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3-02-11 浏览次数:116 类型:一轮复习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2·上海市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题

    主角(节选)

    陈彦

    ①苟老师把第三遍妆化完,提了眉,包了大头,穿了行头。不知道他性别的人,还真看不出这是男扮女装呢。

    ②易青娥知道,苟老师为演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没戏演的十多年里,他的裤子晾在院子,大家都笑话:不知哪是裤长,哪是裤腰呢。因为裤长才二尺九,而腰围是三尺三。直到要演《鬼怨》《杀生》,他的腰围猛减到了二尺五以下。彩排的时候,他发现,穿上李慧娘的衣裳,小肚子有点不好看,就又用吃大黄拉肚子的方式,直减到现在二尺二的腰身,而皮肤就塌陷了。所以在化妆时,他一直在叹息:这老脸,对不起李慧娘,对不起观众,尤其是对不起当年看过他戏的老观众了。

    ③今天观众特别多,连过路道都占满了人,都在说,十多年前在五福戏楼演了三个月《李慧娘》的苟存忠,今晚又披挂上阵了。易青娥也为她师父骄傲着,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有这些老观众,是深深记着师父的。

    ④在一声长长的鬼的叹息中,她师父出场了。

    ⑤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服,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人间。他在哀怨,在痛斥,在诉说,在寻找。易青娥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隔膜,将一个充满了仇恨与爱怜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地可悲、可怜了。

    ⑥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起身子时,苟老师是用了一个“卧鱼”动作。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在易青娥心里数到一百一十下时,他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尽管如此,剧场里还是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⑦《杀生》是比《鬼怨》难度更大的一折戏。“秦腔吹火”就是这一折戏的灵魂,也是秦腔这门艺术的绝活。

    ⑧苟老师说过一句话:

    ⑨“秦腔吹火,那个苦就不是人能干的事。那是鬼吹火,只有鬼才能拿动的活儿。不蜕几层皮,你休想吹好。”的确,松香一旦点着,变成明火,立马就会产生浓烈的烟雾。吹几十口火下来,无论什么地方,都会变得相互看不清脸面。一趟火吹下来,苟老师不仅嗓子密实了,眼睛睁不开了,而且呼吸也会极度困难起来。易青娥每练一次,都是要从房中跑出去,透好半天气,才能再回来吹的。

    ⑩易青娥明显感到,师父今晚的气力有些不够用了。但他一直控制得很好。她知道,他是要把最好的力道,用在最后那三十六口“连珠火”上的。她按师父的要求,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吹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那一晚,她觉得她比平常任何时候学的东西都要多。并且更具有茅塞顿开、点石成金的效用。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杀生》推向高潮时,她似乎也完成了一次演戏的启蒙。她甚至突然觉得,自己是能成一个好演员,成一个大演员了。

    ⑪终于,师父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也就是那个三十六口“连珠火”。师父依然控制着气力,一口,两口,三口,四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珠火”将贾府变成一片火海。

    ⑫继而天地澄净,红梅绽开。

    ⑬乐队几乎使出浑身解数,将大鼓、大锣、大铙、吊镲全用上了,可观众的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涌上了舞台。就在台上贾府人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他已经使完了人生最后一点力气,奄奄一息了。他浑身颤抖着在呼唤:

    ⑮“青娥,青娥……”

    ⑯“师父,师父,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易青娥紧紧抓着师父的手。

    ⑰苟老师抖抖索索地摸着她的手说:

    ⑱“娃,娃,……师父不行了……记住……吹火的松香,…要,要自己磨……自己拌。记住比例……”

    1. (1) 第⑨段加点短语“蜕几层皮”在文中的意思是
    2. (2) 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精心化妆准备演出→→表演《杀生》成功吹火→

    3. (3) 对第②段中插叙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交代苟老师为这一次演戏努力减肥的过程。 B . 表现苟老师的敬业,为故事结尾埋下伏笔。 C . 彰显苟老师“要对得起观众”的职业道德。 D . 说明皮肤塌陷之由,呼应开头化妆的情节。
    4. (4) 分析第⑬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
    5. (5) 标题“主角”在文中指的是老艺人苟存忠,为什么文章还要多处描写易青娥的言行与心理活动?请简要分析。
  • 2. (2021·德宏模拟)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母亲的诗和远方

    映铮

    ①十月的风再次有了重量感,像园子里那些成熟了的豆荚和茄条。园子是离青春很远的母亲的领地,四季葱茏,青春逼人。母亲说,草木的芳香净化空气,提神醒脑。

    ②进城十几年,她常常莫名烦躁,直到有了这个园子。除了葡萄、橘子、无花果树以及我特意要求的月季、百合、茉莉等花草外,还栽了一些浓青的薄荷,一些牵藤的豆荚。几盆散淡的多肉也被养得肥而不腻,爆出盆沿。每次进园子,都感觉她把故乡带了过来。

    ③不管外界多少纷扰,母亲只顾园子什么该收藤了,哪些该下种了,与益虫私语,对害虫愤怒。她早晚都在园子里翻、捡、摘、除,修篱、种花,时不时捧些瓜果回来。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她,土粒就是她的珍珠,每一颗都接受了她的抚摸。遇到天气好,就坐在吊椅上,打开音乐一边做着手中的针线活儿,一边有一眼没一眼地看周围的花草。那些做给重孙的,绣着万字格、太阳花的小鞋小帽挂在枝条上,像结出的丰硕果实,看着感觉特别安稳踏实。

    ④母亲不信佛,不知道百丈禅师倡导的农禅生活。但她谨遵着“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她觉得不劳动就等于废人,更享受自己那些无农药无化肥的天然果实。在她的节奏里,生活并不复杂,一园闲花时蔬,数条青藤垂窗,穿梭其间,全然不顾流年的变幻。这不是心如止水,也不是落寞孤寂,相反,在这稳、静、淡中,摆弄好了一家生活、四季烟火、五谷杂粮,也守护着心中的诗和远方。

    ⑤母亲这一生,少有聪明伶俐的举动,更不懂权衡利弊的奥秘,但又是一个常常避开世俗偷偷浪漫的人。你看她,在鞋面上绣花,在白纸上画鸟,栽菜摘叶的时候哼着小曲,面对小猫小狗一脸宠溺。她还曾把空鸟笼打开,说是有鸟儿路过,愿意歇息的话有个落脚处。

    ⑥屋子与园子,母亲更偏爱园子,不管是天晴还是下雨,她都要去待一会儿。下雨要把多肉遮住,雨大担心淹了嫩苗,雨小又怕没把土淋透。要是遇到好太阳,就搬了家里一些吃的穿的,展开来晾晒。春秋天气温暖,她会躺在吊椅上打盹,还不忘打开缓缓流淌的音乐。在她匀净的呼吸中,音符和花草都温柔了起来,岁月静好填满了她的皱纹。

    对母亲来说,除了园子里的瓜果蔬菜,仍有许多东西放不下,比如散布在各地的满堂儿孙,所以她学会了用智能手机。这样就可以把她满园子的诗意随时分享到远方——番茄的软、橘子的甜,还有三角梅垂下的枝条,即使儿孙们只能隔着屏幕听她讲述。母亲终于有了清静自在,又免不了牵肠挂肚,问了孙子的生意又要看重孙的视频。

    ⑧刘禹锡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母亲习惯了园子里的荣枯浓淡,只为新生的嫩芽开心,不为老去的荒凉伤感。她说,熟了的,总要落地。

    1. (1) 第⑦段划线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 (2) 母亲这一生,少有聪明伶俐的举动,更不懂权衡利弊的奥秘,但又是一个常常避开世俗偷偷浪漫的人。(说说句中“浪漫”的含义)
    3. (3) 但她谨遵着“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结合文章内容,对句子作简要赏析)
    4. (4) 本文采用第三人称“她”在叙事上有什么作用?
    5. (5) 把选文标题“母亲的诗和远方”换成“我的母亲”,好不好?为什么?
  • 3. (2023·海淀模拟) 阅读《试飞英雄》,完成问题。

    试飞英雄

    聊起试飞员们的时候,飞行大队政委丁玉清一直咳嗽着,这是职业病。这让他的叙述显得断续与困难,但关于大队各位试飞员的任何事迹,丁玉清都能纤毫不差地忆起,并且娓娓道来。梁万俊的那次只有短短8分钟的试飞,更是在他的讲述中如电影般重现。

    2004年7月1日13时40分,西南某机场。

    随着绿色信号弹的发出,试飞员梁万俊驾驶座机直冲云霄,蓝色的天幕上迅速划出一道银色的弧线,像谁在泼墨挥毫……

    这是一次新机的定型试飞,梁万俊驾驶的是一架多用途科研样机,价值上亿元。

    险情在1.2万米高空突然出现。发动机漏油,仅仅两分钟,油量表指针就指向了“0”刻度。没有了油,发动机就完全失去动力。

    这是一级空中特情!

    地面指挥所内的空气凝结到了冰点。时间在那一瞬间似乎变得无比漫长,每个人都明白,摆在试飞员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跳伞或迫降。跳伞意味着放弃飞机,凝聚科研人员无数心血的战鹰会坠毁,故障原因难以准确查找,新机型的推进也可能因缺乏依据而延宕……迫降?可能机毁人亡!

    没有任何犹豫,梁万俊便对地面指挥员雷强传达了自己的抉择:“我要滑回去,尽一切可能把样机保住!”梁万俊对自己的选择有信心。

    试飞员被称为“悬崖边的舞者”。飞行试验涉及飞行力学、空气动力学、航空发动机、自动控制、航空电子等多个学科专业。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试飞员,梁万俊刻苦钻研军事科技和航空技术理论,搜集整理了上百万字的航空资料、上千张飞机结构图片。现在,他已经成为熟练驾驶6种机型的高素质试飞员,有数篇文章在国内外航空杂志发表。多年的试飞生涯中,他先后遇到惯导故障、航电故障、供氧故障等数十次险情,但最终都化险为夷……

    这一次,他也一定要将飞机完整地带回地面。

    雷强迅速查看着各种监控数据,人们在他拧紧的眉头上仿佛看到了步步逼近的危机。同在塔台的研究所的老总眼里含着泪,声音颤抖地说:“雷头,跳伞吧——”他哽咽着没有说出下半句。

    雷强的眼睛血红,脾气刚烈的他声音很大地吼了一声:“听我的!”

    巨大的飞机向机场上空逼近。机场上,所有应急车辆全部到位,所有人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儿。指挥塔台里静得让人窒息,只听见指挥员下达指令的声音:“保持好飞机状态,控制高度、速度,做好迫降准备。”

    失去动力控制的飞机在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没有人能够预测得到。

    梁万俊心里很明白,要想将飞机空滑回去,必须准确地通过高度来换取速度,用势能来换取动能,这一切必须十分精准,百分百的精准。正常的飞机降落,可以修正方向和速度,实在不行,还可以拉起来复飞。但失去动力的飞机没有可控余地,稍有差池,便没有任何挽回的可能。

    飞机滑到机场1400米上空。

    蓝蓝的天空,隐隐传来一阵空气的撕裂声。转瞬,一架失去动力的战机蓦然闯来!

    霎时,机场上,塔台里,数百人仰头,一双双眼睛焦灼地盯住飞机!

    在所有人心跳如鼓的当儿,雷强的声音听上去还是那么沉稳:“保持好状态!”

    梁万俊冷静沉着地调整飞机的状态,在指挥员的指挥下,小心地修正速度和高度偏差,为迫降争取每一秒的时间。

    “可以下降高度了,放起落架。”雷强下令。

    “好的。”梁万俊下降高度,放起落架。

     “起落架很好,对正跑道。”雷强指挥道。

    “好的。”梁万俊对正跑道。

    “再对正一点,左翼……”

    “好的。”

    话筒里,梁万俊的语气平平静静,声音高低大小几乎完全没有变化。一般情况下,人在紧张的时候呼吸会急促,指挥员们都听到过从话筒里传来的呼呼的喘气声。但梁万俊没有,一声也没有。

    地面指挥所内,人们的心略微安定了些。

    近了,更近了……转眼间,梁万俊驾驶的战机俯冲直下。下落航线与跑道呈70度夹角,但此时飞机的速度在400公里/小时左右,远远大于正常值。大速度落地,飞机冲力过大,但凡操作上有丁点儿失误,飞机就可能冲出跑道,翻滚坠毁。

    地面上,飞机设计师、生产人员、试飞指挥员、地面保障人员一齐屏住了呼吸。

    13时44分,战鹰陡然降落,接近跑道的一刹那,机头一昂,“哧!”轮胎下飞出两股白烟。

    “放伞!”雷强及时喊话,声音加大。

    他的话音未落,一朵伞花在飞机尾部猛然绽开。然而,飞机冲势只是略减,依然朝跑道尽头狂奔。

    “拉应急!……”雷强的指令一连串跟上。

    “刹爆!”一阵刺耳的尖啸,轮毂在水泥跑道激起两条刺眼的火龙!巨大的速度下,一侧轮胎爆破。

    千钧一发之际,梁万俊有条不紊地执行着一系列操作程序,时间、方向、力度把握精准。人们绷紧的心里有了小心翼翼的期待。

    500米、800米、1000米……飞机一气儿冲出1700米,在距离跑道尽头300米处戛然停住。跑道上,留下两道464米的黑色擦痕。

    “成功了!”“成功了——”人们欢呼着从各个角度向机场冲去。

    梁万俊走下座舱,飞机总设计师与他紧紧拥抱,激动地说:“你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

    2005年2月,“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仪式在中央电视台隆重举行。演播大厅里,当主持人念到梁万俊的名字时,一个身穿飞行服的清瘦年轻人走向前台,他神情安详宁静,脸上一缕微笑仿佛清风。

    主持人的声音在偌大的大厅回响,这段堪称经典的颁奖词多年之后仍然被人们反复提起:

    “鹰是天空中最娴熟的飞行家,但是他却有比鹰还要优秀的飞行技能。万米高空之上,数险并发之际,他从容镇静,瞬间的选择注定了这次飞行像彩虹一样辉煌。生死8分钟,惊天一落,他创造了奇迹。为你骄傲!中国军人,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中国军人”,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骄傲的称谓,它代表着忠肝义胆、铁血柔情。而在丁玉清的讲述中,它浓缩为试飞大队里一位位试飞员的名字,这些亲切而闪亮的名字背后,意味着奉献与担当!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这群搏击在蓝天的雄鹰,他们怀揣着强国的梦想,用青春与生命在蓝天上完成着最执着、最勇敢、最壮丽的飞翔!

    (根据张子影的《试飞英雄》改写)

    1. (1) 文章围绕梁万俊如何处理“一级空中特情”展开情节,一步步地呈现梁万俊的“英雄”形象。阅读全文,在下面横线处将相关内容补充完整。

      1.2万米高空,梁万俊决定将失去动力的样机滑回去,毫不犹豫。

       

              2005年2月,梁万俊出席“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颁奖仪式,安详宁静。

    2. (2) 文章画线句中雷强所说“听我的”意味着他将做出怎样的选择?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3. (3) 本文主要是通过展现矛盾冲突、细节刻画人物、侧面描写、借他人之口转述等写作方法来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请从文中任选一处运用了某种写法的文字,设计一个问题,供大家探讨这种写作方法的妙处。

      所选之处:(摘抄或概括)

      你的问题:

    4. (4) 在给梁万俊的颁奖词中,称谓由“他”到“你”再到“中国军人”,简要谈谈你对这种变化的理解。
  • 4. (2022·安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妈,我是你的小六儿

    梅  寒

    “我们家小六儿就爱吃韭菜合子。”老人满嘴的牙都掉光了,两片干瘪的嘴唇深深地凹进去,说话吐字不清,我要很努力地支着耳朵才能听清她的唠叨。

    那是个周末,我去找一朋友叙旧,却正赶上他外出,他九十多岁的老母亲在家接待我。

    “你来我家干什么?你是谁啊?”跟她唠了半天了,她忽然停下来,满脸的警戒之色。“我们家小六儿可是跟我说了,千万不能给不认识的人开门……”

    “大妈,我是你家小六儿的老朋友啊,好久没见他了,来看看他。”我大声给老人解释。

    “哦,你认识我家小六儿啊。我家小六儿是好孩子哦,听话……”老人长长地松一口气,继续低头择她的菜。那把可怜的菜,已经快被她扔光了。

    “你不认识我们家老七吧……一年到头也不来看看我……不孝啊,狼心狗肺,好几年没来看看我了,说是工作忙……工作再忙,也不能不要老娘啊……”

    “是啊,是啊,工作再忙也得抽空回家看看娘啊……”

    “对了,你是谁啊?你来我家干什么?”

    我额上的汗渗出来。那一会儿工夫,这个问题,她已经问了我不下十遍了。好在,朋友回来了,替我解了围。他去菜市场了,红红绿绿拎了一大包回来。

    “你是谁啊?你来我家干什么?”见朋友大包小提地拎着东西进屋,老人又慌了,她攥着手上一把快择光的韭菜就从小椅子上站起来。

    “看俺的老娘啊,又忘记啦,我不是你的小六儿吗?”朋友笑,走过去扶母亲重新坐下。

    “哦,小六儿啊,你下了班别忘了买韭菜……我包合子给你吃……”

    “好好,买回来了,一大捆呢。”果真从袋里又掏出一大捆嫩嫩的韭菜交到母亲手上去了。

    老人笑得脸上开花。坐下来,又开始折腾那捆新买回来的韭菜……

    择完手上的菜,老人说在屋里闷了。朋友遂背她下楼去转。四十多岁的男人,眼角已经起了细密的皱纹,两鬓已生星星的白发。九十多岁的老母亲趴在儿子的背上,瘦小得像一片秋天的老叶子,又乖顺得像一个弱小的孩子。

    “你是谁啊?你怎么背着我啊?我家小六儿呢?”

    那个“小六儿”一遍又一遍向背上的母亲重复:“我就是你的小六儿啊……这不正背着你下楼吗?”

     “哦,你就是小六儿啊。小六儿是个好孩子。不像老七……”

    “老七也挺忙的,等忙过了这段时间他会来看你的……”

    听着那对母子杂乱无章又温情无比的对话,我的眼睛忽然酸涩无比。曾经不止一次听朋友在外面谈起他的母亲。开会休息的间隙,觥筹交错的饭局上,甚至在一起出差去外地的车子里。他给她打电话,问她喝水了没有,吃饭了没有,在客厅里练习走路了没有。电话的那端,年老的母亲小学生一样向他汇报:吃了一碗米饭,喝了两杯水,在客厅里走了三遍。末了,却又常常爆出一句让朋友哭笑不得的问话:“你问我这么多干什么?你又不是我家小六儿?”朋友就耐心地在电话里跟母亲一遍遍讲:“妈,我是你的小六儿啊……”

    朋友的母亲一生养育了七个儿女,朋友是家里最小的一个。母亲嘴里那一声亲昵的“老七”,曾经是他生命中最温暖幸福的记忆。可那一声亲切的呼唤,如今已被一声声“小六儿”代替。朋友的六哥,在母亲八十八岁那年出车祸去世,老人像往常一样做好了他爱吃的韭菜合子等他下班回来,等回来的却是一幅黑白的照片……母亲的大脑受刺激,从此再没有清醒过。

    冬日午后的阳光,斜斜洒落,落在小区花园里的长椅上,落在老人的身上。阳光下,她眯着眼睛,盯着朋友的脸,又恢复了那片茫然:“你是谁?你也认识我家小六儿吗?”

    “妈,我就是你的小六儿啊……”

    (选自《课外阅读》,有删改)

    1. (1)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内容情节

      “我”的情感态度

      跟“我”唠嗑,又问“我”是谁

      听朋友母子杂乱无章的对话

      回忆老人惦记“小六儿”的原因

    2. (2) 文章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 (3) 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①是啊,是啊,工作再忙也得抽空回家看看娘啊……

      ②妈,我是你的小六儿啊……

    4. (4) 试分析文章倒数第三段的插叙内容有什么作用?
    5. (5) 读完本文后,作为中学生的你会有哪些收获?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 5. (2022·日照) 现代文阅读Ⅱ

    将军岭

    刘建超

    ①将军离休,按待遇是可以到干休所修养的。

    ②将军不去干休所,硬是拽着噘着嘴老大不愿意的夫人回了豫西老家,一个叫秃岭的山村。

    ③正是深秋,将军和夫人坐着铁轱辘牛车,慢慢腾腾沿着坑坑洼洼的土路颠簸着进了村。夫人看着光秃秃的山岭,看着眼前墙壁班驳、瓦片零落的房子,坐在车上就哭了。将军夫人可是生长于大城市的人,原本是想留在城里安享晚年的,没想到让将军带回了穷乡僻壤的山村。

    ④将军却很兴奋,他说:“老婆子,你想想,有房子住,有地种,这可是天下最幸福的事情啊!”夫人抹着眼泪,开始拾掇屋子。

    ⑤村子里的人听说将军回了故乡,都围拢到他的屋里拉呱。将军抽着乡亲卷的“喇叭筒”说:“我回来就是想拼上后半辈子植树开荒,把咱这光秃秃的山变成绿洲。”

    ⑥村里人打着呵呵,一笑了事。谁信啊,秃岭干旱缺水,几辈人都在熬穷日子,谁能改变得了。在外边享完福了,回来净说大话。

    ⑦将军还保持着军人的习惯,每天清晨起床,跑步出操,早饭后就扛着铁锨去岭上挖树坑,说自己是“锨头部队”。坡岭地石头多,一锨铲上,冒着火星,震得虎口出血。将军不皱眉头,晚上收工就像打了胜仗一般,嘴里还哼着军歌。

    ⑧将军画了一幅秃岭的地图挂在墙上,挖成一个树坑就画上一面小红旗,将军说这叫持久战,终有一天红旗要插满山头。

    ⑨冬日黄昏,将军和夫人围坐在炉火旁。

    ⑩将军说:“挖好的十八个树坑,明年开春就可以种树了。”夫人点点头。

    ⑪将军说:“咱这干旱少雨,光靠天吃饭不行。我找专家看过了,咱岭上也能找到水源,打几口机井就能解决问题。”夫人点点头,拉开皮箱,把存折放在将军手里。

    ⑫将军找来打井队,凿出了三眼机井。当哗啦啦的水浇灌进干裂的土地时,暖暖的春阳照见了将军脸上的欢笑和夫人眼中的泪花。

    ⑬节假日,将军把在城里工作的儿女们召回村里,一起上山挖坑种树。儿女们手上打了血泡,望着荒凉的秃岭发呆。

    ⑭将军说:“知道当年我为什么去当兵吗?”儿女们互相看了看,都没有回答。

    ⑮将军笑了,说:“当兵,就是为了能填饱肚子。”这秃岭村十年九不收,年年都要逃荒要饭。十五岁那年,将军讨了一块玉米饼子,不想却被地主家的孩子抢走扔给了狗。将军打伤了那孩子,不敢回家,就去参加了八路军。连里发给他一把铁锨,班长说,在南泥湾开荒种地,打粮食吃饱饭,也是为抗战。别看将军年纪小,但体格健壮满把子的力气,开荒种地的表彰大会上,将军被评为劳动模范,领导亲自给他戴上了大红花。

    ⑯将军说:“当年那么艰苦恶劣的环境,我们都能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陕北‘好江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坚信能让这秃岭变成花果山。”

    ⑰日子在将军的手掌间摩擦,墙上地图插上的红旗越来越多,栽种的果树开始挂果了。村民看到了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将军的“锨头部队”。

    ⑱将军的老战友来看望他。走进村口,向正在清理猪粪的老农打听将军,老农笑着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战友们这才看清满面黝黑、一身泥水的老农就是他们的老首长啊。晚上,他们坐在院子里,吃着新摘的水果,回忆着峥嵘岁月,高唱着“解放区呀么呵嘿,大生产呀么呵嘿”,直把月亮震得躲进云里。

    ⑲将军的孙子大学毕业,跟随将军的脚步,回乡创业,要把秃岭建成农业生态园。

    ⑳将军欣慰地笑了,他对儿孙说:“我能留给你们的只有这张还没插满红旗的地图。你们把这块土地摆治好,让秃岭村的人脱贫致富。”

    ㉑现在要去秃岭村可好走了,坐上旅游大巴,沿着最美乡村公路往南三十里,走到果木葱茏的山脚,就看到生态园的招牌了,不错,就是它——将军岭生态园。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人被将军拽回条件艰苦的老家,多次哭泣流泪,说明她贪图享受、不能吃苦。 B . 村民拜访回乡的将军,听了他的豪言壮语,虽觉得他说大话,但还是迎合奉承。 C . 离休回乡,将军未改变军人习惯,跑步出操、唱军歌,言行举止还是军人风范。 D . 将军说服了夫人、儿女、孙子和乡亲们,发动他们一起努力,把秃岭变成绿洲。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坑洼的土路、光秃的山岭、破败的房子,荒凉的环境描写奠定小说悲伤的基调。 B . “锨头部队”,一语双关,既指将军是用铁锨劳动,也指他率先去植树的行动。 C . 对将军形象的塑造,除正面刻画外,还通过描写村民、战友等人物来侧面衬托。 D . 小说语言质朴,亲切自然;掺入“拉呱”“摆治”等口语化词语,有地方特色。
    3. (3) 小说画横线部分插叙了将军的往事,请简析这段文字在情节方面的作用。
    4. (4) 小说以“将军岭”为题,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 6. (2022·烟台) 现代文阅读I

    迷途的山阳

    李海庆

    ①当两个异乡人找到山阳的时候,山阳正紧贴着树身仰头眯眼望着树冠。树顶枝叶繁茂,时而传来乌雀欢悦的啁啾声山阳和着乌雀吹起悦耳的口哨,动听婉转的声音传向密林深处,经久不息。山阳吹着口哨,心里想着那支横笛。

    ②那天,他在山下的乐器行里,一眼望见柜台里那支古香古色的横笛,脚步便踯躅了。他摩字着玻璃窗向里看,目光灼灼,当他看到横笛下方标签的价格时,长长地叹了口气。鄢横笛的样子便恒久地镌刻在山阳的心里了。山阳时时梦到横笛长出双翅,像鸟雀一样飞到自己身边。

    ④当两个异乡人拿出几张红彤形的纸币后,山阳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那几张纸币足以买下那支横笛。山阳接过纸币,紧紧地捏了捏 , 然后揣进内衣口袋,生怕纸币会飞走。两个异乡人要山阳带着他们进入山林,再把他俩带出来,这要求再简单不过。

    ⑥山阳山里生,山里长,是地地道道的山娃子。 山阳是山中的活地围,每一道沟壑,每一片山林,都深深地烙在山阳的心里。爹娘都出了山村去外面打工,只有爷爷伴着山阳留在山村。爷爷会带山阳去山林里采蘑菇、拾干柴、摘山果。山林里的每一处林荫路,都留下过山阳的脚印。这山林称得上是山阳的家呢!

    ⑦山阳走向通往森林深处的小径,两个异乡人背着硕大的背包,紧随其后。在这片山林里走了十几年,山阳从不知道累。走了几里山路后,两个异乡人就开始气喘吁吁了,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山阳诧异他俩体力不行,为何进山还背那么大的背包

    ⑧又走了几里山路,山林逐渐浓密,树林阴翳,鸟雀也渐渐多了起来,林间回荡着悦耳的啁啾声,感觉很远,又感觉很近。两个异乡人忽的停下脚步,竖耳倾听。听了好一会儿,两个异乡人对视一眼,微笑着点了点头。他们就地蹲下,放下背包,取出里面的东西——一个鸟笼,还有数张折叠起来的网。

    ⑨俩人直起身,在鸟雀的嘈杂处绕着圈开始围网,不一会儿,便围成了一个大大的圆。山阳站在大圆的中心,环视四周,无论往哪个方向看,都会看到无数个洞,那无数个洞看似出口,却是一个又一个陷阱。山阳张大嘴巴,宛若一只惊恐的鸟雀,不知该如何是好。

    数张网结在一起,铺天盖地围过来,把这片山林围了个水泄不通,天瞬间暗下来,像一个长长的黑夜就要来临,让人窒息得喘不过气

    ⑪异乡人身边的一只黑匣子里,传出各种鸟雀的欢叫声,那呼朋引伴的声音,让山林比先前更加热闹。山阳忽的明白了,那黑匣子里的声音是诱饵!果不其然,黑匣子传出的声音宛如一声声召唤,树梢上的鸟儿展开双翅,向大网低低地飞过来。山阳着急地跑过去想伸手阻拦,却被异乡人猛地拉住。山阳眼睁睁地看着一只又一只鸟撞到网上,被网兜住,挣扎,凄声啼叫。山阳闭了眼,一滴眼泪划过脸颊。

    ⑫一只,两只,三只……每一只鸟撞到网上,山阳的心便有种被刀子扎痛的感觉。山阳被异乡人紧紧地摁住,动弹不得,他也如撞到网上的鸟儿,想大声呼喊,却没了丝毫力气。

    ⑬两个异乡人带着笑,观望着自己的战利品。一个异乡人对另一个异乡人说,看,那只红羽白嘴的,卖一只就够咱哥俩一年的花销了。另一个异乡人感叹,不虚此行啊!

    ⑭山阳也看到了那只红羽鸟,翎羽鲜艳夺目,像一团火,在烈烈地燃烧,灼痛了他的双目。

    ⑮两个异乡人心满意足地将网住的鸟雀装进鸟笼。

    ⑯踏上归途,山阳双脚沉重,似挂上了重物。怪了,原本对山林了如指掌的他,发现山路忽然变得错综复杂,无法判断是哪条路通往山下。山阳迷迷糊糊地在山里绕了好几圈,两个异乡人不满地嘟囔他,却又无可奈何。山阳的心乱了,脚步乱了,乐器店里的横笛长出双翅飞走了,那只红羽鸟扇着双翅飞进了他的心。

    ⑰走着走着,山阳的脚步忽的加快,踏在碎叶上沙沙直响,两个异乡人踉踉跄跄地紧随其后,满身是汗。山阳越走越快,有了飞一般的感觉,像长了双翅。终于,他的身影消失在两个异乡人的视野之中。

    ⑱异乡人怒骂山阳,追踪他的踪迹,大汗淋漓地寻找着出路。

    ⑲终于,他们看到了明亮的光,是山林的出口,出口处有几个人站在那里,他们的身后是一栋房屋,门口挂牌上写着“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

    两个异乡人瘫坐在地上。鸟笼的门打开,背包里的东西散落一地,几张红彤彤的纸币,粘在网兜上。

    ㉑红羽鸟飞回天空,盘旋,欢唱。

    ㉒山阳吹起了口哨,口哨声动听婉转,像极了悠扬的笛声。山阳吹得泪流满面。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2期,有改动)

    1. (1) 通读全文,说说题目“迷途的山阳”的含义。
    2. (2) 第⑥段详细地介绍山阳与山林的关系,有何用意?
    3. (3) 第⑩段属于描写,其作用是
    4.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第②段从记叙顺序上看属于插叙,交待了山阳毫不犹豫答应带异乡人进山的原因。 B . 第⑦段划线句子写异乡人背着大背包,为下文写其布网捕鸟埋下伏笔,前后照应。 C . 小说自始至终都写到鸟鸣声,用鸟鸣声的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山阳由渴望到绝望的情感变化。 D . 最后一段写山阳的口哨声“像极了悠扬的笛声”,照应开头山阳想买一支横笛的情节,首尾呼应,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5. (5) 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材料

      品析加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塑造方法探究结果

      山阳接过纸币,紧紧地捏了捏 , 然后揣进内衣口袋,生怕纸币会飞走。《迷途的山阳》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出九丈大钱。《孔乙己》

      “排”字刻画出孔乙己摆阔气、炫耀的心理。

      屠户把银子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中举》

  • 7. (2022·六盘水) 现代文阅读

    董家子女

    殳儆

    有一天,鲍医生跟家属谈完话回来,对我长叹一声:“主任, 这‘6床’,真是史上最麻烦的病人!又来了一堆子女!谈完了不算,还要再进来看看。”正在电脑前打医嘱的赵医生和正在填写病历的金医生马_上一起点头:“前天值班时就是这个样子,一遍一遍有亲戚按门铃来询问病情,他家的人真多!”

    接着就看见,董家的老大带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批一批进来,在老董床前站立片刻。

    6床老董,是个85岁的老爷子,两天前突发脑出血,脑内的出血量非常大,根本没有机会手术,人很快进入深度昏迷状态,靠呼吸机和升压药维持生命。病人已享高寿,治疗过程中感知不到痛苦,病情又已成既定事实。此时,一般家庭都会很快接受现实,开始准备老人的后事。

    董家子女却好像面临很大压力。-得知病情,就立刻提出要请上海的专家进行会诊,看看病人还有没有存活的可能。我的困惑不是空穴来风,因为董家的老大和老二都知书达理,已经完全了解病情,态度也温和客气,并没有给我留下不信任医生的感觉。

    既然董家强烈要求,我们就请了国内顶级脑外科专家来会诊。专家会诊得出的结论简单而肯定:病人没有存活的可能,可以让老人安静地离开了。

    董家的老大和老二频频点头,接受专家的建议。但是旋即,又带了一堆子侄来看老董。董家的子侄都是扶老携幼来一大家子。-会儿是来自北京的夫妻俩,一会儿是来自广州的一家三口,第二天又是全家带着小孙子从加拿大特意回国的。

    这些亲属都是远道而来,风尘仆仆,面容疲倦,估计下了飞机都没有来得及梳洗。还有从南半球回来的,冬衣都未来得及准备好。病人的确时日无多,负责重症监护室的医生和护士不断地通融,放远道而来的亲属进来探视。董家的老大,总是点头哈腰,谦逊万分,就怕打扰护士和值班的阿姨,引起工作人员的不满。老董那些远道而来的亲属,在探视完之后,会反复询问老董的主治医生,问病情,问预后,问到自己失望叹息为止。

    一个星期没到,家属再次提出会诊,并且,一个“学医的女儿”借了CT片,电邮给广州自己的导师寻求帮助。

    重症监护室门口的秩序,维持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一家要求探视,其他病人的家属也会效仿,否则会质疑这个病人是不是特殊人物,享受特殊待遇。

    鲍医生说老董是‘“史上最麻烦”的病人,大家都非常认同。

    一个星期来,重症监护室门口人来人往,其中最多的就是董家的“亲戚”。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家庭啊?

    我终于忍不住好奇,问出了口:“你们这么多人, 真的都是老董的子女吗?”

    老董家的大儿子和二儿子沉默地点点头,表示认可。那个“学医的女儿”开了口:“老爷子年轻的时候家境富裕,一直行善积德,收养了很多穷孩子,供他们上学读书。所有这些人,都是幼年时受他恩惠的苦孩子啊。“

    老董的大儿子说:“由他养大的孩子,都像他的亲生子女,跟他特别亲。所以,我们弟兄俩根本不敢擅自做主,要等他所有的‘孩子’都来了,见见他,才能决定怎么办。”

    年纪比董家老大还年长一些的高个儿男人说:“我是老大, 老爸既然已经这样了,我来做主,我们兄弟姐妹一起给他过85岁的寿辰……“

    这个“老大”是举家从加拿大回来的,还抱着自己的小孙子,天天在监护室门口停留很久,似乎只是为了离老董更近一点。

    此时,老董的“孩子们”或沉默,或点头。

    这真是一个让人震惊的真相!瞬间,所有的医生护士都原谅了这一个星期来不胜其烦的谈话和探视;瞬间,不再有人视这一家子为“需要特殊对待的特殊病人家属”。令人敬仰的善行,让人无法割舍的养育之恩,已是最好的解释。

    我们的重症监护室在角落里有一个单独的房间墙 上贴的是类似家里的杏色壁纸,有碎花被褥和真皮沙发及接近日光的照明,温馨而安静。老董的85岁生日,就是在那里过的,他的十几个儿女,拿着香槟色的玫瑰,围在他的身边,祝他生日快乐。

    老董,就静静地躺在那里,躺在悲戚和感念、感恩和铭记充盈着的花香中。

    (摘自2022年第11期《读者》,有删改)

    1. (1) 董家的子女众多,下列选项在文章中叙述最少的是(    )
      A . 董家大儿子和二儿子 B . 来自北京的夫妻俩 C . “学医的女儿” D . 举家从加拿大回来的“老大”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起笔自然,迅速地把读者带到了特定的情景中。 B . 文章除了叙事性文字之外,还有少量抒情和议论性文字。 C . 文章构思巧妙,通过设置悬念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 . 文章同时运用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的叙述方式。
    3. (3) 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4. (4)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老董,就静静地躺在那里,躺在悲戚和感念、感恩和铭记充盈着的花香中。”这句话的理解。
  • 8. (2022·济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你是排长我是兵

    ①总是想起老韩,《人民文学》的同事私下里也叫他“韩排”,因为他在部队当过排长。

    ②我当兵那年,老韩已经是排长了。我的排长是山东人,和老韩很是相像:皮肤黢黑,身量高挑,话也不多。排长日常和兵住在一起,如果是大通铺,会睡在炕头或炕尾。他平常会斜挎一支带皮套的五四式手枪,在兵眼里,非常威风。我对排长由衷的敬慕,和他的这一英姿极为有关。晚上,他会把手枪挂在炕头的挂钩上,我几次想把玩一下这支令我神往的手枪,只因排长不怒自威,没敢。

    ③怎么认识老韩的,记不清了,应该是在一次作家聚会上。反正,一聊天就生出几分敬畏。他与排长都姓韩,神情举止又酷似。于是,就像玩旋转木马,在我心里,一种距离一下子定格了:他是排长我是兵。

    ④那时,老韩是《人民文学》二编室主任,已是极有名的作家。我也曾读过一篇他的散文,字字珠现、文采飞扬、大气磅礴。很少见老韩滔滔不绝,一般作“嗯”“啊”的点头状,间或发几句宏论,自带气场,总是一副很深沉的样子。

    ⑤我曾在一家刊物主事,刊物发行不好,眼瞅着要黄摊儿。为了扭转被动局面,我策划了一个电视专题片进行营销,需请一位有影响力的作家出镜,为刊物说几句好话。我立即想到了老韩。我很不好意思开口,因为一分钱劳务费都没有,加之老韩性格一向高傲,我担心他会不情愿。可急着录制,便向他讲了我们的窘况。“得,别说了,我去。”第二天他很早就来到杂志社,录制完已近中午。我十分过意不去,说:“老韩,中午请你吃饭吧。”老韩一笑:“穷得都叮当响了,请我吃什么饭呀,给你们杂志社省俩钱吧!”说完,一偏腿,飞身跨上自行车,疾行而去。

    ⑥我对老韩敬重有加,除了他与我的排长在形象上重叠,让我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外,还有一个原因。那是1995年初冬的一天,天朗气清。老韩突然给我电话,电话里风轻云淡地说,你写篇稿子吧。我喜出望外,立马投入采访,完成了报告文学《世纪之泣》。在1996年7月的《人民文学》发表后不久,老韩告诉我作品获奖了。我永远难忘那次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十分盛大的颁奖仪式。过后和老韩闲聊,我说我有一个“世纪三部曲”写作计划,老韩听了点点头,平静地说道:“你写吧,我都用。”他说话的语气波澜不惊,就像我当年在连队当兵,排长在晚点名时肯定了我两句。

    ⑦我的眼前展开了一幅诱人的画卷,我像一只即将放飞的雏鹰,对未来的世界心驰神往跃跃欲试。

    ⑧这以后,又给过老韩几篇稿件,也无一退稿。现在回想起来,上世纪90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各大名刊更是文学爱好者心中的圣地。对于一个没什么名气的文学写作者来说,有“国刊”之誉的《人民文学》会上门约稿,几次投稿都被采用,该是一份多么厚重的信任和荣幸!

    ⑨其实老韩牛得很。老韩有两句“名言”:一句是“《人民文学》发一本也是大刊”;还有一句是“我从不轻易约稿,愿意写就给我,不愿意写决不强求”。1997年我调入《人民文学》杂志社,和他在一个办公室,更是有机会领略到了老韩的磊落和风骨。一次他接电话,只是简短的几句对话,听得出对方是因为一篇稿子和他套近乎。老韩表情有些不耐烦,应付了几句,见对方仍不挂电话,脸一下拉下来:“稿子用不用有标准,质量不行,你说出大天也没用。”挂断电话他“喊”了一声,眉峰一挑:“一切以质量说话。行,发;不行,谁来了也白搭!”

    ⑩老韩退休后,依然风风火火,经常看到他出席各种活动的信息,似乎更忙了。他就像一瓶陈年的老酒,岁月没有影响它的品质,反而越来越显珍贵。后来得知他猝然离世,我心一颤,如同被风雪覆盖的旷野,寒冷而凄凉。

    ⑪我和老韩虽然不在一个部队服役,但在我的潜意识中,一直视他为我的排长。我忘不了当年排长晚上为我盖被的情景,忘不了他白天带我训练的情景,忘不了他在我窘困时鼓励我的情景。老韩与我排长的形象又一次重叠,老韩是我的同事、兄长,更是我的战友。

    ⑫在我心里,有一种关系永远不会改变:你是排长我是兵。

    (选自《光明目报》,作者杜卫东,有删改)

    1. (1) 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按照文章顺序概括讲述的事情。

      ①我请老韩帮忙做宣传,他不要劳务费;

      ③老韩继续跟我约稿,稿件无一退还:

      ⑤老韩退休后参加各种活动,发挥余热。

    2. (2)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语。

      老韩突然给我电话,电话里风轻云淡地说,你写篇稿子吧。

      ②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⑪段画线句。

      我忘不了当年排长晚上为我盖被的情景,忘不了他白天带我训练的情景,忘不了他在我窘困时鼓励我的情景。

    3. (3)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我的眼前展开了一幅诱人的画卷,我像一只即将放飞的雏鹰,对未来的世界心驰神往,跃跃欲试”的理解。
    4. (4) 文章第③段说“他是排长我是兵”,第⑫段说“你是排长我是兵”。结合全文,说说前后人称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 9. (2022·通辽) 记叙文阅读

    五个快递

    ①董晓强深一脚浅一脚走在湿滑的路上,胸前抱着五个快递。他的右手边,黑龙江在静静地流淌。此刻,他在北紅村——中国最北边的村庄。

    ②深秋了,头一天下过一场雨,气温下降很快。董晓强走着走着,却觉得身上热起来。迎着寒风,奔波在路上,成为董晓强工作中的常态。今天上午,他开车两小时,走了一百多公里,把五个快递从漠河县城带到了边境线上的北红村。现在他要把五个快递尽快送到村民家中。这里纬度高,天黑得早,他得抓紧。

    ③董晓强今年48岁,是漠河菜鸟极北驿站的站长。他和六名快递员一起,每天要送两千多件快递。但漠河的北红村、洛古河村都还没有通快递,一般都得村民自己进城办事的时候,捎带着把全村的快递都取回去。可是,谁进城都有自己的事儿要办,还要赶着天黑前回家去,哪有时间挨个点跑遍,帮着所有村民把快递都取上?于是,董晓强担起这份责任。

    ④第一个快递,收件人是开农家乐的李嫂。快递小小的,不重。北红村这两年一下子冒出好些家客栈、农家乐。原来默默无闻的小村,现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许多游客自驾前来。村里人统计过,全村三百多人,有多半数从事旅游业。董晓强走进一个农家院子,喊了一声“李嫂”,里头有人答应着出来。见是快递,李嫂惊喜地叫了出来:终于到了!打开包裹,是几盒治高血压的药。李嫂家的游客,从山东济南给寄的。夏天时客人在她家住过,就跟热情的李嫂成了朋友。知道李嫂有高血压的毛病,她就给李嫂寄药来了,连钱都不肯收。

    ⑤说到药,董晓强记起一件事。今年抗击疫情正紧张的时候,董晓强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是一位在外地工作的中年男人,给兴安镇的母亲买了治哮喘病的药。可那时快递没人送,自己又回不了家,还担心七十多岁的老母亲,把他急坏了。他央求董晓强,能不能帮忙把药送过去,顺便看看老人家。

    ⑥兴安镇距漠河两百四十公里,来回就是近五百公里。董晓强找了运管,找了居委会,找了医院,找了公安局,跑了一圈,拿到了通行路条。就这样,一个人,一辆车,一包药,下雪天,极寒地,他愣是开了六个多小时,把药送到了老人手中。一个快递,快递费用和来回开车的油费比一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董晓强说,当时想到这是老人家急需的药,没考虑那么多,干就是了。

    ⑦从李嫂那儿离开,第二个快递是寄给北红小学王老师的。董晓强听说过,王老师来的时候是2009年,学校操场还是一片荒草:没水,没电,没网络。王老师挑水、打井,晚上点着蜡烛批作业。北红村三年后才通电。王老师那时年轻,这一晃,十多年了。董晓强把快递送到王老师手中,又加了王老师的微信。快递打开,是几副羽毛球拍,给学生们用的。董晓强对王老师说:“以后只要是学校的、孩子们的包裹,您说一声,我专门送过来。”

    ⑧第三个快递是北红村王叔的。董晓强给王叔打电话,王叔说他不在家,进山采蘑菇去了。“家里门也没锁,你推一推就开,把东西放桌上就行。”北红村处于大兴安岭地区,蘑菇、木耳、菜干、药材,这些山货以前卖不出去。有了游客之后,山货可以销往全国各地,只要手机上发发朋友圈,就有人买了。董晓强心想,今年一定要争取把把北红和洛古河两个村的网点开通——这样,大伙儿寄东西买东西都要方便多了。

    ⑨第四个快递,是村里年轻人小冉买的手机壳,从广东番禺寄来的。遗憾的是,拆开以后,发现手机壳开裂,董晓强当场给办了退货手续,下午带到漠河退回。看见眼前的年轻人,董晓强想起自己年轻时候的样子。董晓强生于内蒙古甘河镇,1988年跟着父母来到了漠河。他父亲主要负责给漠河重建绘图纸,母亲从那时候开始做起生意,一家人自此扎根漠河。从懂事起,董晓强就帮家里干活,退伍后接着做生意,几乎跑遍了漠河县的每一个乡镇。2019年,他接手了驿站,为大伙儿送快递。

    ⑩但是没多久,他就发现,在漠河,送快递这活儿不好干。天太冷了。漠河一年有七八个月是冬天,最冷的时候,零下四五十度。“必须开烧火炉的三轮车,手机必须焐在胸口的兜里才能用,要不然就开不了机。快递员们的手、耳朵,都被冻伤过,天黑得早,路面全部结冰,安全系数也低……”董晓强说。人手不够时,他自己也顶上去,为送快递,他翻过雪墙,钻过森林,不方便开车时也跑过步,一年下来瘦了二十斤

    ⑪最后一个快递,收件人是冉大姐。冉大姐的家不好找,打了三个电话,又找人问路,终于找到冉大姐家。冉大姐说,她身体不好,最近出门不方便,幸亏董晓强把东西送上门来了。冉大姐买了些生活用品,她说,要是咱们北红村每天都能有快递送到,大伙就开心了。“你能不能想想办法?”她问董晓强。董晓强说,办法他已经在想了,争取早一点把咱北红这条线开起来。

    ⑫当过兵的董晓强很喜欢一部叫《士兵突击》的电视剧,他最认同剧里的一句台词:“不抛弃,不放弃。”北红村这样一条快递线路,如果按照当下流行的所谓“大数据”和“算法”来看,开辟的性价比不高——路远,单子又少,跑一趟只有亏钱。但是董晓强的个性“倔”,他冲到小镇客运站,跟负责人一顿理论,“谈判”的结果是,让班车帮着村民们把快递带过来,所有的费用,董晓强自己掏腰包。

    ⑬董晓强也明白,对于大城市的人,网上点个外卖,或许半个小时热乎乎的饭菜就送到客户手中了。一早在网上下个单,没准儿下午快递就送到你面前了。这就是物流发达的魅力。董晓强感慨,如果让北红村能享受到这样的物流便利,这个小村庄一定会发展得更好。村子发展得越好,快递物流的业务也就会越来越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正是因为董晓强认准了这个理儿,他才倔强地坚持把快递业务做起来。

    ⑭送完最后一个快递,董晓强终于松了一口气。但他还不能马上休息,忙碌了一天,此刻的他并不觉得劳累,反而浑身充满了干劲。他的目光里分明流露着满满的信心和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如果你是董晓强,请完整讲述你送这五个快递的经过和完成工作后的感受。
    2. (2) 请你自选角度,赏析第⑩段中画线的句子。

      人手不够时,他自己也顶上去,为送快递,他翻过雪墙钻过森林,不方便开车时也跑过步,一年下来瘦了二十斤。

    3. (3) 请你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董晓强听说过,王老师来的时候是200年学校操场还是一片荒草,没水,没电,没网络。王老师桃水、打井,晚上点着增独批作业。北红村三年后才通电。王老师那时年轻,这一晃十多年了。

    4. (4) 读完文章,你认为董晓强是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 10. (2022·贵港) 阅读

    有温度的梦想

    禹仁杰

    ㅤㅤ①珍道尔老师离开学校经商的那一年,向所有不愿让他离去的孩子们许下一个诺言,他要帮助每个孩子都实现一个梦想。

    ㅤㅤ②同学们都觉得这是一个好玩的想法,于是各自写下自己的愿望,有的想要一个漂亮的文具盒,有的想要一个能飘出烟的玩具房子,有的想要一个足够结实的网球拍,有的想要一把上好的小提琴……

    ㅤㅤ③11岁的埃文一口气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一串梦想:第一,25岁之前,游览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到澳洲看大碉堡,登上中国的长城;第二,35岁之前,乘船穿越苏伊士运河,看埃及的金字塔,再到意大利看比萨斜塔;第三,40岁之前,到日本看樱花,拍摄富士山的雪景。

    ㅤㅤ④同学们都认为埃文的愿望不够现实,而且也难为了珍道尔老师。有的同学劝埃文收回自己的愿望,重新写下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因为即便是老师有心帮助他实现这些愿望,然而对于一条腿有残疾的埃文来说,去这些地方,会遇到多大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ㅤㅤ⑤一年以后,同学们陆续收到了珍道尔老师的礼物:文具盒、玩具房子、小提琴,甚至是其他贵重的东西。唯独埃文什么也没有收到,哪怕是老师的一封安慰信。大家都劝埃文不要伤心,因为那样一个庞大的旅行计划,对于谁来说都是不可实现的。

    ㅤㅤ⑥10年以后,少年时的伙伴们有的还在上学,有的早已走上社会,许多人已经搬到了遥远的地方,各奔东西了。埃文也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子,他经营着一家杂货铺,生活并不宽裕,但尚可维持生计。一次,同学博杰来看他,带来珍道尔老师的一些消息。据博杰讲,珍道尔老师的生意很不景气,已经面临破产的边缘。说完后,两人不禁唏嘘感叹。那次,埃文没有向博杰提到他从前的梦想,或许他早把自己的梦想忘了。

    ㅤㅤ⑦有一天,埃文正整理着杂货铺,一个人推门进来。开始的时候,埃文并没在意,以为只是一个普通顾客,便问对方需要些什么。对方摘下眼镜,轻拍埃文的肩膀,说:“你不认识我了吗?”埃文定睛一看,又惊又喜,是珍道尔老师,看上去,老师苍老了许多,不过精神还可以。老师说:“如果你没有忘记从前的旅行计划,那么现在开始我们的旅行计划吧。”由于埃文此前已经知道老师经济上的窘迫情况,便推说自己现在不想去旅游了,只想平平淡淡地在家里过安闲的日子。

    ㅤㅤ⑧然而,珍道尔还是坚持领着自己的学生,去了位于坦来尼亚的乞力马扎罗山,随后他们又到了澳大利亚观看了大碉堡,最后登上了中国的长城。在感受了大自然的雄奇和壮美之后,埃文觉得,这次旅行给他的最大感受是,他可以像其他的正常人一样,去游览名山大川,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自己虽然有一条腿残疾,但并不意味着丧失了人生的一切快乐。旅行回来,埃文在市中心租下了一个更大的铺面,扩大经营:又在郊外买下了几块地皮,等待有合适的机会,用来发展地产。不满于现状的他,为自己制订了一个详细的发展计划,他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人生所有的梦想。

    ㅤㅤ⑨埃文53岁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大财团的总裁了。一天,他专程去拜访了他的老师珍道尔。他问老师,为什么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下,还要努力帮助一个腿有残疾的孩子完成一个或许并不可能完成的梦想呢。

    ㅤㅤ⑩坐在沙发深处的珍道尔老师,已经是白发苍苍。他说:”生意惨淡的那几年,因为一时无法从困境中摆脱出来,我也就无暇去顾及你的梦想了,并且,当时也并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然而几年之后,当我在出差的路上听到一个让我慨叹和震惊的故事,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故事很简单:有几个在野外滑雪的孩子迷了路,在恶劣的天气里他们很快冻僵了,当被人发现送到医院之后,大多数孩子已经不治而亡,只有一个孩子奇迹般的活了下来。那个孩子回忆说,当时他快冻僵的时候,他心里一直有一个念头支撑着他:他不能死,因为还有一个梦想等着他去实现,他要为病中的妈妈去实现这个梦想,并准备和妈妈一起去分享梦想带来的快乐。就是因为这样一个梦想,给了他温暖,也给了生命一种激发和振奋,就像一床棉被,一味药,一束光亮,他坚持了下来。”讲完故事后,珍道尔老师接着说,“那个故事给了我很深的感触。那一天,我第一次真实地触摸到梦想对人生产生的不同寻常的意义。是的,不瞒你说,那一年我带你旅游,是背负着债务去的,我不想因为生意的惨淡,而让你因此放弃了人生的梦想。”

    ㅤㅤ⑪听完珍道尔老师的一席话,埃文已是泪眼模糊,他说:“谢谢您了,只是,您完全可以等到手头宽裕的时候再帮助我。”“不,孩子!”珍道尔老师说,“我必须及早让你知道,梦想不可能等人一辈子,而沸腾的人生是从给梦想升温开始的。”

    (选自《精品文摘》,有删改)

    1. (1) 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1岁的埃文一口气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一串梦想。

    2. (2) 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 (3) 第⑩段中珍道尔老师讲述的故事有何用意。
    4. (4)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埃文是一个怎样的人。
    5. (5) 为什么说梦想是有“温度”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11. (2022·宁津模拟) 现代文阅读

    麦子

    刘庆邦

    ①建香是福来酒家的门迎。[她上身穿的是掐腰中式褂子,下西是黑色长裙,加上门口有几级台阶,建香的身材显得很高挑。可老板说,她的笑应该自然些。她对自己的笑没法作判断,哪样儿算自然;哪样儿算不自然呢?在洗手间里,她对着镜子笑了一下,又笑了一下,笑着笑着,眼泪就浸出来了。

    ②老板是建香的姑姑。姑姑说,要是吃饭的客人太少;当老板的就赚不到钱给她们发工资。在福来酒家的错对过儿,开着另外-处酒家。建香注意到了,人家的门迎是两个。人家穿是粉红缎子的旗袍,上面花花朵朵,打眼得很。每到用餐时间,那间酒店的人总是比较多,这让建香有些烦恼。她想,是不是自己当门迎当得不好。一天晚上,她把她的想法跟姑姑说了。姑姑说,好孩子你当得很好。建香的眼睛一下子就湿了。

    ③门前街道刚翻修过,酒家门前还砌了两个花池,建香一抬眼就把花池里的新土看到了,黑油油的,绒乎乎的。也许秋天不是种花的季节,花池一直空着。 花池空着。建香心里也空着。

    ④建香把池子里的细土用手攥过,一攥就春蚕一样在手心卧成一条。建香闲了闲,苦盈盈,甜丝丝,还有那么一点腥,是熟悉的那种味道,头下子就吸进肺腑里去了。别人不种,她来种点什么不行吗?这个念头一撞,建香心里就跳起来。

    ⑤她打算种的是小麦。

    ⑥别人家孩子到远方打工,父母都是为孩子包一把土,建香的爹包的是小麦。爹说,麦子是你种出来的,想家了,你就闻闻。建香点点头,没有说话。那天一大早,弟弟建根还没睡。她来到床前,叫着建根,我走了,你跟爹在家好好的。她叫得声音发颤,建根还是没醒。她把手伸进被窝里,[弟弟的小身子瘦瘦的,脖子里涩拉拉的。她的眼泪再也包不住,呼地流了出来。娘死那年,弟弟才一岁多,是她把弟弟拉扯大的。她代替娘的职责,把弟弟管得很严。有一次弟弟没完成作业,她抓过弟弟,打得很厉害。弟弟叫着,姐,姐,别打了!她说,你不好好学习;就得打!她后悔不该那样打弟弟,心疼得差点哭出声来。她对爹说,我走后,你别打我弟弟。爹说,我不打他。好了,走吧。

    ⑦建香和酒家的姐妹们都住在酒家。酒店打烊时,建香把带来的麦子分出一半,悄悄地往花池里撒。每撒下一小撮,她就马上用脚趋趋,踩踩,把麦子埋住。她的样子很胆怯,生怕人家发现。一个姐妹问:建香:你在干什么呢?建香说;我看看月光。姐妹们又笑话地了,你当在老家呢,城里这么多灯,早把月亮遮没了。

    ⑧第二天一早,地就禁不住往麦地里看。她站在左边,看右边的麦地:站在右边,看左边的麦地、看着看着,地的目光就有些走神儿。地走神儿到老家去了,似乎看到大片大片的麦子已经出齐,并由黄变成了葱绿。

    ⑨小麦没让建香失望。一个早上,建香开门三看,小麦发芽了。小麦像是听到了口令。说发芽,都发芽,说立正,都立正而那些芽又是针形的颇具锋芒的样子,像是不许人们碰。谁碰就扎谁一下子。建香有些感动。

    ⑩一对老人在街边散步。老太太说,快看,麦苗儿!老太太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老爷子低头一眼,说不错,真是麦苗儿。、老太太说,我看麦苗比花儿还好看呢!老爷子说,农民意识。建香听见了,地禁不住想乐。一个像是当爸爸的、 看见了,对女儿说,这是麦苗儿。

    ⑪女儿只看了一下。爸爸说,咱们吃的西包面条, s还有馒头,都是麦子做的。女儿问,面条馒头都是白的,麦子怎么是绿的?爸爸笑了,说这是麦苗,麦苗还要抽穗,扬花儿,结籽儿,把籽儿磨成面,才能做成吃的。女儿长啊了一声。建香再也绷不住嘴,粲然笑了出来。此后,建香发现每天都有人注意地的麦子,有人对着麦苗能瞅好一会儿,"还有人在麦苗前照相。建香心说,这是我种的麦子,你们看吧。她对每一个人都很欢迎。

    ⑪姑姑说,建香,你现在笑得比以前自然了。

    ⑫建香说,是吗?我也不知道。

    ⑬过春节时,酒家照常营业。爹把电话打到酒家,建香一听爹的声音,就哽咽得说不成话。爹问,建香,你怎么了?建香使劲笑着,眼角还是有眼泪流下来。我挺好的,您身体好吗?爹说很好。我弟弟建根呢?学习用功吗?爹说,建根懂事了,知道用功了。建香想跟爹说说麦子的事,爹说好了;就这吧。把电话挂了。

    ⑭麦苗还存在着。到了清明,麦子起身了,只是显得瘦一些。她在心里对麦子说,对不起,实在是委屈你们了。她梦见麦子长得很好,一片绿汪汪的。除了麦子,还有油菜。油菜已开花了,东黄一块,西黄一块。建香不记得自己种了油菜,怎么会开出这么多油菜花儿呢?醒来后建香觉得有些可笑,原来她把北京的麦地梦成老家的麦地了。

    1. (1) 第⑥段有何作用?
    2. (2) 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酒店打烊时,建香把带来的麦子分出一半,悄悄地往花池里撤。每撤下一小撮,她就马上用脚趋趋,踩踩,把麦子埋住。

      ②小麦像是听到了口令,说发芽,都发芽,说立正,都立正。而那些芽又是针形的,颇具锋芒的样子,像是不许人们碰,谁碰就扎谁一下子。

    3. (3) 理解文中第④段中加点的“那种味道”的含义。
    4. (4) 小说中“麦子”是写人叙事的关键,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5. (5) 导演贾樟柯说过:只有离开故乡,才能获得故乡。请联系这句话,探究小说中建香“泪”与“笑”的深刻内涵。
  • 12. (2022·通榆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院中那棵老槐树

    厉彦林

    ①我家院里那棵老槐树,已经离开我们二十多个年头了,但它依然站在我记忆的深处,绿荫如盖,风姿绰约。

    ②那还是20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我家还住在村东岭的东侧。就几间青石垒砌到顶的草房子,但院中的那棵老槐树却在方圆几十里独一无二。这棵树虽然有些老态龙钟,但长得十分茂盛。那粗壮的干,虬劲的枝,茂密的叶,远远望去,像在山村里冒出的一朵墨绿色的蘑菇云,成为偏远山区一道难得的风景。夏、秋天,细细的树枝和密匝匝的叶,在微风吹拂下婆娑多姿。此时树冠特别大,不但院子里全是绿荫,就连房子周围也在树冠的遮蔽之下。这树树龄已经超过百年,它的主干有三米多,有些弯曲,身上长着几个大伤疤,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成熟,稳健,带着几分威严。据老人讲,这棵树还是祖辈上从山西洪洞县老槐树下迁徙时带的树种。当年祖先挑着锅碗瓢盆逃荒到此,看到一眼清冽的山泉,就定居下来,开荒种地,一代代地生存繁衍下来了。老槐树的种子在此生根发芽,成为山西老槐树名副其实的后裔。

    ③春雪融化,万物萌动。老槐树虽然同样享受春风的吹拂和春雨的滋润,但比别的树木明显反应迟钝,那芽尖要比别的树晚冒上十几天。当绿草如毯,山花开放,蜜蜂、蝴蝶飞舞的时候,枝干上一夜就会冒出密密匝匝的新芽。清晨,树冠的细枝间迷漫着一层淡淡的气雾,那雾随着微凤向四处飘逸,荡漾着一种神韵和灵气。那芽开始是白绒绒的,继而是绿茸茸的,不久便吐出一串串绿绿的花德,一夜间就开出细小白净的白花。每到这个时候,树四周就弥散着清幽幽的香气,远远地就能闻到那淡淡的沁人肺腑的清香。这槐树像一位母亲,宽容、慈祥,枝桠上托着许多的鸟巢。鸟儿们得意地安家落户,争吵嬉闹。槐树成了鸟类家族团聚的天然大伞。下小雨,树下的地皮都湿不了。如遇有大的风雨,槐树下时常有羽翼未丰的幼鸟儿跌落。大雨过后,老槐树的枝干湿润润的,树叶显得更加翠绿、润滑。

    ④那时孩子们的生活单调乏味,每当我们上学归来,就不自觉地跑到那棵老槐树下相聚,那里是我们的乐园,也是我们遮风挡雨的避风港。炎热的夏天,无论太阳的光芒多么毒,经过槐树密密的过滤以后,就带上几分凉意和温柔。这时,全家人一天三顿饭都在树下吃。晚上我们和邻居们带上板凳,拎个蒲团,摇着芭蕉扇,在树下乘凉。看着宝石蓝的天空,望着弯弯的扁月和闪烁的繁星,听着蛐蛐的低鸣,那些鬼怪故事,那些家长里短和乡间的新鲜事,在树下聚会和扩散。

    ⑤天气凉了,秋天到了,其他树木的叶子耐不住寒冷早早地落了,而老槐树的叶却凋落得晚许多时辰。槐树落叶很漂亮,秋风吹过,焦黄的树叶稀里哗啦地垂落,如千万只金蝴蝶在空中飞舞,院子里就像铺上了黄色的地毯,跺在上面软绵绵的。老槐树落完叶子,显得更加干练和刚毅。寒凤凛冽的雪天,枝头上挂着绒绒的雪团或长长的冰凌,整个院子显得十分纯洁、恬静和幽雅。树下经常有鸡和麻雀在刨雪觅食,这倒也给院落增添了几分生气和情趣。

    ⑥槐树历经岁月沧桑,从不言语,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安静而沉稳,宽容一切。逢年过节,我爷爷总要在树下摆上几个菜,点上三叠草纸,十分虔诚地敬天,敬地,敬这棵老槐树。这棵老槐树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和感情的依托。家人每当孤寂、忧愁、郁闷或者有不顺心顺意的时候,望望那棵老槐树,什么都烟消云散了.

    ⑦可惜这棵老槐树在一个夏天被雷击中,走到了生命尽头。这棵既有几分神秘和威严,更凝聚着我们全家的期望和感激的老槐树,永远地活在我的心中。后来,我到过一些旅游景点,也到过一些村庄,见过各种千姿百态的大树、名树,但它们与我家那棵老槐树比,无论姿态、形状、气度都差了一截。

    ⑧无论是花草树木,还是动物昆虫,只要奉献了什么,只要与人和平相处,彼此有了感情,就永远不会从记忆中抹除。

    ⑨我家那棵百岁老槐树,它依然在我的心灵的田野里,生长,摇曳。

    (选文有删改)

    1. (1) 找出第②段中作者概括评价老槐树的成语,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评价。
    2. (2) 文章第③一⑤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对老槐树进行描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 (3) 作者写他后来“到过一些旅游景点,也到过一些村庄,见过各种千姿百态的大树、名树”的用意是什么?
    4. (4) 怎样理解"无论是花草树木,还是动物昆虫,只要奉献了什么,只要与人和平相处,彼此有了感情,就永远不会从记忆中抹除。”这句话的含意?
  • 13. (2022·威海)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风辗转

    王继颖

    ①春风在群山间蜿蜒。

    ②我和爱人驾车入山,被春风引至一个山坳里的村子。依山而建的房屋在公路一侧,公路另一侧是一片田园。我们把车停在公路边,沿小路走进田园。春风裹挟着泥土的气息自由弥散。正是午后,村民大概多在家中小憩,时光静谧,视野里,几只喜鹊上下翩飞。

    ③这片山间田园,地势高低起伏。走上一个高坡,看见一小块矮灌木枝圈起的长方形园子。一对老夫妻在园子一角忙碌,一堆湿润的泥土旁躺着几十棵白菜。白菜刚从挖开的坑里取出来,老两口弯腰低头,慢慢剥着压伤的白菜叶子。园子中间鼓着一小堆新鲜的粪肥。

    ④“你们从哪来?到谁家的呀?”老妇人看到我们,停下手里的活儿,直起腰身,像迎接远客般热情招呼。

    ⑤“我们离这儿不远,不去谁家,随便转转。”我嘴上应答着,紧挨园子停下脚步。

    ⑥老妇人走到园子边,隔着灌木枝和我聊起来。她身材微胖,蓝底红花的旧棉袄沾着泥土,黑里透红的脸上挂着饱满的笑容。清瘦结实的老汉也放下手里的白菜,直起腰身听我们闲聊。他微笑的脸上波纹起伏,颜色也是黑里透红。

    ⑦一番闲谈得知,老夫妻都已七十五六岁,三儿六孙,分出去三个小家。老两口单独过日子,坚持种庄稼地和菜园子,衣食不愁,身体还凑合,只是老妇人血压高,腰疼腿疼,吃药不少花钱。两位老人觉少,吃过午饭,在家躺不住就出来忙。白菜运回家,把坑填好,园子里施上肥,就要种春菜了。

    ⑧“阿姨,您和大叔接着忙,我们再走走。”我们继续移步前行,老两口挥手目送。

    ⑨我们返回时老夫妻还在忙碌,剥好的白菜整齐地码在一起。

    ⑩“你们等会儿,带两棵白菜回去!”老妇人一边招呼,挑出两棵白菜抱在怀里。

    ⑪“阿姨,我兜里没带钱。您有手机微信吗?我转账给您。”

    ⑫“白菜是送你们的,不要钱。这么多白菜,我们吃不完。再说,我们不会用手机。”阿姨说着话走到园子边。

    ⑬择得干干净净的白菜递出来,我一手接住一棵,沉甸甸的白菜冰凉冰凉的。微寒的春风轻拂,把一股暖意送进我心里。此时,大叔也走到园子边,一手一棵干净的白菜,执意递到我爱人手里。

    ⑭四棵白菜放进后备厢,我翻遍车里的储物箱和手提包才翻出三张纸币,一张50的,一张10元的,一张1元的。我再次返回园子边,给他们三张纸币,阿姨和大叔再三推辞。我执意把钱放到灌木枝里面,又快步走向公路边。

    ⑮依山而建的几处旧房屋,低矮,灰暗,然而若干年前砌起的每一石每一瓦,仍可见证山村百姓吃苦耐劳炼就的心灵手巧。我站在两扇紧闭的旧门外,凝视门楼上悬挂的旧灯笼。灯笼已褪尽鲜红,染透岁月叠加的沧桑。送我们白菜的老人,就住在这样的门里吗?春风带着寒气,吹皱我的心。

    ⑯一个中年汉子推着独轮车从斜斜的坡路上下来,车上荆条捆得整整齐齐。我问他:“这房子还有人住吗?”“谁还住这房子?我们早都搬到新房子里啦!”汉子的语调掩饰不住自豪。

    ⑰车行至开阔处,贴满漂亮白瓷砖的新房子映入眼帘,后备厢的白菜散发的山野气息萦绕车中,我的心中豁然舒展,轻轻舞起温煦的春风。

    ⑱返程时,我不由地想到自己的父母 , 他们也都年逾古稀,血压高,长年吃药。这样的午后,他们或许在午休,或许也睡不着,一个在电脑上下棋,一个玩手机上的成语游戏。儿女孝顺,孙辈成群,常见的老年病不影响他们安享幸福晚年。园子里那两位老人,儿孙们也该是孝顺的吧!

    ⑲一路辗转,黄昏时返回平原的城里。街边一位清洁工大爷仍在坚守岗位,我们靠路边停车,从后备厢里取出四棵白菜,把山野老人的善意送给小城的老人。

    ⑳夜坐书房,我默念“辗转”一词,除了解释为“翻来覆去”,还有一个意思:经过许多人的手或许多地方。这个意思让我心生春风般柔软的亲切感,只要善意长驻心田,就有春风辗转人间,经由你的手,拂过我的心,吹过他的暖语,再伴随谁的微笑,由城市到乡村,由山川到平原……

    (选自《保定日报》,有删改)

    1. (1) 通读全篇,文中既写了春风的辗转,还写出的辗转、的辗转和的辗转等。
    2. (2) 如何理解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春风裹挟着泥土的气息自由弥散。

    3. (3) 第⑮段中春风“带着寒气”,第⑰段中却是“温煦的”,前后并不矛盾,请写出理由。
    4. (4) 第⑱段作者为什么写“自己的父母”?
    5. (5) 请用词语概括文中“老夫妻”的性格特点。
  • 14. (2022·永州) 阅读记叙性文章,完成问题。

    第一次吆喝

    金佩庆

    ①吃过早饭,我们挑起担子走出了长兴县城的一家小吃店,开始了谋生的一天。为了避开行人的目光,我跟在芳相哥的后面,把头压得很低。

    ②“修雨伞哎—补雨伞,补雨伞哎一修雨伞!”

    ③走到居民区,芳相哥突然用方言吆喝起来。我大吃一惊。这悠悠的吆喝声如同一个闷雷,顿时使我明白自己此行一个严重的疏忽。

    ④那是1983年暑假,49岁的父亲病故后的第二年,我高考落榜。大病三天之后,母亲含泪劝我放弃再考,帮她支撑这个濒临绝境的家。说实在的,为赡养年迈的婆婆,供养五个子女读书,母亲拼命在六亩多责任田里劳作,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我这个全家唯一的全劳力再任性也没有勇气向她要学费复习了。

    ⑤无奈,在农忙过后,我拜当年父亲的徒弟芳相哥为师,挑起父亲留下的雨伞担子,登上北去的列车。

    ⑥那时的义乌老家,农闲之际上“三府”(杭嘉湖地区)修补雨伞是成年男子的传统项目之一。而我此行的目的就是想挣到复习的费用。于是,就有了刚才所说的那一幕。

    ⑦此时此刻,“曲线高考”的如意算盘,似乎一下子被芳相哥的吆喝打碎了。我只想扔掉肩上的担子,找个地方躲起来。

    ⑧原以为修雨伞不过是风餐露宿、走街串巷辛苦而已,没料到还得满街吆喝。如果事先考虑到这点常识,我绝不会有勇气出来的。然而后悔已晚,除了硬着头皮往前走,我别无选择。

    ⑨不一会儿,便有几个顾客拿了伞打招呼。简单地讨价还价后,芳相哥便在大腿上铺了块厚布修理起来。他一面修补一面向我指点要领。过了一会儿,就叫我到附近的居民宿舍招揽生意。

    ⑩毕竟是刚出校门的中学生,脸皮薄。我在居民区转来转去总也张不开口。在一个无人的地方,我憋足了气:“修——”后面的声音连自己也听不见了。赶紧落荒而逃。

    “怎么没有?生意从口中出,你要胆大些喊阿。不喊谁知道你干什么?”芳相哥说。我感到这个世界太残酷了,强忍住委屈的泪水。

    ⑫然而,委屈也只好委屈。慢慢地,从轻轻地喊到大声地喊,从无人处喊到有人处喊,我战胜了自己,总算过了修伞的第一关。

    ⑬三天之后,芳相哥让我独自上路。

    ⑭后来发现,当我在街头巷尾吆喝时,并没有人在旁边讥笑我,于是吆喝得越来越带劲,生意自然也源源不断。

    ⑮雨伞的种类繁多,有的还相当复杂。开始时,顾客送来的伞,本来凑合着还能用,经我一修理却面目全非了。不过实践中我很快成为行家,最困难的仍是每天出门的第一声吆喝。

    ⑯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和芳相哥同宿一个旅店,早散晚聚,跑遍了江浙皖交界处的近十个城镇的大街小巷。在与形形色色的顾客打交道中,我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发了笔小财,挣了120多元.

    ⑰丹桂飘香的时候,我向芳相哥吐露了想复习再考的秘密。

    ⑱“原来如此,那我们还是早些回去吧。”

    ⑲当母亲终于明白我外出学手艺是为了挣学费考大学时,长叹了一声也就没有反对。第二年,我考取了杭州大学。

    ⑳这段艰苦的谋生生活犹如一次青春的洗礼,改变了我的命运,也让我终身受益。

    (选自《开花的课桌——当代散文佳作选读》)

    1. (1) 请你说说第⑦段加点词“曲线高考”在文中的含义。
    2. (2) 我的心理随着“吆喝声”的不同情景而发生变化。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

      吆喝时的情景

      “我”的心理感受

      听到芳相哥的吆喝时

      异常尴尬

      感觉没有人讥笑我吆喝时





       
    3. (3) 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⑪段画横线的句子。

      “怎么没有?生意从口中出,你要胆大些喊呵。不喊谁知道你干什么?”

    5. (5) 对于第⑳段,有人主张删除,有人主张不删除。你赞成哪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 15. (2022·赤峰) 阅读《老舍的父子情》,回答问题。

    老舍的父子情

    舒乙

    父爱如山,多年以后回忆起来,仍然令我泪流。

    ②我的父亲,既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慈交,也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他是个旧时代交替之际的人,所以他比较复杂,当然也是个复杂的父亲。

    ③我的第一个记忆是一岁多有的。那是在青岛,门外来了个老道,对我父亲说,14号那天,往小胖子(我当时比较胖)左手腕上系一圈红线就可以消灾,我当时吓得哇哇大哭,父亲却听从了老道的安排。他说:“一看小胖子手腕的红线,我觉得比写一本伟大的作品还骄傲。”

    ④父亲在后来写的幽默小文中,多次提到他的下女一儿“均狡猾可喜”:他常常要当马当牛,在地上爬来爬去,还要学牛叫,小胖子常常下令让他“开步走”,可是永远不喊“立正”,走起来没完。无数个刚想起来的好词好句就在这些“命令”中飞到了九霄云外,所以至今也没有成为伟大的莎士比亚。

    ⑤在我两岁零三个月的时候,父亲南下武汉加入抗战洪流。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8岁。见头一面时,我觉得父亲很苍老,他刚割完阑尾,腰直不起来,我怯生生地喊了他一声“爸”,他抬起一只手臂,摸摸我的头,叫我“小乙”。我发现,在家里他很严肃,并不和孩子随便说笑,也没有什么特别亲昵的动作。他当时严重贫血,整天抱怨头昏,但还是天天离不开书桌,写《四世同堂》。

    ⑥当朋友来看他的时候,他的话才多了起来,变得非常健谈,往往一张嘴就是一串笑话,逗得大家前仰后合。我总是静静地在一旁听,也免不了跟着傻笑,父亲从不赶我走,还常常指着我亲切地叫我“傻小子”。他对我的功课和成绩毫无兴趣,一次也没问过,也没辅导过,完全不放在心上。他十分欣赏我对画画有兴趣,对刻图章有兴趣,对收集邮票有兴趣,他知道我上五年級时被选为小学学生会主席时,禁不住大笑起来,以为是件很可乐的事,而且还是那句评语:这傻小子!

    ⑦他很爱带我去访朋友,坐茶馆,上澡堂子,走在路上,总是他拄着手杖在前面,我紧紧地跟在后面,他从不拉我的手,也不和我说话。后来他去了美国。

    ⑧15岁时,他从美国回来,给我带回来的礼物是一盒矿石标本,里面有二十多块可爱的小石头,闪着各种异样的光彩,每一块都有学名,还有简单的说明。他见到我,不再叫“小乙”,而是称呼“舒乙”,而且伸出手来和我握手,好像彼此是朋友一样。握着他伸过来的手,我的心充满了惊奇,顿时感到自己长大了,不再是他的小小的“傻小子”了。

    ⑨高中毕业后,我通过了留学苏联的考试,父亲很高兴。他三次到苏联去,都要专程到列宁格勒来看我。他很少给我写信,但是常常得意地对朋友们说:“儿子是学理工的,学的是木头里炼酒精!”

    ⑩对我的恋爱婚事,父亲表示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婚礼当天,他请了两桌客,招待亲家和老友,他还送给我们一幅亲笔写的大条幅,红纸上八个大字:“勤俭持家,健康是福”。可惜,后来条幅遭到了意外破坏,残破不堪,但却是我最珍贵的宝贝。

    ⑪父亲死后,我一个人曾在太平湖畔陪他度过一个夜晚。那夜,     

    ⑫我很悲伤,我也很幸运。

    (选自《笔墨华夏》,有删改)

    1. (1) 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称老舍是一个“复杂”的父亲?
    2. (2) 文章第④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3) 文章结尾句“言简意丰,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
    4. (4) 多次提到他的一女一儿“均狡猾可喜”:他常常要当马当牛,在地上爬来爬去,还要学牛叫。(从词语运用角度)
    5. (5) 父爱如山,多年以后回忆起来,仍然令我泪流。(从修辞角度)
    6. (6) 结合选文内容,在第①段横线处补充恰当的景物描写。
    7. (7) 阅读《骆驼祥子》选段,比较选段和本文的语言风格有何异同。

      他们的车破,所以只能从清晨转到午后三四点钟,拉出“车份儿”和自己的嚼谷……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儿了。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都是自己的,他的希望更大了。

      (选自老舍《骆驼祥子》

  • 16. (2022·鄂州)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一碗“雪花”面

    马海霞

    那天,下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雪下得不大,天气却极寒,北风吹在脸上刀割一样疼。母亲去外婆家了,由我负责午饭。我在火上炖了一锅白菜豆腐汤,掐着父亲快下班的点儿,煮上了面条。我平时不咋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大锅。面条剩下就不好吃了,若母亲看到,肯定会劈头盖脸数落我一顿。

    ②正在发愁时,我看到门外街上修鞋的瘦大叔又来出摊了,不如将多出的面条送他一碗。我从厨房找了一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端到瘦大叔面前,说:“今天太冷了,请您吃碗热面条暖和暖和。”

    ③瘦大叔放下手中的活计,客气地说:“不用不用。”但我哪里容得他拒绝,直接将热面条放在他的三轮车上,边往回走边说:“吃吧,吃完了我再给您盛,家里还有呢!”

    ④我正说着呢,父亲骑车回来了。我低声对父亲说:“面条煮多了,与其到下午坨得不能吃了,不如送给那修鞋的吃……”父亲听了,忙折回去,请瘦大叔来家里吃,说外面天冷。瘦大叔笑着说:“没事的,我在外面吃饭习惯了。中午来取鞋子的人多,我不能离开鞋摊。”

    ⑤父亲听他这么说,转身回家,让我把小桌子搬到外面,自己则盛了一碗面条,要到外面和瘦大叔一起吃饭。

    ⑥这么冷的天,父亲这是中了哪门子邪?父亲把酒瓶装进左口袋里,酒盅装进右口袋里,双手端面,出了屋门,我只好搬着小桌子紧随其后。

    ⑦瘦大叔见父亲非要和他喝两盅,也不好再拒绝。那天,父亲和瘦大叔一边吃面条一边碰杯喝酒,雪花飘落在他俩身上、脸上、饭碗里、酒盅里,两人依然吃得开心,喝得尽兴。酒足饭饱,父亲又陪着瘦大叔聊了一会儿,才返回家中。

    ⑧晚上我问起父亲中午在外面与瘦大叔喝酒吃饭的事儿,父亲打开话匣子,说了一段往事——

    ⑨父亲年轻时推着小车去外县买石灰,等买上石灰,往回赶到半路时,却发现随身带的干粮袋和水壶都忘在了石灰厂。父亲又饿又渴,便敲开一户人家的门讨水喝,男主人出来,听说父亲将干粮和水都弄丢了,忙邀父亲到家里吃饭。

    ⑩父亲落座,女主人给父亲盛了一碗粥,又递给父亲一个菜窝窝。女主人说,他们这里连续两年遭了水灾,只能请父亲吃这些,很是过意不去。父亲说,那顿饭虽然吃得不好,但受到了客人的待遇,因为那家人也是喝稀粥,吃菜窝窝。若人家递给他一个菜窝窝让他站在外面吃,父亲便有种乞讨的感觉。

    ⑪父亲的意思我明白了。我送修鞋的瘦大叔面条,初衷是让他帮忙消灭剩饭,送给人家时却一副大善人的模样。其实瘦大叔肯定带了午饭,也不缺我这碗面。父亲就不同了,他是把瘦大叔当朋友,陪他在风雪中吃一碗面,那是情义。

    ⑫后来,父亲和瘦大叔真成了朋友。瘦大叔说,他来我们这里出摊,是他下岗后的第一份职业,说实话刚开始干,有点磨不开面子,心情也非常低落。但那天,天那么冷,父亲还陪他在外面喝酒、吃饭、受冻,让他非常感动,心情也敞亮起来。

    ⑬事情过去多年了,瘦大叔每次来我家,都会提及那年冬天他和父亲在雪地里喝酒吃面的场景,那碗面让他吃得热气腾腾,寒意全无。

    ⑭父亲说得对,一碗“雪花”面,有了情义便有了温度。

    (选自《意林》2021 年第 21 期)

    1. (1) 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2. (2) 联系语境,说说第①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我平时不咋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大锅。

      ②我从厨房找了一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端到瘦大叔面前……

    3. (3) 文中第⑨⑩两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起到了什么作用?
    4. (4) 第⑥段中写道:“这么冷的天,父亲这是中了哪门子邪?”你认为父亲是中邪了吗?为什么?
    5. (5) 本文以《一碗“雪花”面》为题有什么妙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 17. (2022·山西)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七十一个字

    (前情概要:罗天福的女儿甲秀和儿子甲成都考上了城里的大学。他和老伴淑惠也一起来到城里,靠打饼、卖饼,给孩子们挣学费。房东家的儿子借酒闹事,甲成一怒之下把人给打了。罗天福给房东又赔钱又赔礼,甲成却拒不认错。)

    自晚上罗甲成走后,罗天福就气得再没说一句话,任淑惠怎么劝,甲秀怎么把话题朝一边引,罗天福还是情绪低落得跟筋被谁抽了一样,无论站着、坐着、躺着,身体都是一扑塌,咋都拾不起。吃什么苦。受什么罪。遭什么屈辱,罗天福都不在乎。可儿子今晚对他的态度,让他寒心了。他本意是想借这个事件,好好教育教育儿子,没想到,儿子竟然丝毫不买账,并且全然是一副指责他软弱无能的神情。这事能强硬得起来吗?再强硬,就是更大的冲突。何况还是咱错了,再怎么着咱也不该打人,这是他始终都在坚持的判断。

    他是担心儿子遇什么事,都以“拳打镇关西”的行为方式处事,长此以往,这个寄托了无限希望的儿子,又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看着儿子那副不屑一顾的神情,他的心思,简直烦乱得犹如万箭洞穿了。尤其是那不辞而别的傲慢神气,叫他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淑惠和甲秀洗了手,就又开始打饼。他今天是懒得动了,只想一直躺着,甚至想永远都不起来算了。

    就在这时,他的手机突然滴滴响了两声,开始他也懒得看,想着甲秀在身边,别人又不可能发,可能是垃圾信息。可想了想,还是打开看了一下,一看,他的眼睛湿润了,原来是甲成发来的。信息说:

    爹,对不起,我错了。我晚上不该那样走了,我不是冲你们来的,我是不能忍受那一家人对我们的张狂态度。放心吧,我会好好学习的,不会辜负您的付出和期望。晚安!爹,娘,我爱你们!

    罗天福眼泪唰唰地流到了被子上。他没有转过身来,不想让淑惠和女儿看到自己的脆弱。这段信息,一共七十一个字,但像强心针一样,一下把罗天福从精神死亡的边缘,迅速救回到健康乐观的现实生活中来了。

    他突然异常兴奋地从床上爬起来,稀里哗啦地洗了手,一把将正擀饼的淑惠拉到一旁说:“看你这号蔫不唧唧的老太婆,倒像是给地主磨洋工似的,来,看本小伙儿给你示范示范,啥叫擀饼,啥叫工艺,啥叫技术。”说着,就把擀杖拿起来,啪嗒啪嗒啪啪嗒嗒啪嗒,啪啪啪啪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啪啪啪啪,啪嗒啪嗒啪啪嗒嗒啪啪……变出了无穷无尽的花样。淑惠没见过罗天福有这好的心情,甲秀更是没见过。淑惠甚至用手在罗天福眼前绕晃了几次,害怕他是犯了神经。

    罗天福激动地耍了阵擀杖后,就让甲秀给甲成回信息。甲秀把信息一看,才知是怎么回事。她感动得想哭,但她笑了,面对突然变得十分童真的父亲,她笑得很灿烂。她问爹信息咋回?罗天福说:“你知道乾隆批奏折,一般是咋批的吗?”甲秀笑笑说不知道。罗天福说:“就三个字:知道了。你就给他回这三个字。”甲秀就按爹说的,把三个字给甲成发出去了。

    这一夜,甲秀没走,跟娘搭脚睡。罗天福给她娘儿俩唱了半夜戏。一直唱到谁的鼾声压过了唱声,才停下来。他又轻轻地把手机翻开,戴上老花镜,反复看了甲成那七十一个字后,才幸福地抿着嘴睡去。

    (节选自《西京故事》,有删改)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的小说《西京故事》,讲述了大时代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在小说荐读课上,大家对上面节选的内容进行了品读。

    1. (1) 选文以第三人称叙事。请变换人称,以甲秀的口吻向弟弟甲成简要讲述那天晚上他走后家里发生的事。(50字以内)
    2. (2) 下面三句话从不同角度对《七十一个字》这篇小说作了点评。请你任选其中一句作为开头,写一段赏析性文字,和同学们分享交流。(不少于150字)

      ◆好的故事总是会细致到足以让人产生兴趣。

      ◆罗天福是个普通人,而这样的人身上有着令人感动的特质。

      ◆“七十一个字”动人心弦,这个故事既是罗家的,又是中国的。

  • 18. (2022·常德)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好孩子

    莫小米

    ①这孩子,先天听力障碍,导致语言与智力发育滞后。父母曾带他到处求医,做手术,装助听器,康复训练,效果不明显。

    ②他三岁时,父母离异,爷爷郁郁去世。爸爸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了他和奶奶。

    ③后来,爸爸又成了家,为了多挣钱养好两个家,按揭买了一辆高顶双卧货车,改行跑运输,南北东西到处跑。

    ④他十三岁时,个头长到一百六十公分左右,奶奶希望爸爸出门跑车能带上他:“他不小了,我管不牢,你带身边我也放心。”

    ⑤于是爸爸带着他出门了。出发前,爸爸特别交代,开车过程中,不能动方向盘、钥匙、、手刹,其他东西随便玩。他使劲点头,一路兴奋。

    ⑥这天到达目的地已是深夜,爸爸卸完货,随便弄了些吃的就带着儿子在车上睡了,爸爸睡上铺,儿子睡下铺。爸爸不敢深睡,突然发现老半天没动静,往下铺看,没人!

    ⑦当我们知道这件事的时候,爸爸已经找到了孩子,或者说,是警察凭着孩子提供的线索找到了爸爸。

    ⑧原来那天走失后,他不知不觉走了很多路,在一个地铁站出入口哭泣,被人发现交给警察。警察一时找不到孩子的亲人,只好暂时将他寄养到儿童福利院。

    ⑨他在福利院画了一幅画:一个男人,方方的肩,浓眉大眼。一辆大货车驾驶舱上有一条连线,标注:文金川。一栋带窗带烟囱的房子,两边两个名字:文金川、刘东。这幅画画出了最重要的信息,他没上过一天学,可从这幅画来看,他的智力其实不算差。

    ⑩警察猜想文金川应该是刘金川,然后凭着这幅图,找到了他的父亲。

    ⑪从父亲口中我们得知了孩子的一些状况。

    ⑫他懂得关心人。跑车的过程中,爸爸稍稍抬抬肩,他就绕到身后,又捏又捶;爸爸渴了,他把保温杯抢过去,把水倒到保温盖,一次倒三分之一,怕洒了烫着,喝了一次又倒一次;开车时间长了,爸爸打个哈欠,他双手合起来放脸下,示意休息。

    ⑬他懂得感情,悄悄藏着妈妈的照片,不时拿出来看看。

    ⑭他也会筹谋未来,与爸爸聊天,用手比划,让爸爸赚钱给他买挖掘机,长大了他要开挖掘机赚更多的钱,他用大拇指搓着食指示意赚钱给爸爸。一点儿不糊涂……

    ⑮要说命,他的命不算好,但他是个好孩子

    ⑯要说爱,他得到的爱不算多,但那爱有效。

    (选自2020年11月2日《今晚报》)

    1. (1)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后半夜,爸爸突然惊醒,往下铺一看,人!

      ②跑车的过程中,爸爸稍稍抬抬肩,他就绕到身后,又捏又捶。

    2. (2) 作者为何要详细交代警察凭孩子提供的线索找到爸爸的过程?
    3. (3) 从“父亲”的角度,谈谈你对“要说爱,他得到的爱不算多,但那爱有效”这句话的理解。
    4. (4)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文中加点的“好孩子”的含义。
  • 19. (2022九上·薛城期末)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生都在成长

    闫红

    ①我妈是68岁时拿到驾照的。一开始她和我商量要考驾照时,我是反对的:“那么多年轻人都考不过,您这么大岁数了还去考,多累啊,再说了,有必要吗?”我妈有点迟疑,但仍然很坚持,下定决心要学。我又一想,我妈这辈子,就是靠各种学习医治苦难的,于是我态度一改,变作支持。我妈废寝忘食地学了三个月,终于把驾照拿到了手。要知道,在吾乡,像我妈这么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太太开车,真是太罕见了!

    ②我妈出生于1951年2月,出生没半年,我姥姥和姥爷就离了婚,一直以来,我妈和我姥姥一起生活。我妈说,她小时候最怕听到别的小孩说“俺爸给俺做了啥啥”,人家都有个爸,她没有。她18岁被招工,进了纺织厂,工厂里成日机器轰鸣,空气混浊,一个纺织女工一天要在流水线上奔跑15公里。后来她嫁给了我爸。我爸是个知识分子,同样来自贫穷之家,家庭负担沉重,到现在才算好了一些。我妈每个月的退休金只有2000元左右,必须精打细算才能生活。

    ③只是没钱倒也罢了,这几年,先是我姥姥摔断腿,然后是我爸脑血栓半身不遂,我妈全年无休地照顾他们。我想一想,都觉得暗无天日。但目睹我妈这大半生,我发现她常有一种愉悦感。是的,我用了“愉悦”这个词,而不是“高兴”。相对于高兴,愉悦的快感里,带着一点儿充实感。

    ④我妈不觉得此生虚度的原因是,她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⑤虽然我妈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很留心别人的长处。跟我爸结婚后,我爸喜欢看书,订了很多文学期刊,我妈也拿过来看,看着看着就上了瘾。等我长大一点儿,我妈开始跟我一块儿看徐訏、张爱玲、三毛等人的作品。她最喜欢徐訏那种不疾不徐的叙事方式,一度对张爱玲也很着迷。看得多了,我妈也写,写乡村往事、童年记忆,在我爸的指点下投稿,居然也屡有作品发表。

    ⑥有些技术活儿,我妈也不在话下。打印机刚流行时,我们家也置办了一台,一则为我爸写稿方便,二来时不时兜揽一些为其他单位打印的活儿,也算是家庭副业。开始主要是我爸操作,后来我妈看着手痒,一边做家务一边背诵起五笔字根“王旁青头兼五一”,三五天后居然能见字拆字,让费了好大劲儿才学会五笔打字的我爸佩服不已。

    ⑦这几年微信流行,我妈不甘心被时代抛弃,让我给她买了平板电脑。从没有学过拼音的她,就成天在键盘上戳戳点点,很快,她不但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福,使用各种表情包更是不在话下。

    ⑧她到亲戚家,会注意人家怎么收拾房间;跟人谈话,会想到吸取有效信息;连看韩剧,她都注意吸收正能量。她曾经很认真地跟我说,韩国人的理念是“生命不在于长短,只要活得好”。她学习了,化为己用,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活得高兴。

    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我妈的乐趣来自学习本身,结果并不重要,她先行一步地发现了学习过程的愉悦。这种愉悦感无须依凭,自给自足,不看别人脸色,也不用跟谁比较。因这日复一日对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即使周围慌乱不堪,她依然能够自洽。

    ⑩我妈是一个与命运劈面相逢的人,却不曾被命运击倒,虽然她也常常感慨自己这一生碌碌无为,但是在我看来,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就是她的了不起之处。

    (选自《读者》2022年11期,有删改)

    1. (1) 阅读第①段至第⑦段,梳理文章中能体现“我妈”成长的具体事例。

      “我妈”68岁时拿到驾照→“我妈”喜欢看书,也学着写稿投稿→①→②

    2. (2) 选文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试分析其作用。
    3. (3) 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

    4. (4) 请从材料详略安排的角度分析第⑧段在全文叙述中所起的作用。
    5. (5) 文章以“一生都在成长”为标题,有何妙处?
  • 20. (2022·遂宁)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____

    明前茶

    ①枇杷园的中央,有一块空地,老祝捐出的十棵枇杷树,就围绕着这山间少有的平整之地。认养枇杷树的城里家庭,周末会来打望“我家的枇杷树”,这是他们帮扶村小孩子的一种方式。

    ②老祝年轻时,曾在村小当代课老师,后来因为文凭不够,不得不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承包枇杷园作为新的事业打拼。这一行他做得很成功,自从栽种树苗,他就仿佛拥有侍弄枇杷树的金手指。“枇杷昔所嗜,不问甘与酸。黄泥裹余核,散掷篱落间。春风拆勾萌,朴樕如榛菅。一株独成长,苍然齐屋山。”老祝觉得范成大这首诗就是在形容自己的山中岁月。苍苍枇杷树,很快就高及屋顶了,枇杷越结越多,富裕了的老祝,就想着为村小做点事:买些书本,添一副篮球架。他还打算用这笔钱,替村小的孩子置办演出服与道具,因为六年级有个姓朱的孩子有做导演的天分。

    【批注:引用古诗,用枇杷树的成长来表现老祝的生活状态,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学色彩。】

    ③去年暑假,这小子自己写剧本,与三位同学在晒场上表演,把外出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奶奶对娃儿教育上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扮演戏中的奶奶,孩子拿出了自己积攒已久的压岁钱,买了灰白的假发。在他身上,老祝看到了自己少年时那股要把一切事情都做成的心气儿。老祝也看到了台下的奶奶,那泼辣的老妇人一边痛骂孙子歪点子一箩筐,一边却笑出了眼泪,频繁地用手背去擦。与孙子朝夕相处的这十二年,奶奶只感受到生活的沉重负荷;那天,她却忽然感受到了孩子像枇杷树一样成长的生命力以及他热辣的回报。孩子的才华,就像飞溅的枇杷汁,让顽固的奶奶皱起了鼻子——她被酸到了,也被甜到了。这股劲儿,一直冲到了奶奶的鼻腔和眼眶,让她且喜且叹,且愁且笑。

    ④老祝被这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想要为这孩子提供一点方便。他当然也可以把卖枇杷的钱直接捐出来,可转念一想,枇杷树每年的收获,也是一种期待与冒险。如今的城里人就喜欢猜测与冒险,开启一个认养枇杷树的盲盒计划可能更有吸引力。老祝被自己的新点子逗笑了——如果,一棵果树能吸引城里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起来嗅见山野的气息,体会农桑的辛苦,吃到现摘的枇杷;或者,见一见泥鳅一般黑且机灵的“朱导”,与之合演消夏之戏,也未见得不是一件好事。

    ⑤就这样,去年10月,老祝在微信上开卖“枇杷盲盒”:预付1600元认养一棵树,来年这棵树上所有的枇杷都是你家的了;若是风调雨顺,一棵树最少能结两百斤枇杷呢;树可一家认养,也可由几家共同认养;认养枇杷树的收入,将作为善款捐给村小。老祝有点私心,他想把这笔收入的20%用于“朱导”的梦想,帮他成立山里的第一个戏剧社。老祝期待这能勉励这个孩子,让他未来无论从事哪个行当,都保有一点世俗之上的精神生活。

    ⑥26个城市家庭,认养了十棵枇杷树,拉了一个微信群,自称“枇友”。冬去春来,老祝教他们疏花、疏果。这些农活,都要搭起梯子,钻入枇杷树浓密的树冠中,或以猴子捞月的身姿,或以熊猫横卧之憨态,伸长手臂和剪子艰难地干。令老祝惊讶的是,就像“朱导”这样的“赤脚大仙”爱玩阳春白雪的戏剧一样,养尊处优的城里人对爬树疏果这样的事,也干得兴致勃勃。

    ⑦A乌鸫鸟最爱枇杷树,啄食几口枇杷,就能在树梢上亮嗓鸣唱;城里人也爱枇杷树,搭起几顶帐篷,就能在树下吃着枇杷,喝着凉茶倾听鸟语风吟。“吱——呀——”忽然加入的一声清透鸟鸣,惊飞了乌鸫的得意,它拍着翅膀一边搜寻一边卖弄华丽的转音,却怎么也找不着、逼不走那后来者。乌鸫困惑地摇动尾翼叹气,城里孩子在望远镜中瞧见了,窃笑不已。老祝也笑了,“朱导”噙着自制的叶笛欢鸣着从枇杷树枝杈间探出头来。这孩子是这里的常客,摘枇杷,烤枇杷,熬枇杷膏,这些小技巧,就没有他不会的。

    【批注A:(从修辞或句式的角度)①____】

    ⑧世间的孩子无需撮合就能成为朋友。不多时,白色帐篷里就传来了孩子们的笑闹声、斗嘴声。城里孩子与乡间少年似乎达成了某种竞赛的规则,不知是谁起头,他们开始以清亮的童声,如溪水般欢脱地淌出诗情:“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焰,琼枝日出晒红纱。”老祝想起来了,这正是白居易的《山枇杷》。

    ⑨暖风熏人,剥一只枇杷,汁水的甜蜜入口入心;耳畔,孩子的吟诵与笑声,入耳也入云。B老祝笑得合不拢嘴,他的盲盒里,期待开出了希望之花

    【批注B:(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②____】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 (1) 【阅读策略一】梳理信息,把握文章内容。根据提示,补写内容。

      人物

      事件

      品质

      称呼

      身份

      老祝

      下岗的代课老师枇杷种植户

      下岗后种植枇杷致富

      自强不息

      在微信上卖枇杷盲盒

      替村小添置图书、篮球架、演出服装道具

      心系乡村教育无私奉献

      支持孩子的梦想重视精神生活

      “朱导”

      村小学生留守儿童

      自编自导自演戏剧

      自制叶笛模仿鸟叫

      常到枇杷园摘枇杷,烤枇杷,熬枇杷膏

      勤劳能干、吃苦耐劳

    2. (2) 【阅读策略二】分析布局,揣摩作者意图。请从记叙顺序的角度,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3. (3) 【阅读策略三】品读句子,赏析语言之美。请仿照第②段的批注,根据提示,为文中画横线的A、B两句写批注。
    4. (4) 【阅读策略四】辨析比较,发现文题之妙。请从《老祝》和《枇杷盲盒与孩子》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文题目,并简述理由。
  • 21. (2022·温州模拟) 文学作品阅读

    合欢树还在,母亲却不在了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写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瘫痪了。除了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

    母亲那时已不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伤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出来后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向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北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空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是真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子那么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9年第4期,有删节)

    1. (1) 文章在介绍合欢树的来历时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棵合欢树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2. (2) 文章开头写“我”十岁那年的事,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3) 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①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伤了呢?我还直留神呀!”(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②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好兆头”一语双关,具体指什么?)

    4. (4) 文中除了写“我”和母亲外,还写了另一对母子。作者这样写,有怎样的深刻含义?
  • 22. (2022·玉环模拟) [藏在家书信笺里]阅读

    矢车菊的来信

    高沧海

    ①奶奶的病情最终发展到了双目失明。天气晴好时,奶奶坐上轮椅,被推出去晒晒太阳,吹吹风。她虽看不到,但却记着花期,她问我们,蓝芙蓉开了吧?

    ②地记得小区公周后西那株红玉兰每年总要比它相尔的白玉兰开花晚,至于为什么会晚,我们都胡乱作答。奶奶说,红玉兰打着包衰,里面都是它的颜色,包裹沉重,行程自然就比别人慢了。我们都为奶奶鼓掌,说她该是童话里最会讲故事的北方女巫。

    ③奶奶头上的银丝缕缕,她的皮肤白暂,虽长了些老年斑,但一点几也不影响我们对她的关好评价。她已经八十六岁了,她的病未加重之前,我们家房前那个小小的院子.都是她在打理,她把它变成了一个小花园。

    ④5月,她的蓝芙蓉开了。

    ⑤奶奶说,她清清楚楚地记得蓝芙蓉的样子,蓝芙蓉似乎就开在她的眼前。

    ⑥我读书给她听,蓝芙蓉,学名矢车菊,其轻盈的体态,天空般碧蓝的色彩,不愧是充满凉意的夏日之花。

    ⑦碧蓝的矢车菊盛开在麦田里,与金黄的麦子交相辉映时尤为美丽。

    ⑧奶奶静静地半倚在病床上,她的样子好像在眺望远方,我们在想,她的心里一定盛开了大片大片的蓝色的矢车菊。

    ⑨父亲突发奇想,他说他要给我奶奶写信,给奶奶最后的时刻增添一些美好的向往和乐趣。他非常神秘地说,署名就用矢车菊,奶奶年轻时优雅美丽,追求者势必如过江之卿,老了依然有那么一两个神秘的爱慕者,也在情理之中。再说这个名字,矢车菊,多么浪漫呀。

    ⑩于是在一个振奋人心的下午,我奶奶就收到了一封署名为矢车菊的来信。

    奶奶很激动,把信摩挲了半天,举在眼前比量了半天,又放在脸前嗅了一番,说,快念给我听听

    ⑫我煞有介事地拆开信,念第一句,亲爱的,亲爱的朋友,您好。奶奶说,呸啊,呸,呸,

    这是多么不正经!我的姑姑们躲一边偷地笑。

    ⑬我继续念下去,很久很久没和您联系了,还好吗?记得您年轻时最爱穿碧色的旗袍,您穿旗袍的样子一直在我心里,您就像诗歌里那朵碧蓝的矢车菊……

    ⑭奶奶的脸上泛起一阵阵的红晕。

    ⑮我问她,矢车菊是谁啊?奶奶说,她已经八十六岁了,自然不记得这么多人和事。奶奶说,一听,就知道这是个假名字。

    ⑯奶奶问我这封来信的地址,我看了一下信封,父亲的谎言还算编得圆满。信封上写得清清楚楚,是一个叫作茶山的地方。我知道茶山,这是父亲当年上山下乡待过的地方。

    ⑰有好几次,奶奶要我铺开信纸给矢车菊回信,我都准备好了,奶奶虽若有所思,却欲言又止,如此几番,终是没回。

    ⑱矢车菊的信却纷至沓来。

    ⑲父亲在信中以矢车菊的口吻侃侃而谈,他就像是奶奶的老朋友,他说他知道我奶奶病了,也知道我奶奶近期失明了,他知道我奶奶的一切一切,他要我奶奶开心快乐,他还说如果机缘巧合,他会在最恰当的时刻来看望她,就像当年他们说好的那样,既然人间留不住,那就送一程。

    ⑳奶奶的眼睛充满了光亮,她微微下垂的嘴角因为激动因为开心地笑起来而上扬,她的面庞也由此变得异常生动和美丽。

    ㉑每天清晨,奶奶都要用梳子沾了茶水,把她的头发梳整齐,她让我的姑姑在她苍白的脸上打上淡淡的腮红,她甚至要求换上旗袍,被我们一起制止了,我们劝她说,等客人来了,再换上也不迟。

    ㉒我们都相信这一封信是父亲人生中最大的败笔,他让我奶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等一个永远也等不来的人。

    ㉓奶奶进入弥留之际,她睁大眼睛,仿佛还在等待。

    ㉔这时,一道声音缓缓响起:“记得您年轻时最爱穿碧色的旗袍,您穿旗袍的样子一直在我心里,您就像诗歌里那朵碧蓝的矢车菊。那天,矢车菊在山头开得烂漫,随风飘摇,您的歌声也随之飘荡……”

    ㉕这时,奶奶的眼角滚下两颗泪珠。长盆型和东学安干开苗此

    ㉕奶奶走了,走得很平静。

    ㉗父亲的声音也渐渐平息了,大家都静默地立着。

    ㉘窗外,花园里的矢车菊依旧盛开着。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12月,有删改)

    1. (1) 【梳理故事情节】小说中的矢车菊真真假,清阅读文章,完成下列表格。

      自然界中的矢车菊

      人世间的“矢车菊”

      又名蓝芙蓉,体态轻盈。

      ①五月,矢车菊开了似乎开在奶奶的眼前、心里。

      ③收到了第一封署名为矢车菊的来信,“我“给奶奶读信。

      ④矢车菊的信纷至沓来,奶奶对他的到来满怀期待。

    2. (2) [品味语言风格]高沧海的小说“遭词造句简洁而富于表现力”。请结合画线句作简要分析

      奶奶很激动,把信摩挲了半天,举在眼前比量了半天,又放在脸前嗅了一番,说,快念给我听听。

    3. (3) [探究叙述视角]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有什么好处?
    4. (4) [领悟主题思想]第八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评委会认为:“高沧海以极富想象力的故事,叙写人性冷暖,具有强烈的生活质感。”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