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专题2 文学类阅读——现...

更新时间:2024-09-22 浏览次数:3 类型:一轮复习
一、题型1 理解内容和情感
  •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太阳”经过认真思考后,决定放弃挣扎,甘愿跌落深渊。 B . “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喊杀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的坚持实属难事,流露出自豪感。 C .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诗句由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描述了登山勇士的艰辛的生命体验。 D .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上,既流露出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又表达了对平凡事物的敬畏。
    2. (2) 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情感。
  • 2. (2020高一上·青山期中) 文学类文本阅读

    生涯的午后

    食指

    冬天的太阳已缓缓西沉,

    但温暖如旧,更加宜人,

    有生涯午后成就的辉煌,

    谁去想大半生的辛勤和郁闷。

    冬日的斜阳还那么斯斯文文,

    天边已渐渐涌上了厚厚的阴云,

    注定又有一场冷酷的暴风雪,

    在我命运不远的前方降临

    别了,洒满阳光的童年

    别了,阴暗的暴风雨的青春

    如今已到了在灯红酒绿中

    死死地坚守住清贫的年份

    自甘淡薄,耐得住寂寞

    苦苦不懈地纸笔耕耘

    收获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后

    荒野上留下了诗人的孤坟

    但现在这颗心还没有死

    也不是我的最后的呻吟

    这不就是生涯的午后吗?

    还远远不到日落的时辰

    1.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冬日的太阳已缓缓西沉”,既描写出冬日午后太阳西斜的自然之景,又含有深层的象征之意。 B . “有生涯午后成就的辉煌/谁去想半生的勤奋和郁闷”,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前半生付出的感慨和如今成就的欣慰。 C . “注定又有一场冷酷的暴风雪/在我命运不远的前方降临”,一个“又”字暗示出诗人生命中曾不止一次经历坎坷。 D . “如今已到了在灯红酒绿中/死死地坚守住清贫的年份”,表达出诗人已到中年却还只能过着清贫生活的悲哀。
    2. (2) 如何理解“收获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后/荒野上留下个诗人的孤坟”?
    3. (3) 诗歌中“生涯的午后”有哪些丰富的意蕴?
  • 3. (2020高三下·嘉祥月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饮九月初九的酒  潘洗尘

    千里之外  九月初九的炊烟

    是一缕绵绵的乡愁

    挥也挥不去  载也载不动

    我看见儿时的土炕和半个世纪的谣曲

    还挂在母亲干瘪的嘴角

    摇也摇不动的摇篮,摇我睡去

    摇我醒来

    我一千次一万次地凝视

    母亲  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喜

    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忧

    千里之外  九月初九的炊烟

    是一群不归的候鸟

    栖在满地枯叶的枝头

    我看见遍野的金黄和半个世纪的老茧

    都凝在父亲的手上

    三十年了  总是在长子的生日

    饮一杯朴素的期待

    九月初九的酒,入九月初九老父的愁肠

    愁  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杯

    愁  愁老母零乱的白发满头

    饮九月初九的酒

    饮一缕绵绵的乡愁

    饮一轮明明灭灭的新月

    圆也中秋

    缺也中秋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开篇叙写了九月初九的傍晚,作者站在千里之外的他乡,望着村野的炊烟袅袅,引出了内心浓浓的乡愁。 B . 诗歌回忆了幼小的“我”在母亲的歌谣中甜美睡去的场景,母亲坐在炕边,轻推摇篮,哼着催眠曲,写出了母亲的慈爱。 C . 诗歌回忆了父亲弯曲着脊背在田间劳作的场景,双手布满老茧,总是喜欢在儿子的生日默默饮酒,表达对儿子的思念。 D . 诗歌结尾说“圆也中秋/缺也中秋”,意思是中秋节这天,月如圆盘,要和亲人团聚,新月如钩,也要和家人共度。
    2. (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的题目“饮九月初九的酒”用词造意相当讲究,七个字精准、生动地勾勒了诗的内容,并且贯穿始终。 B . 诗歌说母亲“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喜”,又是“生我时的忧”,“喜”是因为“我”的出生,“忧”是忧“我”漂泊在外。 C . 诗歌化形象为抽象,酒入愁肠,愁绪化作了父亲眼前破碎的月光,化作母亲零乱的白发,读起来令人动容。 D . 诗歌画面感极强,抓住父母的典型细节加以描绘,把辛劳、朴实、慈爱、忧愁的父母形象刻画得真实可感。
    3. (3) 这首诗感情真挚,思故乡、念亲恩,引起了游子的共鸣。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二、题型2 鉴赏语言和艺术特色
  • 4. (2023高一上·邳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水 手

    侯汝华

    桅支上旋转着

    七色的明耀,

    青青的海面

    白色的帆远了,

    许多人的梦

    迷失于汪洋的波涛中,

    但没有一个人

    知道你心中的海。

    地中海畔的去年的葡萄藤

    挨过了严厉的秋天,

    可还是一样的凝绿?

    而你的眼睛却永远凋谢了。

    当薄暮的黄光

    被天外的风吹动时,

    你可曾感到那一年

    在南中国嗅过的橙花香?

    待到夜色垂落了,

    星子跟灯塔的秋波

    参杂着一个肺病女

    歌在城头的古调,

    而你的多年的劫运

    又浮上黑影在记忆里,

    为的是海已幽黯,

    你却离家乡的果树园更远了。

    ——一九三五年四月十八日于广东潮州

    1.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将水手有“心中的海”与许多人的梦“迷失于汪洋的波涛中”进行对比,表明水手内心有着远大而崇高的理想。 B . 大自然的秋天无法改变地中海畔葡萄藤的凝绿,而人生的秋天却把水手的眼睛过早“凋谢”,通过对比写出水手生活的艰辛。 C . “在城头歌唱古调的肺病女”使水手“又浮上黑影在记忆里”,“多年的劫运”“黑影”烘托出了水手生活的悲苦。 D .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旧中国水手漂泊的生活和浓重的忧愁,反映了旧中国老百姓在离乱年代背井离乡的社会现实。
    2. (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开头“青青的海面,白色的帆远了”句与《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句异曲同工,都为全篇涂上一层忧郁的底色。 B . 第二段“你可曾感到那一年,在南中国嗅过的橙花香?”,诗人通过问句运用留白手法,激发读者的丰富想象,体现了诗歌的含蓄美。 C . 诗歌以水手“离家乡的果树园更远了”结尾韵味深长,不仅照应了中间“南中国嗅过的橙花香”,还呼应了开头“白色的帆远了”。 D . “迷失于汪洋的波涛中”“永远凋谢了”“夜色垂落了”“海已幽黯”等冷色调语句,让人在静远虚灵中渐渐感受到生命的沉重与哀伤。
    3. (3) 结合诗歌分析“橙花香”意象的作用?
    4. (4) 诗人是如何塑造水手这个形象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5. (2023高二下·兰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

    夜巷

    苏金伞

    小巷的记忆力最坏,

    虽有纸糊灯刚走过,

    马上又糊涂得如拢了藕的塘泥;

    一只壁油灯,

    抛下的黑影比光还多,

    而且还有着消化不良症:

    一辆豪华的马车驶入,

    像细蛇吞下一头青蛙,

    在肚里翻不过身来。

    至于失眠倒是不会的。

    也有足以炫耀的地方:星子多,

    因为大街上的,

    都被明灯赶到这里了;

    就像:鱼被渔火赶入河湾。

    1937 年 3 月 19 日 (有删改)

    (二)

    树和天空

    特朗斯特罗姆

    一棵树在雨中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

    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就像果园里的黑鹂。

    雨停歇。树停下脚步。

    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

    当雪花在空中绽开

    (三)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 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 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钱钟书《谈中国诗》

    1. (1) 下列对第一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这首诗展示的是三十年代中国乡村的夜巷,“夜巷”在诗人的笔下变成了一个人,这 样的想象带给读者一种别开生面的感受。 B . 这首诗前三句展现出一幅动态的画,纸糊灯被人拿着晃晃悠悠地从小巷里走过,随着 橘色的灯光一点点向巷子深处移去,刚路过的地方再度被夜色笼罩。 C . 小巷不仅“记忆力最坏”,它还患有“消化不良症”,因为小巷是一条细细窄窄的巷子, 甚至不能让一辆马车调头。 D . 诗歌的第一节紧紧扣住“夜巷”的“夜”字展开描述,如写走过小巷的“纸糊灯”, 挂在小巷的“壁油灯”等,它们显示了黑夜里小巷的特征。
    2. (2) 要使语言具有诗意美,就要学会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要尽量用有限的语言描绘生动的画 面,刺激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扩展出无限的审美空间。请分析三则材料是运用了 哪些艺术手法来体现语言的“诗意美”。
    3. (3)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常用意象组合及其变化来表现情感的起伏流动。试分析材料一、二 中的两首诗歌是通过什么样的意象组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 6. (2022高一上·长安期中)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走向北方/邹荻帆

    穿过了滴绿的树林

    与淡墨水的远山,

    赭石色的大路上,

    我们以沉重的脚步

    走向北方。

    北方是广阔的,

    那些线条模糊的地方

    我们走近了,

    更想望着

    那更远的

    蒙在白云下

    爬上青苔的古城,

    以及插上瓦松的黑色的屋脊。……

    每天,

    我们跋涉在

    灼热与尘封的大路上。

    沙子与汗水填在耳根,

    贴在背上的

    是湿答答的汗衣,

    沙子钻破了草履呵,

    一天天

    我们底脚掌磨得更粗粝了,

    我们将以粗粝的脚趾

    快乐而自由地行走在中国底每一条路上,

    吻合着祖先们底足迹。

    晚间,

    我们投落在

    墙壁霉湿的屋子里,

    围着跳跃的烛光,

    用生水吞着那走了味的麦饼,

    草席上我们脱下沾着泥土的鞋,

    “记忆”数着大路上的脚印:

    哦,那停住了呼吸的农场上底风车,

    那悬在木门上的锈绿的铜锁,

    它们底主人走了,

    只留着黄犬叫着寂寞。……

    烛火跳跃着,

    灼热的心也随着烛光跳跃着呀!

    祖国呵,

    我们为着争求您底自由与光明,

    灼热的心无时不是在追逐着遥远的风沙,

    而不辞万里的行程啦。

    烛火以微弱的光

    剪破了黑暗

    我们微弱的力量

    将也能如一星燎原的火

    而递燃着四万万五千万支灯芯焰吗?

    烛火跳跃着,

    我们以红色的笔

    勾写着明天的计划与行程,

    在明天啊,

    我们更将坚决勇敢地走向北方的北方。

    1938年7月

    1.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诗歌开篇是对行军状况的描写,从前两节诗可以看出,在诗人眼里北方大地的景色是萧条荒凉的。 B . “我们跋涉在/灼热与尘封的大路上”写前进时“我们”遇到的艰难险阻,表现了“我们”对走向北方的态度坚决。 C . 诗歌三、四两节概括地叙述行军的过程,写白天时侧重描写细节,写夜晚时则侧重描写村中景象。 D . “我们以红色的笔/勾写着明天的计划与行程”,用笔的颜色与勾写的内容暗示“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2. (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那停住了呼吸的农场上底风车”,运用拟人手法,营造了寂廖落寞、毫无生气的氛围。 B . 诗歌抒情多用象征,如烛火象征跳跃的心,烛光代表光明,黑暗象征沦陷,星火燎原代表全民抗战。 C . “在明天啊/我们更将坚决勇敢地走向北方的北方”,直抒胸臆,余韵悠长,表达了走向抗战最前线的决心。 D . 整首诗的格调是先抑后扬,上半段是冷色调,下半段转向了暖色调,正暗合了抗战必胜的光明前景。
    3. (3) “我们将以粗粝的脚趾/快乐而自由地行走在中国底每一条路上/吻合着祖先们底足迹”中的“吻合”如何理解?
    4. (4) 诗歌用“走向北方”做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7. (2022高三下·湖北月考) 现代文阅读II

    我是一条小河

    冯  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色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注]①冯至(1905--1993),现代诗人、学者。这首诗创作于1 925年。激情高扬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退潮后,整个思想文化界进入了一个沉闷的时期。这种沉闷在青年身上又泛溢成他们思想的徘徊与情感的低迷。

    1.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诗句隐喻“一见钟情”,这位姑娘使诗人钟情。 B .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此诗句寄寓了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 C . 这首诗十分注重情调的创造,注意运用语言的感情色彩来烘托一种特定的、素淡的氛围。 D . 借自然景物“大海”的厉风狂浪,暗示社会的险恶,从而造成“我”与恋人情爱的悲剧。
    2. (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借小河流动和映入河水岸边自然景物的变化,象征时间空间变化,从而反衬“我”感情不变。 B . 岸景幻化为恋人的“裙裳”和“花冠”与最后被“吹折”“击碎”“幻散”等词的运用产生了浓烈的意境和诗情。 C . 本诗以自由体的形式写爱情诗,诗行、诗节和诗韵的安排都服从于抒情的需要,既自由舒展又有形式约束。 D . 本诗语言特点为注意遣词用字,如“荡荡”“粼粼”等叠字,形成轻柔的旋律;多用对比,显得韵味悠长。
    3. (3) 简述诗作的抒情线索。
    4. (4) 简析诗作比拟手法的抒情作用。
  • 8. (2021高一上·范县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

    复活的土地【注】

    艾 青

    腐朽的日子

    早已沉到河底,

    让流水冲洗得

    快要不留痕迹了;

    河岸上

    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

    到处是繁花与茂草;

    而从那边的丛林里

    也传出了

    忠心于季节的百鸟之

    高亢的歌唱。

    播种者呵

    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

    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

    大地将孕育

    金色的颗粒。

    就在此刻,

    你——悲哀的诗人呀,

    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

    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

    久久负伤着的心里: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

    重新旋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一九三七年七月六日,沪杭路上。

    【注】1937年,艾青在沪杭路车厢里写下这首《复活的土地》,预言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即将来临。他的预言得到了证实,第二天在古老的卢沟桥响起了划破历史长空的枪声。

    1.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腐朽的日子/早已沉到河底”,诗歌开篇语出惊人,预言腐朽的生活即将结束,表达了对民族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 B . “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到处是繁花与茂草”,通过写河岸上欣欣向荣的春景,表达对民族觉醒的乐观态度。 C . “播种者呵/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诗人呼吁播种者及时播种,就是呼吁人民大众为了民族的复兴而奋起抗争。 D .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旋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写出了诗人为民族的奋起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决心。
    2. (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整首诗的语言素净、庄重,虽然没有用到形容词,但却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震撼心魄的艺术魅力。 B . “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孕育/金色的颗粒”,运用比拟的修辞,写大地即将复活,照应标题。 C . 第二节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看到春天到来大地充满生机时的激动与喜悦。 D . “就在此刻/你——悲哀的诗人呀”,通过声音的延长,节奏的变化,情感得到释放,增强了抒情效果。
    3. (3) 如何理解“你——悲哀的诗人呀,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两句诗的含意?
    4. (4) 本诗以《复活的土地》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