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设丞相 ②设内朝 ③设御史大夫 ④设司隶校尉
记述 | 出处 |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 《史记·匈奴列传》 |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闽越王无诸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史记·东越列传》 |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 《史记·秦本纪》 《史记·楚世家》 |
“秦灭诸侯,唯楚苗裔尚有滇王。” | 《史记·西南夷列传》 |
时间 | 基本情况 |
西汉初期 | 诸吕乱政,刘姓诸王全部参加铲除吕党 |
汉景帝时期 | 七国之乱时同姓诸侯国二十二个,十五个支援中央平乱 |
东汉时期 | 顺帝永和六年,“诏贷王、 侯国租一岁” |
爵位 | 待遇 |
公 | 万石——列侯——金印紫绶 |
卿 | 中二千石——右庶长至关内侯——银印青绶 |
上大夫 | 二千石——右庶长——银印青绶 |
下大夫 | 千石至六百石——五大夫——铜印黑绶 |
士 | 五百石至比二百石——公乘以下——铜印黄绶 |
表2为西汉时期公、卿、大夫、士爵位系统内容。由此可见,汉代爵位系统( )
出土省份 | “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 |
陕西 | 米脂、绥德王德元墓、西安碑林、陕北 |
山东山西 | 藤县宏道院、藤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
平陆枣园 | |
江苏 | 泗洪重岗 |
大族 | 小姓 | 平民 | 合计 | ||||
数量 | 百分比 | 数量 | 百分比 | 数量 | 百分比 | 数量 | |
汉(196-219年) | 38 | 29.0 | 19 | 14.5 | 74 | 56.5 | 131 |
曹魏(220-239年) | 60 | 38.7 | 38 | 24.5 | 57 | 36.8 | 155 |
曹魏(240-264年) | 74 | 47.1 | 59 | 37.6 | 24 | 15.3 | 157 |
(资料来源于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材料: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
——据《周书》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 起过,西汉农学家,汉武帝晚年时担任搜粟都尉,主管全国的农业生产。赵过总结了自战国以来特别是当时西北地区农民的生产经验,在此基础上完善了代田法。具体做法是在同一地块上进行作物种植的田垅隔年代换,既收到轮耕的效果,又不浪费土地。代田法的首要条件是深翻土地,划沟培垅。赵过组织部分“工巧奴”和官吏一道制造出便于深耕的耦犁;发明便于开沟、下种、覆土的耧车等。赵过将新农具分发给负责具体推广的地方长官,通过乡里中“父老善田者”先行应用,并采用代田法进行耕作实验。赵过还主张换工制,把农民组织成组,将有限的工具和牛集中在一起,共同劳动。这些先进的工具和耕作方式后来由都城附近推广到西北边疆地区,昔日荒无人迹的西北边地逐渐成为相对繁荣的农业区域。人们关于“牛者,耕植种万物也”“铁器,民之大用也”的观念也逐渐强化。
——摘编自李智舜《中华经济五千年》等
﹣﹣摘编自邵金凯《再论汉文帝的“因循”与“改革”》
材料 刘晏担任盐铁使后,便着手改革盐法。在政府控制盐业的同时,适当注意了商人的销售能力,把私商作为国营商业的必要补充。由原来国家统一包干改为民制、官收、商运、商销。“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政府通过商人卖盐,“寓税于价,”食盐的生产税、流通税包在盐价当中一次纳清,盐价不涨,城乡人民不知不觉地向政府纳了税。商人纳款领盐后,可自由运销,不受限制。为了调动商人的积极性,刘晏“广牢盆以来商贾”,又奏请废除阻碍商人运销的地方官税。商人还可以以绢换盐,既扩大了食盐的销售,又减少了国家为采购绢匹而浪费人力。
——摘编自秦永洲《论刘晏的财政经济改革》
材料 赵过,西汉著名农学家。汉武帝末年实行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的方针,任命具有丰富农业生产知识技能的赵过为搜粟都尉,主管军事财政,负责农业技术推广。赵过总结改进西北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创造发明了代田法。赵过推广代田法,采取先试验然后重点示范,最后再普遍推广的方法和步骤,行之有效。代田法主要包括深耕整地、开沟作垄、垄沟互换、轮番利用等。赵过发明耦犁技术,配合代田法一道推行。《汉书》记载耦犁“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赵过还发明了耧播技术。安装有三根铁耧足的耧犁,并配备可以播种的耧车。待耧播时且行且摇,作物种子从耧车斗中自下,可以“日种一项”。这些农具的使用,有利于代田法的普及和推广,赵过推行的代田法实际上是从耕作技术到生产工具的全面革新。
——摘编自曹大为等总主编《中国大通史》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孰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訾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叔孙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耕犁,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后汉书·循吏传》
注:庐江郡,在今安徽省南部。
材料三:1958 1996年京津冀地区汉墓中出土铁制农具
时代 | 出土铁制农具种类 |
西汉(10) | 锛(2)、铧(1)、锸(3)、锄(2)、犁铧(1)、铲(2)、镢(1)、耙(1)、镬(1) |
东汉(5) | 犁(2)、镢(1)、铲(3) |
——整理自蒋赴美《京津冀地区汉代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考古学探讨》
说明:时代后数字为该朝代京津冀地区发掘出土铁制农具的墓葬数量。农具后数字是出土该种类农具的墓葬数量。
材料四 据统计,1955年至2009年我国出土汉代铁犁铧201件、V形铧冠25件、铁犁29件、犁壁3件。出土地域涉及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川、山西、福建、江苏、内蒙、新疆等15省。其中出土数量较多的有山西襄汾出土汉代铧13件,山东枣庄出土V形铧冠15件,河南南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出土西汉铁犁铧2件、东汉铁犁铧154件、东汉铁犁6件。
——摘编自包明明章梅芳李晓岑《铁犁牛耕对汉代农业深耕细作技术的影响探析》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汉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材料一 汉晋时期常有“水旱为灾",“郡国大旱煌”,民多流亡,《三国志》记载“黄巾起,避难南方"、“遭天下乱,避难交州"。江南地区气候条件的变迁,使得中原士民不再视之为“暑湿”“瘅热之地,气候环境的改善,也让中原先进农耕技术可以迅速移用推广、加之地多人少,因而比较容易获得土地。还应看到,农耕民在不得不迁徙时,往往倾向于选择脱离政府强力控制之地。一旦脱离控制,他们可能激发出惊人的生产积极性和文化创造力,经历“八王之乱”后,水嘉元年(307年)又出现“水嘉南渡”。永嘉南波”及其之后的移民运动,进一步把中原文化传统的精华传向南方,从而使南方逐渐继承了中原文化的正统。
——摘编自王子今《“铜驼”象征征与汉晋南迁的移民运动》
材料二 至晚在18世纪后期,中国与南太平洋地区已经通过海洋贸易确立联系,由中国海产消费市场驱动的捕捞海参、砍伐檀香木及猎取海豹皮等活动,在南太地区迅速蔓延,中国与南太地区的联系绝不仅限于海上贸马这种相对间接的形式,也没有止步于沿海地区。突如其来的淘金热热瞬间改变了内陆的魅力。1852年,澳大利亚本迪戈金矿出现了1500名华人矿工,随后部分有经验的华人矿工被带到新西兰。19世纪80年代后南太平洋各地淘金热因资源枯竭而偃旗息鼓。华人也凭资本而非劳动力开发内陆资源。1868年,广州人周详移民至新西兰,他利用当地原始森林里长的毛木耳,创立了新西兰木耳产业,然后用木耳产业的盈利投资建立黄油产业。1887年他开办了三家黄油厂和一家奶油厂,其中最大的一个仅建造和装备费就高达3700英镑。华人移民有力地推动联系。但华人在海外倍受排斥和歧视,在西方世界长期存在所谓的“黄祸论:
——摘编自费晟、毕以迪《近代华人移民与南太平洋地区复合生态的形成》
材料 汉武帝时期,在“春秋大一统”精神的统摄下,董仲舒的“春秋决狱”起到了指导法律实务的作用。公元前51年,西汉宣帝召集诸儒讲论“五经异同”,宣帝亲自权衡评判,定夺取舍。皇帝通过“制话”这种特有的立法权,将经学观点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经学法典化已呼之欲出。公元79年,东汉章帝召集白虎观会议。会议结果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议》,简明准确地阐述解释了各种制度及大一统思想的精义,在性质上已是一部高度法典化了的经学著作,使东汉时期立法思想的儒学化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在儒家纲常名教的重染下,人们维护伦常的意识远甚于法律。当法律与至尊的经义发生冲突时,便会下降为附属地位。
——摘编自徐世虹《中国法制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