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凤城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2-08-17 浏览次数:55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 1. (2022高二下·凤城期末) 英国的曼彻斯特在17世纪后半期时只有2000人。由于许多水力棉纺厂改造成的蒸汽棉纺厂从峡谷、河边迁到此,还新建了蒸汽棉纺厂。到1801年,曼彻斯特有9.5万人,1841年时31万人,成为当时英国第二大城市。这反映出英国(    )
    A .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B . 已发展为工业国家 C . 人口流动的规模大 D . 最早进行动力变革
  • 2. (2022高二上·兴城月考) 下面是关于1600年由亚洲运入欧洲的部分商品统计表。据此可知(    )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万—200万磅

    300万—400万磅

    丁香、靛蓝、肉豆蔻等

    35万—65万磅

    70万—100万磅

    A . 西葡两国商业迅速发展 B . 欧洲商贸中心已转移 C . 欧洲传统商路依然重要 D . 世界隔绝状态被打破
  • 3. (2022高二下·凤城期末) 1569年创立的圣辣非医院(澳门白马行医院)是最早将西方医药介绍到中国的,它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间西式医院。这所西医医院的创办(    )
    A .   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B . 弥补了中医治疗的不足 C . 培养了大量西医医学人才 D . 推动了近代医学的发展
  • 4. (2022高二下·凤城期末) 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当地发生瘟疫,他创建“安乐坊”收治病人,闻说三年医好病人千人以上,得到朝廷的承认,继而买田收租,以租金维持病坊的日常开支。后来朝廷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据此可知,当时疫病救治(    )
    A . 全部由政府积极进行组织救治 B . 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体系 C . 政府在疫病救助中起主导作用 D . 得益于救治机构的建立
  • 5. (2023高二下·汉寿开学考) 据统计,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实际商品出口值也增长了15倍多。而且,世界贸易实际价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6%左右)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增长的速度(年平均增长3.8%左右)。不属于上述时期国际贸易发展的原因是(    )
    A . 世界贸易自由化体系推动 B . 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 C . 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 D . 货物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居主导地位
  • 6. (2022高二下·凤城期末) 人类社会的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下列关于商贸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远距离商业贸易活动的广泛开展推动了早期城市的产生 B . 商贸活动是以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产生为基础 C . 丝绸之路是贯通亚洲、欧洲、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D . 货币促使商业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转向逐利增财
  • 7. (2022高二下·凤城期末) 列表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请根据下表信息,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1864年

    法国的巴斯德发现食物败由微生物引起,发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了头生产工艺传至世界各地

    1913年

    美国发明了第一台压式电冰箱,主要用于食物保鲜,保鲜食品被人们越来越多食用,

    1958年

    安藤百福结合传统面条和拉面,经过脱水处理,发明了方便面。其后,又逐步推出调料单独包装的方便面,并于1971年发明杯装方便面

    A . 食品技术创新改变生活方式 B . 中西饮食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C . 科技进步推动食品种类创新 D . 工业革命推动食物结构改变
  • 8. (2022高二下·凤城期末) 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传统城市向近代城市过渡,近代城市兴起、发展时期。主要特点有:城市出现现代化发展趋势;城市的分布更加不平衡,沿海、沿江及东北地区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城市发展较快;由于近代工业、商业、金融、文化教育等事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城市发展十分迅速,到1935年,全国百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有上海、北京、天津、武汉、广州、南京等。材料反映出(    )
    A . 近代城市发展集中在政治中心 B . 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较快 C . 近代中国城市化得益于民族工业发展 D . 近代中国城市化具有半殖民的色彩
  • 9. (2022高二下·凤城期末) 洋务人士薛福成在欧洲考察西洋医学后感叹:“惟中国名医,数世之后往往失其真传。外洋医家得一良法,报明国家,考验确实,给以凭照,即可传授广远,一朝致富,断无湮废之虞,所以其医学能渐推渐精,蒸蒸日上也。”在此,薛福成旨在强调(    )
    A . 中医可借鉴西医培养模式 B . 中医治疗效果远远低于西医 C . 中医传承方式远胜于西医 D . 中西医结合可提高治疗效果
  • 10. (2022高二下·凤城期末) 俄乌战争带给世界的冲击,涉及了当今世界军事战略、大国关系、粮食问题、能源危机、反对纳粹化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回顾历史有学者总结发现,中国近千年来总共发生过两次粮食革命,一次是北宋时因海外贸易输入的占城稻;另一次是明朝时美洲作物玉米等的传入,使中国粮食作物的品种大幅度增加。第二次粮食革命( )
    A . 使中国的贫瘠土地开始开发 B . 使中国出现了“盛世局面” C . 基本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 D . 促进了中国人口的增加
  • 11. (2023高一下·常州期末) 下图是某论文提纲,据此判断,该论文研究的时代是(    )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建立

    3、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A . 18世纪初期 B . 18世纪中期 C . 19世纪中期 D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12. (2022高二下·凤城期末) 交通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下列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

    ①灵渠沟通了湘水和长江两大水系     

    ②英国米迪运河开辟了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③美国的伊利运河将纽约与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   

    ④20世纪70年代开始,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3. (2024高二下·钦州月考) 据史书记载,一个古代玛雅农民使用石器、木器和骨器,就可以供给12口人充足的粮食;在盛产粮食的地区,一个玛雅农民花两个月的劳动就能生产出全家一年的食物以及须交纳的赋税和贡物。由此可推知(    )
    A . 玛雅人农业经营规模较大 B . 玛雅地区农耕条件优越 C . 玛雅人农业商业化程度高 D . 玛雅文明盛行精耕细作
  • 14. 史学家吴于雇认为: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他旨在强调(    )
    A . 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相互冲击 B . 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相互学习 C . 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相互融合 D . 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相互渗透
  • 15. (2022高二下·凤城期末) 在历史上,处于欧洲边缘的俄罗斯,曾被动接受蒙古文化。对此,约瑟夫•德•梅特尔曾说:“撕下一个俄罗斯人的脸皮,你就会发现一个鞑靼人”。这反映出(    )
    A . 俄罗斯古代文化的东方性特征 B . 欧洲与非洲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C . 俄罗斯帝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 D . 蒙古东征引发大规模民族迁移
  • 16. (2022高二下·佛山期中) 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有人说“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
    A . 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B . 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C . 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D . 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使者
  • 17. (2022高二下·通化期中) 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移民法,规定美国急需的熟练及非熟练劳工享有优先权,移民入境后从事美国人不能或不愿从事的职业,且从事的职业不会引起已经从事此种职业的美国人的失业或工资水平的下降。此规定(    )
    A .  有利于二战后美国经济的恢复与重建 B . 消除了移民政策中的种族歧视观念 C . 适应了美国解决“滞胀”问题的需要 D . 体现了美国移民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
  • 18. (2024高二下·怀柔期中)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佛教在不断发展中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明末,徐光启与来华的传教士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科学著作;近代以来,男女平等的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上述现象说明(    )
    A .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B .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C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 D .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 19. (2022高二下·凤城期末) 中华民国设计的旗袍兼具中西服饰的特点,而同时期,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这反映出(    )
    A . 文明交流的被动性特征 B . 文化传承具有多样性 C . 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 D . 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
  • 20. (2022高二下·凤城期末)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诗句流淌着中华文化的基因。这些诗句反映了中华文化(    )
    A . 道法自然 B . 家国情怀 C . 人文精神 D . 自强不息
  • 21. (2022高二下·凤城期末)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发展的友好象征。当年,玄奘在这条线路上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
    A . 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B . 晋商、徽商往来于丝绸之路 C . 轻盈精湛的丝织品是常见的商品 D . 阿拉伯商人将玉米传入中国
  • 22. (2022高二下·凤城期末)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以王后给国王讲故事为线索,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材料表明(    )
    A . 阿拉伯商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 . 阿拉伯文化对古代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C . 阿拉伯文化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D . 阿拉伯文化的极度繁荣
  • 23. (2022高二下·凤城期末)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对当下而言,这种传统的核心内涵在于(    )
    A .   重视格物致知的认知途径 B . 追求以理统情的人格建构 C . 凸显主观意志的内在驱动 D . 强调历史使命的家国情怀
  • 24. (2023高二下·平城期末) 三星堆器物坑中出土的大青铜立人像,铜器中的尊、盘等重要礼器,从形制到纹饰,均吸收了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金杖、金面具、青铜人像等在黄河流域则鲜见。青铜器器形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据此可知(    )
    A . 分封制促进了区域间文明交流 B . 古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 C . 奴隶社会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 .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 25. (2022高二下·龙岗期中) 公元1﹣7世纪的游牧部落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地图,这种改变不包括(    )
    A . 欧洲陷于分裂,出现诸多日耳曼蛮族王国 B . 波斯帝国兴起 C . “五胡乱华”,中国北方出现分裂混战局面 D . 西亚崛起阿拉伯帝国
  • 26. (2022高二下·珠海期中) 民国三年,严复连续发表《说党》系列文章,阐释其对政党政治的看法。严复认为政党政治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疏通民意,保护民权的作用。但同时又说:“如果轻率地认为,只要中国有了政党制度,中国就会立即富强起来,这的确是浅人之见。”据此可知,严复(    )
    A . 对近代政党政治有清醒的认识 B . 认为中国实行政党政治利弊参半 C . 对戊戌变法失败进行深刻反思 D . 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救亡图存道路
二、材料分析题
  • 27. (2022高二下·凤城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家认为,在自然变化未萌之先加以引导,在自然变化既成之后注意适应,做到天不违人,人亦不违天,即天、人相互协调。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理想,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路。春秋时代有"三事"之说∶"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生活丰厚,器用便利,然后端正德行加以节制,"三事"之说兼重物质生活和精神,是比较全面的观点。从历史看,中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为丰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从世界看,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发展过程中,虽经常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因而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类型。

    ——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材料二:"西方文化自希腊以来,大体上是建筑在商业上的,强调物质的文明。盖商业文明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而为流动的、进取的,遂有强烈之战胜征服欲。于是而尚自由、争独立,求民主,此乃与其战胜征服之要求相呼应。其文化,对自然则为天人对立,对人类,则为敌我对立。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留存后世的文化遗产有哪些。并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希腊文化的差异。
  • 28. (2022高二下·凤城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人口格局由此得以调整和重组,在新旧大陆之间益趋均衡。世界范围的人口迁徙,有助于形成广泛的物质和文化交流,缩短不同地区人类集团间的发展差距,也有利于新的民族和文化融合。

    ——沈坚《地理大发现后流向新大陆的移民潮》

    材料二:欧洲人的发现不仅导致新的全球性的视野,还导致新的全球性种族的分布,打破了1500年以前世界范围内的种族隔离。而这种人类诸种族的混合,必然伴随着动植物的相应混合。

    ——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明朝后期,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后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摘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航路开辟后的100年间,世界人口流动的主体趋向是怎样的?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物种交换给全球带来怎样的影响?
  • 29. (2022高二下·凤城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的世界是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西欧和日本商人用白银购买中国的生丝与丝织品、瓷器、茶叶、蔗糖,西欧商人把东南亚香料等产品输往中国,这成为当时东亚乃至世界主要国际贸易模式。由于中国“银荒”,福建海商携中国商品蜂拥至马尼拉,交换墨西哥白银。基督教以澳门等地为据点,形成网状基督教文化圈,引入西方商贸习惯、通用语言、技术知识等。对于明朝来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强权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开始动摇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晚明(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中国所遇到的危机并非偶然,而是世界史“17世纪总危机”的一部分。

    ——摘编自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材料二: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许可后,澳门的转口贸易把中国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使中国经济首次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晚明历史大变局的帷幕慢慢揭开。西班牙人的东来,大大拓展了历史大变局的深度与广度。稍后来到远东的荷兰人,建立了统一的“联合东印度公司”。西欧列强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西方学者将其概括为“丝—银”对流。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刺激了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日益完备。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 (1)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导致“晚明历史大变局”出现的重要原因并概括这一变局的突出表现。
    2. (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晚明历史大变局”谈谈谈你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