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 方案设计 | 现象和结论 | |
A | 探究乙醇消去反应的产物 | 取 乙醇,加入 浓硫酸、少量沸石,迅速升温至140℃,将产生的气体通入 溴水中 | 若溴水褪色,则乙醇消去反应的产物为乙烯 |
B | 探究乙酰水杨酸样品中是否含有水杨酸 | 取少量样品,加入 蒸馏水和少量乙醇,振荡,再加入1-2滴 溶液 | 若有紫色沉淀生成,则该产品中含有水杨酸 |
C | 探究金属钠在氧气中燃烧所得固体粉末的成分 | 取少量固体粉末,加入 蒸馏水 | 若无气体生成,则固体粉末为 ;若有气体生成,则固体粉末为 |
D | 探究 固体样品是否变质 | 取少量待测样品溶于蒸馏水,加入足量稀盐酸,再加入足量 溶液 | 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样品已经变质 |
A.检验乙醇与浓硫酸共热生成乙烯 | B.检验1-溴丁烷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丁烯 |
C.验证乙酸、碳酸、苯酚的酸性强弱 | D.检验电石与水反应生成乙炔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乙醇 X Y 乙二醇
选项 | 实验操作及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 氯代烷溶于水显酸性 |
B | 向某卤代烃中加入 溶液,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加入足量稀硝酸酸化,再滴加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 该卤代烃中含有氯原子 |
C | 加热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物,产生能使酸性 溶液褪色的气体 | 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 |
D | 向麦芽糖中加入稀硫酸,一段时间后,加 溶液调至碱性,再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有银镜产生 | 麦芽糖已经水解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设计 |
A | 乙醇与浓H2SO4混合加热产生的气体中一定含有乙烯 | 将乙醇与浓H2SO4混合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溶液紫红色褪去 |
B | 检验丙烯醛中是否含碳碳双键 | 向丙烯醛溶液中滴加酸性KMnO4溶液 |
C | 1-溴丙烷是否水解 | 向1-溴丙烷中加入KOH溶液,加热几分钟,冷却后再加入AgNO3溶液,无淡黄色沉淀生成 |
D | 比较水与乙醇中羟基的活泼性 | 分别将少量钠投入盛有水和乙醇的烧杯中 |
选项 | A | B | C | D |
目的 | 证明乙醇发生消去反应 | 实验室制取硝基苯 | 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 | 实验室制备溴苯 |
实验方案 |
|
|
|
|
近年来,以大豆素(化合物C)为主要成分的大豆异黄酮及其衍生物,因其具有优良的生理活性而备受关注。大豆素的合成及其衍生化的一种工艺路线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a.含苯环的醛、酮
b.不含过氧键( )
c.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四组峰,且峰面积比为3∶2∶2∶1
实验装置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能发生银镜反应 ②能催化氧化成醛 ③含有手性C原子
①Ⅱ装置abcd中可盛放的试剂的顺序依次是(填序号)。
a.品红溶液 b.NaOH溶液 c.浓硫酸 d.酸性KMnO4溶液
②乙设计的实验中能确定生成了乙烯的现象是。
①图Ⅲ中装置a的作用是。
②为除去混合气中的SO2和CO2 , 装置b中应该盛放的试剂是。
③浓溴水的作用是。
④丙同学认为该装置还需添加一个装置验证杂质气体是否除净,该操作是。
可能用到的有关数据如下:
相对分子质量 | 密度/(g·cm-3) | 沸点/℃ | 溶解性 | |
环己醇 | 100 | 0.9618 | 161 | 微溶于水 |
环己烯 | 82 | 0.8102 | 83 | 难溶于水 |
按下列实验步骤回答问题:
碎瓷片的作用是;
用碳酸钠溶液洗涤的作用是,操作X的名称为。
①核磁共振氢谱可以帮助鉴定产物是否为环己烯,环己烯分子中有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
②本实验所得环己烯的产率是。
已知:环己醇、环己烯的密度、沸点及在水中的溶解性等数据如下表所示:
相对分子质量 | 密度/(g·cm-3) | 沸点/℃ | 溶解性 | |
环己醇 | 100 | 0.961 8 | 161 | 可溶于水 |
环己烯 | 82 | 0.8102 | 83 | 难溶于水 |
回答下列问题:
①芥子气中四个碳原子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填“是” 或“否”)。
②芥子气的核磁共振氢谱图上有个吸收峰,其峰面积之比为。
①苏合香醇的分子式为。
②下列物质不能与苏合香醇发生反应的是 (选填序号)。
a.金属钠 b.HBr c.Na2CO3溶液 d.乙酸
③苏合香醇在铜作催化剂时发生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④苏合香醇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填写下列空白:
Ⅰ、已知:实验室制乙烯原理为CH3CH2OH CH2=CH2↑+H2O,产生的气体能使Br2 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甲、乙同学用下列实验验证.(气密性已检验,部分夹持装置略).
实验操作和现象:
操 作 | 现 象 |
点燃酒精灯,加热至170℃ | Ⅰ:A中烧瓶内液体渐渐变黑 Ⅱ:B内气泡连续冒出,溶液逐渐褪色 |
… | |
实验完毕,清洗烧瓶 | Ⅲ:A中烧瓶内附着少量黑色颗粒状物,有刺激性气味逸出 |
①根据甲的观点,使B中溶液褪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乙根据现象认为实验中产生的SO2和,使B中有色物质反应褪色.
甲:在A、B间增加一个装有某种试剂的洗气瓶;现象:Br2的CCl4溶液褪色.
乙:用下列装置按一定顺序与A连接:(尾气处理装置略)
现象:C中溶液由红棕色变为浅红棕色时,E中溶液褪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a.甲设计实验中A、B间洗气瓶中盛放的试剂是;乙设计的实验D中盛放的试剂是,装置连接顺序为.
b.能说明确实是SO2使E中溶液褪色的实验是.
c.乙为进一步验证其观点,取少量C中溶液,加入几滴BaCl2溶液,振荡,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浅红棕色消失,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由此可得出的干燥的SO2 不能使Br2 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Ⅱ、葡萄酒中常用Na2S2O5做抗氧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