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4年高考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一轮基础复习:01 早期中...

更新时间:2023-09-11 浏览次数:103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3·浙江模拟)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有学者认为“河姆 渡文化在中华文明中起到奠基作用”。下列关于河姆渡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②实证了中华先民是世界稻作农业文明先驱

    ③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④制定了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2. (2022·吉林会考) 约公元前2070 年 ,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是(   )
    A . 夏朝 B . 秦朝 C . 隋朝 D . 元朝
  • 3. (2023高三下·腾冲月考)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这说明(   )
    A . 故事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B . 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C . 古代文献记载反映了真实历史 D .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
  • 4. (2023高三下·集宁) 顺义区某中学的学生在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时,写了如下的解说词,这里的它是指(   )

    A . 甲骨文 B . 青铜器 C . 丝绸 D . 烧器
  • 5. (2023·温州二模) 商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进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请问商周实行的土地制度(    )
    A . 地主土地私有制 B . 均田制 C . 井田制 D . 封建地主土地国有制
  • 6. (2023·和平模拟)  良渚遗址包括约30万平方米的宫城、300万平方米的内城、630万平方米的外城,以及十数座高、低水坝等,规模之宏大前所未见。此外,制作大量珍贵玉、漆、象牙、陶器等所需的专业人工数量也很庞大。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 . 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B . 先进的手工业技术 C . 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D . 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 7. (2023·漳州模拟)   2021年10月,中国考古学会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如表为人选该名单的38项石器时代遗址地域分布情况。依据如表,可以推知(    )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石器时代遗址地域分布表

    区域

    东北

    华北

    西北

    华东

    华中

    华南

    西南

    遗址数

    3

    6

    7

    9

    9

    2

    2

    A . 早期中华文明各自独立发展 B . 南方与北方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C .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D . 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征
  • 8. (2023高三下·岳阳开学考) 商汤灭夏后,作《汤诰》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四渎(河道)已修,万民乃有居。后稷降播,农殖百谷。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后代)有立(封国)。……不道,毋之在国(方国),女(你们)毋我怨。”可见,商汤(   )
    A . 强调中央的绝对权威 B . 重视畿外地区的管理 C . 规范诸侯的行为准则 D . 告诫伯侯为民众谋利
  • 9. (2023·海南模拟) 图中的铜爵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采用复合范铸造而成的青铜酒器,器壁单薄,纹饰简单,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该铜爵可用于说明我国(    )

    A . 农耕文明博大精深 B . 殷商时期酒文化盛行 C . 奴隶制文明的发展 D . 原始社会私有制产生
  • 10. (2024高二下·大庆月考) 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及其北部,发展起以种植粟、黍为主的旱地农业:长城以北和广大西部地区,狩猎经济较发达,出现游牧经济: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逐渐发展成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南方和滨海地区,采集和渔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这反映了(    )
    A . 早期国家出现促进了农业进步 B . 当时中国北方农耕文明较南方发达 C . 人类的生产纯粹依赖自然资源 D . 中国早期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明显
  • 11. (2024高三下·贵溪模拟) 考古发现,从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在以粟类作物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和以家猪为代表的家畜饲养的基础上,开始普遍种植水稻和饲养黄牛、绵羊,且这一时期被发现的小麦遗址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   )
    A . 成为水稻的发源地 B . 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C . 农用动力发生变化 D . 轮作复种技术发达
  • 12. (2023·太原一模) 考古发现,大约建造于公元前3300~2300年间的良渚古城在空间形制上展现出“向心式三重结构”——宫殿区、内城和外城。这一结构在古代礼制社会的都城规划中多次出现。这反映出良渚文明(   )
    A . 反真有高超的建筑水平 B . 形成了浓厚的宗族观念 C . 凸显出权力中心特征 D . 成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 13. (2023高二下·玉林月考)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应增加“玉石时代”,这是中国历史特有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中首领“惟玉为葬”“以玉为礼”,各不同区域文明中都有大量玉器出土,较为复杂的玉器组合只出现于大型石棺墓内。由此可见,"玉石时代”中华文明的特征是(    )
    A . 从事渔猎采集,过着原始群居迁徙生活 B . 阶级分化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C . 地域分布广泛,奠定多元一体政治格局 D . 崇尚敬天保民,逐渐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 14. (2023·黄山一模) 2014年考古工作者在蚌埠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的南部新发现了外城垣的线索。根据考古发现的大型“祭祀台基”推断禹会村遗址是龙山文化晚期以祭祀为主的礼仪活动场所,与古史传说中的“禹会诸侯”事件相当吻合。该遗址(   )

    (禹会村“祭袍台基”表面遗迹)

    A . 确保了考古发掘与传说一致性 B . 证明淮河流域文化全国领先 C . 丰富了新石器时代的研究样本 D . 表明已形成完善的礼乐制度
  • 15. (2020·菏泽模拟) 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遗址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城外围存在着一个由10余条堤坝连接山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可以推测当时( )
    A .  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B .  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C .  已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D .  农业领域广泛使用铁犁牛耕
  • 16. (2023高三上·重庆月考) 商代的青铜礼器上多刻有表现尊神事鬼的饕餮纹,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出现了一些刻有生活、战争场面的纹路。这一变化说明(   )

    A . 从神性向人性回归的思想转变 B . 青铜器功能由祭祀向日用转变 C . 中华文明的多元文化特色 D . 受无神论思想的深刻影响
  • 17. (2023·大连模拟) 现在已经面世的甲骨卜辞,除了极少数是记事刻辞之外,绝大部分是对于祖先神灵的贞问。到了称为青铜时代的西周时期,彝器铭文则多载人事,而少言神明。这一变化说明(   )
    A . 中国古代文化有多元性 B . 早期国家神权色彩浓厚 C . 宗法制下血缘受到重视 D . 古代人神关系发生变化
  • 18. (2023·大庆三模) 良渚文化初期,聚落多位于高形台地和山麓上,属于高地形的遗址较多。之后范围扩大,人们除了在早期遗址上继续生活,还向低洼地区发展,出现低地型遗址。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
    A . 环境气候变化影响聚落发展 B . 母系氏族部落主动向外扩张 C . 经济作物种植引发聚落迁移 D . 为应对黄河流域的自然灾害
  • 19. (2023·义乌模拟) 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我国长江流域一处极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反映了7000年前长江流域繁荣的史前文明。该遗址中最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 猪纹陶钵 B . 稻谷茎叶 C . 石质农具 D . 穴居房址
  • 20. (2023·湖南二模) 下面是先秦时期关于龙凤玉器的出土文物,据此可知(    )

    A . 先秦龙凤形象大体一致  B . 玉器加工技术有所退步 C . 玉石文化具有承袭特征 D . 玉饰品越发注重实用性
  • 21. (2023·石狮模拟) 湖南省华容县七星墩遗址被确定为湖南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城址。据考古专家介绍,“盆形鼎”上的“丌”形文字距今约 4600 年,由此开始,文字的发展由最早的图案正式跨入横竖笔划发展时期。据此可知,七星墩遗址( )
    A . 反映了新石器时代的社会风貌 B . 形成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规范 C . 证明我国已正式进入文明时代 D . 显示出长江流域文明起源较早
  • 22. (2024高二下·成都期中) 金石学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为研究对象。北宋时期,金石学成为专门的学问,金石学家希望通过研究古器物“补经传之阙亡”。清代金石考据之风更盛,在鉴别、分类及文字考证等方面多有成就。据此可知(    )
    A . 中国历代帝王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古玩器物 B . 古代中国具有保护和研究文物的历史传统 C . 古代中国比西方更早的具有文物保护意识 D . 清代考据之风更盛得益于西学东渐的影响
  • 23. (2023高三上·天津市期末) 陶寺遗址规模宏大,整体布局存在明显的统一规划,功能区划比较清晰,有宫殿区、墓葬区、仓储区、祭祀区等。墓葬规模和随葬品规格差距巨大,出土了陶鼓、石磬、陶埙等乐器;还发现了一座古观象台大型建筑基址。这反映了当时(   )

    ①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②礼乐制度确立和初步发展

    ③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一定认识   
    ④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24. (2023高三下·重庆月考) 考古工作者在有着“最初的‘中国’”之称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公猪下颌骨(如图),即《周易》记载的象征和平正道的“豮豕之牙”,其两侧各对称倒置3件象征武力的玉钺。据专家考证,这表达的是“修兵弗战”“以德治国”的理念。根据所学知识推断,上述材料最能反映(   )

    A . 孔孟之道由来已久 B . 文德理念源远流长 C . 早期国家业已形成 D . 贫富分化已经出现
  • 25. (2023·辽阳模拟)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发现的拥有石磨盘、石磨棒(下图所示是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文化发现的石磨盘和石磨棒)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共90余处,其中只有石磨盘的有20处,只有石磨棒的有18处,盘棒同时发现的有52处。这些发现可用于说明,新石器时代(   )

    A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B . 磨制石器开始取代打制石器 C . 原始农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D . 原始手工业已成独立的部门
  • 26. (2023·天津模拟) 良渚文化的玉璧和玉琮后来演变为中原礼制的重要器物,并留下了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说法,而发现于良渚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后来演变成了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这表明( )
    A .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存在史前文明互动 B .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满天星斗”式的 C . 长江流域在史前时期更早出现国家形态 D . 黄河流域孕育了商周时期的礼制文化
  • 27. (2023·浑南模拟) 卜辞中经常有先王宾于上帝的记载,商人认为先王死后会升入天国且经常宾于帝所,他们接受人王的献祭,然后影响上帝,使人王得到好的收成及各种福佑,所以在商人的各种祭祀中,对于祖先神的祭祀特别隆重。这说明商(   )
    A . 占卜迷信活动盛行 B .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 . 祭祀活动影响天象 D . 权力实现高度集中
  • 28. (2023·温州模拟)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
    A . 周王 B . 各级贵族 C . 平民 D . 新兴地主
  • 29. (2023·定远三模)  黄河行经河北平原,每当汛期河道呈现漫流状态,洪水奔流,四溢成泽,一直持续到春秋时期。如图是史前时期(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遗址分布图。据此图可以推知,史前时期( )
     
    A . 黄河上游地区重视水利的兴修 B . 河北平原腹心地带生产力水平较落后 C . 各遗存对外来文化呈排斥态度 D . 黄河流域持续引领着中华文明的发展
  • 30. (2023·海南模拟) 据不完全统计,陆续发现的早于二里头文化的史前城址,1991 年以前有20多座,1995年增加到30多座,至1997年更达40多座,至21世纪初已有50多座了,这些史前城址大多属于龙山文化时期,只有少数属于仰韶文化和大溪文化时期。材料可用于说明,龙山文化时期( )
    A . 私有制产生加速社会阶层分化 B . 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 C . 社会结构渐由部落向国家过渡 D . 建筑技术发展较迅速
二、材料分析题
  • 31. (2023高一上·朝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环太湖地区为分布中心的良渚文化,影响波及淮河流域地区、华南地区。良渚文化的代表包括有着高水平的制玉工艺、精美的磨光黑皮陶、通体磨光石器、精致漆木器。良渚文化遗址中虽并未发现黍、粟等旱作农业品种遗存,但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米(谷)、颖壳和小穗等不同的稻谷存在形态,其中以炭化米数量为多。稻米是良渚社会居民的食物主要来源。

    良渚文化中的墓葬,可分为两类。一类,如马桥文化中见到的那些小墓,其中有的无随葬品,有的仅随葬一些日常用品;另一类,如张陵山墓葬,往往不与“小墓”为伍,而葬于人工堆筑土台上,常使用棺、椁,以玉钺、琮、璧这类重器随葬。良渚社会在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已经具备文明社会特征。

    ——摘编自郑云飞《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与稻作农业》等

    材料二: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琮、壁等玉礼器以及墓葬等级的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2007年发现良渚古城,2015年确认水利系统,这些都将良渚文化推到了国家文明的高度,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如果没有对良渚8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中国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社会。通过再现良诸文明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对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均产生了礼制、艺术、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一过程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良渚文化的特征。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80多年的良渚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历史意义。
  • 32. (2023·石狮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中国一百六七十处史前栽培稻遗存中可以看出:长江中下游是中国水稻的起源地,并在距今5000 - 4000 年左右推进到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夏商周时期向长江上游、云贵、黄河以北推进,基本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水稻分布的大致格局。公元 1000 年前后.稻米已养活了半数以上的中国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种植技术也由最初的象耕鸟耘火耕水褥,逐渐发展成以耕、把、秒为主体的水田整地技术,以育秧移栽为主体的播种技术和以耘田、烤田为主的田间管理技术

    ——据杜新豪《中国古代技术发明之一 水稻栽培》等整理

    材料二 1933-1936 年间,中央农业实验所通过对2031 个水稻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同时进行品种比较的试验。选出良种89 个,其中表现最优的“南特号”在当时及此后30 年间都是南方稻作区推广的重要品种。据统计,20 世纪上半期,各地开展水稻育种的大学和研究所共 17家,育成经过鉴定推广的水稻新品种 300 多个,其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就有 10 余个,对中国的粮食增产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曹幸穗《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

    1. (1)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和近代水稻生产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和近代水稻生产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三、论述题
  • 33. (2023高三下·恩施竞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伊尹曾辅佐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汤死后,伊尹继续相辅佐汤之孙太甲。表4为有关伊尹的历史叙述。

    材料1

    因太甲不能施行仁义,伊尹放之于桐宫。后太甲悔过自责,于是伊尹迎回太甲。重新当政的太甲注重德行,使国泰民安。

    (汉)《史记·殷本纪》

    材料2

    商汤死后,伊尹囚禁太甲于桐宫,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逃出,杀死伊尹,夺回王位。

    (战国)《竹书纪年》 

    材料3

    辛亥卜,至伊尹,有一牛。甲戌卜,其执伊,侑,岁。(甲骨文记录显示,伊尹死后的 300 余年间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祭祀地 位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

    (商)甲骨卜辞 

    提取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得出一个结论,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予以阐释。(要求:结论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