,而才章富赡。太安中,石冰作乱,吴兴太守顾秘为义军都督,与周玘等起兵讨之,秘檄洪为将兵都尉,攻冰别率,破之,迁伏波将军。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奇异书以广其学。洪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征镇檄命一无所就。后还乡里,礼辟皆不赴。元帝为丞相,辟为掾。咸和初,司徒导召补州主簿,转司徒掾,迁谘议参军。干宝深相亲友,荐洪才堪国史 , 选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洪固辞不就。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至广州,刺史邓岳留不听去,洪乃止罗浮山炼丹。岳表补东官太守,又辞不就。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自号抱朴子,因以名书。其余所著碑诔诗赋百卷,移檄章表三十卷,神仙、良吏、隐逸、集异等传各十卷,又抄《五经》《史》《汉》、百家之言、方技杂事三百一十卷,《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 , 又精辩玄赜,析理入微。后忽与岳疏云:“当远行寻师,克期便发。”岳得疏,狼狈往别。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岳至,遂不及见。时年八十一。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二》)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 B . 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 C . 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 D . 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国史,古代国家史官,负责编纂本朝历史。后也指一国或一朝的历史。 B . 碑诔,刻在碑上的文字,多用于叙述死者生前事迹并表示哀悼或赞颂。 C . 江左,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古人在地理上以西为左,故江西又名江左。 D . 班马,一般指史学家班固和司马迁,文中借以说明葛洪的著述非常丰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葛洪勤学不倦,儒道兼修。他从小刻苦好学,家境贫寒但勤学不辍;以儒学知名,不畏路途遥远崎岖,到处寻书问义,充实学问。 B . 葛洪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他为人木讷,不喜欢结交朋友,也没有下棋之类的爱好;身处乱世,多次推辞各级官府征召,不愿意去赴命。 C . 葛洪潜心著述,思想精邃。他一生笔耕不辍,著述丰富,著有《抱朴子》《金匮药方》《肘后要急方》等书,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D . 葛洪醉心炼丹,精研医学。他努力学习前人的成果,为了专注炼丹、钻研医学,没有接受邓岳的挽留,执意前往罗浮山隐居,直至终老。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奇异书以广其学。

      ②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自号抱朴子,因以名书。

    5. (5) 邓岳接到葛洪的书信后,为什么“狼狈往别”?请简要说明。
  • 11. (2022高二上·弥勒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彬字世儒。少称雅正,弱冠 , 不就州郡之命。后与兄廙俱渡江,为扬州刺史刘机建武长史。元帝引为镇东贼曹参军,转典兵参军。豫讨华轶功,封都亭侯。愍帝召为尚书郎 , 以道险不就。迁建安太守,徙义兴内史,未之职,转军谘祭酒。中兴建,稍迁侍中。从兄敦举兵入石头,帝使彬劳之。会周遇害,彬素与善,先往哭 , 甚恸。既而见敦,敦怪其有惨容,而问其所以。彬曰:“向哭伯仁,情未能已。”敦怒曰:“伯仁自致刑戮,且凡人遇汝,复何为者哉!”彬勃然数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音辞慷慨,声泪俱下。敦大怒,厉声曰:“尔狂悖乃可至此,为吾不能杀汝邪!”时王导在坐,为之惧,劝彬起谢。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后敦议举兵向京师,彬谏甚苦。敦变色目左右 , 将收彬,彬正色曰:“君昔岁害兄,今又杀弟邪?”先是,彬从兄豫章太守棱为敦所害,敦以彬亲故容忍之。及敦死,王含欲投王舒,王应劝含投彬。含曰:“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汝欲归之?”应曰:“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睹衰厄,必兴愍恻。荆州守文,岂能意外行事!”含不从,遂共投舒,舒果沈含父子于江。彬闻应来,密具船以待之。既不至,深以为恨。敦平,有司奏彬及兄子安成太守籍之,并是敦亲,皆除名。诏曰:“司徒导以大义灭亲,其后虽或有违,犹将百世宥之,况彬等公之近亲。”乃原之。卒官,年五十九。

    (节选自《晋书·王彬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 B . 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 C . 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 D . 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犹未壮,所以称“弱冠”。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 . 尚书郎,官职名。东汉始置。魏晋以后,尚书省分曹,各曹有侍郎、郎中等官,通称尚书郎。 C . 从,指堂房亲属。如堂兄弟称从兄弟,堂伯叔称从伯叔。从兄,比自己年长的同祖叔伯之子。 D . 左右,一指左右两边,一指身边侍候的人,近臣。文中指在王敦身边侍候的人,与《游褒禅山记》中的“然视其左右”里的“左右”意思一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王彬不汲汲于权位。他先是不接受州郡的任命,与兄王廙一起渡江后,面对愍帝征召,他以道路险阻为由没有就任。 B . 王彬为人正直,不为强权所动。当听说周被害后,主动前往吊唁,非常悲伤。当王敦怒斥他时,他敢于当面为忠良说话。 C . 王彬对国忠诚,敢于抗言直谏。当王敦商议向京城出兵时,他苦苦劝谏。当王敦变了脸色,要把他抓起来时,他依然不为所动。 D . 王敦死后,王应劝王含投奔王彬。王彬听说王应等人要来投奔自己,就秘密地准备了船等候。后来他们没有来,王彬感到十分痛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

      ②司徒导以大义灭亲,其后虽或有违,犹将百世宥之,况彬等公之近亲。

  • 12. (2022高三上·稷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刘安世,字器之,魏人。父航。安世少时持论已有识。航使监牧时,文彦博在枢府,有所闻,每呼安世告之。安世从容言:“王介甫求去,外议谓公且代其任。”彦博曰:“安石坏天下至此,后之人何可为?”安世拱手曰:“安世虽晚进,窃以为未然。今日新政,果顺人所欲而为人利乎?若不然,公当去所害,兴所利,反掌间耳。”彦博默不应,他日见航,叹奖其坚正。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章惇以强市昆山民田罚金,安世言:“惇与蔡确、黄履、邢恕素相交结,自谓社稷之臣,贪天之功,侥幸异日,天下之人指为‘四凶’。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吴处厚解释确《安州诗》以进,安世谓其指斥乘舆,犯大不敬,与梁焘等极论之,窜之新州。进左谏议大夫,有旨暂罢讲筵。民间欢传宫中求乳婢,安世上疏谏曰:“陛下富于春秋,未纳后而亲女色。愿太皇太后保佑圣躬,为宗庙社稷大计,清闲之燕,频御经帷,仍引近臣与论前古治乱之要,以圣学,无溺于所爱而忘其可戒。”哲宗俯首不语。章惇用事,尤忌恶之。初黜知南安军,再贬少府少监,三贬新州别驾,安置英州。宣和六年,复待制,中书舍人沈思封还之。明年卒,年七十八。安世初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当捐身以报国恩。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货利。其忠孝正直,皆则象司马光。梁师成用事能生死人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  安世笑曰:“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吾欲为元祐全人,见司马光于地下。”还其书不答。

    (节选自《宋史·刘安世传》,有改动)

    1. (1) 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梁师成用事/能生死/人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 B . 梁师成用事/能生死/人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 C . 梁师成用事/能生死人/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 D . 梁师成用事/能生死人/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会吴处厚解释确《安州诗》以进”与“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两句中的“会”字含义相同。 B . “以益圣学”与“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黔之驴》)两句中的“益”字含义相同。 C . “安世初除谏官”与“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出师表》)两句中的“除”字含义不同。 D . “安世笑谢曰”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谢”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刘安世少时很有见识,见解非凡。对王安石为政的评价,他不同于文彦博的观点,认为文彦博应去害兴利,文彦博赞扬他坚定正直。 B . 刘安世对于奸邪小人,毫不留情,他认为章惇与蔡确、黄版、邢恕向来互相勾结,蔡确以《安州诗》指斥皇帝,于是把蔡确放逐到新州。 C . 刘安世身为谏官,敢于直言。对于宫中寻求奶妈一事,他上疏进谏,认为皇帝年富力强,还没立皇后,应远离女色,多学习治国之道。 D . 刘安世受教于司马光,影响颇深,他早年跟随司马光学习,并受其多方面影响,如写字不用草书,不喜欢歌舞女色、珍宝财富,忠孝正直等。
    4. (4) 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从学于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

      ②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

  • 13. (2022高三上·邵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 , 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①也。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文本二

    悼公四年晋荀瑶②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知伯入南里,门于桔帙之门。将门,知伯谓赵孟③:“入之。”对曰:“主在此。”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太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知伯不悛,赵襄子由是惎知伯,遂丧之。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

    (节选自《左传》)

    【注释】①安、平阳:分别为魏国、韩国都城。②荀瑶:即智伯。③赵孟:即赵襄子。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 B . 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 C . 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 D . 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请地:即要求割地。此处“请地”与下文的“求地”意思相同,都有强行讨要的意思。 B . 邑:此指城市,都城,与苏洵《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的“邑”意思一样。 C . 三版:“版”,本义为筑墙的夹板,引申为古代墙计量单位。文中“三版”取引申义。 D . 骖乘:又作“参乘”。乘车时,尊者在左,御者在中,骖参(一般为武士)在右侍卫。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智伯向韩、魏请地成功,而向赵襄子请地遭却到拒绝,故纠集韩、魏攻打赵氏,但韩、魏和赵氏并没有直接矛盾。 B . 张孟谈以“唇亡齿寒”离间韩、魏和智氏,而从前文肘击和踩脚看,韩、魏也早知如灭赵成功,将重蹈赵氏覆辙。 C . 韩、魏、赵三家配合,张孟谈密谋厥功至伟,他不仅趁夜派人掘堤水淹,又让韩、魏出兵攻其两翼,终至全歼智伯。 D . 据《左传》记载,智伯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曾因侮辱他丑恶胆小而交恶,这也是后来赵襄子想灭掉智伯的原因。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

      ②知伯不悛,赵襄子由是惎知伯,遂丧之。

    5. (5) 上述两则历史材料中,司马光和《左传》都对智伯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请问两者的观点有何不同?
  • 14. (2022高二上·衡阳开学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本一: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人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廖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田子方》)

    文本二: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释】①泾流:无阻的水流。②涘:河岸。③河伯:河神。④若:海神的名字。⑤虚:同“墟”,指所居之处。⑥尾闾:泄海水之所。

    1. (1)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B .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C .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D .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丈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丈夫,古代可以指成年男子。少年,古代指小孩。 B . 列士,周代对上士、中士、下士的统称,职责为献诗讽喻君主。文中泛指各级官员。 C . 北面,面向北。古代君主坐北面南,臣立在君对面,这里表示对臧丈人的尊重。 D . 大方,指见识广博、懂得大道理或有专长的人。与“贻笑大方”中的“大方”意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不作回应,早上颁布实施法令,而到晚上就遁匿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B . 文王并非看准臧地老者的才华,而是看好他钓鱼的心态。说明文王虽未与之言,却已是心灵相通了。臧地老人治国的成功正合文王无为治国之意。 C . 《庄子·秋水》写了河神小却自以为大,海神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事物认知的相对性,批驳了河神在自满后不能自我反省,反而沾沾自喜。 D . 《庄子·秋水》里的寓言是庄子虚构的,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文中的河伯被设为庄子思想的对立面,北海若则是庄子自己的化身。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②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5. (5) 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庄子的主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15. (2022高三上·郑州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显德六年二月丁亥,开封府奏田税旧一十方二干余顷,今按行得羡田四万二千余顷,减三万八千顷。诸州行田使还,所奏羡田,减之仿此。淮南饥上命以米货之或曰民贫恐不能偿上曰民吾子也安有子倒悬而父不为之解哉安在责其必偿也四月乙未,大治水军,分命诸将水陆俱下,以韩通为陆路都部署,太祖皇帝为水路都部署。丁酉,上御龙舟沿流而北,舳舻相连数十里。己亥,至独流口,溯流而西。辛丑,至益津关,契丹守将终廷辉以城降。五月丙午,宴诸将于行宫 , 议取幽州,诸将以为:“陛下离京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取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也。今虏骑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上不悦。是日,趣先锋都指挥使刘重进先发,据固安;上自至安阳水,命作桥,会日暮,还宿瓦桥,是日,上不豫而止。契丹主遣使者日驰七百里诣晋阳,命北汉主发兵挠周边。闻上南归,乃罢兵。南唐清源节度使留从效遣使入贡,请置进奏院于京师,直隶中朝,诏报曰:“江南近服,方务绥怀,卿久奉金陵 , 未可改图。若置邸上都,与彼抗衡,受而有之,罪在于朕。卿远修职贡,足表忠勤,勉事旧君,且宜如故。如此,则于卿笃始终之义,于朕尽柔远之宜,惟乃通方,谅达予意。”南唐主遣其子纪公李从善与钟谟俱入贡,上问谟曰:“江南亦治兵,修守备乎?”对曰:“既臣事大国,不敢复尔。”上曰:“不然。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归语汝主:可及吾时完城郭,缮甲兵,据守要害,为子孙计。”谟归,以告南唐主。南唐主乃城金陵,凡诸州城之不完者葺之,戍兵少者益之。

    (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五》,有删改)

    【注释】①显德,后周世宗承袭太祖年号。②太祖皇帝,指宋太祖赵匡胤,时任后周军队将领。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淮南饥/上命以米贷之/或曰/民贫/恐不能偿/上曰/民吾子也/安有子倒悬而父不为之解哉/安在责其必偿也/ B . 淮南饥/上命以米贷之/或曰/民贫恐/不能偿/上曰/民吾子也/安有子倒悬而父不为之解哉/安在责其必偿也/ C . 淮南饥/上命以米贷之/或曰/民贫/恐不能偿/上曰/民吾子也/安有子倒悬而父不为之/解哉安在/责其必偿也/ D . 淮南饥/上命以米贷之/或曰/民贫恐/不能偿/上曰/民吾子也/安有子倒悬而父不为之/解哉安在/责其必偿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敕,告诫,吩咐;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诏”“制”也可以指帝王的命令。 B . 舳舻,大船和小船,泛指船只,如苏轼《赤壁赋》中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C . 行宫,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如《长恨歌》中的“行宫见月伤心色”。 D . 金陵,古邑名,六朝古都,历史上曾称“建业”“建康”等,今江苏省南京市。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封府奏报核查得到多出的田地有四万二千余顷,世宗敕令减免部分土地的租税,各州多出的田地被减免,租税的比例仿照开封府。 B . 世宗大力整治水军,分别命令众将水、陆两路同时而下,世宗乘坐龙船沿着水流北上,到达独流口。后来世宗到达益津关,契丹守将率城投降。 C . 世宗在行宫宴请众将,商议夺取幽州,众将认为世宗离开京城日久,所以不宜继续作战。世宗坚持己见,后来因身体不适而停止进军。 D . 南唐君主的儿子纪公李从善与钟谟一道入朝进贡,钟谟回答世宗问话,说已臣事大国,不敢再操练军队进行战备,世宗不认可他的说法。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契丹主遣使者日驰七百里诣晋阳,命北汉主发兵挠周边。

      ②南唐主乃城金陵,凡诸州城之不完者葺之,戍兵少者益之。

  • 16. (2022高一上·长沙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王龙且死,大惧,使盱台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当今二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 , 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叁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 , 位不过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当今二王事,权在足下 / 何陋有    (《陋室铭》) B . 项王今日/ 河曲智叟以应    (《愚公移山》) C . 位不过戟 / 策而临之    (《马说》) D . 项王龙且死 / 不求达于诸侯    (《出师表》)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叁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B . 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叁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C . 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叁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D . 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叁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3. (3) 下列说法分别与文本或课文相关,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都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体裁。其中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春秋》;国别体则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战国策》、《资治通鉴》。 B . “郎中”,古代官名。战国时为国君侍卫,秦汉为郎中令的属官,隋唐以后为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诸曹司的长官,宋代以后,民间特称医生。 C .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称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D .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几乎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贞观五年、庆历四年。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

      ②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 17. (2022高三上·武汉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恭,字孝伯。少有美誉,清操过人,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与王忱齐名友善。尝从其父自会稽至都,忱访之,见恭所坐六尺簟,忱谓其有余,因求之。恭辄以送焉,遂坐荐上。忱闻而大惊,恭曰:“吾平生无长物。”其简率如此。

    起家为佐著作郎,叹曰:“仕宦不为宰相,才志何足以骋!”因以疾辞。俄为秘书丞,转中书郎,未拜,遭父忧。服阕 , 除吏部郎。时陈郡袁悦之以倾巧事会稽王道子,恭言之于帝,遂诛之。道子尝集朝士,置酒于东府,尚书令谢石因醉为委巷之歌,恭正色曰:“居端右之重,集藩王之第,而肆淫声,欲令群下何所取则!”石深衔之。

    及帝崩,会稽王道子执政,宠昵王国宝,委以机权。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惮而忿之。及赴山陵 , 罢朝,叹曰:“榱栋虽新,便有《黍离》之叹矣。”时国宝从弟绪说国宝,因恭入觐相王,伏兵杀之,国宝不许。恭每言及时政,辄厉声色。道子知恭不可和协,王绪之说遂行,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临别,谓道子曰:“愿大王亲万机,纳直言,远郑声,放佞人。”辞色甚厉,故国宝等愈惧。以恭为安北将军,不拜。乃谋诛国宝,抗表京师曰:“后将军国宝得以姻戚频登显列,不能感恩效力,以报时施,而专宠肆威,将危社稷。先帝登遐 , 夜乃犯合叩扉,欲矫遗诏。赖皇太后聪明,相王神武,故逆谋不果。与其从弟王绪同党凶狡,共相扇动。此不忠不义之明白也。以臣忠诚,必亡身殉国,是以谮臣非一。赖先帝明鉴,浸润不行。昔赵鞅兴甲,诛君侧之恶,臣虽驽劣,敢忘斯义!”表至,内外戒严。国宝及绪惶惧不知所为,用王珣计,请解职。道子收国宝,赐死,斩绪于市,深谢愆失,恭乃还京口。

    恭性抗直,深存节义,读《左传》至“奉王命讨不庭”,每辍卷而叹。

    (节选自《晋书·王恭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 B . 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 C . 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 D . 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服阕,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守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为“服阕”。 B . 山陵,“山”“陵”都具有高大、雄伟的含义,于是便把君主的坟墓比喻为“山陵”。 C . 登遐,“遐”有“长久”的意思,登遐指登上帝位。 D . 黍离,《诗经》篇章,是历代文人感叹亡国触景生情常用的典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恭生活简朴,对待朋友热情。王忱看到王恭坐的凉席很好,想着王恭一定有多余的,就要了去,结果王恭因没有多余的竹席只能坐在草席上。 B . 王恭志向远大,任命官小不就。王恭开始做官的时候被任命为佐著作郎,他认为做官如果不是宰相一类的就不能施展才学,于是托病辞官。 C . 王恭为人正直,敢于斥责权贵。司马道子在东府宴请朝中大臣时,尚书令谢石借着酒劲唱了僻陋鄙俗的小曲,王恭训斥谢石放荡不羁。 D . 王恭心存节义,始终言行如一。王恭读到《左传》中的有关内容时感叹不已,对不能讨伐王国宝的过失表达深深的歉意后才回到京口。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国宝从弟绪说国宝,因恭入觐相王,伏兵杀之,国宝不许。

      ②以臣忠诚,必亡身殉国,是以谮臣非一。

    5. (5) 王恭谋划诛杀王宝国,上奏章揭露了王宝国哪些不忠不义的行径?
  • 18. (2022高三上·湖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倗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注】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释】公中:即韩相公仲倗,“中”通“仲”。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 . 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 . 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 . 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羁旅”,意为长期寄居他乡,在文中指甘茂离开家乡来到秦国做官。 B . “盟”,文中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缔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结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C . “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不同。 D . “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是春秋战国时的军礼。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与《过秦论》中所说惠文、武、昭襄“东割膏腴之地”相互印证。 B . 甘茂认为宜阳虽然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实力雄厚,何况秦王要跋涉千里去进攻,要攻占宜阳实属不易。 C . 宜阳久攻不下,而且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 D . 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属下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寿则建议甘茂研究军事和兵法,避免陷入困境。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

      ②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

    5. (5) 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遭遇多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请简要概括。
  • 19. (2022高三上·河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故易曰:“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之至也。”

    赵襄子见围于晋阳,罢围,赏有功之臣五人,高赫无功而受上赏,五人皆怒,张孟谈谓襄子曰:“晋阳之中,赫无大功,今与之上赏,何也?”襄子曰:“吾在拘厄之中,不失臣主之礼唯赫也。子虽有功皆骄,寡人与赫上赏,不亦可乎?”仲尼闻之曰:“赵襄子可谓善赏士乎!赏一人而天下之人臣,莫敢失君臣之礼矣。”

    楚魏会于晋阳,将以伐齐,齐王患之,使人召淳于髡曰:“楚魏谋欲伐齐。愿先生与寡人共忧之。”淳于髡大笑而不应,王后问之,又复大笑而不应,三问而不应,王佛然色曰:“先生以寡人国为戏乎?”淳于髡对曰:“臣不敢以王国为戏也,臣笑臣邻之祠田也,以奁饭与一鲋鱼。其祝曰:‘下田洿邪,得谷百车,蟹堁者宜禾。’臣笑其所以祠者少而所求者多。”王曰:“善。”赐之千金,革车百乘,立为上卿。

    阳虎得罪于卫,北见简子曰:“自今以来,不复树人矣。”简子曰:“何哉?”阳虎对曰:“夫堂上之人,臣所树者过半矣。今夫堂上之人,亲郄臣于君。”简子曰:“唯贤者为能报恩,不肖者不能。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今子之所树者,蒺藜也,自今以来,择人而树,毋已树而择之。”

    东闾子尝富贵而后乞,人问之,曰:“公何为如是?”曰:“吾自知吾尝相六七年未尝荐一人也,吾尝富三千万者 , 未尝富一人,不知士出身之咎然也孔子曰物之难矣小大多少各有怨恶数之理也人而得之在于外假之也

    (节选自《说苑·复恩》)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知士出身之咎然也/孔子曰/物之难矣/小大多少各有怨恶/数之理也/人而得之/在于外假之也/ B . 不知士出/身之咎然也/孔子曰/物之难矣/小大多少各有怨恶数之理也/人而得之/在于外假之也/ C . 不知士出身之咎然也/孔子曰/物之难矣小大多少/各有怨恶/数之理也/人而得之在于外/假之也/ D . 不知士出/身之咎然也/孔子曰/物之难矣/小大多少各有怨恶/数之理也/人而得之在于外假之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厚之至也”与“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厚”字含义不同。 B . “使人召淳于髡曰”与“乃使蒙枯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两句中的“使”字含义相同。 C . “王怫然作色曰”与“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作”字含义不同。 D . “吾尝富三千万者再”与“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两句中的“再”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大臣要做到勤勉劳苦来为君主效力而不贪求君主的赏赐,君主要通过掌控施恩来驾驭臣下而不求回报。 B . 赵襄子以自己被围困在晋阳时,只有高赫能够对他恪守君臣之礼为由,在事后重赏高赫,这件事得到孔子的高度评价。 C . 淳于髡面对齐王希望他与自己分担齐国面临楚、魏两国合力围攻之忧,巧作譬喻,使齐王赐其重金,赠其兵车,授其高位。 D . 针对阳虎遭到自己培养的人的排斥而感到委屈一事,赵简子形象地指出根本原因在于阳虎对培养对象选择不当。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笑其所以祠者少而所求者多。王曰:“善。”

      ②人问之,曰:“公何为如是?”曰:“吾自知吾尝相六七年未尝荐一人也。”

  • 20. (2022高三上·福安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武帝泰始)五年春二月,帝有灭吴之志,以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祜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减戍逻之卒,以垦田八百余顷。其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其季年 , 乃有十年之积。祜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注之下,侍卫不过十数人。初,广汉太守弘农王濬为羊祜参军,祜深知之。祜兄子暨白:“濬为人志大奢侈,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濬有大才,将以济其所欲,必可用也。”更转为车骑从事中郎。濬在益州,明立威信,蛮夷多归附之。俄迁大司农,时帝与羊祜阴谋伐吴,祜以为伐吴宜藉上流之势,密表留濬,复为益州刺史,使治水军。咸宁二年冬十月,以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祜上疏请伐吴,帝深纳之。而朝议方以秦、凉为忧,祜复表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议者多有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于后时哉!”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三年冬十二月,吴夏口督孙慎入江夏、汝南,略千余家而去。诏遣侍臣诘羊祜不追讨之意,并欲移荆州。四年夏六月,羊祜以病求入朝,既至,帝命乘入殿,不拜而坐。祜面陈伐吴之计,帝善之。以祜病,不宜数入,更遣张华就问筹策。帝欲使祜卧护诸将,祜曰:“取吴不必臣行,但既平之后,当劳圣虑耳。功名之际,臣不敢居,若事了,当有所付授,愿审择其人也。”十一月,羊祜疾笃,举杜预自代。祜卒,帝哭之甚哀。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

    【注释】铃阁,将帅居住办事的地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B . 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C . 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D . 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仆射,秦代始设官职,因秦重武以善射者掌事而命名;文中指尚书省的次官。 B . 季年,文中指第四年,古人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季”指第四。 C . 阴谋,文中指晋武帝与羊祜暗中谋划;现多用作名词,指暗中做坏事的计谋。 D . 辇,用人力推挽的车,秦以后唯天子才能乘辇;文中让羊祜乘辇是一种礼遇。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羊祜在荆州安抚远近百姓,对吴国军民开诚布公讲求信义,善待吴国降兵,重视垦田生产,使军队粮食丰盈,获得军民拥戴。 B . 有人以秦、凉地区的胡人可能成为隐患为由反对伐吴,羊祜认为只要快速行动成就灭吴大功,胡人就不足为虑,但仍然没有说服众人。 C . 晋武帝认可羊祜的伐吴之计,但当吴国的夏口督孙慎进犯江夏、汝南两郡劫掠一千多家离去后,他仍然追究羊祜的不追讨之过。 D . 羊祜殚精竭虑,积劳成疾,但他不贪图灭吴之功,只是提醒晋武帝要谨慎选择灭吴之后的治理者,并在病危之际举荐杜预治理吴地。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

      ②以祜病,不宜数入,更遣张华就问筹策。

    5. (5) 羊祜“密表留濬”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 21. (2022高三上·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魏胜,字彦威。权知海州。金人以兵万余欲取海州,胜帅兵出迎之,设伏于隘。伏发,贼大败,献馘千,降三百人,军声益振。沂民壁苍山者数十万,金人围之,朝救不至。寨首滕荻告急于胜,胜提兵往救之。金人多伏兵,胜兵遇伏,胜单骑而殿,以大刀奋击,驰突四击,金阵开复阖。 金兵追之,马中矢踣,步而入寨,金人绝其水,寨中食干粮,胜默祷而雨骤作。胜起义久,朝廷尚未知。沿海制置使李宝遣其子公佐由海道觇敌,至州,始遣忠义将朱震、褚道诣行在 , 白胜姓名 于执政,始知胜之功焉。宝既捷,胜亦还州为捍御计。时金兵已逼关,胜登关门张乐饮酒,犒军士,令固守勿出战。金兵攻之逾时,乃少遣士出袭其后。胜敛兵入城,金兵追将及,胜独乘马反 逐之,叱曰:“魏胜在此!”金兵闻之皆辟易。胜自治军旅,人皆精锐。获金谍者,犒以酒食,厚赂 遣还。有自北方来归者,与之同卧起,共饮食,示以不疑;周其霎贫,使之感激。自是山东、河北 归附者众。得金人虚实,悉以上闻。又第其忠义士功能,假授官资,因李宝转达于朝,悉如所请。 后金人复遣五斤太师发诸路兵二十余万来攻海州。时百姓惧金兵皆欲入城统制郭蔚闭城门丕纳人民牛马蔽野呼号动地胜入城谕以贼势退怯之状固守可保无虞乃开门尽纳之居无何,金兵环城围数重,胜与郭蔚分兵备御,偃旗仆鼓,寂若无人。金军惊疑,数日不敢攻。置炮石,四面合围,负土填壕。胜俟其近城,鸣鼓张旗,矢石俱发,金兵竟不能近。于是罢攻。时都督张浚在建康招胜,询以军务。转阁门宣赞舍人,仍知海州。胜既还海州,镇抚一方,民安其政。

    (选自《宋史•魏胜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时百姓惧/金兵皆欲入城/统制郭蔚闭城门不纳/人民牛马蔽野/呼号动地/胜入城/谕以贼势退怯之状/固守可保无虞/乃开门尽纳之/ B . 时百姓惧金兵/皆欲入城/统制郭蔚闭城门不纳人民/牛马蔽野/呼号动地/胜入城/谕以贼势退怯之状/固守可保无虞/乃开门尽纳之/ C . 时百姓惧/金兵皆欲入城/统制郭蔚闭城门不纳人民/牛马蔽野/呼号动地/胜入城/谕以贼势退怯之状/固守可保无虞/乃开门尽纳之/ D . 时百姓惧金兵/皆欲入城/统制郭蔚闭城门不纳/人民牛马蔽野/呼号动地/胜入城/谕以贼势退怯之状/固守可保无虞/乃开门尽纳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献馘,古代打仗以砍下所杀死敌人的鼻子献上作为封赏凭证。 B . 行在,古代天子所在的地方,后专指天子出京巡行所到之地。 C . 鸣鼓,古代打仗时击鼓进攻,不得退缩;鸣金收兵,不得恋战。 D . 建康,南京旧称,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六朝京城。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胜心系百姓,奋勇杀敌。沂州数十万百姓在苍山坚守被金兵围住,朝廷救兵未到,魏胜前去营救,遇到敌人埋伏,单骑殿后突出重围。 B . 魏胜为人低调,立功不报。魏胜起义很久,与金兵作战屡立战功,却不报功,直到沿海制 置使李宝儿子李公佐到来,才将其功劳报告朝廷。 C . 魏胜治军有方,善待归者。有从北方归顺的人,魏胜就与他们一同起居饮食,并且帮助那 些贫困的人,因此山东、河北来归顺他的人很多。 D . 魏胜智勇双全,威震金兵。面对金兵逼近,魏胜关门奏乐饮酒,趁金兵进攻时派遣小股部 队袭击其后,金兵追击时听到魏胜呵斥纷纷退却。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金兵追之,马中矢踣,步而入寨,金人绝其水,寨中食干”,胜默祷而雨骤作。

      ②又第其忠义士功能,假授官资,因李宝转达于朝,悉如所请。

  • 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嫌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 ①孟仲子:孟子的堂兄弟,跟随孟子学习。②地丑德齐:地相等,德相齐。

    1. (1)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B .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C .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D .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存在不足的人”,是古代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 . “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两人为传说中的圣明君主。舜将首领之位传给尧。 C . “大伦”即伦常大道,这里指古代统治阶级所规定的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行为准则。 D . “诺”表示应答,与之类似的还有“唯”,急时用“唯”,缓时用“诺”。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通过写孟子不接受齐王的召见,表明孟子认为国君应该礼贤下士,谦逊待人。 B . 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手段。 C . 本文的可读性强,原因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 D . 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德行。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②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5. (5) 孟子为何不主动到朝廷见齐王?请简要分析。
  • 2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 , 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注] ①彻:周代的田税制度,十分抽一。②二:十分抽二的税。

    1. (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段反映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 B . 有若认为,只有削减田税的税率,才能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 C . 按照时令,役民于时,百姓才能服从君王的统治。 D . 君王不应搜刮民脂民膏来聚敛财富。百姓富足,君王才能富足。
    2. (2) 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分析本文所反映的经济思想。
  • 2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 , 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车免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 , 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摘编自《史记·孔子世家》)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B . 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C . 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D . 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B . 司空:古代官职“三公”之一,与司徒、司马并称,掌管全国水利土木、百姓教化等职责。 C . 乘: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如“乘舆”“千乘之国”;古代也称四为乘,如“乘矢”。 D . 乐: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还能起到提升人类道德,使人类自我完善的作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孔子家境贫穷,社会地位低下。成年后,曾给季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也曾担任过管理牧场和牲畜繁殖的小吏。 B . 孔子周游列国屡处困境,不得其用。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遇驱逐,又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 C . 孔子学习、推行周礼不辞辛劳,孜孜以求。他主动请求鲁昭公让他到周去学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并收到他的赠言。 D . 孔子欣赏音乐,一心一意,全神贯注。他和齐国太师探讨音乐,听到《韶》乐后三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被齐人称道。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②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5. (5) 孔子认为秦国能称霸天下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 25. 文言文阅读

    萧嵩,貌伟秀,美须髯。始,娶会稽贺晦女,僚婿陆象先,宰相子,时为洛阳尉,士争往交;而嵩汩汩未仕,人不之异。夏荣者善相,谓象先曰:“君后十年,贵冠人臣,然不若萧郎位高年艾 , 举门蕃炽。”时人不许。开元初,擢中书舍人。时崔琳、正丘、齐澣皆有名,以嵩少术学,不以辈行许也,独姚崇称其远到。十四年,以兵部尚书领朔方节度使。既赴军,有诏供帐饯定鼎门外,玄宗赋诗劳行。会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及烛龙莽布支陷瓜州,帝择堪任边者,徙嵩河西节度使,凉州事。嵩表裴宽、郭虚己、牛仙客置幕府 , 以建康军使张守珪为瓜州刺史,怀保边人。于时悉诺逻恭禄威憺诸部,吐蕃倚其健噬边。嵩乃纵反间,示疑端,赞普果诛之。使悉末明攻瓜州,守珪拒甚力,虏引却。嵩又遣副将杜宾客率强弩四千,与吐蕃战祁连城下,自晨斗迄 , 乃大溃,斩一将,虏哭震山谷。帝大悦,授嵩同中书门下三品。子衡,尚新昌公主。嵩妻入谒,帝呼为亲家,仪物贵甚。初,帝委嵩择相,嵩推韩休。及休同位,峭正不相假,至校曲直帝前。嵩惭,乞骸骨。帝慰之曰:“朕未厌卿,何庸去乎?”嵩伏曰:“臣待罪宰相爵位既极幸陛下未厌得以乞身有如厌臣首领且不保又安得自遂?”因流涕。帝为改容曰:“卿言切矣,朕未能决。弟归,夕当有诏。”俄遣高力士诏嵩曰:“朕将尔留,而君臣谊当有始有卒者。”久之,进太子太师。固请老,见许。嵩退,脩莳园区,优游自怡。家饶财,而子华为工部侍郎,子衡以尚主位三品,年逾八十,士艳其荣。天宝八载卒。

    (选自《新唐书·萧嵩传》,有删减)

    [注] ①僚婿:同门女婿。②艾:对老年人的敬称。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待罪宰相/爵位既极幸/陛下未厌/得以乞身/有如厌/臣首领且不保/又安得自遂 B . 臣待罪/宰相爵位既极/幸陛下未厌/得以乞身/有如厌/臣首领且不保/又安得自遂 C . 臣待罪宰相/爵位既极/幸陛下未厌/得以乞身/有如厌臣/首领且不保/又安得自遂 D . 臣待罪/宰相爵位既极幸/陛下未厌/得以乞身/有如厌臣/首领且不保/又安得自遂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辈行,辈分、排行,也可指同辈的人,文中借以指学问水平相当的一群人。 B . 判,古代表示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文中萧嵩的任职属于后一种情况。 C . 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有时也借指将帅。 D . 晡,申时,即十五点至十七点,古时十二时辰之一,每个时辰等于两小时。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萧嵩还未做官,名声不显。相士夏荣却断定萧嵩将来比陆象先寿命长且家族兴盛,但时人都不认同相士的看法。 B . 萧嵩胜任边疆事务,有效解除边境危机。他知人善任,派将收复瓜州;他富有谋略,连续拒敌,使敌军溃败。 C . 萧嵩得到皇帝的恩赏,被人羡慕。出师远征,皇帝作诗送行;取得战功,被授予高官;与皇帝结成亲家,地位显贵。 D . 萧嵩懂得臣子进退之道。他在帝王宠眷未衰减时恳请退休,反而得到皇帝郑重挽留;退休后修园置产,安度晚年。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嵩乃纵反间,示疑端,赞普果诛之。

      ②卿言切矣,朕未能决。弟归,夕当有诏。

    5. (5) 萧嵩为什么要辞去宰相之职?请简要说明。
  • 26. 文言文阅读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恂初为郡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王莽败,更始立,使使者徇郡国 , 曰:“先降者复爵位。”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恂勒兵入见使者,就请之。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及王郎起,遣将徇上谷,急发况兵。恂与门下掾闵业共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恂对曰: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况然之,乃遣恂到渔阳,结谋彭宠。恂还,至昌平,袭击邯郸使者,杀之,夺其军,遂与况子弇等俱南及光武于广阿。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鲔等盛兵据洛阳,又并州未定,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朱鲔闻光武北而河内孤,使讨难将军苏茂、副将贾疆将兵三万余人,度巩河攻温。檄书至,恂即勒军驰出,并移告属县,发兵会于温下。旦日合战,而偏将军冯异遣救,及诸县兵适至,士马四集,幡旗蔽野。恂乃令士卒乘城鼓噪,大呼言曰:“刘公兵到!”苏茂军闻之,阵动,恂因奔击,大破之,追至洛阳,遂斩贾疆。自是洛阳震恐,城门昼闭。恂归颍川。建武三年,遣使者即拜为汝南太守,又使骠骑将军杜茂将兵助恂讨盗贼。盗贼清静,郡中无事。恂素好学,乃修乡校,教生徒,聘能为《左氏春秋》者,亲受学焉。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曰威侯。

    (选自《后汉书·寇恂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 B . 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 C . 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 D . 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司马,古代官名。汉武帝时废太尉设大司马,后世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B . 檄书,古代官方用以声讨、晓喻、征召的文书的通称。 C . 郡国,诸侯王的封地,西汉时经过朝廷“削藩”“割地”后逐步变小,略等于郡,常“郡国”相连。 D . 谥,指封建时代在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按其生前行迹而加给的一种称号以寓褒奖。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寇恂胁迫使者,取回印绶。更始帝的使者收取了耿况的印绶,不打算还给耿况,寇恂喝令使者召见耿况,耿况到来后,寇恂上前取印绶佩带到耿况身上。 B . 寇恂才华出众,受到重用。光武帝南下平定河内后为太守的人选感到为难,邓禹说寇恂文武兼备,是不二人选,于是光武帝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 C . 寇恂巧用计策,大败敌军。在温县会战时,寇恂在援军到来之时,命令士兵爬上城墙大喊“刘公兵到”,扰乱了敌军军心,并乘机指挥部队出击,大败敌军。 D . 寇恂仗义疏财,受到称赞。寇恂将得到的俸禄送给朋友、熟人以及跟随他的人,当时的人称他是道德高尚的人,认为他有宰相的才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旦日合战,而偏将军冯异遣救,及诸县兵适至,士马四集,幡旗蔽野。

      ②恂素好学,乃修乡校,教生徒,聘能为《左氏春秋》者,亲受学焉。

    5. (5) 王郎起兵后,面对耿况对王郎(邯郸)势力的过分担忧,寇恂提出无需过于顾虑的理由有哪些?
  • 27. 文言文阅读

    杜黄裳,字遵素,京兆万年人。擢进士第,又中宏辞。郭子仪辟佐朔方府,子仪入朝,使主留事。李怀光与监军阴谋矫诏诛大将,以动众心,欲代子仪。黄裳得诏,判其非,以质怀光,怀光流汗服罪。于是诸将狠骄难制者,黄裳皆以子仪令易置,众不敢乱。入为侍御史,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贞元末,拜太子宾客,居韦曲。时中人欲请其地赐公主,德宗曰:“城南杜氏乡里,不可易。”迁太常卿。时王叔文用事,黄裳未尝过其门。婿韦执谊辅政,黄裳劝请太子监国,执谊曰:“公始得一官,遽开口议禁中事!”黄裳怒曰:“吾受恩三朝,岂以一官见卖!”即拂衣出。皇太子总军国事,黄裳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于是,节度使韩全义谄佞无功,因其来朝,黄裳白罢之。俄而刘辟叛,议者以辟恃险,讨之或生事,唯黄裳固劝不赦,因奏罢中人监军,而专委高崇文。凡兵进退,黄裳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崇文素惮刘澭,黄裳使人谓曰:“公不奋命者,当以澭代。”崇文惧,一死力缚贼以献。蜀平,群臣贺,宪宗目黄裳曰:“时卿之功。”始,德宗姑息藩镇 , 每帅臣死,遣中人伺其军,观众所欲立者,故大将私金币结左右,以求节制,晏年尤甚,方镇选不出朝廷。黄裳每从容具言:“陛下鉴贞元之弊,整法度,削损诸侯,则天下治。”元和二年,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河中、晋绛节度使,俄封邠国公。明年卒,年七十,赠司徒,曰宣献。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柩葬焉尝被疾,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柩葬焉/ B . 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柩葬焉/ C . 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柩葬焉/ D . 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柩葬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擢,提拔、选拔之义,古代用于提升官职,其义同迁、拔、徙、加封等。 B . 中书,即中书省,古代官署名,掌机要、发政令,隋唐时为全国政务中枢。 C . 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时期设立的军镇,“藩”有保卫之义,“镇”为军镇。 D . 谥,即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或褒或贬或同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黄裳能够明察秋毫。杜黄裳揭穿了李怀光和监军假托皇帝诏令诛杀大将的阴谋,李怀光被质问后流汗服罪。 B . 杜黄裳深受皇帝宠爱。宦官想请求德宗把韦曲这个地方赐给公主,德宗认为这是杜黄裳家族的故乡,不可变动。 C . 杜黄裳富有军事才能。刘辟反叛,杜黄裳罢免宦官监军,委任高崇文全权指挥,自己从中指点,全都切合战机。 D . 杜黄裳能够宽以待人。杜黄裳生病时,医生给他用错了药,导致病情加重,他最终并没有发怒,也没责备医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节度使韩全义谄佞无功,因其来朝,黄裳白罢之。

      ②崇文素惮刘澭,黄裳使人谓曰:“公不奋命者,当以澭代。”

    5. (5) 面对德宗姑息藩镇引起的后果,杜黄裳有何建议?请简要概括。
  • 28. 文言文阅读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

    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 , 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今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 , 以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其可乎?”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谓也。”

    鲁阳文君语子墨子曰:“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桥,其国之长子生,则鲜而食之,谓之宜弟。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岂不恶俗哉?”子墨子曰:“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

    (选自《墨子·鲁问》)

    [注] ①三世:数代,言其多。②强梁:凶暴,强横。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B . 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C . 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D . 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豕,甲骨文字形,像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本义是猪。除此之外,猪在古代还有“豚”“彘”等别称。 B . 笞,中国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是对犯有轻微过错的人所使用的惩罚手段,笞在中国奴隶社会已广泛使用。 C . 钟鼎,钟和鼎。上面多铭刻记事表功的文字。曹操《陈损益表》中的“臣以区区之质,而当钟鼎之任”一句中的“钟鼎”比喻富贵荣华。 D . 豆,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本用来盛黍稷,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从“豆”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篇各段记载了墨子与鲁阳文君的一些谈话,多处申明了其“兼爱”“非攻”的主张;体现出墨子向往天下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 B . 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行为如同在其境内大家伐其小家一样,但仍然打着顺应天意的旗号,表现出当时的诸侯们对扩张战争的狂热。 C . 鲁阳文君对楚国南部夷人杀长子而食的丑恶习俗十分不解而且深恶痛绝,墨子也赞同鲁阳文君的观点,认为夷人的独特做法是不懂仁义造成的。 D . 窃物者“不仁”为盗贼,窃国者反而为“义”成诸侯,墨子通过形象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通俗易懂而是非分明。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

      ②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5. (5) 墨子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理由是什么?
  • 29. (2022高三上·五华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将以刘縯、刘秀兄弟威名益盛,阴劝更始刘玄除之。縯部将刘稷勇冠三军,更始以稷为抗威将军,稷不肯拜。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縯固争。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縯,即日杀之。刘玄以族兄光禄勋赐为大司徒。秀闻之,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秀,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縯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更始遣王匡攻洛阳,京兆诸县及城中共起兵杀王莽。更始将都洛阳,以刘秀行司隶校尉,使前整修宫府。秀乃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一如旧章。

    更始北都洛阳,分遣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使者至上谷,上谷太守扶风耿况迎,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功曹寇恂勒兵入见使者,请之,使者不与,曰:“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曰:“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更始以刘秀行大司马事,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

    大司马秀至河北,所过郡县,考察官吏,黜陟能否,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吏民喜悦,争持牛酒迎劳,秀皆不受。

    南阳邓禹杖策追秀,及于邺。秀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秀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秀笑,因留宿间语。禹进说曰:“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更始既是常才,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为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秀大悦,因令禹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B . 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C . 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D . 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京兆,是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古称,为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 B . 大司马,商时开始设置,位列三公,西汉时是行政最高官职的称呼。 C . 持节,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到外国或者地方出使。 D . 牛酒,指的是牛和酒,是古代用来当作馈赠、犒劳、祭祀的物品。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更始帝利用刘稷不肯接受任命一事,逮捕了刘稷、刘縯,并趁机在当天就杀了他们,同时任命同族兄长光禄勋刘赐为大司徒。是否要为兄长报仇,成为摆在刘秀面前的一道难题。 B . 刘秀去宛城向更始帝请罪,他不夸耀自己的战功,不和其他官员说私心话,不敢为刘縯服丧,只是一直责备自己有罪。实则是不打草惊蛇,是刘秀图谋大业前的蛰伏。 C . 使者在上古郡巡行时,收下太守耿况的印信,但是言而无信,过了一夜还不归还。功曹寇恂先礼后兵,劝说使者无效后,吆喝左右的随从召唤耿况,强取印信给耿况戴上。 D . 刘秀作为大司马,镇守慰问河北各州郡时,惩处奸邪之人,平反冤案,释放无罪的囚徒,废除王莽的苛政。同时,他深谋远虑,招揽了许多英雄豪杰,获得了百姓的爱戴。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秀乃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

      ②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

    5. (5) 邓禹从哪三个方面劝说刘秀图谋大志?请作分析。
  • 30. (2022高三上·浙江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原  臣

    [明]黄宗

    有人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杀其身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夫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资于事父也;杀其身者,无私之极则也,而犹不足以当之,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冶,而分冶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不然,而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见,君有无形无声之嗜欲,吾从而视之、听之,此宦官宫妾之心也;君为已死而为己亡,吾从而死之亡之,此其私昵者之事也。是乃臣不臣之辨也。

    世之为臣者,昧于此义,以谓臣为君而设者也。君分吾以天下,而后治之;君授吾以人民,而后牧之。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今以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足以危吾君也,不得不讲治之牧之之术。苟无系于社稷之存亡,则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虽有诚臣,亦以为纤芥之疾也。夫古之为臣者,于此乎,于彼乎?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晋、宋、齐、梁之兴亡,无与于治乱者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绋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从曳本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

    嗟乎!后世骄君自恣,不以天下万民为事。其所求乎草野者,不过欲得奔走服役之人。乃使草野之应于上者,亦不出夫奔走服役,一时免于寒饿,遂感在上之知遇,不复计其礼之备与不备,跻之仆妾之间,而以为当然。万历初,神宗之待张居正,其礼稍优。此于古之师傅,未能百一,当时论者骇然,居正之受无人臣礼。夫居正之罪, 正坐不能以师傅自待,听指使于仆妾,而责之反是,何也?是则耳目浸淫于流俗之所谓臣者,以为鹄矣,又岂知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资于事父也 资:资助 B . 即君以形声强我 强:强迫 C . 亦以为纤芥之疾也 纤芥:细小 D . 不复计其礼之备与不备 计:考虑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故我之出而仕也,             予之及于死者 B . 是乃臣不臣之辨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 君分吾以天下        不赂者以赂者丧 D . 当时论者骇然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的职责是为民为天下而不为一姓,能察言观色领会君王心意甚至为国君牺牲生命的臣子并不能称为人臣。 B . 作者分析了臣下盲从君主的情形,认为在考虑天下万民利益的前提下,君臣名异而实同,并非主人与仆妾关系。 C . 明神宗对张居正的礼遇,当时论者感到吃惊,并为张居正打抱不平,认为这种礼遇不及古代对老师礼遇的百分之一。 D . 文章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多运用比喻举例等手法分析了君臣的关系,对封建专制政体进行了批判,思想深刻。
    4. (4) 用“/”给文中画框的部分断句。

      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绋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从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

    5.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

      ②世之为臣者,昧于此义,以谓臣为君而设者也。

  • 31. (2022高三上·浙江开学考) 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论语》)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史记·孔子世家》)

    1. (1) ①联系第一则材料,概括孔子为人的具体表现。

      ②第二则材料中最能体现学生对孔子评价的词语是“”。

    2. (2) 联系三则材料,概括后人了解孔子为人的一般方法。
  • 32. (2022高三上·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为人正直,以严见惮,武帝召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言,治民好清静,责大指而不细苛。黯多病,卧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召为主爵都尉,治务在无为而已,引大体不拘文法。上曰:“汲黯何如人也?”严助曰:“使黯任职居官,亡以愈人,然至其辅少主,虽自谓贲育 , 弗能夺也。”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汲黯,近之矣。”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见黯,不冠不见也。尝坐武帐,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张汤以更定律令为廷尉,黯质责汤于上前曰:“公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下不能化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何空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而公以此无种矣!”黯时与汤论议,汤辩常在文深小苛,黯愤发骂曰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节选自《群书治要·汉书》

    【乙文】归有光:万钧之重不为慑,雷霆之威不为怵。谔谔乎无所隐也,蹇蹇乎无所避也,侃侃乎无所挠也,亹亹乎必致之也。人主为之改容,奸萌为之弭息,四夷闻之而不敢窥伺,此正直之臣也。其在于古,若排闼、折槛、引裾、坏麻之类,皆可以言正直也。其大者,如汲黯、萧望之、李固、宋璟、张九龄、陆贽、李沆、范仲淹、李纲之徒是也。

    节选自《震川先生制科文》

    【注释】①贲育:指战国人孟贲、夏育,有勇力。②踞厕:靠在床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黯愤发骂曰/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B . 黯愤发/骂曰/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C . 黯愤发骂曰/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D . 黯愤发/骂曰/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老,文中指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的合称,黄老学说是华夏道学的渊源,尚阳重刚。 B . 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谷神,稷为土地神,社稷常被用来代指国家。 C . 刀笔吏,古时读书人及政客常随身携带刀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刀笔吏常指掌文案的官吏。 D . 四夷,是古代对中原周边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各族的统称,亦泛指外族、外国。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中评价汲黯治理民众喜欢用清静无为的办法,不苛求细枝末节。在做东海郡太守一年多后,东海郡安定太平。 B . 甲文中通过皇上在内廷接见汲黯时有时不带朝冠,甚至躲在帐中就派人准许其上奏之事,写出了汲黯受皇上的尊重和礼遇。 C . 乙文归有光认为正直的大臣能让帝王动容,让图谋作奸违法的人因此而停止,各方外族也不敢窥探朝廷。 D . 甲乙两文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侧重叙事,乙文侧重议论,但是两段文字都体现了汲黯作为社稷之臣的正直敢言。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至其辅少主,虽自谓贲育,弗能夺也。

      ②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种树郭橐驼传》

    5. (5) 归有光评价人物时,为什么把汲黯归入国之重臣之中?试结合文本乙概括说明。
  • 33. (2022高三上·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龚氏世耕谷升之里,至春所公,始读书为儒。公名大器,为诸生时,即拓落有大度,人稀见其喜愠之色。家酷贫,舌耕犹不给,环堵萧然。公于于然,略无几微侘傺。性舒缓,善诙谐,虽至绝粮断炊,犹晏然笑语。其发奇中,令人绝倒。或横逆之来,人大不堪者,公受之怡然,旋即忘之,不复省忆也。

    为诸生,屡试皆高第,而连踬场屋。凡应试者,多先榜归。公独徐徐候榜出,阅罢,徐徐看新孝廉赴宴,买贤书数册,然后束装。失意者或藏匿避人,公独与得意人无异。岁以为常。至四十余,始举于乡。赴公车 , 同事者以年老慢易之,曰:“公即当谒《广文选》,迁一老别驾足矣,何得同我辈上春官乎!”公笑而谢之。如此者数四,竟笑而谢之,无忤也。然公即以明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嗣后佐广西、江西、浙江、南直隶藩臬,为河南布政使。皆平易近民,所之号为“龚佛”。

    公不为苛清矫激之行,又素俭,所得禄入,自营产业之外,分给族人。居家时闻政有不便民者,公即入告邑长令,语甚激切。长令素重其人,悉听之。

    公以藩长致政归,年七十余矣。每至四节之会,簪袍烂然,人以此荣之。公能诗,与诸子诸孙唱和,推为南平社长。一日,公之子偕予兄及诸甥游石洲,以公老,难于往来,弗约。已至洲方共饮酒拾石子俄见雪浪中有舠迅疾而下中有一老翁踞胡床指麾江山旁若无人互相猜疑逼视之则公也舟已近,公于舟中大呼曰:“何为遂弃老子耶!”登洲,即于洲上舞拳数道,以示勇。诸人皆大笑极欢,至深夜乃归。各分韵记游,公归,诗已成,即于灯下作蝇头细字书之。明日黎明,遣使持诗遍示诸人。俱以游倦晏起,不得一字,皆大笑

    (节选自明代袁中道《龚春所公传》,有删改)

    【注释】①连踬场屋:科考接连受挫。②别驾:官职名。③春官:礼部,上春官指上礼部考试。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已至洲/方共饮酒/拾石子/俄见雪浪中有舠迅疾而下/中有一老翁踞胡床/指麾江山/旁若无人/互相猜疑/逼视之/则公也/ B . 已至洲/方共饮酒/拾石子/俄见雪浪中有舠迅疾/而下中有一老翁/踞胡床指麾江山/旁若无人/互相猜疑/逼视之/则公也/ C . 已至洲/方共饮酒/拾石子/俄见雪浪中有舠/迅疾而下/中有一老翁踞胡床/指麾江山/旁若无人/互相猜疑逼视/之则公也/ D . 已至洲/方共饮酒/拾石子/俄见雪浪中有舠迅疾/而下中有一老翁/踞胡床指麾江山/旁若无人/互相猜疑逼视/之则公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侘傺,失意的样子,在本文中的意思与屈原《离骚》“忳郁邑余侘傺兮”一句中“侘傺”同义。 B . 公车,汉代官署名,后也代指考中举人或入京请愿、上书言事,和现代的“公车”含义不同。 C . 慢易,意为怠慢、轻忽。这里的“慢”与李密《陈情表》中“责臣逋慢”的“慢”含义相同。 D . 致政,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意同致仕。文中指春所公解除政务职责,卸任退休。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春所公先世以务农为生,到他这一代才开始读书,最终通过科举进入官场。 B . 春所公年轻时家境贫寒,即使教书授徒,生活也还是难以为继,家徒四壁。 C . 春所公平易近民,听说有不利于民生的政令,便向官府告发邑长令,言辞激烈。 D . 春所公虽已年过七旬却仍然童心未泯,和晚辈同嬉同游,诗词唱和,其乐融融。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此者数四,竟笑而谢之,无忤也。

      ②明日黎明,遣使持诗遍示诸人。俱以游倦晏起,不得一字,皆大笑。

    5. (5) 春所公为诸生时便“拓落有大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有哪些具体表现。
  • 34. (2022高三上·广东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使官员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玄龄等由是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令诸衣冠以为耻。”

    贞观二年,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对曰:“臣愚,岂敢不尽情,但今未见有奇才异能。”太宗曰:“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岂得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政乎?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德彝惭赧而退。

    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 , 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后必有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也。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魏征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

    (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B . 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C . 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D . 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君主时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B . 衣冠,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此用“衣冠”指士以上的服装,文中指士大夫。 C . 吏部,为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 . 辟召,亦称“辟”,“辟”是指由皇帝下诏征聘或由公府、州郡长官等向朝廷推荐。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唐太宗认为如果官员们能“各当所任”,国家可以实现“无为而治”;在音乐杂艺方面才华突出者,不可越级授予他们官职爵位。 B . 唐太宗批评封德彝关于未发现特别优秀人才的推脱,认为古代明君都是取当世之才而治天下,没有到其他朝代借用人才的道理。 C . 唐太宗准备采纳杜如晦的意见,在当朝推行汉代州郡推荐官员的方法,但因为正逢功臣上书反对这种做法,这件事就停止了。 D . 唐太宗不愿把自己的文章结集。他认为君主“不朽”要靠益于百姓的政事,梁武帝陈后主等人虽有文集传世却多为不法而亡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②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

    5. (5) 唐太宗和杜如晦认为吏部选拔官员的弊端在哪?请简要说明。
  • 35. (2022高三上·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 , 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B . 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C . 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D . 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少庶子,战国时指年轻的家臣,这一职位与甘罗的年龄非常相称。 B . 孺子,多指儿童。文中甘罗只有十二岁,年龄尚小,所以张唐以此称之。 C . 具币,文中指准备盘缠,其中“具”与现在“开具证明”的“具”意思相同。 D . 郊迎,指古代出城迎接宾客的一种隆重仪式,以此表明对来访者的尊敬。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信侯为了伐赵,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最终使燕太子丹入秦做了人质,以此稳定了秦燕的关系,为将来联合燕国一起伐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B . 张唐婉拒了文信侯令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此时甘罗冒死表示愿意劝说张唐,文信侯虽有怀疑,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建议。 C . 甘罗虽然年幼,但他面对张唐从容自信,拿武安君和张唐作比较,抛出一连串的问题,以武安君被文应侯绞死的结局为警示,最后成功说服张唐。 D . 甘罗在张唐答应入燕为相之后,又前往赵国进行游说。甘罗告诉赵王,秦燕相亲对赵国不利,并向赵王提出了割地给秦国的建议,赵王当即答应。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

      ②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5. (5) 甘罗能成功游说张唐和赵王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 36. (2022高三上·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泌,字长源,魏八柱国弼六世孙,徙居京兆。幼以才敏著闻。玄宗开元十六年,悉召能言佛、道、孔子者,相答难禁中。泌既至,帝方与燕国公张说观弈,因使说试其能。说请赋“方圆动静”,泌逡巡曰:“愿闻其略。”说因曰:“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泌即答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说因贺帝得奇童。帝大悦曰:“是子精神,要大于身。”使与忠王游忠王为太子泌已长上书言事玄宗欲官之不可使与太子为布衣交太子常谓之先生。尝赋诗讥诮杨国忠、安禄山等,国忠疾之,诏斥置蕲春郡。

    肃宗即位灵武,物色求访,会泌亦自至。已谒见,陈天下所以成败事,帝悦,欲授以官,固辞,愿以客从。入议国事,出陪舆辇,众指曰:“衣黄者圣人也,衣白者山人也。”上闻之以告泌曰:“艰难之际,不敢相屈以官,且衣紫袍以绝群疑。”泌不得已受之。服之,入谢,上笑曰:“既服此,岂可无名称。”出怀中敕,以泌为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泌固辞,上曰:“朕非敢相臣,以济艰难耳,俟贼平,任行高志。”泌乃受之。

    初,帝在东宫 , 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冢焚骨。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广。帝曰:“往事卿忘之乎?”对曰:“上皇有天下五十年,太平娱乐,一朝失意,远处巴、蜀。南方地恶且春秋高,闻陛下此敕,意必以为用韦妃之故,内惭不怿。万一感愤成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大不能安君亲也。”帝感悟,抱泌颈以泣曰:“朕不及此。”泌出入中禁,事四君,数为权幸所疾,常以智免,好纵横大言,时时谠说议,能寤移人主。贞元五年卒,年六十八,赠太子太傅。

    (选自《新唐书·李泌传》和《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使与忠王游/忠王为太子/泌已长/上书言事/玄宗欲官之/不可使与太子/为布衣交太子/常谓之先生/ B . 使与忠王游/忠王为太子泌/已长/上书言事/玄宗欲官之/不可/使与太子为布衣交/太子常谓之先生/ C . 使与忠王游/忠王为太子泌/已长/上书言事/玄宗欲官之/不可使与太子/为布衣交太子/常谓之先生/ D . 使与忠王游/忠王为太子/泌已长/上书言事/玄宗欲官之/不可/使与太子为布衣交/太子常谓之先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京兆,西安的古称,为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文中指唐朝的都城长安。 B . 布衣,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还以黔首、白丁、氓隶、闾右、黎庶等称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 . 紫袍,紫色朝服。古时用颜色和图案区分不同等级的官服,唐朝三品以上紫袍。但颜色并不代表固定的官职,只表示等级。 D . 东宫,中国古代宫殿,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即太子。这里与《陈情表》中“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同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泌年少时用棋局的“方圆动静”来比喻行仁义、用智慧、施展才能和功成名就,被赞为奇童,玄宗说他拥有超过了身份的神采气质。 B . 李泌在肃宗即位时前来拜见,陈述治理天下有成有败的原因。肃宗听后很喜欢,想给他官做,他坚决推辞,只愿以宾客身份相随。 C . 李泌在肃宗打算掘墓焚尸以泄对李林甫的怨恨时,劝肃宗不要念念不忘旧怨,要向天下显示自己的气量宽宏,此言令肃宗感激涕零。 D . 李泌屡屡被权贵忌恨,常常靠他的才智过人才幸免,李泌雄辩善言,常有公正议论,能让人主醒悟而改变主张。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朕非敢相臣,以济艰难耳。俟贼平,任行高志。

      ②闻陛下此敕,意必以为用韦妃之故,内惭不怿。

    5. (5) 李泌为何能得到玄宗、肃宗的赏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 37. (2022高三上·开学考) 文言文阅读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 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 , 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已者,未之有也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节选自《孝经》)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B .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C .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D .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避席,离开席位。古人布席于地,各人独占一席而坐,当对人表示尊敬时,则起立离开原位。 B . 大雅,与《小雅》都属于《诗经》中“雅”的部分。《诗经》被视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C .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指国家或朝廷。 D . 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场所。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庶人无庙等,以区分亲疏贵贱。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国君可以“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以“孝”立身理家。 B . 孔子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完满理想的孝行是侍奉双亲,效忠服务君王,建功扬名光宗耀祖。 C . 服饰、言语、行为都要遵循先王的礼法准则,方能延续兴盛,这是卿、大夫应行之孝道,其中蕴含了忠君思想。 D . 孔子认为士应该用尊敬之道来奉事国君,用孝道奉事上级,然后即能保住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②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己者,未之有也。

    5. (5) 对于诸侯而言,如何做才能安其社稷,和其民人?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3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大宗师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粟,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也!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节选自《庄子·大宗师》,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B .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C .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D .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宗师”的“宗”为“万物之宗”的“宗”,即万物的主宰。师”是天地万物所效法的对象。 B . 有所待,有所依凭。庄子认为人们的认识和了解都离不开认识、了解的对象。 C . 狐不偕为尧时贤人,尧让天下于他而不受,投河而死。务光为舜时人,汤要让帝位给他,他不接受,负石沉水而死。 D .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死兄弟相让,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而谏,武王不从,遂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最后饿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子用浪漫、神妙的笔法向我们直接阐述了真人的特征。庄子的“真”强调的是追求精神上的相对自由。 B . 真人的表现从内在德行的角度来说,不以众欺寡,不居功自傲,不思虑图谋,不为过懊悔,不为赢得意。 C . 真人不在乎生死,无拘无束地面对自然中的一切,从内心上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容颜淡漠安闲。 D . 在论述了真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后,庄子把“古之真人”概括为“天与人不相胜也”。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②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5. (5) 庄子进行说理时,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把道理说得清楚明白。试结合本文举例说明。
  • 3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辶“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谧曰“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迎不出门,食不过盐莱,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辟,皆不行。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称草莽,辞切言至,遂见听许。岁余,又举贤良方正,并不起。自表就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谧虽羸疾,而披阅不怠。威宁初,又诏曰:“皇甫谧沈静履素,守学好古,与流俗异趣,其以谧为太子中庶子。”谧固辞笃疾。帝初虽不夵甚志寻复发诏惩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熨刘榖遗为玫賈并不应蒉论为葬送之制炙贝《笃终》。而竟不仕。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谧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又撰《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及《玄晏春秋》,并重于世。

    (节选自《晋书·皇甫谧》,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同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 B . 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同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 C . 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日《笃终》 D . 帝初虽不夺其志/寻复发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历代儒家研习之重要作品。儒家十三经之。 B . 举孝廉,是古代一种由上向下选拔人才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 C . 疏,是大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 D .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皇甫谧有孝心,听教诲。他得到一些瓜果,就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对他游荡不好学痛心到流泪,他被感动激励,听从教诲转而勤学不倦。 B . 皇甫谧性淳朴,不附势。皇甫谧堂姑母的儿子梁柳做郡守将赴任,有人规劝他为梁柳设酒宴饯行,皇甫谧一如从前,不用酒肉,只用盐菜招待。 C . 皇甫谧淡利禄,终不仕。尽管官府多次征召他任职,他始终拒绝赴任。甚至皇上频下诏书敦逼不已,他也言辞恳切予以谢绝。他一生都未做官。 D . 皇甫谧乐写书,论著丰。皇甫谧年轻时就树立崇高志向,把写书作为自己的事业。他著述甚丰,作品体裁多样,很多作品都受到世人的重视推崇。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

      ②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

    5. (5) 皇甫谧勤学苦读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写出两点即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