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练:03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

更新时间:2023-02-22 浏览次数:27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2·广东模拟) 宋代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作者意在强调(    )
    A . 唐朝地方制度的严重失误 B .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 C . 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 D . 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
  • 2. (2022·浙江模拟) 中国古代铜钱上通常铸有文字。新铸铜钱上统一铸印当时皇帝的年号,形成惯例开始于(    )
    A . 西汉 B . 唐朝 C . 北宋 D . 明朝
  • 3. (2022·浙江模拟) 西藏接受中央政府管辖始于(    )
    A . 1247年凉州会谈 B .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 C . 宣正院的设立 D . 1727年清设驻藏大臣
  • 4. (2022·遂宁零诊) 司马光指出:“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欧阳修也说:“治国如治身,四民犹四体,奈何窒其一”;同时代的李觏指出:“今日之宜,亦莫如一切通商,官勿买卖,听其自为”。这表明宋代( )
    A . 国家推崇重商主义理念 B . 重农抑商政策趋于瓦解 C . 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D . 传统经济观念受到挑战
  • 5. (2022·南充模拟) 朱熹在教育弟子时说:“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又如“一物悬空中,右抑则左昂,左抑则右昂,其实只是一事。”朱熹旨在(    )
    A . 提倡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 B . 阐述知与行的统一关系 C . 指出儒家学者的社会责任 D . 否定道与器的传统观念
  • 6. (2023高二上·库车期末) 宋代以前,城市中的非农业人口没有单独列为户籍,城乡人口的划分在户籍上没有多大的差别。宋代,“坊郭户”(城市民户)作为法定户名出现,政府将其单独列籍定等,不仅包括居住在州府城、县城和镇、市的人户,也包括居住在州县城外新的城市居民区草市的人户。这一转变从侧面说明宋代(    )
    A . 城乡经济的差距日益扩大 B . 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 . 重视维护市场秩序的规范 D . 商业税收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 7. (2022·鹤壁模拟) 据统计,元朝时期,仅皇室所掌管的为贵族提供专利和生活用品的手工业部门,就有五十余种之多。如:梵像局(雕刻绘画各种佛像)、出蜡局(金属制造)、鼓铸局(铸铜钱)、永利库(印造宝钞)等等。这反映了元朝(    )
    A . 佛教成为主流信仰 B . 传统经济继续发展 C . 社会习俗趋向多元 D . 官府垄断商品生产
  • 8. (2022·杭州一模) 杭州国家版本馆建筑设计围绕“宋代园林神韵的当代藏书建筑”展开,设计团队透露, 他们甚至改过三次图纸,只是为了给三棵几乎和宋画上的一模一样的松树让道。目前,四大主 题展览和数字展馆已正式对外开放。这一现象说明( )
    ①文化遗产须借助现代科技才能焕发活力
    ②“为松树让道”体现了 “天人合一”的理念
    ③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④该馆有助于慶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9. (2022·杭州一模) 五代时期,冯道历仕四朝,在三朝做宰相,居相位20余年,自称“长乐老”……“称王称帝者如春雨之蒸菌,不择地而发”……当时军阀安重荣说“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乎!”以上现象可以解释(   )
    A . 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 B . 唐朝后期社会的动荡 C . 五代时期用人政策灵活 D . 程朱理学诞生的背景
  • 10. 971年,宋太祖灭南汉后即在广州设市舶司。朝廷通过市舶“抽解”“博买官卖”等形式赚取了巨额利润。北宋中期,“皇祐中,总岁入象、犀、珠玉、香药之类,其数五十三万有余,至治平中,又增十万”。据此可知,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
    A . 得益于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B . 推动了生产的区域化 C . 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D .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 11. (2024高三下·旌阳月考) 宋代印本小说有两大消费市场:一是文言小说读者群,包括上至皇帝,中层的一般士宦,下至太学生与州县学生;二是包围其外的白话小说读者群,文人士大夫也进入了这一消费群体。宋代一般印本书每册仅约三四百文,小说定价还要低廉。由此推知当时( )
    A . 商业发展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 B . 社会核心价值观发生了嬗变 C . 印刷术发展助推世俗文学繁荣 D . 印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 12. 元代行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元代这样做( )
    A . 体现出蒙古族对汉文化了解甚少 B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 违背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 D . 促进了民族交融进入高潮
  • 13. 下表为李治安、钱穆两学者对元代行省制的看法。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

    学者

    观点

    李治安

    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钱穆

    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A . 是中央管理地方的有效手段 B . 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 . 首创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模式 D . 提高了地方的能动性和自主性
  • 14. 《宋史·职官志》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这不能反映( )
    A . 唐宋两朝中央都曾设置政事堂   B . 宋代君主专制较唐代有所强化 C . 宋代政事堂与枢密院分掌大权   D . 唐宋中央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15. 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B . b处处于高潮是受西汉尊崇儒术的推动 C . 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 D . 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
  • 16. 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中记载:“介甫(王安石)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钱穆的《国史大纲》提道:“王安石新政,一面忽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对外开疆用武,对内加意聚敛。”关于历史真相的探究,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 )
    A . 历史的真相是客观的,探究历史真相要坚持孤证不立原则 B . 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属于一手史料,结论比较逼真可信 C . 由于时代及政治立场不同,研究者得出的历史真相也不同 D . 钱穆《国史大纲》属于二手史料,其研究结论更不可靠
  • 17. 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出现了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的现象。这些现象( )
    A . 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   B . 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 . 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 . 受到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
  • 18. 《宋史》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而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数日,拜枢密副使。包拯担任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 )
    A . 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   B . 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 C . 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   D . 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
  • 19. 论及宋朝政治制度,钱穆认为,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下列选项中体现相权衰落的是( )
    A . 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长官 B . 设枢密院专掌全国的军政 C . 设诸路转运司分管地方财政 D . 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
  • 20. 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省、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朝( )
    A . 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 B . 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 C . 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 D . 设置多相,皇权遭遇威胁
  • 21. 下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据此可知( )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 . 政府官员的素养不断提高 B . 国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 . 封建王朝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D . 科举制录取标准逐渐放宽
  • 22. 宋高宗时,叶梦得上奏称,朝廷见收买木棉、虔布万数不少;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在南宋时期( )
    A . 中原地区是棉花主产区域   B .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 . 棉花已经取代丝麻成为衣被原料   D . 衣被原料的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 23. 《梦粱录》中载:南宋“杭城(即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由此可见,南宋杭城( )
    A . 是古代中国最早出现夜市的城市 B . 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限制被打破 C .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D . 是当时世界上商业活动最繁华的都市
  • 24. 史载:“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富民十六户主之。”据此并结合所学判断( )

    ①宋代汇兑之法仿自唐代  

    ②蜀地交易曾以铁钱为主  

    ③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④此法普遍用于海外贸易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25. (2024高一上·广东开学考) 宋太宗淳化二年,市舶司开始对进口货物采取抽解制度,即按货物数量以一定比例抽取若干实物作为进口税。后由于“蕃商陈诉抽解太重”,绍兴十七年对特定商品“龙脑、沉香、丁香、白豆蔻抽解一分,余数以旧法施行”。这表明当时(   )
    A . 中外商业贸易频繁 B . 外商倚重中国市场 C . 抑商思想仍然浓厚 D . 政府驰禁海外贸易
  • 26. (2022·江西模拟) 唐代飞钱和唐末延续到宋初的便换,从汇票演变到在异地间流通转让,也起到一些货币作用,是交子产生的先导。《宋史·食货志》记载:“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这说明了飞钱和交子(   )
    A . 本质属性是一样的 B . 都是当时发行的纸币 C . 制作方法是一样的 D . 都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 27. (2022·江西模拟) 汉代古文经学家研究“五经”注重名物、词语的解释,意在探讨“三代”的典章制度。到了宋代,学者们的兴趣转向“义理”,也就是经书里的根本道理。这一派学者把儒家倡导的封建伦理准则加以抽象化、哲学化,看作先天地而存在的永恒的“天理”,简称为“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汉代儒学的核心是探讨“三代”典章制度 B . 汉代为宋代儒学发展奠定了典章制度的基础 C . 宋代儒学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哲学基础 D . 宋代儒学是在汉代儒学基础上的体系化发展
  • 28. (2022·海南模拟) 宋代文献中对棉花记载尤多,以乐史的记载为最早,他在《太平寰宇记》中记述:“琼州……有夷人(黎族)……以木棉为毯。雷州……又有木棉树。”李光在《儋耳庙碑》上写道:(黎人)女子自少小惟缉吉贝(梵语中对棉花的称呼)为生。《宋史》记载:“琼人以吉贝织为衣裳。”这些记载直接反映了(   )
    A . 海南棉花可能自印度传入 B . 我国棉花种植最早始于宋代 C . 宋代海南棉纺织业的兴盛 D . 黎族人民对棉纺织业的贡献
  • 29. (2024高二下·长春期中) 唐代人口迁移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有条件地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化(   )
    A . 反映了中央集权逐渐弱化 B . 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地位 C . 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D . 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
  • 30. (2022高三上·喀什月考) 10世纪时阿拉伯人麦哈黑尔东游写的《游记》中说到中国都城名为新达比尔(Sindabil),亨利·玉尔认为“此名似阿拉伯人讹传之印度城名”,实际应指成都,《马可·波罗游记》作新的府(Sindifu)。而最初经印度传播到阿拉伯人手中的丝绸正是成都生产的。这可以用来佐证(   )
    A . 当时西南丝路的存在 B . 中阿之间缺乏直接联系 C . 中印丝绸贸易规模大 D . 中国与南亚贸易的频繁
  • 31.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辽太宗时期在燕云十六州地区设科考试,专为汉人而设,无固定的科考时间规划;辽圣宗时期开科取士每年一次,分诗赋、经义、法律三科,不允许契丹等北方部族人参加。这些举措(   )
    A . 体现辽朝二元化政治体制 B . 促使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 C . 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 有利于增强汉人政治认同
  • 32. 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是绘制思维导图。某同学在学习宋朝历史时,绘制了如下导图。其中①②③处应依次填入(   )

    A . 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积贫”局面、严格“恩荫”制 B .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积弱”局面、青苗法 C . 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积弱”局面、保甲法 D . 程朱理学成为了官方哲学、“积贫”局面、保甲法
  • 33. 宋朝政府颁布“刻书之式”,以律令条文规范书籍印刷出版,不按条文出版的书籍视为假货和盗版。南宋罗樾刊刻其师段昌武《从桂毛诗集解》一书,段昌武的侄儿诉状要求严惩。朝廷即发出公文要求当地官府“治罪罗樾”,并声言再有不守规约者,“追版劈毁,断罪施行。”南宋政府的这一行为(     )
    A . 是政府文化专制的体现 B . 规范了雕版印刷业 C . 蕴含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D . 阻碍了儒学的传播
  • 34. (2023·南海模拟) 朱熹曾自述:“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 ‘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个什么物事。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基于此,他主张(   ) 
    A . 个性自由 B . 存天理,灭人欲 C . 格物致知 D . 致良知
  • 35. (2023·南海模拟) 宋代规定,品官地主可根据官阶的高下,占有限定范围内的土地并可以不承担法定义务。但事实上,这些地主无限制兼并土地,到宋英宗时,这种不承担法定义务的土地占全国垦田的70%。这一现象(   ) 
    A . 推动文官制度确立 B . 导致赋税制度重大变革 C . 形成冗官冗费局面 D . 造成土地经营形式变化
二、材料分析题
  • 36. (2022·海南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宋代开始的保甲制度,建立了严密的治安网,按照《宋史·兵志·保甲》记载:“畿内之民,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保正。”除了将所有的人户按照一定数额进行编排之外,更重要的是实行伍保法连坐制:“同保犯强盗,杀人、放火、强奸、略人、传习妖教、蛊毒,知而不告,依律伍保法。”如此则保内之人相互制约,互相监督。保甲制成为中央控制基层社会最主要的工具,但基本停留在税收和治安两个关键领域,其他诸如公益活动、社会救助、水利设施等地方公共事务,则主要依托基层社会力量来完成。

    体制内外的官员与士绅亦长期在乡里民间践行着恢复“三代圣王之治”的乡治格局的尝试,北宋吕大钧创办《吕氏乡约》,形成了一个以道德修养为主要目标的理性化的基层自治组织。之后逐渐德润乡里、化民成俗,使蓝田民风日渐淳朴,甚至引导整个关中民风为之一变。南宋以后,朱熹亲自修改其条目撰成《增损吕氏乡约》。

    ——摘编自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积极作用。
  • 3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规定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
  • 3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的航道。……宋朝时,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宋朝发展出中国航海史上的一个高峰。

    ——摘编自杨希义《中华人文自然百科 历史卷》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突出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海上航路日益发达”的原因。
  • 39.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北史·魏本纪》载,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元年,“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二年,“初令《五经》群书各置博士,增国子太学生员三千人”。孝文帝拓跋宏继位后,北魏汉化运动进入高潮,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行改革,包括建立新制度、改姓氏、用汉语、迁都城……他曾以冯氏丧事破鲜卑旧规,为其服丧三年,大兴儒家丧服之礼。

    ——摘编自田照军、肖岚《魏晋南北朝儒学刍议》

    材料二: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摘编自《资治通鉴》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违反规定)。浚(掠夺)我以求宠(加官晋爵),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官吏)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延缓)。……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买来了朝廷的恩宠)。

    ——摘编自《白居易集》

    材料三:今之散青苗钱(农作物青黄不接时,官府提供的贷款)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十分之四)之息。

    ——摘编自司马光《司马光集》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基本特点,并概括其历史意义。
    3. (3)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赋税改革与王安石变法目的和弊端的相同之处。
  • 40. (2022·遂宁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商业发展,固定的贸易场所逐渐出现。这改变了原来商人在野外谋取利润的现象。由于商人的频繁往来和商业运输的发达,一批作为手工业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的工商业城市勃然兴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风气逐渐向整个社会渗透,大量的人不避“关梁之难,盗贼之危”交流四方物产,其中一部分人还参加政治活动,从而产生由大中小商人组成的独立商人阶层。

    ——摘编自熊林《浅谈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时,富商大贾势力恶性膨胀,地方王国铸币泛溢。为此,政府颁行了五铢钱,由于这种钱币制作精美,工艺精良,且具有一定的防伪性,远非私铸者能及,货币的混乱状态被彻底刹住。对盐的生产,全国设37个盐官分别管理。铁的做法也一样,自开矿、断冶、加工到发售,一概归国家经营。此外,政府还加强对全国物价的掌控,打击囤积居奇的现象,把富商大贾迁到都城附近或者边远地区,使其丧失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曾昭英《汉武帝的经济改革》

    材料三:就宋代整个市场情况看,由一系列的城市、镇市和墟市组合而成的区域性市场,自小而大地发展起来了。这些市场可分为:以汴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东南六路为主的东南市场,由广南东西路组成的两广市场等。随着商业信贷关系的发展,宋代最先产生和使用了交子。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上述措施产生的主要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市”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宋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