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苏州市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押题卷(七)

更新时间:2024-05-27 浏览次数:46 类型:三轮冲刺
一、选择题
  • 1. (2023七上·农安期中) 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诸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国早期文明( )
    A . 领先世界其他地区 B . 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C . 阶级分化趋势明显 D . 礼乐制度非常完善
  • 2. 我国的刑法起源很早,但并无公开条文,由判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贵族阶层以此拥有家长式的生杀予夺权力。到了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都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之于众。成文刑法的出现( ) 
    A . 增加了法律的神秘色彩 B . 体现了诸侯国蔑视法律的风气 C . 是韩非治国理念的体现 D . 是地主阶级打击旧贵族的体现
  • 3. (2023七上·成都期末) 魏晋南北朝时期,既继承了秦汉的艺术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代表是( )
    A . B . C . D .
  • 4. (2024七上·宁明期末) 《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主改革的措施是( )
    A . 说汉话 B . 易汉服 C . 通婚姻 D . 改汉姓
  • 5. (2022八下·封开期末) 以下内容是某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找到的一则材料,最适合用来论证的学习主题是:1978年,中国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出国考察热潮。据统计,从1978年1月至11月底,出国考察的人员就达529批,共3213人。有12位副总理副委员长以上领导人先后20次访问了51个国家,其中邓小平出访4次,访问了7个国家。题干最合适的主题是(    )
    A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 . “全方位外交的实现” C . “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D . “改革开放的侦察兵”
  • 6. (2024八下·娄底期中) 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1197张,同意票1197张。这时,全场欢腾,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迎。”这部“文献”是(   )
    A . 《共同纲领》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 .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7. 20世纪50年代,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仍不能大翻身,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农民组织起来。这反映了( )
    A . “一五”计划实施的必要性 B . 作者对土地改革的认可 C .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D . 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 8. (2023八下·隆回期中) 中国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下图空白处所代表的历史阶段( )

    A .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 . 生产资料一直是公有制 C . 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 D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 9. (2022八上·龙岗期末) 下表是某同学在学习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相关内容后所做的笔记小结。其中④属于( )

    序号

    内容

    为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

    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A . 历史原因 B . 历史过程 C . 历史史实 D . 历史评价
  • 10. (2019八上·个旧期中) 《这才是晚清》中记述:“历史不因大清帝国的孤傲和拒绝改变进程,鸦片战争使中国遭遇千年未遇的大变局。”“大变局”是指(   )

    A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殖封建社会 D . 中国完全沦为大英帝国殖民地
  • 11. (2023八上·株洲期末) 1901年美国杂志《PUCK》发表了一幅漫画《亚洲的潜在忧患》,刀上的文字是Awakening of china(中国人的觉醒),只要悬吊大刀的绳一断……,从漫画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A . 列强团结一致并开始联合绞杀义和团 B . 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引起列强的担忧 C . 列强彻底放弃侵略并瓜分中国的野心 D . 义和团运动使列强在华利益备受威胁
  • 12. 1919年11月1 日鲁迅在《新青年》6卷6号上发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 提出了新型父子关系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应该是对等的,号召先从觉醒的人开手,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他意在( )
    A . 发起文学革命 B . 批判传统旧道德 C . 倡导教育改革 D . 传播马克思主义
  • 13. (2023九上·顺德月考) 从独立战争时期开始,美国文学不再是欧洲的,它开始大胆地写出美国民族的需求。这一时期的文学家则成为重要的摹本,为后人写作提供范例。这表明,美国独立战争( )
    A . 推动了自身文化发展 B . 以自由平等为最高目标 C . 具有较好的社会基础 D . 胜利源于文人直接参战
  • 14. 对1400—1800年拉丁美洲人口变化示意图(图⑦)解读正确的是( )

    A . 1400—1800年人口发展总体趋势是下降的 B . 1400—1600年人口下降的原因是三角贸易 C . 1400—1600年人口下降的原因是工业革命 D . 1600—1800年人口上升的原因是外来移民
  • 15. (2023九上·深圳月考) 政治哲学家霍布斯主张,无限的立法权(最高权力)属于且仅属于国家政府,不能被豁免权、 习俗或其他任何一切限制。 以下最符合霍布斯主张的实践是( )
    A . 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B . 北美殖民地起草《独立宣言》 C . 法国颁布《拿破仑法典》 D . 俄国推行彼得一世改革
  • 16. (2023九上·古冶期末)  为了战胜对手,东西方各国的军事科学技术在战时得到了令人惊叹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先进武器,如原子弹、雷达、航空母舰等。随着战争的结束,战时蓬勃发展起来的先进的军事科技和工业大批转入民用,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应运而生。这表明( )
    A . 科技战成为二战的主要战争形态 B . 科技革命催生了战争的爆发 C . 战争客观上推动了科技飞速发展 D . 科技的发展使战争更加残酷
  • 17.  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西域记》等史料记载,____在贞观三年离开长安,开始了西行求经之旅。一路上,他历经千辛万苦,多次陷入绝境,最终到达了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在那里留学5年,之后又周游印度。当地的僧人十分敬仰他的人品学识,戒日王还专门为他召开了辩法大会,他的名气因此越来越大。人们都希望他留在印度,然而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回了国。横线中应该填写的是( )
    A . 高僧鉴真 B . 高僧玄奘 C . 松赞干布 D . 著名谏臣魏征
  • 18. (2024七下·仁寿期中) 隋朝为了限制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士族的势力,逐步形成了新的人才选拔模式,这种模式是(   )
    A . 世袭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 19. 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曾这样评述:“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奴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其中的“一张脸孔望着过去”指的是( )
    A . 改革对俄国实现近代化的目标具有积极作用 B . 改革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和土地使用权 C . 改革没有使俄国的专制制度发生本质性改变 D . 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 20. (2024九下·衡南月考) 下图是某老师展示的历史专题学习的课件,请你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

    A . 彼得一世改革 B . 二月革命 C . 十月革命 D . 巴黎和会
  • 21. (2024九下·毕节月考) 历史兴趣小组给下表拟定的标题中,最合适的是( )

    时间

    20世纪50年代开始

    1964年开始

    20世纪80年代开始

    20世纪80年代末

    1991年底

    事件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A .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B .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C . 走向和平与发展的世界 D . 美苏冷战
  • 22. (2024九下·龙马潭开学考)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分别签署了文件,次日再由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按照国家字母顺序依次签署。作为一个开放型文件,截至1945年5月1日,陆续在宣言上签字的还有伊朗、自由法国、墨西哥等21国和战时组织。签署这一“文件”的目的是(   )
    A . 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 . 联合抗击法西斯国家侵略 C . 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 推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 23. (2024九下·长沙) 下图为1884-1974年全球货船航运费变化示意图,其中两次明显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 . 科技进步的推动 B . 国际局势的动荡 C . 国际合作的加强 D . 自然环境的恶化
  • 24. (2024九下·鄂州月考) 下列是当今世界一些国际组织的标识图案,其中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是(   )
    A . B . C . D .
二、材料分析题
  • 25. (2024九下·开州期中) 世界格局是指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九年级某班同学将开展下列探究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材料二  周恩来总理曾经先后六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以下是其中的一次:

    1954年3月10日

    材料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错误论调不时沉渣泛起。

    ——摘编自龚群《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事业》

    材料四  中国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要求打造体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的正是中国这个具有原创性古老文明国家把发展自己与发展人类文明和谐的统一起来,惠济天下的大国胸怀和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创新是他的整体思维,不仅超越了西方选举驱动的政党政治的局部和短期利益观,而且还具有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整合力,而中国将现阶段世界发展大势和自身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交织一处,更是扩大中国与世界各国利益汇合的全方位的战略发展。

    ——摘编自蔡亮《试析国际秩序的转型与中国全球治理观的树立》

    1. (1) 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

      A会议上,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

      B会议后,形成的国际秩序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 (2) 华盛顿会议中针对中国的问题签订的条约是什么?
    3. (3) 材料二发表一年后,周恩来为了解决“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在某次会议上提出了一项重要的外交思想,此次会议的名称是什么?该外交思想的内容是什么?
    4. (4) 根据材料三,分析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谈谈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当今多极化的发展。当今世界“维护世界和平”最大的国际组织是什么?
    5. (5)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
    6. (6)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启示?
  • 26. (2024七下·永定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摘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中国历史》

    材料二: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三:宋太祖还通过扩大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满足用文官取代武将当地方官的需要。在他统治的二十多年内,科举考试登第的有近万人。

    ——摘自吴泰《中国历史大讲堂宋朝史话》

    1. (1) 根据材料一,说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是什么?“一切以程文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说明了科举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北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北宋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
    4. (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你认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 27. (2024八上·盘龙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时间

    1921年7月

    1922年7月

    地点

    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上海

    内容

    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中心工作: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最终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

    标志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整理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大都集中在中心城市,发动、组织工人开展罢工运动。秋收起义时,毛泽东毅然放弃原定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去发动、组织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正是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共产党人探索总结出了一条革命新道路。

    ——摘编自刘试、邓娇娇《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材料三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使得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遵义会议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指引每代人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二大,中国共产党革命对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历史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共产党“革命新道路”的内容。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解决自己内部问题的措施。
  • 28. 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图片史料〕

    〔文献史料〕

    史料一: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

    史料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

    1. (1) 概括“图片史料”代表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并指出两者在土地所有制上的区别。
    2. (2) 分析“文献史料”史料一和史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3. (3) 上述史料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