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3-03-01 浏览次数:43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 1. (2023高二下·定远开学考) 苏州某中学高二(1)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扮演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是(   )
    A . 秦始皇:“我首创了有利于维护统一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 . 唐太宗:“我三分相权,使其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 . 明成祖:“我设立内阁,感受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 . 康熙帝:“我设置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 2. (2023高三下·天津市月考) 在表面上看,今天的英国政治和中世纪的没有什么两样,仍然有国王、贵族和议会,某些古老的仪式依然存在,它没有美国和法国那样的“国庆”或“解放日”。这主要表明了英国(    )
    A . 现代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的滞后性 B . 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 C . 民主政治具有不彻底性 D . 近代政治发展的渐进性
  • 3. (2023高二下·定远开学考)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他意在强调(   )
    A . 不断发展、完善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 . 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D . 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民主政治
  • 4. (2023高二下·定远开学考) 据统计,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在1896年销量达到7000多份,次年销量高达12000份,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出现了“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局面,连《万国公报》的主笔林乐之都称赞其“议论明通,识解超卓”。《时务报》的畅销(   )
    A . 使宣传西方思潮成为主流 B . 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 C . 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D . 使维新运动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 5. (2023高三上·重庆市开学考) 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颁布诏令,强调“振兴商务,为目前切要之图。”新政期间清政府意识到:“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自积习相沿,视工商为末务,国计民生,日益贫弱,未始不因乎此。”时论普遍认为“兴商为强国之本”“上古之强在牧业,中古之强在农业,至近世强在商业。”这些举措(   )
    A . 具有求富强国与救亡图存目的 B . 使以商立国和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想 C . 旨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 将有助于减少变法新政各方面的阻力
  • 6. (2024高二上·罗江月考) 汉代察举制中科目最盛的三科是孝廉、贤良文学和茂才,唐代设有“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科。宋代要求外郡推荐考生“须是履行(指行为)无恶、艺业及等者”。清代特设孝廉方正科。这说明古代官员的选拔(    )
    A . 重视对官员德才的考核 B . 抑制了豪族对政权的垄断 C . 废除以诗赋取士的旧制 D . 克服了凭恩荫选官的弊病
  • 7. (2023高二下·定远开学考) 西方现代文官作为常任的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忠于国家,为国家的总体利益服务。因此,各国文官制度几乎都规定要“政治中立”,不受政党进退的影响,依法办事,廉洁奉公,遵守纪律。材料说明,西方的文官制度(    )
    A . 有效防止了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 B . 和本国政党相互牵制利于民主 C . 有利于保持政府政策的稳定性 D . 保证了政府各项工作的高效性
  • 8. (2023高二下·定远开学考) 据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统计:1906年至1912年间,中国出现的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学生人数均骤增近三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 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 B . 选官制度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 C . 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 D . 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 9. (2023高二下·定远开学考) 北洋政府时期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这说明北洋政府(   )
    A . 推动了旧人事制度的变革 B . 意在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 C . 确立了甄别为主的选官方式 D . 实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 10. (2023·定远模拟) 世界法律一般划分为五大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阿拉伯法系,印度法系和中华法系。根据你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背景的了解,指出传统中华法系的特征是 (     )
    A . 重私法和法典权威,明确立法与司法分工 B . 以礼入法,礼刑结合,国家确认家族法规 C . 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宗教教规入法 D . 效法英美,中西结合,救亡图存色彩强烈
  • 11. (2022高二上·大同期中) 明朝时,朝廷规定了由地方府、州、县举行“乡饮酒礼”的内容和程序,既要宣讲“为臣竭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等内容,也包含“为民读律”的环节。由此可见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   )
    A . 辩论德治与法治的优劣 B . 总结礼仪制度并编制法典 C . 鼓励宗族内的扶贫济困 D . 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
  • 12. (2023高一下·洛阳月考) “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 . 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C . 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 . 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 13. (2023高二下·定远开学考)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提到:“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该材料反映罗马法(    )
    A . 注重证据,讲究公正 B . 保护私有财产与政治权利 C . 成文法与习惯法并重 D . 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14. (2023高二下·定远开学考)   2001年,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准确地判断社会价值观的核心以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干在于“道德”,提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是道德的主体,应履行相应的义务,参与社会道德建设。这表明,“纲要”(    )
    A . 明确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B . 坚持在继承创新中发展公民道德建设 C . 重点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 . 强调以提升公民道德认知为实施要点
  • 15. (2023高三下·岳阳月考) 1979年,无锡第三十四中学开展了关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的“三美”教育活动。在此基础上,经过团中央的协调发动,“五讲四美”活动在全国广泛开展。到198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将“五讲四美”同“三热爱”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宣传。这一口号的提出(    )
    A . 体现法律与道德协同发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B . 经历了从底层自发向官方推广的历史进程 C . 反映了调节人际关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 D . 忽视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全面开展
  • 16. (2023高二下·定远开学考) 南北朝时期,胡服在中原地区成为普遍流行的服装形式,其服装特色也被汉族服饰所吸收。同时,少数民族统治者十分羡慕古代帝王士大夫峨冠博带、宽衣大袖的服装,并使之在其礼服中保留下来,流传下去。这反映了当时(    )
    A . 国家统一促进服饰交融 B . 民族交融影响服饰发展 C . 中外服饰相互受到影响 D . 汉人认可少数民族政权
  • 17. (2023高二下·定远开学考) 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说明当时(   )
    A . 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B . 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C . 少数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 D . 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
  • 18. (2023高二下·定远开学考) 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羁靡府州,元、明在西南等地区采用土司制度,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强化了对西南各民族的管理,同时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便形成了“苗疆、回疆、蒙古、西藏”几大自治区域,新中国成立前后,逐步建立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说明(   )
    A .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B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 各民族“长期共存” D . 民族政策在历史传承中发展
  • 19. (2023高二下·定远开学考) 如表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这一过程(   )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5月1日

    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A . 完善制度构建提高执政能力 B . 体现我党对民族政策的探索 C . 推动了我国民族平等的实现 D . 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 20. (2023高二下·定远开学考) 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中国积极探索解决办法,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巴黎协定》生效,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这都体现了中国(   )
    A .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 . 始终坚持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主导世界发展的作用已被认可 D . 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 21. (2024高三上·佛山月考) 明代中期归有光在江南地区担任长兴知县时,发现按照该县户口记录,从弘治元年(1488年)到嘉靖元年(1522年),这个商业高度繁荣的县城流失了20%的人口,且未添加一个人丁,女性也只占人口的20%。这种现象反映明朝中期(   )
    A . 长期战乱导致人口大锐减 B . 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脱节 C . 苛捐杂税刺激人口的逃亡 D . 商业繁荣下的人员大迁徙
  • 22. (2023高二下·贺兰月考) 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
    A . 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 . 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 C .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23. (2023高二下·定远开学考) 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说:“可(何)谓‘四邻ˈ?‘四邻ˈ即伍人谓殹(也)。”本身一家,加上四家邻居,编成一“伍”,是为“伍人”;同“伍”之人,应征从军,在军队中也编成一个“伍”,也是“伍人”。据此可知,秦的邻里制度(   )
    A . 保证了社会长期稳定和发展 B . 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C . 体现了宗族社会的基本特征 D . 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的控制
  • 24. (2024高一上·广东开学考) 明清基层社会管理中存在“官”和“民”二元系统。其中“民”的组织系统包含家族、 乡族、乡约、会社、会馆等形式,建立了相对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各种教化方式,借 助血缘、地缘、神缘和业缘纽带,有效实现社会整合。这种“民”的管理模式 ( )
    A . 反映了君主专制体制空前强化的现实 B . 适应维护传统秩序和社会变化的需要 C . 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成熟 D . 反映了士大夫们以儒教化的政治主张
  • 25. (2023高三下·定远开学考)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这样报道:“失业者的日子并不好过,但是,他们可以设法比一些有工作的穷人拿到更多一点的钱。……工作所得到的钱……需要纳税……而那些从失业教济和补助救济得来的收入却不要纳税。”材料意在强调(   )
    A . 英国税收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 B . 失业救济制度缩小了贫富差距 C . 社会保障制度要兼顾公平公正 D . 福利制度造成了新的社会矛盾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 26. (2023高二下·定远开学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春秋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其最重要的依据就是血缘;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度,是一种由地方行政长官向朝廷推荐人才的制度,察举实行之初,往往还能举出众望所归的人才,但到了东汉后期,政洽腐败现象在选官上的表现就是,所举之人多是豪门权贵子弟;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主要是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来评议人才,并作出相应品定,在品评的过程中,往往轻才德而重家世,以至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显然与以上几种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度毫无疑问是有很大优势的,首先,它极大地扩大了官员的选择面;其次,科举制给了渴望入仕者以很大的主动性,而不像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那样,只能被动地被地方官员去察举推荐,使得很多真正有才能但是却不怎么高调的人最终被疏忽了。总的来说,……科举取士确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是最大程度吸引知识分子,尤其是社会中下层人士加入国家政治行列的最优制度。

    ——罗干《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材料二:1854年,在财政大臣格莱斯顿的要求下,财政部的官员拟就丁《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提出了英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文官的遴选实行公开考试制度:文官不能有政治偏向,不能有党派色彩:文官的晋升依据工作实绩,而非资历,高级文官从文官内部提拔产生,停止从外部任命的做法:文官的工作和服务实行统一的标准和做法;文官按工作性质分为智能类和体力类(即白领和蓝领)。1855年,文官委员会成立,开始招募文官考试,这表明文官改革正式启动。1870年,文官委员会指示在获得本部大臣同意的部(内政部和外交部除外)实施面向社会的文官招考。

    ——摘编自潘兴明《英囤文官制度及其改革》

    1.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积极意义。
    2.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现代文官制度实行的原因和特点。
  • 27. (2023高二下·定远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摘编自任怀国等《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清朝能够最终确立统一中国的政权,完成这一巨大的历史性工程,与它成功地实行了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不开的……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

    ——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以秦、唐、明为例,写出与“独相”“群相”“兼相”相对应的制度名称,并指出“兼相”所对应的制度的性质。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采取民族政策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中期在新疆、蒙古与内地分别采取的管理措施,并说明这一时期清政府是如何解决沙俄来犯的边疆危机的。
  • 28. (2023高二下·定远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全国有在籍人口6,069余万,清朝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已达33,370余万。同一时期,我国每人平均占有耕地面积从明朝中叶以前的十几亩,甚至几十亩,下降到清朝中期以后的两三亩。明朝末年文学家冯梦龙说:“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以养之?”清代学者任启运也说:“身生子,子生孙,齿日繁,粮日困,亦必然之势也。”清代学者洪亮吉则说:“今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所入者愈微,所出者愈广,于是士农工贾各减其值以求售,布帛粟米又各昂其价以求出市。”

    ——摘编自张敏如《有关明清时期人口思想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马尔萨斯(1766~1834年)生活的年代,英国人口恰逢增长率的高峰与死亡率的低谷,总人口增长十分迅速。与此同时,拿破仑战争导致的封锁状态与国内农业生产缩减,工人阶级生活水平下降等共同作用,导致国内出现饥荒,工人反抗等社会危机。此时马尔萨斯提出了“两种抑制”的极具争议性的人口学说。“两种抑制”是指抑制人口数量的两种不同机制:预防性抑制,是通过晚婚晚育来控制人口增长;现实性抑制,是人口无节制增长,直到不断增长的贫困导致饥荒、瘟疫、战争等引起人口死亡率的上升。对于两种限制人口增长的手段,马尔萨斯更倾向于预防抑制。马尔萨斯还试图用工资收入的解释框架来诠释人口变动的原因,认为工资增加带来的食物丰富,会使死亡率下降;当货币工资相对于食物价格下降时,死亡率又会上升。相对死亡率,他认为在货币工资增幅低于食物价格增幅的情况下,赡养家庭的困难增加,人们会不愿结婚从而导致出生率下降,而工资上升则会诱导人们过早婚育,从而导致出生率上升和人口增加。

    ——摘编自谭磊《试论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人口思想》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以后出现社会人口问题的原因,并概括明清学者共同的人口主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尔萨斯人口思想产生的背景,并对其观点进行评价。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