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双凤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3 浏览次数:5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 1. (2022高一下·深圳期中) 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A . 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 . 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C .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D . 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 2.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
    A .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 .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 3. 秦、隋两个王朝国祚短促,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
    A . 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B . 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运输通道 C . 修筑了规模庞大的军事战略防御工程 D . 推行了思想统一服务政治统一的方法
  • 4. (2022高二下·密山期中) 秦朝在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北方诸侯国旧长城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汉武帝发动3次大规模的征伐匈奴的战争,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地区,建立酒泉、敦煌、武威、张掖4郡。据此可知(    )
    A . 发动战争是解决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主要手段 B . 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 C . 中央集权不断演进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 . 近代中国的行政版图在这一时期得到基本奠定
  • 5. (2015高一上·西安期中)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是指( )

    A . 分封制和郡县制 B . 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 C . 科举制和郡县制 D . 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 6. (2021高一上·普宁期中) 安史之乱以前,各边镇屯田、营田,所有权概属封建国家,收成必须全部申报中央。安史之乱以后,土地的所有权,连同经营、管理、分配的权力,全部落入地方长官的手里,出现了“将士无战守之劳,有耕市之利”的状况。这些变化(   )
    A . 标志着唐王朝由盛转衰 B . 表明唐朝均田制走向瓦解 C . 为藩镇割据奠定物质基础 D . 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 7. (2020高三上·庄浪月考) 《辞海》称:“唐以后特派负责某种政务者称使,如节度使、转运使等。”唐朝,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于是才有营田使、盐铁使、群牧使等使职的设置。材料反映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   )
    A . 唐朝现行官制的弊端 B . 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 C . 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 D . 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
  • 8. 陆羽《茶经》在评价浙东茶叶时认为越州茶为浙东最佳,不过与浙西及宣歙(安徽南部)茶相比,越州茶质量明显低许多。然而到了北宋,越州“地产茶最佳,其芽纤白而长”。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宋代(    )
    A .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 . 农业市场化水平的提高 C . 城镇经济的高度繁荣 D . 农业生产区域化的实现
  • 9. 《宋史·户婚律·婚田入务》记载:“所有论竞田宅、婚姻、债负之类,取十月一日以后,许官司受理,至正月三十日住接词状,三月三十日以前断遭须毕,如未毕,具停滞开狱事由闻奏。”材料反映了宋代(    )
    A . 司法审判程序具有很大随意性 B . 冗官问题造成审判效率低下 C . 以农为本的传统立法价值取向 D . 主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 10. 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党项族元昊、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等少数民族首领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贡献主要是(     )
    A . 建立民族政权,扩大了中国区域 B . 使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C . 使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了边疆开发 D . 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 11. (2018高一下·舒城开学考)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
    A . 在边疆设立节度使 B . 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 C . 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 . 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 12. 赵抃的《成都古今集记》记载北宋“成都十二月市”:“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这反映当时成都(    )
    A . 市场商品较为单一 B . 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迅速 C . 市场管理比较混乱 D . 手工业生产呈专业化态势
  • 13. 汉初有“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中国古代政治重心的南移 B .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C . 中国古代军事重心的南移 D . 中国古代教育重心的南移
  • 14. “宋儒若程若朱,皆深通佛教者,既喜其义理之高明详尽,而又忧其用夷变夏也。乃求得两全之法,避其名而居其实,取其珠尔还其椟。”陈寅恪这段话认为宋儒(   )
    A . 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儒学 B . 为创新佛学而重新阐释儒学 C . 名为阐明古学实是吸收异教 D . 出于爱国心理倡导“存天理,灭人欲”
  • 15. (2021高三上·黄冈月考) “虎溪三笑”原为晋代佛门传说,传高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故事本为虚构,却在唐   宋时期受到推崇,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这说明唐宋时期( )
    A . 文学创作出现了全面繁荣局面 B . 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C . 儒、道、佛三家出现融合趋势 D . 以形写神的绘画风格开始形成
  • 16. 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
    A . 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B . 使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C . 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 . 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 17.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上述材料表明我国中央政府(   )
    A . 开始管辖东北地区 B . 努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C . 开始管辖西藏地区 D . 运用法律手段管辖边疆
  • 18. 11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民族英雄不断涌现,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下面表格内容反映了(   )

    朝代

    人物

    事件

    结果

    明朝

    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清朝

    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清朝

    康熙

    雅克萨之战

    打败沙俄,签订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A . 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B . 明清时期镇压边疆地区叛乱的行为 C . 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D . 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 19. (2023·重庆市月考) 明清时期,许多从事工商业的地主由农村迁居城镇,由于对土地无法直接经营,对农业生产也无法干预,在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把土地经营、使用权转给他人,而坐收地租,这就是永佃制。永佃制(    ) 
    A . 推动了大土地制的产生 B . 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 C . 推动了重农抑商的实行 D .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20. (2022高三上·华州月考) “镇”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朝廷在那里“设官以镇防”的同时,还兼管“火禁,或兼酒税事”。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镇的发展(   )
    A . 表明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B . 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 C . 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 D . 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
  • 21. 鸦片战争后,出于策略需要,领事裁判权这项侵略要求在英国对华总战略中并未被列入首要的解决目标。但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目的是想尽快摆脱涉外纠纷的麻烦,于是有了“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的条文。这一事件表明清政府(   )
    A . 没有突破闭关锁国束缚 B .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 . 对外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D . 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
  • 22. 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此说法的是( )
    A . 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 B . 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 C . 百日维新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 D . 戊戌政变导致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
  • 23. (2021高一下·济南开学考) 马尾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于1866年在福州建立,培养出了中国第一批近代海军军官和第一批工程技术人才。由马尾船政学堂毕业的学生后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和近代工业的骨干人才。据此可知(   ) 
    A . 洋务运动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B . 中国率先实现了教育近代化 C . “中体西用”思想初见成效 D . 新式学堂服务于政治的需要
  • 24. (2022高二上·通榆月考) 清末废除科举制的举措加速了儒学的解体,使儒学失去了基本的信仰群体。人们因挣脱了制度文本的约束,心灵获得极大的解放,各类主义涌现,思想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这说明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    )
    A . 加快了清末立宪运动的进程 B . 促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C . 为思想解放运动创造了条件 D .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25.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先后由两广总督和两江总督兼领,负责外交事务。对外交涉由通商大臣或各口所在地的地方督抚办理,然后由军机处、皇帝批准,外国使节不得进入北京。清政府这一做法(   )
    A . 瓦解了中国传统的宗藩体系 B . 表明其固有体制有所松动 C . 说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D . 满足了侵略者的侵略要求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不会忘记,100多年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当时留日中国学生等为骨干组建中国同盟会,毅然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点燃了振兴中华的希望。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1. (1)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贡献。
    2. (2) 根据材料三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启蒙运动不是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件,从 18世纪开始到19世纪,它对欧洲和美洲的知识界有着一系列的影响。“理性”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启蒙思想家认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他们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他们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制、权力制衡等。尽管启蒙思想家都反对君主专制,但伏尔泰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史林译《世界大历史:1689—1799》

    材料二:鸦片战争结束不久,魏源、徐继畲等人在他们的著作中,就以赞赏的态度介绍过西方的民主制度,说它有中国传说中的“三代政治”之“遗意”。洋务运动期间,介绍西方议会政治、民主政治的著作逐渐增多,同时人们也已认识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必要,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一些洋务知识分子或早期维新思想家还主张以西方的“君民共主”制度取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到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不仅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也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进行过介绍。 20世纪后,民主与科学得到进一步传播。

    ——摘编自郑大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的基本理念,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对民主的态度变化及其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已经无能为力,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组成私人家兵,从而形成了一股颠覆旧王朝的强大力量。西晋末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宗室诸王争权夺位,战祸连年。八王之乱中,借夷狄以平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得以入主中原,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称王起,少数民族纷纷各霸一方。

    ——摘编自尹辰《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成因及其后果》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西晋仍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随着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摘编自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南人北迁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长期分裂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在分裂中孕育着的统一因素。
  •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般来说,自秦王朝建立之后,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就结束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形成了。但是,在学术界和理论界有一种说法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即认为自秦始皇消灭东方各诸侯国之日的公元前221年起,就完成了统一。这实际是一种过于简单的认识,也是与历史发展不相符的。从文化和社会史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除去其在春秋战国的社会母胎中孕育的时期外,自秦王朝建立、统一国家的出现到真正完成统一,应历经几个时期:首先,秦始皇创建的秦王朝,乃是统一中国的开始,其统一仍停留在制度上的层次;其次,由秦至汉则是统一的继续,西汉王朝建立之后,才将统一推进到社会文化的深层,即价值观的统一。

    ——摘编自林剑鸣《中国古代国家统一的历史过程》

    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须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合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