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 |
诗句 |
我的收获 |
看标题 |
遥怜故园菊,①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② ,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
标题常常点明时间、地点,概括事件,蕴含情感。 |
抓意象 |
③ ?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我寄愁心与明月, ④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这两句诗中的意象“雁”“月”均表达了⑤之情。 |
明手法 |
⑥ , ⑦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借景抒情,抒发羁旅之思。 |
总结:依据阅读方法,重新思考并整理古诗文,让我有了新的收获。正如孔子所说:“⑧ , ⑨ ”只有学思结合,才能求得真知。 |
【文章·生活】
初中的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仁在其中矣”;初中的我们,奔跑在活力的操场,渴望成为健壮的青年,“,他领着我们上前去”;初中的我们,聆听自然的歌唱,欣赏各种生物的模样“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古诗·交友】
与人交往,结为朋友,需要真诚与爱心。友情是与朋友千里相见时会心的微笑:有朋
自远方来,?友情也是李白听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时举头仰望的明月:
,;友情亦是江南暮春时节,杜甫又与故人李龟年重逢的人生慨叹:,。
小宇:古人常以植物和动物入诗。曹操《观沧海》中的“树木丛生,”写出了作者登山临海所见到的山岛景象;谭嗣同《潼关》中的“终古高云簇此城,”写出了作者策马潼关感受到的壮阔风景。
小瑶:古诗中的植物和动物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花鸟表达叹飘零、感离恨的心境;“,”,刘禹锡的《秋词》借鹤飞冲天的形象引出壮志豪情。
小文:“,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更为巧妙,将植物、动物等景物组合,表达出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小宇:在默写王湾《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有同学经常把“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的“雁”写成“燕”。有什么好的方法帮助同学避免犯这种错误呢?
小瑶:在积累古诗的时候,我们不能只记字音,还要思考诗句的含义。在古诗中,“燕”常常代表春光的美好,而“雁”常常代表。理解了这层内涵,再结合诗句内容,就不会把“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的“雁”错写成“燕”了。
小文:是啊。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的“,“。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四时景物美不胜收。古人常借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②”,作者借所见的暮春之景抒发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风景,③”,作者在暮春时节寄寓繁华落幕的慨叹;《天净沙•秋思》中作者借秋景“④,⑤,古道西风瘦马”营造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⑥,⑦”,诗人通过秋菊这个意象寄托对和平的渴望;《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回乐烽前沙似雪,⑧”,用“大漠似雪,月华如霜”的比喻描绘边塞荒凉凄冷的景象
意象 | 诗句 | 作者与作品 |
秋风 | 秋风萧瑟,①。 | 曹操《观沧海》 |
秋月 | 峨眉山月半轮秋,②。 | 李白《峨眉山月歌》 |
秋菊 | ③,应傍战场开。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
秋阳 | ④,⑤。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意象 | 诗句 | 作者与作品 |
玉门关 | 羌笛何须怨杨柳,⑥。 | 王之涣《凉州词》 |
芦笛 | ⑦,一夜征人尽望乡。 |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
明月 | ⑧,⑨。 | 不重复本卷中的诗句 |
中华传统文化精深广博。半部《论语》治天下,仁爱礼义万古传:我们会以“有朋自远方来,”表达欢迎之情;也会以“三人行,”表示善学之意;更会以“ , 不亦君子乎”表现君子之风。唐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字里行间透出人生百味:我们能从“峨眉山月半轮秋,”中,感受到诗人外出闯荡之憧憬与喜悦;能从“ , 应傍战场开”和“不知何处吹芦管,”中感受到征人战争之苦与思乡之情;能从“正是江南好风景,”中感受到个人身世之悲与时代落幕之叹;还能从“ , 江春入旧年”中感悟出新旧交替之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