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②实证了中华先民是世界稻作农业文明先驱
③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④制定了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石器时代遗址地域分布表
区域 | 东北 | 华北 | 西北 | 华东 | 华中 | 华南 | 西南 |
遗址数 | 3 | 6 | 7 | 9 | 9 | 2 | 2 |
(禹会村“祭袍台基”表面遗迹)
①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②礼乐制度确立和初步发展
③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一定认识
④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
材料一:以环太湖地区为分布中心的良渚文化,影响波及淮河流域地区、华南地区。良渚文化的代表包括有着高水平的制玉工艺、精美的磨光黑皮陶、通体磨光石器、精致漆木器。良渚文化遗址中虽并未发现黍、粟等旱作农业品种遗存,但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米(谷)、颖壳和小穗等不同的稻谷存在形态,其中以炭化米数量为多。稻米是良渚社会居民的食物主要来源。
良渚文化中的墓葬,可分为两类。一类,如马桥文化中见到的那些小墓,其中有的无随葬品,有的仅随葬一些日常用品;另一类,如张陵山墓葬,往往不与“小墓”为伍,而葬于人工堆筑土台上,常使用棺、椁,以玉钺、琮、璧这类重器随葬。良渚社会在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已经具备文明社会特征。
——摘编自郑云飞《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与稻作农业》等
材料二: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琮、壁等玉礼器以及墓葬等级的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2007年发现良渚古城,2015年确认水利系统,这些都将良渚文化推到了国家文明的高度,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如果没有对良渚8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中国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社会。通过再现良诸文明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对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均产生了礼制、艺术、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一过程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材料一 从中国一百六七十处史前栽培稻遗存中可以看出:长江中下游是中国水稻的起源地,并在距今5000 - 4000 年左右推进到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夏商周时期向长江上游、云贵、黄河以北推进,基本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水稻分布的大致格局。公元 1000 年前后.稻米已养活了半数以上的中国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种植技术也由最初的象耕鸟耘火耕水褥,逐渐发展成以耕、把、秒为主体的水田整地技术,以育秧移栽为主体的播种技术和以耘田、烤田为主的田间管理技术
——据杜新豪《中国古代技术发明之一 水稻栽培》等整理
材料二 1933-1936 年间,中央农业实验所通过对2031 个水稻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同时进行品种比较的试验。选出良种89 个,其中表现最优的“南特号”在当时及此后30 年间都是南方稻作区推广的重要品种。据统计,20 世纪上半期,各地开展水稻育种的大学和研究所共 17家,育成经过鉴定推广的水稻新品种 300 多个,其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就有 10 余个,对中国的粮食增产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曹幸穗《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
伊尹曾辅佐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汤死后,伊尹继续相辅佐汤之孙太甲。表4为有关伊尹的历史叙述。
材料1 | 因太甲不能施行仁义,伊尹放之于桐宫。后太甲悔过自责,于是伊尹迎回太甲。重新当政的太甲注重德行,使国泰民安。 | (汉)《史记·殷本纪》 |
材料2 | 商汤死后,伊尹囚禁太甲于桐宫,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逃出,杀死伊尹,夺回王位。 | (战国)《竹书纪年》 |
材料3 | 辛亥卜,至伊尹,有一牛。甲戌卜,其执伊,侑,岁。(甲骨文记录显示,伊尹死后的 300 余年间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祭祀地 位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 | (商)甲骨卜辞 |
提取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得出一个结论,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予以阐释。(要求:结论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