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良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01-22 浏览次数:17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到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 1. (2024八上·潮南月考) 19世纪洋人苦于无法找到改变贸易困境的商品,在他们看来,“中国拥有一切东西,世界上最好的食物: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花、丝绸等”。“幸运的是一种新的商品出现了”,“新的商品”是(    )
    A . 棉纺织品 B . 机器 C . 鸦片 D . 枪炮
  • 2. (2023八上·)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中国掠夺大量茶、丝等农产品,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与商品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这表明鸦片战争(   )
    A . 使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破坏 B . 推动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 C . 加速了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 D . 开启了中国寻求出路的探索历程
  • 3. (2024九下·凉州模拟) 英法联军司令额尔金的私人秘书说:“圆明园原是清帝的一个统治中枢……焚毁圆明园,对于清帝的骄倨和情感两方面,准定是一个大打击。”这反映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目的是(   )
    A . 迫使清帝屈服 B . 掩盖掠夺行径 C . 继续进行战争 D . 破坏中国文化
  • 4. (2024·阳春模拟) 以图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图1、图2均出自英国人埃德加·霍尔特的《对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一书。这些图片可以用来说明在两次鸦片战争中(    )

    A . 中国军民抵抗外国侵略 B . 英军陆上作战计划未得逞 C . 中国社会矛盾发生变化 D . 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
  • 5. (2023八上·廉江期中) 下面是张老师针对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做的板书。这一“重要事件”(    )

    A . 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 . 使农民革命政权初步建立 C . 使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D . 宣告这场农民起义的失败
  • 6. (2024八上·福田月考) 有专家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外来文明的成果,体现出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变。下列各项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 永安初建政权 B . 《资政新篇》 C . 《天朝田亩制度》 D . 定都天京
  • 7. (2024八上·惠城期末) 梁启超主张:“中国欲保其海上权力,则必须推扩水师”。下列洋务派的主张中,与梁启超海权意识一致的是(   )
    A . 李鸿章:中国添练水师不容一时稍缓 B . 曾国藩:火轮船必为中外官员通行之物 C . 奕䜣:请添设一馆,以教习天文算学 D . 左宗棠:轮船成则漕政兴,海关之税旺
  • 8. (2024八上·江门月考)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新式的国防比旧式的费用要高几倍……所以李鸿章要办招商局来经营沿江沿海的运输,创立制布厂来挽回权利,开煤矿金矿来增加收入。”材料旨在表明洋务派(    )
    A . 注重进行近代国防建设 B . 兴办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C . 注重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D . 兴办军事工业以推动民用企业
  • 9. (2023八上·廉江期中) “自强运动最大的动作是设置了总理衙门,但也是在英法联军兵临城下被逼出来的。此外的所有改革都是在原有的皇朝体制采取的修补性措施。”材料旨在说明洋务运动(   )
    A .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 B . 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 C . 设置了总理事务衙门 D . 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 10. (2023八上·廉江期中) 《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意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此后中英中法也相应出现了此类的法规规定,体现了(   )
    A . 中国开始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 属于主权国家正常的经济来往 C . 反映了清政府与列强的共同利益诉求 D . 殖民侵略下的资本输出
  • 11. (2023八上·廉江期中) 海洋历来是各国争夺的焦点,为“开拓万里波涛”,1894年,日本联合舰队突袭北洋舰队。随后双方在黄海海面上发生激战。此战役中为国捐躯的清朝将领是:( )
    A . 林则徐 B . 李鸿章 C . 邓世昌 D . 曾国藩
  • 12. (2023八上·廉江期中) 报刊在近代社会发展和传播新思想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图所示报刊发出的时代呼声是(   )

    A . 中体西用,技术图强 B . 民主科学,共产主义 C . 推翻专制,民主共和 D . 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 13. (2023八上·) 在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守旧官僚,以“看不懂”或“没办过”为借口,拒不执行变法诏令。由此可见,戊戌变法(    )
    A . 受到了封建顽固势力阻挠 B .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C . 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D . 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
  • 14. (2024八上·定兴期末) 1900年6月2日夜间,天津火车站发生了一场战斗:每一次齐射之后,团民们仍然挥舞着大刀长矛冲向车站。这描述的是(   )
    A . 天津人民抗击英军入侵 B . 太平军抗击英法联军 C . 中国民众抵御俄国蚕食 D .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 15. (2023八上·廉江期中) 1902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他这么说是因为(    )
    A .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 甲午战争的失败 C . 《辛丑条约》的签订 D . 戊戌变法的失败
  • 16. (2023八上·廉江期中) 《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说明了(    )

    A . 清政府与列强建立了外交关系 B . 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C . 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D . 中国的反帝斗争蓬勃发展
  • 17. (2023八上·廉江期中) 下图为某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板书片段。其讲述的历史人物是(   )

    (一)新人之成长

    1.少年初心

    2.远大志向

    (二)道路之抉择

    1.从“医人”到“医国”

    2.从“改良”到“革命”

    A . 林则徐 B . 洪秀全 C . 康有为 D . 孙中山
  • 18. (2023八上·期末) 20世纪初,湖北革命党人在知识分子、新军中大量散发《警世钟》《猛回头》等书刊。有当事人回忆称:“辛亥前的几年间,在我们学校里,很多禁书都流行着。”而当时的主管部门竟然视而不见。据此可知,辛亥革命率先在武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该地(    )
    A . 宣传得力和社会心理变化 B . 新军的革命性较强 C . 新式教育解放了人们思想 D . 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 19. (2023八上·廉江期中)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 . 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 . 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 .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 . 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 20. (2022八上·佛山期末) 1912年2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评论: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从来没有一次规模相等,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该评论认为辛亥革命(   )
    A . 实现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 B . 根除了封建思想的残余 C .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 . 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 21. (2023八上·廉江期中) 下图是民国时期的中学毕业证书。该名学生毕业的时间应该是(    )

    A . 1919年 B . 1920年 C . 1921年 D . 1922年
  • 22. (2023八上·廉江期中) 下面是1916—1925年北洋政府财政支出预算中军费增长情况表。出现这种情况的社会背景是(    )

    年份

    年支出总数(百万元)

    军费支出数(百万元)

    军费占年支出总数的百分比(%)

    军费增长指数(1916=100)

    1916

    471.5

    159.4

    33.8

    100

    1919

    495.8

    217.2

    43.8

    136

    1925

    634.4

    297.7

    46.9

    187

    A . 农民起义不断 B . 日本侵华加剧 C . 列强侵华频繁 D . 军阀割据混战
  • 23. (2023八上·廉江期中) 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倡导下,白话文成为时尚。学校开始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学者们还编写了许多白话书信,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白话文逐渐普及。这一过程反映出( )
    A . 新道德战胜了旧的封建礼教 B . 文学革命推动了思想启蒙 C . 民主与科学改变了黑暗政治 D . 新式教育取代了传统文化
  • 24. (2023八上·廉江期中) 一战后,在陈独秀提出“德先生”与“赛先生”说法的基础上,有人提出,还需要加上“费先生”(Philosophy)或“穆姑娘”(Morality),主张以哲学和道德来补民主与科学的不足,这样才能更为全面地刻画西方现代文明的根本特征。这一认识反映出当时(    )
    A . 知识界对西方文明有所反思 B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C . 一战诱发了传统文化的转型 D . 国人民族民主意识逐渐觉醒
  • 25. (2023八上·廉江期中) 下面的知识结构图中,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 . 近代化探索 B . 辛亥革命 C . 井冈山会师 D . 五四运动
  • 26. (2023八上·廉江期中) “五四运动”后,列强对中国民间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日本外交官芳泽谦吉到中国来要先拜访学生代表;代表英、美、法三国到中国来组织新银行团的拉门德,花费了大量时间征求中国各民众团体的意见。这从侧面表明(    )
    A . 列强意识到平等对待中国是大势所趋 B . “五四运动”推动了公民意识的觉醒 C . 列强对华外交的重心由官方转向民间 D . 民众的态度左右政府的对外政策
  • 27. (2023八上·廉江期中) 下面封面设计的变化说明(    )

      

    1915年出版的《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封面设计:上方为一排青年学生,配红色法文“LA JEUNESSE”(译为“青年”);下方中间位置印有西方人物像。

      

    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封面设计:正中间为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分别伸出两手相握,寓意中国人民与苏俄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同时暗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A . 君主专制统治已被推翻 B . 启蒙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C . 全国掀起工人运动高潮 D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28. (2023八上·福州期末) 1920年,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推动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并创办刊物《机器工人》,用通俗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这反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
    A . 认清了中国社会性质 B . 注重发动工人阶级力量 C . 明确了中国革命任务 D . 掀起全国工人运动高潮
  • 29. (2023八上·廉江期中) 有学者指出:“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下列让“步伐明显加快”的事件是(    )
    A . 科举制度的废除 B . 中华民国的创建 C . 新文化运动 D .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30. (2023八上·廉江期中) 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的纲领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直至阶级斗争结束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这表明,中共一大(    )
    A . 提出革命政权的创建 B .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 C . 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 D . 探索出了正确的民主革命道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4分,32小题12分,33小题14分,共40分)
  • 31. (2023八上·廉江期中) 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华民族遭受种种屈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上》

    材料二: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众的策论已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无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清国之败,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变通所致也。夫取士必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济实效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摘自1895年《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书》

    材料四: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摘自《山东大学精品课程》

    1. (1)  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英国人能将“香港海湾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
    2. (2) 根据材料二,为了“亟图振兴”“自强以图御侮”,清政府掀起了什么运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该运动兴起的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伊东祐亨认为哪一弊端造成了“清国之败”。并用史实说明中国人如何尝试改变这一弊端?
    4. (4)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这一时期的中国拟定一个主题。
  • 32. (2023八上·廉江期中)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对“老”与“少”的描述:

    老成持重、老练通达、老当益壮、少年老成、年少轻狂、少不更事、长幼有序。

    近代对“老”与“少”的描述:

    知吾国当此内忧外患纷乘之时,必求所以自存之道。由后之说知吾国欲求自存,必须求之国民自身……盖民为国之根本,而青年又民之中坚也。欲国之强,强吾民其可也;欲民之强,强吾青年其可也。

    材料二  《新青年》中以“青年”命名的文章节选

    篇名

    作者

    刊号

    内容提要

    《敬告青年》

    陈独秀

    《青年杂志》第1卷第1期

    青年应该是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世界的、实利的、科学的。

    《青年与国家之前途》

    高语罕

    《青年杂志》第1卷第5期

    详论国民之责任,详细阐释了青年于国家前途的重要性。

    《青年与欲望》

    陈圣任

    《新青年》第2卷第1期

    作者认为想要拯救中国青年,必须从增进其高尚欲望开始。

    《青年之自己教育》

    朱如一

    《新青年》第3卷第4期

    本文详细分析了青年自己教育的原因及重要性。

    《告青年》

    郭仁林

    《新青年》第5卷第1期

    作者就尽其在我、务正其心、戒虚荣、戒权诈、耐吃苦等五则事情告之青年。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材料三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从古代到近代“老”“少”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新青年》表达的青年观,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青年》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并对材料三中“‘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进行解读。
  • 33. (2023八上·廉江期中) 中国近代,是一个外侵内腐、多灾多难的屈辱时代,也是爱国主义思想喷涌激发、大放异彩的光辉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事件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华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武昌起义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护国战争;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

    “五四运动”

    根据材料,分别指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和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1. (1) 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几个事件,自拟一个主题或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