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教材梳理(一轮) /综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更新时间:2022-09-04 浏览次数:4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2高三上·稷山开学考) 人物品题即臧否人物,是汉魏六朝士族社会最重要的文化风尚之一,有学者总结为:汉末清议,尚“德行”;曹魏初霸,辨“形名”;两晋玄风,重“神韵”;南朝衰落,好“文采”。其实质是(   )
    A . 削弱地方豪强势力 B . 强化对官员的监察 C .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 . 控制选举的话语权
  • 2. (2022高三上·稷山开学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人出身的官员到各州出任典签。他们与朝廷关系密切,因此拥有商业特权,掌控商业网络,积累了可观的财富、购买了大量土地,在乡村中也具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力。这一状况表明( )
    A . 魏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因战乱而被改变 B . 商人因政治地位提高在城乡影响力增强 C . 分裂割据的环境为商人执政创造了条件 D . 九品中正制因商人阶层的崛起名存实亡
  • 3. (2023·厦门二模) 孝文帝迁都后,龙门山开窟造像奉佛遂成风气。石窟中的古阳洞是孝文帝为冯太后营建的功德窟,洞中许多造像为北魏贵族与汉族官员并肩而立,佛像题记注重彰显供养人的在世功德与父母之德。材料表明北魏政权(   )
    A . 重用汉族官员以推进改革 B . 协同儒佛以重塑文化正统 C . 奉佛成风以致于滥用民力 D . 遵循传统以规范社会秩序
  • 4. (2022·洛阳模拟) 公元221年三月,曹不下令复行五铢钱,但当年十月即因谷贵而“罢五铁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时(239年),“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这一措施客观上(   )
    A . 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和商品交流 B . 对社会经济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C . 导致曹魏经济陷入通货紧缩危机 D . 促使政府减轻金属铸币的重量
  • 5. (2022·模拟)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收集到以下几段史料,这组史料体现的主题是( )

    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国,“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晋书》

    羌人姚苌建立的大秦政权,“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

    《晋书》

    鲜卑人拓跋猗卢建立的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

    《晋书》

    A . 禅让制度之辨析 B . 炎黄部落之考证 C . 刘氏政权之沿革 D . 华夏认同之演进
  • 6. 华东师大学者杨勇在评价公元5-8世纪中国的经济制度时指出:农民手中的土地与国家的租调收入结构相适应,国家控制的部分土地产权成为国家获取租税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户获得了土地及其部分的使用、收益和转让权,但其经营行为却被国家控制。这说明国家通过这一制度(   )
    A . 使土地兼并逐渐取得合法地位 B . 将农民的土地产权结构纳进国家的利益框架 C . 加速了大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 D . 实现了对私人土地产权自由交易的完全控制
  • 7.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衣冠南渡一词最早出自唐朝史学家刘知几《史通》“邑里”篇,指西晋末天下乱,中原政权南迁,中原士族相随南逃,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事件。该事件(   )
    A . 导致西晋政权灭亡,国家分裂 B . 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 . 使中原出现“五胡乱华”局面 D . 滋养和提升了南方文化
  • 8. 曹魏时期,名士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所杀,但其子嵇绍依然为司马氏集团建立的晋朝尽忠而死。有人骂嵇绍为仇人卖命“不孝之罪通于天”,西晋王朝却一直将他奉为忠义楷模,并再三褒奖。这说明,西晋时期(   )
    A . 正统思想受到玄学冲击 B . 门阀制度渐趋衰落 C . 士族与王朝利益的结合 D . 社会处于分裂状态
  • 9. (2022·南通模拟) 天监四年正月,南朝梁武帝颁诏:士族子弟要想在30岁之前入仕,就必须经学策试合格,否则必须年满30岁。同年,梁武帝还决定设置五馆,专门收揽“寒门俊才”,凭借经学策试就可以入仕。梁武帝时期选官制度的调整(    )
    A . 体现出公平选才的原则 B . 废除了士族子弟人仕特权 C . 改变了入仕考试的内容 D . 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 10. (2022·菏泽二模) 下图是学者陶步克对南北创时期新兴的政治文化的比较。这反映出(    )

    A . 南朝政治文化的成熟 B . 南北实力的此消彼长 C . 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D . 北朝政治文化的优势
  • 11.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孝文帝于497年颁布《代人定姓族诏》,将功勋突出、地位显赫的八个鲜卑贵族家族定为一流高门,与汉族高门“四姓”同等对待,并在铨选入仕时优待八姓子弟。此举(    )
    A . 确立了皇室的独尊地位 B . 消弭了民族之间的冲突 C . 肯定了既有的政治秩序 D . 迟滞了汉化改革的进程
  • 12. (2022·福州三模) 下图为魏晋墓画像砖,画像为一位左手持柴(木牍通行证)的佐吏策传马飞奔。同时期简牍记载:传马死亡两匹,需要赔偿一匹,价值一万五千,长、丞、抟、啬夫每人均赔偿两成,佐赔偿一成。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 . 丝绸之路的畅通 B . 北方军镇的负担沉重 C . 驿传体系的发展 D . 中原畜牧业相对落后
  • 13. (2023·湖南模拟) 280年,西晋政府颁布占田令,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官吏以官品高卑贵贱分等占田。西晋占田令(    )
    A .   加强了政府社会掌控力 B . 压制大土地所有制经济 C . 有利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 . 为国家统一提供了保障
  • 14. (2024高三上·辽宁开学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律》将统治者认为最严重的罪名,集中置于律首,称“重罪十条”。这些罪名包括反逆、反叛、降敌等罪过,也包括不敬、不孝、不义等行为。这一规定(   )
    A . 反映了法家赏罚分明、以法治国的思想 B . 体现了中华法系入礼于刑的立法特点 C . 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最终完成 D . 首创了律例合编的国家法典编纂体例
  • 15. (2024高三下·湖南模拟) 五铢钱自汉武帝推行以来长期使用,三国时,魏文帝曹丕曾下达法令“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但魏明帝时又重新铸造五铢钱发行,史载“至晋用之,不闻有所改创”。五铢钱的存废(   )
    A . 源于货币制度的惯性 B . 体现长期战乱的危害 C . 促成世家大族的兴起 D . 反映商品经济的变化
  • 16. (2022高三上·工农开学考) 根据《魏书李宝附承子韶传》记载:“高祖将创迁都之计,诏引侍臣访以古事。韶对:‘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地则士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高祖称善。”据此可知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
    A . 削弱鲜卑贵族势力 B . 顺应洛阳士族要求 C . 洛阳地区经济发达 D . 追求政权的正统性
  • 17. (2022高三上·郎溪月考) 公元6世纪初期,地处今天河北、山西北部及内蒙地区的人口大量迁到今天的河南、陕西关中的农耕富饶之地。推动这次北方人口较大规模迁移的因素是(   )
    A . 封建生产方式的扩展 B . 黄河流域的长期持续分裂 C . 中国政治中心的东移 D . 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改革
  • 18. (2022·铜仁二模) 如图是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该图信息反映了(   )

    A . 士族势力膨胀直接导致西晋灭亡 B . 西北边陲少数民族开始向内地迁徙 C . 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趋势增强 D . 拉开了边疆少数民族武装割据的序幕
  • 19.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月考) 魏晋时期政局动荡,官学教育受到冲击,分布各地的门阀士族以家庭教育的模式承担起传承儒学思想上的责任;除儒学的发展之外,还融合了其他思想.文学艺术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 士族家庭教育成为儒学传承的重要渠道 B . 察举制推动着儒学世家发展为门阀士族 C . 儒释道三教文化融合在此时期基本实现 D . 书法绘画艺术完成理性化和自觉化发展
  • 20. (2024高二下·昆明月考) 两汉时期,政府将被公认为孔子整理和编订的儒家经典作为官方学说,谓之经学;但是到了魏晋时期,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一种崇尚老庄,倡清谈的玄学思潮,并在一段时期内取代作为正统的经学成为主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佛道盛行冲击儒家思想 B . 封建小农经济持续发展 C . 社会动荡引起思想活跃 D . 士人入仕无望消极避世
  • 21. (2022·顺义模拟) 下图是我国古代曹魏到北宋时期,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的比例示意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①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寒门子弟入仕受到限制

    ②隋唐时期推行了科举制,寒门子弟超过士族子弟

    ③北宋大批寒门子弟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④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由重孝廉到重才能的演变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 22. (2022高三下·浙江开学考)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云:“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爱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上述材料反映了(    )

    ①作者具有一定的重农思想    

    ②农户生产自己消费的大部分手工产品

    ③部分产品进入了流通领域    

    ④北齐统治者可能对盐业实施官营政策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3. (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 曹操对两汉以来的赋税制度进行改革,创立了租调制,革除了两汉税法中的算赋、口赋(征收货币)等人头税,改为以户为单位征实物税,田租也由比例税改为定额制,税赋形式更为简化。曹操的税赋改革(    )
    A . 折射了自然经济强化的现实 B . 解决因战乱带来的财政困境 C . 加剧了自耕农经济解体趋势 D . 为九品中正制实施打下基础
  • 24. (2022·达州模拟) 有学者对《隋书》(包括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诸传的传主做过一番统计;其中明确出身胡族的,约占传主总数的六分之一;据考证,李唐一族也有胡人血统。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 孝文帝改革的成效显著 B . 胡汉通婚政策的实行 C . 游牧民族实现了封建化 D . 民融合的不断增强
二、材料分析题
  • 25. (2022·南京模拟)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面对自汉以来选官的“门望”与“贤才”之争,孝文帝既重事功,也不排斥能力,以皇权调和了二者的关系…孝文帝常以“论考之事,理在不轻,问绩之方,应关朕听”为指导思想,形成对官员考课的定制,在废除原有部落色彩的“领民”、“酋长”等官职的基础上,将鲜卑官名和内朝融入了中原传统的官职中,代之以延尉、九卿等汉族传统官名,加强了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和控制,大大提高了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荡涤了鲜卑氏族机构的痕迹,扭转了中央、地方胡汉二重体制,统一和协调了北魏政权封建官僚体制。

    ——摘编自戴卫红《北魏考课制度与官员的选举》

    1. (1) 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官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改革的背影。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北魏孝文帝的官制改革。
  • 26. (2022·云南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汉以来,统治者为补充内地劳动力和加强军事实力,招引或强制边疆少数民族入居内地,同时由于我国天气有了逐渐寒冷的趋势,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逐渐南下,到了魏晋时期,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汉族南迁的高潮,最终"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户口,戎狄居半"。"汉胡共政"的局面也逐渐确立,有些胡人政权的主政者是汉人,如氏族君主符坚重用汉人谋士王猛,一些汉人政权的决策层中也有不少胡人。许多少数民族上层极力推崇汉文化。如后赵的建立者羯人石勒"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安排贵族子弟学习汉语和儒学。汉人的各方面也深受胡人影响,比如汉人头上戴冠旧习逐渐改为使用头巾。少数民族政权还十分重视族源的追溯,如匈奴人刘渊建立汉国(前赵),因当年刘邦曾以公主"妻冒顿",因此匈奴成了"汉氏之甥"。

    ——摘编自李学勤等编著∶《碰撞中的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

    材料二:公元元年前后,日耳曼人开始逐渐南迁,罗马人允许甚至鼓励日耳曼人越过边境来当兵和务农,罗马的产品、技术和思想也影响着日耳曼社会的许多领域。3世纪,在西迁的匈奴人压迫下,日耳曼各部族被迫西移,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民族大迁徙由此而生。在这场"蛮族入侵" 中,日耳曼人逐渐成了罗马的军队将领、政府官员,罗马帝国在蛮族的冲击下最终走向瓦解。在这个过程中,欧洲的人种分布发生剧变,西欧为日耳曼人各分支所占据,包括哥特人、汪达尔人、伦巴第人、法兰克人等,他们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西欧的语言也随之改变。形成日耳曼语、拉丁语两大语系。日耳曼人对旧罗马帝国文明发

    达地区的统治结果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文明。它既不是罗马文明,也不是日耳曼文明。正如恩格斯所言;"日耳曼的文明固然效仿了罗马人的样式,然而却完全独立地发展起来。"

    ——摘编自李秀珍主编;《西方文明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民族迁徙和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相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相比,魏晋民族迁徙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民族迁徙的意义。
三、论述题
  • 27. (2022·南开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气候变化通过影响人类系统不同的子系统从而对整个人类系统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历史上的历史时期的农业歉收、人口变化(人口数量波动、人口分布变化)、经济盛衰、治乱循坏、农耕一一游牧文明界线进退与政治格局变动及文化的变迁均可能和气候的冷暖波动或旱涝变化存在明显关联。

    运用材料,自拟论题,结合相关历史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