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人之成长 |
1.少年初心 |
2.远大志向 |
(二)道路之抉择 |
1.从“医人”到“医国” |
2.从“改良”到“革命” |
年份 | 年支出总数(百万元) | 军费支出数(百万元) | 军费占年支出总数的百分比(%) | 军费增长指数(1916=100) |
1916 | 471.5 | 159.4 | 33.8 | 100 |
1919 | 495.8 | 217.2 | 43.8 | 136 |
1925 | 634.4 | 297.7 | 46.9 | 187 |
| 1915年出版的《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封面设计:上方为一排青年学生,配红色法文“LA JEUNESSE”(译为“青年”);下方中间位置印有西方人物像。 |
| 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封面设计:正中间为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分别伸出两手相握,寓意中国人民与苏俄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同时暗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
材料一: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上》
材料二: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众的策论已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无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清国之败,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变通所致也。夫取士必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济实效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摘自1895年《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书》
材料四: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摘自《山东大学精品课程》
材料一 古代对“老”与“少”的描述:
老成持重、老练通达、老当益壮、少年老成、年少轻狂、少不更事、长幼有序。
近代对“老”与“少”的描述:
知吾国当此内忧外患纷乘之时,必求所以自存之道。由后之说知吾国欲求自存,必须求之国民自身……盖民为国之根本,而青年又民之中坚也。欲国之强,强吾民其可也;欲民之强,强吾青年其可也。
材料二 《新青年》中以“青年”命名的文章节选
篇名 | 作者 | 刊号 | 内容提要 |
《敬告青年》 | 陈独秀 | 《青年杂志》第1卷第1期 | 青年应该是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世界的、实利的、科学的。 |
《青年与国家之前途》 | 高语罕 | 《青年杂志》第1卷第5期 | 详论国民之责任,详细阐释了青年于国家前途的重要性。 |
《青年与欲望》 | 陈圣任 | 《新青年》第2卷第1期 | 作者认为想要拯救中国青年,必须从增进其高尚欲望开始。 |
《青年之自己教育》 | 朱如一 | 《新青年》第3卷第4期 | 本文详细分析了青年自己教育的原因及重要性。 |
《告青年》 | 郭仁林 | 《新青年》第5卷第1期 | 作者就尽其在我、务正其心、戒虚荣、戒权诈、耐吃苦等五则事情告之青年。 |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
材料三
材料
时间 | 事件 |
1840—1842年 | 鸦片战争 |
1856—1860年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51—1864年 | 太平天国运动 |
19世纪60—90年代 | 洋务运动 |
1894—1895年 | 甲午中日战争 |
1898年 | 戊戌变法 |
1900年 | 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华 |
1905年 | 中国同盟会成立 |
1911年 | 武昌起义 |
1912年 | 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
1913年 | 二次革命 |
1915年 | 护国战争;新文化运动开始 |
1919年 | “五四运动” |
根据材料,分别指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和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