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复习专题:议...

更新时间:2024-04-22 浏览次数:39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2八下·哈尔滨期中) 阅读《谈读书》,回答问题。

    谈读书

    黄新民

    ①读书,是人类用来不断进化自己的一种高明伟大的方式。

    ②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启发智慧。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智慧的结晶。每个人都是通过后天学习,不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逐渐聪明起来。好书如同良师,有了这样的良师,人生的道路就会走得踏实、稳健得多

    ③读书可以净化心灵。周国平先生曾说过:“由于生存的压力和无知利益的诱惑,大家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奔忙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避免陷入这种可悲的黑洞;最可行的办法就是读书,关注内心世界,充实精神生活。读历史,读哲学,能悟出很多人生的道理,透视眼前迷雾,走出人生黑洞,踏上铺满阳光与鲜花的道路,迎接人生的春天。

    ④读书可以拓宽人生境界。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是在不断学习中反省自己、提升自己的结果。读书,能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不去计较小事和名利。“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读书,能提升我们的气质和品位。“胸藏万卷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用读书指导生活,用实践深化读书,这是一种充满诗意的人生境界。读书,还能使自己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认识自己。有学问的人,会把自己看得低一点,他们知道山外有山,明白能者如云。这是一种让人成功的思想境界。

    ⑤学习无止境,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才能超脱世事纷争,人生就会有所收获。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①段加点词语“进化"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 (3) 请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①好书如同良师,有了这样的良师,人生的道路就会走得踏实、稳健得多。( )

      ②周国平先生曾说过:"由于生存的压力和无知利益的诱惑,大家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奔忙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 )

    4. (4) 第④段中作者认为读书能从哪三方面探究人生的境界?
  • 2. (2023八下·佛冈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谈独立思考

    茅 盾

    ①有人问:如何能独立思考?我想:这个答案可以很多,其中之一也许是洋洋万言,引经据典,而效果等于不着一字。

    ②但是,也还有另一方式的答案:不读书者不一定就不能独立思考;然而,读死书、死读书、只读一面的书而不读反面的和其他多方面的书,却往往会养成思考时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

    ③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可能的危险是:让“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

    ④教条主义是独立思考的敌人,它的另一敌人便是个人崇拜。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

    ⑤井底之蛙恐怕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声虫大概从没有感到有独立思考之必要。而日驰数百里的驿马虽然见多识广,也未必善于独立思考。

    ⑥人类的头脑,本来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如果没有,人类就不能从“蠢如鹿豕”进化到文明。但是人类的这个天赋,是在生活斗争中不断碰到矛盾而又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发达起来的。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而不是窒息独立思考的偶像。

    ⑦儿童的知识初开,常常模仿大人。这时的模仿,就是吸收前一代的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准备条件。做大人的,看见幼儿模仿自己,便赞一声“聪明”,可是到后来看见渐臻成熟的少年不再满足于模仿自己,却又骂他“不肖”;这真是可笑的矛盾

    ⑧从前有些“诗礼之家”,有一套教养子女的规矩:自孩提以至成长,必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是把儿童放在抽出了空气的玻璃罩内的办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是犬儒,便是精神上失去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当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⑨“诗礼之家”现在没有了,我盼望这样的教养方法也和它一同地永远消逝。

    1. (1) 全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2. (2) 第⑤段中的“井底之蛙”“应声虫”“日驰数百里的驿马”分别指哪种人?
    3. (3) 第⑦段作者说“这真是可笑的矛盾”,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对“矛盾”的理解。
    4. (4) 请用一句话写出第⑧段的主要观点。
    5. (5) 结合全文,请说说要成为独立思考的人需具备哪些条件。
  • 3. (2023八下·朝阳期中)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九霄环佩

    ①中国现今收藏的所有古琴当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唐代的“九霄环佩”了。“九”这个数字按中国的传统可谓极数,含“至高”之意,因而常与皇权、帝位相关联。如“九鼎”意为传国之宝,象征国家权力。琴名中的“九霄”指的也是极高的上空、仙界。环佩是中国古人佩于腰带上的玉制饰物,相碰时能发出悦耳的叮当之声。

    ②“九霄环佩”琴面为桐木制,琴底为梓木。鹿角灰胎,这种材料既结实耐磨,又赋予古琴一种有力度的音调。它用葛布为底,再涂粉灰,继而上多层大漆,上栗壳色漆,紫褐交错,多次打磨。历代留下的创痕以朱红漆修补。琴面有小蛇腹断纹,间杂牛毛断纹。

    ③琴背有两个出音口:中间的龙池以及下边一点的凤沼。龙池上方刻有小篆体“九霄环佩”四字。龙池右侧用行书刻写着“泠然希太古”,旁边用更小的行书写着“诗梦斋珍藏”,并有“诗梦斋印”一方。龙池左侧用稍大的楷书刻有“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并有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的落款。龙池下有小篆“包含”大印一方,或许是“包含万有”的缩写,流露出明显的道家情怀。大印下方用楷书刻有著名诗人、画家兼书法家苏轼的签名和短诗:

    霭霭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新燕语,沧海老龙吟。

    ④苏轼是宋代最富有才气的文人,曾为宋朝三任皇帝所赏识,但又多次因其言论被朝廷贬谪,最后一次远至海南,1100年为徽宗皇帝召回,次年卒。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创作上都堪称大家,在艺术上主张崇尚自然,摆脱束缚,以豪放著称。他的艺术风格、求真精神,与其对古琴音乐的追求是有相通之处的。

    ⑤“九霄环佩”的琴腹内也有铭文,其中一行写的是“开元三年斫”,即唐玄宗在位的715年,当时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开元之治的盛唐时期。

    ⑥古人总结最好的琴音具有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九个特点,称为“九德”。琴之“九德”不仅包含对琴技、琴音、琴韵的要求,还蕴含着人们寄托在琴上的纯真自然的精神追求。“九霄环佩”指叩琴背音松润而有回响,按弹音温劲松透,丝弦散弹发金属弦音。故号为“纯粹完美,九德兼全”。

    ⑦众多专家学者认为“九霄环佩”为唐代最优秀的琴匠雷威所制。雷威是唐代著名的古琴制作家,传说他能在狂风中听树之发声而选材。他制出的琴,形制特殊,可使声音徘徊不去,颇有余韵。

    ⑧  “九霄环佩”的确异乎寻常,因其形制之古,声音之奇,文化之魅,在传世古琴中,称得上是一件稀世之珍。

     (选自瑞典林西莉著、许岚熊彪译《古琴》,有删改)

    1. (1) 阅读文章①一⑦自然段,整合相关信息,将下面图示信息补充完整。(图见下一页)

      甲:乙:丙:丁:

    2. (2) 下面这段文字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这段文字放在原文中,较为合适的一处是 ( )

      该琴长124.5厘米,肩宽20.5厘米,焦尾宽15.5厘米,高6.5厘米。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伏羲有关,汉末蔡邕著《琴操》说:“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九霄环佩”为“伏羲式”造型,琴首微圆,其项自肩上阔下窄与琴首一体,琴腰为内收双连弧形,简洁大方。

      A . 第①②自然段之间 B . 第⑥⑦自然段之间
    3. (3) 文章末段说九霄环佩具有“文化之魅”。根据文章相关内容,任选两处,简要说说九霄环佩是如何体现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

  • 4. (2023八下·博白期中)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闲 敲 棋 子 落 灯 花

    ①一直喜欢一句诗: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有道是“最难风雨故人来”,朋友的失约让诗人略显沮丧,但这沮丧随即便被他的闲情逸致所冲散。聚会下棋本是消磨时光,没什么功利与目的,来与不来本就无碍。于是,他开始闲敲棋子,自己玩味起来。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自在怡然。这种“闲”字当头的处世态度与生活方式,实在令人敬佩。

        ②其实,宋朝诗词里有很多关于“闲”的诗句,表现出宋人对生活纤细入微的体验与开掘,愈简愈美,愈淡愈真。内心里生出喜乐与趣味,才会“画屏闲展吴山翠”;内心通透圆润,才会“宝帘闲挂小银钩”。这样看来,闲敲棋子,敲出的是一份超然与平和。

        ③想来现实生活中的“闲”,多是忙里偷闲。是否能化为澄澈或隽永,只在一念之间。

        ④《闲情记趣》里也有一段很喜欢的情节:“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这里记叙的是作者沈复和妻子芸娘的日常生活,将茶叶放在荷花心,以泉水烹,虽没有《红楼梦》里妙玉的文雅别致,却是生活中随手可得的小乐趣。平凡而和谐,虽家长里短,亦是绮丽流光。

        ⑤庆山在新书里有句话:若能在万事小物中得到诸般乐趣,又何必再远游呢。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彼此的这份天长日久。

        ⑥北京小暑过后异常炎热,对于我这个在海边小城长大的人来说,简直是种折磨。

        ⑦“那周末去郊区山里吧,看山看水看星星。”他说。就这样,周六他真的带我开了一天车到山脚下。傍晚坐在小凳上吹着凉风吃着烧烤,别提多惬意舒心了。

        ⑧第二天一早,我们就进山,一路上层峦叠嶂,鸟语花香。傍晚时分,山里的景色更美了。正应了那句“                       ”。幽幽树林,山鸟时鸣深涧,清泉石上流。让人不禁感叹,不出来走走,真的体会不到大自然的乐趣。

        ⑨回想留学那几年,整个美东都遭遇了暴雪。有一次,我抱着一堆资料到图书馆后,突然收到了学校群发的一封邮件,大意如下:今天下雪,封校一天,临时举行堆雪人大赛,奖金300美金,在保证个人安全的情况下,请出门享受下雪的乐趣吧!

        ⑩那一刻,我才想到学校“Study Hard.Play Hard(努力学习,尽情嬉戏)”的校训是多么动人。同学们几乎是同时放下手中的书本,回家穿好衣服出门玩雪。短短几个小时内,一群工科生居然在草坪上还原出了城堡式的活动中心,那精致又宏达的雪中城堡,在冬日阳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闪闪发光,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名。我们游园赏雪拍照,虽然天气寒冷,心中却兴奋异常。

        ⑪ 有时候,恶劣的天气带来的并不全是负面消息,以一颗玩味的心去对待,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还有一次,下午本来和几个朋友约好去山上野餐。清新的桌布已铺好,正准备摆放食物时,突降大雨,我们赶忙收拾,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进了最近的一座教学楼里避雨。

        ⑫大约过了半小时,雨停了。不过草地太湿,继续回去野餐已不太现实。这时,一个朋友提议:“天快黑了,山上刚下完雨,空气也湿润,说不定会有萤火虫!” 一听到萤火虫,我一下子开心起来,完全忘了刚才的一场狼狈

        ⑬就这样,我们约好先下山各自拿相机和设备,再一起上山拍萤火虫。那个傍晚,我们看到了绚丽的晚霞和火烧云,萤火虫易发现但不易捕捉,我们两两一组,边打着手电筒吸引萤火虫边用相机拍照。本是一次没有实现的野餐,却转化成了一场流萤飞舞的精彩。那天,偶然听到一首很好听的歌,歌里有句短诗,听一遍就记住了:庭前花木满,院外小径芳。四时常相往,晴日共剪窗。

        ⑭第一感觉,这就是爷爷奶奶生活的写照。奶奶前不久在门前的小院子里栽了两棵紫薇,一棵是她,一棵是爷爷。现在爷爷树上的花骨朵多些,但她的树型耐看,听着听着,我突然很感动。头发花白之时,至少依然有人陪你看门前亭亭如盖与满树花开。

        ⑮其实,珍贵的东西一直都在,从未远离。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情,找个能与你一起玩味与欣赏的人,生活才会有乐趣。

        ⑯这样看来,闲敲棋子落灯花,并不是明月清风在前,鲜花美酒在侧时你懂得利用与欣赏,而是,当现实看上去不那么完美的时候,你是否依然有颗玩味与欣赏的心,化劣势为优势,尽情活出自己的生趣。

        ⑰就像张岱,明明是富贵公子,却称自己“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为死老魅也已矣”。下雪了,就去湖心亭看雪,友人没来,就自己赏完景安然归去,依然心存欣喜。就这样,他将自己的小品文侍弄到风华绝代,耐寂寞而不热衷,处繁华而不没落。

        ⑱也像《记承天寺夜游》中所说:“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至于到底有没有趣味,多为外人的评价,不足为据。只要对自己而言,深得其趣足矣。所以,在庸常的生活中,做个力所能及的享乐主义者,没什么不好。

    (选自《哲思》2017增刊,有删改)

    1. (1) 把下面的诗句填入第⑧段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B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C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D .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 (2) ⑪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本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 (3) 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萤火虫,我 开心起来,完全忘了刚才的一场狼狈。

    4. (4) “闲敲棋子落灯花”在本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5. (5) 本文的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足见作者的文化底蕴深厚。可现在有的人往往会熟练地敲击键盘,却不会书写漂亮的汉字;会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却不会吟诵唐诗宋词;……针对这种现状,请谈谈你的看法。
  • 5. (2023八下·广东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凡尔赛文学”来袭

    最近,“凡尔赛文学”在网上火了,“凡尔赛文学”作品不断涌现,还上了热搜,微博、抖音、知乎、百度等平台上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都有很高热度。一时间,形成了一种值得思考的网络文化现象。

    【材料—】

    “凡尔赛”学霸版:“真羡慕你游戏玩得好,不像我,除了成绩好点,钢琴八级外,什么爱好也没有。”

    “凡尔赛”生活版:“阿姨问我为什么能保持这么好的身材,天呐,172cm、45kg的我哪有什么好身材!”

    【材料二】

    有人指出,“凡尔赛文学”概念受到了讲述法国凡尔赛宫贵族生活的日本漫画《凡尔赛玫瑰》的启发。凡尔赛是法国的一个小镇,距巴黎十多公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在那里建造了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使它成为奢华贵气的代名词。有人提出,“凡尔赛文学”是“用最低调的话,炫最高调的耀”;也有人把“凡尔赛文学”的内容概括为漫不经心地做作、故作困扰的炫耀、欲拒还迎的责怪。

    (摘自《凡尔赛文学:调侃还是炫耀》,《光明日报》)

    【材料三】

    评论1:生活中有孩子用这种方式炫耀,多数还是被认为是不够成熟,内在修养不够,因为这种炫耀会对别人构成一定压力。疫情下,对于不少过得比较难的网友来说,看到“凡尔赛文学”,难免要进行宣泄。要警惕“凡尔赛文学”被玩坏。这种文体还是体现了一种虚荣心,一味活在自己“意淫”的精神世界里。如果任其发展,不做引导的话,可能会带坏年轻人的三观,误导他们的人生价值观。有影响力的网络人物,不要做不负责任的传播。

    (摘自《“凡尔赛文学”火了,但年轻人小心有坑》,《南方都市报》)

    评论2:从某种程度上,我倾向于认为“凡尔赛文学”的内核是高级的,只要不是为了讽刺而讽刺,讽刺与幽默就是一把语言的利器,已逝的伟大作家,用这种笔法,暴露上层社会的虚荣与附庸风雅,揭露官场恃强凌弱的人间百态。讽刺也是一种发声方式,以唤醒社会中沉沦的芸芸众人,也包括你我。

    (摘自《凡尔赛文学的内核与关于中产的反思》,澎湃文学)

    评论3:作为炫耀的“凡尔赛文学”以“晒生活”之名行炫耀之实,流露出不健康的、缺乏自信的心态。刻意打造“高级生活”来填补空虚的内心,反映的是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可产生落差之后的“过度补偿”心理。这样的“凡尔赛文学”实质是网络环境里的表演行为,暴露出虚伪的人生态度和扭曲的价值观念。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所说,“一个人越自卑,寻求优越感的要求就越强烈。”换一个角度,作为文体的“凡尔赛文学”,实际上也是一种修辞术。通过运用诸如正话反说等手法,造成强烈的场景效果,带给人超越语言之外的感受。生活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中,确实需要解压阀,这类“凡尔赛文学”像无害的“自黑”或“吐槽”,起到了情绪解乏和缓解焦虑的作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凡尔赛文学”值得鼓励。

    评论4:时下的文化热点大多离不开网络传播环境。“凡尔赛文学”成为文化现象也与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分不开。当下,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让人们时刻沉浸在网络语境之下。网络不仅促使人表达心理状态,而且帮助人完成表达的修辞。同时,互联网强场景化、强互动性的特点,放大了情绪易于互相影响的特性,并使其传播更加便捷。“凡尔赛文学”具有语义浓缩、形式固定、场景生动等特征,又反映社会心理心态,十分符合网络传播的需要。

    (摘自《凡尔赛文学:调侃还是炫耀》,《光明日报》,有删改)

    网络流行词火得快,消散得也快,也许过不了几天,“凡尔赛文学”就会和许多曾爆红的“梗”一样,被网友创造的新“梗”代替。但是,“凡尔赛文学”的流行给我们的提示不应轻易忘却,即网民的心理状态需要更多关注和疏导,自我表达也需要更有效的引导。

    1. (1) 阅读材料,选出与文本内容相符合的一项(   )
      A . “凡尔赛文学”是一种近期才出现的新型文学创作形式,上了微博、抖音、知乎、百度等平台的热搜榜。 B . “凡尔赛文学”虽然还不够完善,但其内核是高级的,它不是为了讽刺而讽刺,而是以讽刺的形式展现真实的生活。 C . 生活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中,“凡尔赛文学”必不可少,因为它起到了情绪解乏和缓解焦虑的作用。 D . “凡尔赛文学”流行的背后折射了网民或调侃或虚荣的心理,是一种值得思考的网络文化现象。
    2. (2) 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凡尔赛文学”迅速火爆的原因。
    3. (3) 作为年轻人的你对“凡尔赛文学”及其流行,持怎样的态度?联系材料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6. (2023八下·东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 题。

        盲盒正逐渐成为青少年消费中热度较高的产品类型,而关于盲盒的争议不断。班级将围绕“盲盒”话题,开展观点交流会,请你参与。

    材料一:

        盲盒,顾名思义,重点在于“盲”,同样的包装里装着不同的玩偶手办,盒身上通常有整个系列的玩偶造型图片,但在你付完钱、拆开盒子前,你并不知道自己究竟选中的是什么款式。

        定价适中、充分利用好奇心这几大属性是盲盒一出世就受到年轻人喜爱的主要原因。盲盒具有收藏性、设计性的特点,迎合了年轻人对“萌文化”的喜爱,满足了他们的个性审美需要,体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正日渐增长,是消费升级的一种表现。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选自“艾媒网”)

    材料三:

        如果想同时拥有“大隐藏”和“小隐藏”,概率只会更低。许多盲盒的隐藏款出现的概率为1/72、1/144。

    有些人花了5000~7000元,就为了买一个隐藏款,直接买了一箱,一箱里才可能出一个(隐藏款)。就像买彩票一样,在赌博心理作用下,玩家们会不断尝试。

        赌输了,心有不甘便继续开下一个盒子;赌赢了,极大的满足感和炫耀心理,也会驱使玩家继续开盒。

    大家一起购买盲盒,其实是“羊群效应”——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

    (节选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四:

    一个人购买盲盒,可能是因为他身边的人都在购买和讨论盲盒,而他需要通过参与其中来获得其他人的肯定和接纳,从而找到归属感;一个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抽盲盒过程的人,可能需要的是享受被人关注的快乐以及与人分享的喜悦。“找到真正的需求,用更健康、更有建设性的方式去满足这些需求,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节选自《半月谈》,有删改)

    材料五:

        未成年人自控能力较差,对盲盒中不确定的产品会产生较强的期待感,这种期待感可能会逐步“成瘾”。同时,购买盲盒获利的概率极低,让青少年过早涉足投机行为,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会让部分青少年认为可以通过投机取巧来赚钱获利。

    (节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1. (1) 小组同学筛选了以上五则材料,从材料内容推测最有可能是本期观点交流会的研究主题的一项是( )
      A . 盲盒是什么 B . 盲盒热背后的“坑” C . 细说盲盒,理性入手 D . 盲盒的未来发展,还好吗
    2. (2) 同学想用材料二说明“购买盲盒是非理性消费”,你是否赞同?
    3. (3) 妹妹给你发来一条信息,请你给她写一段回复。

      要求:①结合材料和生活体验展开论述;

      ②条理清晰,表达得体,语言有说服力;

      ③120字左右。

      妹妹:同学们都有盲盒,我也想要。下个月生日,希望爸妈给我买那套限量版盲盒!虽然价格要2000元,好贵,但还是希望梦想成真!一定超开心!

      我:

  • 7. (2022八下·沈阳期中) 阅读选文,完成各 题

    拼搏是最美的人生状态

           ①“落地的一瞬间,特别有成就感。” 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的 00 后运动员驰骋冰雪赛场,挥 洒汗水、奋力拼搏,不断突破自我,用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猛劲展现中国青年的青春力量,取得了令人骄 傲的成绩。小将们不惧强手敢打敢拼的精神告诉我们:拼搏是最美的人生状态。

    ②拼搏,需要超越自我的努力。干事创业,成功背后必定是超越常人的艰辛努力。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 到运动员的摘金夺银,从英雄人物的非凡功绩到普通劳动者的默默奉献,都伴随着激越豪迈的奋斗进行曲。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举世瞩目,背后是日复一 日的苦练;短道速滑运动员赢得比赛、为国争光,背后是奋勇 争先的搏击。事业有成者的经历表明,一切收获都源自辛勤耕耘、不懈奋斗。

           ③拼搏,需要超越自我的淬炼。奋力拼搏方能实现可贵的自我超越,反复淬火才能百炼成钢。这种超越, 是一种不惧挑战的勇毅,可谓“越是艰险越向前”;是一种战胜自我的奋起,可谓“不用扬鞭自奋蹄”;是一 种不甘平庸的行进,可谓“苟日新, 日 日新,又日新”。马伟明坚持自主创新,带领团队破解科技难题、取得重 大成果;景海鹏勇于自我加压,战胜生理心理的极限考验,书写“三度飞天”的传奇;苏炳添无惧伤痛,焕发精 神与斗志,终在东京奥运会男子 100 米比赛中“飞”入决赛。正如歌曲《超越》所唱:超越所有的定义,超越 伟大的平凡,超越自己。

    ④拼搏,彰显坚韧不拔的意志。世界上哪有平白无故的幸运,惟有经受磨砺才能收获良机。努力奋斗者, 体现着永不言弃、百折不挠的意志力。这种力量源自信念,离不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 勇气;贵在恒久,离不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专注;难在坚持,离不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从屠呦 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到南仁东带领团队建“中国天眼”望宇宙,再到黄大发率众在绝壁凿出“生命 渠”……令人感佩的传奇故事不胜枚举,同时昭示我们:事业的成功,总是孕育在奋力搏击、敢于胜利的征途 上。

    ⑤“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对于奋斗者而言,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有“春华”才有“秋实”。 让我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努力拼搏,不负历史、不负韶华,在新征程上续写新的璀璨华章。

    1.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选文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4. (4) 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选文从“拼搏,需要超越自我的努力”“拼搏,需要超越自我的淬炼”“拼搏,彰显坚韧不拔的意志” 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B . 黄大发率众在绝壁凿出“生命渠”的事例,证明了“拼搏,需要超越自我的努力”的观点。 C . 结尾段作者发出了“努力拼搏,不负青春年华”的号召。 D . 无数事业有成者的事例告诉我们,成功源自勤奋、拼搏。
  • 8. (2022八下·容县期中) 阅读下面一篇文完成各题。

    活化传统,赋予冰雪文化新生命

    ①跨年之际,各地纷纷以“相约冬奥”为主题,以冰雪文化活动展演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为2022北京冬奥会增添文化要素。可以看出,各个地区的冰雪文化展演在设计上都力求立足地域文化特点,围绕冰雪非遗、雪乡体验、民俗大集等内容,赋予地域传统冰雪文化新的生命,这让今天的大众冰雪运动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②冰雪文化非常丰富,不同地域的人群对冰雪文化的追求与展示是不一样的。瑞士达沃斯小镇、新西兰皇后小镇、美国格林尼治小镇等的成功案例,让我们希冀能够生活得更好,但效仿者却很少能够成功。可见,发掘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把我们对冰雪的感受个性化表达出来,是提高冰雪“热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③因此,赋予地域传统冰雪文化新的生命力,必须重视地域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

    ④首先,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曾言,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知。冰雪是冰雪文化的核心元素,其自身就代表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能为大众提供身体实践表达族群记忆的平台,加强大众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⑤其次,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延续冰雪文化血脉。村落是中国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和组织形式,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的文化形态,是村落乡土文化的优质资源。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乡愁对中国人来说,是延绵一生的文化记忆。”因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开展能有效勾起村落内居民的文化记忆和乡愁追思

    ⑥最后,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与管理政策,守住冰雪文化根脉。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通常借助庙宇、祠堂、村落、建筑、生产器具等来、表达文化生成的价值理念,且基本都属于个人产权。按照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个人产权文物修复由所有人承担,且需要聘请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方案,报请文物部门批准,产权人修缮确实有困难的,可以向地方政府文物主管部门申请经费支持。但对于具体的经费、如何资助和具体程序尚无明确规定。这就需要我们在这方面做好文章,因地制宜,把保护、开发结合起来。建议地方政府根据文物保护法制定冰雪遗产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等细则,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政策,如明确经费申请的具体流程,不管产权人和所有人是否有经济能力,都应根据文物级别和保存状况获得相应的经费支持等措施。同时,加强对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管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基石,明确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程序、归类界限和管理部门归属等问题。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1月13日)

    1. (1) 根据文意,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含标点限40个字内)
    2. (2) 指出文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含标点限100个字内)
    3. (3) 根据文意,请你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赋予地域传统冰雪文化新的生命力。(含标点限80个字内)
  • 9. (2023八下·肇源月考) 阅读《拐弯》,回答问题。

    拐弯

    ①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当被人问起他的长寿秘诀时,说:“凡事要想得开,想不开就拐个弯。”

    ②从每个人成长的轨迹来看,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从来没有笔直的。有人说,人在前进的路上就是两件事——前进和拐弯。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达尔文说得更透彻:“适者生存。”他们所说的“适”,就是适应、顺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不仅在西方人眼中生命需要拐弯,中国古人亦有类似的认识。陆游也曾说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出现了愿不愿、会不会、善不善拐弯的多种情形,由此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我想如果把拐弯用英文大写的字母来表示,可分出若干种类型。

    ③一是把拐弯用字母“V”来表示。不仅形象上非常传神,而且真正表达了拐弯的意义: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拐弯,而是一种迂回型的拐弯,是形退实进。左边的一半,代表向下;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从左边的趋势来说,本应向下,但到底部终止了,又改为向上。这是一种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许多人和事都是这样由挫折走向成功的。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文革”时被勒令守楼听电话。这对别人来说可能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可季老却在困境中发现了有利因素,利用三年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这一宏篇巨著,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

    ④二是把拐弯用字母“N”来表示。这种拐弯和“V” 有点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它表示人们按既定的道路和方向前进时,原路走不通了,必须拐穹,但这个弯不是返回原来的起点,而是扔到一个新的落脚点上,从而在新的领城获得断的发展。人在一生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控折、不幸。关键在于你是否学会了拐弯。只要你在心里据个弯,就会路随心转、超越自我,开创新天地。红极一时的影星克里斯朵夫·李维在一次马术比赛中意外坠落,成了一个高位截瘫者。他一度绝望过,也曾想就此了结生命,但在挫折面前,他最终选择了拐弯,以轮椅代步,当起了导演。他导演的影片还获得了金球奖。他还坚持用牙咬着笔,写出了他人生的第一部书《依然是我》,后来这部书还成为畅销书。

    ⑤三是把拐弯用字母“W”来表示。这说明人生前进的道路上弯很多,并不是拐一两次弯就能到达人生终点的,而是要经过多次拐弯的锻炼,经历多次挫折的磨练,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一些伟人、名人成长的轨迹,就雄辩地证明了他们正是在不断拐弯中前进,从而获得成功的。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推行“三民主义”,虽多次失败,但失志不渝,终于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两院院士王选一生经历了八次选择,也就是八次拐弯,终于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被誉为“当代毕昇”。

    ⑥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总结,也是转换思路的小方法,更是指引人生方向的大智慧!

    (选自《读者文摘》,有改动)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请简要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 10. (2023八下·滁州月考)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课程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

    ⑴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⑵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⑶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能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尝试诗歌、小小说的写作。

    ⑷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摘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材料二:

    磨刀不误砍柴工。写作文先列提纲,把构思过程以直观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样在行文过程中,就能随时对照提纲,有的放矢,确保打好的腹稿不走样。所谓作文提纲,也叫写作计划。列提纲就是制订写作计划,也就是把写作思路、篇章结构等编列下来,为整个写作过程提供导引。

    作文提纲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题目,二是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三是结构安排。其中结构安排是写作提纲的主要部分,一般要列出以下信息:一是行文思路,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全文大体上分为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二是明确写作重点,何处详写、何处略写要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还要想好如何过渡:三是确定好开头、结尾的方式;四是预设好点题的时机以及点题方式。

    老舍曾经说:“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可见,写作之前列提纲是多么重要。

    (刊载于2022年2月)

    材料三:

    对于正在初一、初二的未来中考生如何提升写作阅读能力,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王宏超副教授分享了几点建议。

    首先要注重作文的基本功,提升表达能力。尽管经过了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但整体而言,初中阶段还处在写作的初级阶段,要从一些基本能力方面去锻炼写作基本功。

    其次要多看名家文章,培养语言的敏感性。初中阶段是语言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尤其是阅读和写作能力。这个阶段应该多看一些名家文章,来提升语言的敏感性和语言运用能力。

    此外,也要注重阅读和写作的互相借鉴,写作与阅读是分不开的,好的写作能力一定要有丰富的阅读做支撑;而高水平的写作能力反过来也能提升阅读的能力。在初中阶段,要适当扩大阅读的视野,增加阅读的深度,尤其要学会完整地去理解一部作品,把握一部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写作思路。

    (刊载于2022年7月11日)

    1. (1)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且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B . 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C . 作文提纲包含题目、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和结构安排三方面内容。 D . 初中生要适当扩大阅读的视野,取其精华,不用完整地去理解一部作品。
    2. (2)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项更符合材料一中画线句的说法?简述你的理由。

      A要是没有把应当写的东西经过明白而周到的思考,就不该动手写。

      ——车尔尼雪夫斯基

      B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鲁迅

    3. (3) 材料二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结合三则材料内容,中考生应如何提升写作阅读能力。
  • 11. (2023八下·云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让传统的成为时尚的

    陈楠

    ①央视牛年春晚上,时装走秀节目《山水霓裳》在宛若幻境的景致中展现中国服饰之美,引发关注的同时,也让“中国风”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民族传统与现代时尚碰撞,形成强劲的“中国风”设计潮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形象呈现在大众面前。

    ②早在17到18世纪,伴随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带有独特东方韵味的刺绣、陶瓷等中国工艺品深受西方世界欢迎,其纹样、色彩、工艺技法等对西方的绘画、建筑、工艺美术设计、服装服饰设计产生深远影响。在这之后,“风从东方来”的现象时有发生。中国的民族服装、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都曾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赢得世界目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设计教育和设计行业的发展,结合本土元素进行商业设计的探索渐渐出现。1992年深圳举办中国首届“平面设计在中国”大展,其中一些代表作品既体现出对国际现代设计潮流的融入热情,也表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③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传统文化“跨界”参与当代艺术设计、融入现代文化潮流的优秀实践大量涌现,一股新的“中国风”已成设计风尚。这股“中国风”最大特点表现为鲜明的文化自信和主动的设计意识,是在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把握之后,立足当代社会生活,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的创造创新;这股“中国风”也普遍更具市场视野,对时代脉动和受众需求更敏感,更具融合、跨界的特质,自觉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体现设计之美。

    ④对“中国风”设计来说,这是一个拥有丰富形式、深刻内涵和无穷魅力的中华文化资源宝库。文献典籍、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叙事资源浩如烟海,书法、绘画、篆刻、雕塑、音乐、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各有千秋,建筑园林、染织服装、器物用品等工艺美术数不胜数……面对如此庞大的资源库,如何取用,怎样转化,以什么样的设计方法呈现怎样的视觉语言,尤其考验设计师的眼光与功力。

    ⑤以中国元素为抓手,焕发经典元素的活力。所谓中国元素,是指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而形成的、具有典型中华文化内涵的元素,如极有辨识度的汉字、水墨、书法、青花瓷、京剧脸谱等。“中国风”设计一般以中国元素为表现形式,但这种表现不是简单堆砌与罗列,而是力求地道、考究,还要充分挖掘转化活化的可能,使其成为设计创新的活跃因子。电影《黄金时代》海报设计中,宋体字的撇捺横竖点成为人物行走的森林,意指电影的主人公们在文学文化的世界游走、抉择、冲撞,汉字的间架美感与文化气息跃然纸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设计形式来源于篆刻肖形印,篆刻艺术刚柔并济的力道、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北京开放的姿态、人物奔跑的动感,多重意蕴融于一方印中,大气庄重又充满活力。这些都是巧用中国元素、将传统韵味和现代气息相结合的优秀案例。

    ⑥一些设计尽管没有使用明确的中国元素,但因为传递出中华文化所特有的意境,依然被称作“中国风”。中国色就是这种意境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华传统艺术和工艺美术数千年来积淀了极具特色的色彩体系。和西方更注重光线作用下的“明暗”不同,中国传统色彩通常建立在原始色彩基础上。朱砂、霁色、秋香、铜绿、藕荷、青莲,这些传统颜色尤其体现自然和谐之道,饱满淋漓与含蓄蕴藉并行不悖。而今,经过现代设计理念和社会生活的“洗礼”,传统色彩在设计师手下继续绽放美感。曾经在敦煌壁画中大放光彩的颜色被用于手机产品设计,给人一种时光倒流、梦回敦煌的视觉感受。

    ⑦同时,今天的“中国风”设计不能满足于新人耳目,还要走近大众,结合并且融入当代生活,在新的语境中实现设计功用、激发文化魅力。故宫文创之所以能成为国内文创设计的“网红”,正是由于其既呈现文物之美,亦呈现文物之趣,表现文创的历史文化意义,也挖掘文创的日常实用价值,真正把设计落到了生活里。即使是甲骨文这样古老的文化符号,通过创意设计,也能激发出活化传播的诸多可能性。近年出现的甲骨文设计字库、甲骨文表情包以及大量有趣的文创产品、交互设计,充分结合现代设计语言和媒体技术,调动起年轻人对古老文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运用热情。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03月16日第20版,有删减)

    1. (1) 请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
    2. (2) 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短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②短文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3) 请依据文本并结合自身体验,谈谈“中国风”设计怎样才能充分发扬传统文化魅力。
  • 12. (2023八下·光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山海情》为啥爆火?

    ①日前,被观众称为“土味扶贫剧”的《山海情》圆满收官,赢得广泛好评。一部主旋律电视剧,为什么能爆火?

    ②近几年,涌现了不少扶贫题材电视剧。但这样一个主旋律题材影片,要让年轻观众喜欢,并不好拍,尤其是《山海情》,其实是一部命题作文,讲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海固的移民们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攻坚克难,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事迹。

    ③拍摄期间,为了真实地还原当时的场景,剧组在布景和服道化上下了不少功夫。每个人都是一副灰头土脸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上面还有不少污渍,还有人人一口西北方言,立即把观众拉入到场景之中。“这么土味!太有意思了。”这样原汁原味的本土化的呈现表达,反而给了观众不少真实感。

    ④剧中对于因为贫穷所造成的人的思想的落后,并不回避,水花的爹为了驴和水窖就“卖”了女儿,把政府发的发展产业的珍珠鸡杀来吃了还理直气壮“反正政府不会让我饿死”的等靠要思想,这样一些残酷的情节,的确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情况。后来,在扶贫干部帮扶下,村民学习新的种菌菇的技术赚到钱,大家从心底里高兴,可是菌菇卖不出去的时候,愤怒也是实实在在的。另外,剧中的马德福和水花本是两情相悦,却因为贫穷落后而被逼分开。这段爱而不得的感情线,也成为本剧的最大泪点。

    ⑤人总是多元的,这片土地上的人有自私、懒惰的一面,但也有温暖、善良的一面。《山海情》虽然体量不大,但对人物的塑造却都很饱满,并不是固化的片面化的人物,而是立体化、多面化的人,还有充满特色的语言,更是彰显了人物的鲜明个性。

    ⑥《山海情》的走红,令人意外,但仔细想想其实也并不意外。

    ⑦从这里,人们看到了真实的人,感受到真实生活的气息。精明能干的马喊水、坚韧朴素的李水花、脚踏实地的扶贫干部马得福、一心想着孩子的乡村教师白崇礼……他们是反贫困斗争中的鲜活个体,面对脱贫路上的艰难险阻,内心有矛盾、有挣扎,但始终涌动着奔向美好生活的渴望。在生活的磨砺中,他们是有血有肉的平凡英雄.

    ⑧正如《山海情》主创人员所言,关在屋子里假想,组织人马侃剧,出不了有血肉有温度、有担当有情怀的好作品。要扑下身子,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扎到老百姓人堆里,看清楚他们饭碗里的稀稠,读明白他们眉宇间的喜怒哀乐,才能创作出滚烫、鲜活的高质量剧作。和“涌泉村”的村民们一样,文艺创作也要脱贫,这个“贫”,就是生活积累与时代担当的贫乏。

    ⑨在影视创作上,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的问题不容忽视。一些穿越剧、玄幻剧胡编乱造,刻意迎合低俗趣味;一些职场剧、情感剧号称“关注现实”,却严重脱离生活,往往以“腹黑”“玛丽苏”为其精神内核;一些人把“美颜滤镜”开到最大,把影视剧当成浮夸造作的秀场,追求每一帧画面都光鲜亮丽,却全然不顾情节、人物等漏洞百出……类似现象并非个案,一些劣质作品还屡屡“霸屏”,对这种不良倾向,必须整治纠偏。

    ⑩扎根生活的沃土,回到人民大众中去,艺术之树才会常青。从《人民的名义》到《大江大河》再到《山海情》,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品的走红,释放着一个鲜明信号——文艺要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观众需要这样的艺术担当,时代呼唤更多这样的精品力作。

    (选自2021年01月27日新浪新闻有删改)

    1. (1)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海情》作为一部以扶贫为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 B . 剧中人物土味十足,灰头土脸,衣着破旧,满口方言,让观众觉得很真实。 C . 仅仅“为了驴和水窖就‘卖’了女儿”,这样的情节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D . 对一些低俗趣味、浮夸造作,还屡屡“霸屏”的劣质作品,必须整治纠偏。
    2. (2) 《山海情》爆火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 (3) 《山海情》的爆火给影视创作带来怎样的启示?请简要概括。
  • 13. (2023八下·哈尔滨月考) 阅读《豁出去了》,回答下题。

    豁出去了

    ①我豁去了!”听到这句话,我们就会联想到陷于困境,准备孤注一掷的粗汉,或是草率从事的莽夫。再想想其后的结局大抵是凶多吉少,豁出去后至少要走弯路,或者失败,更糟的可能身家性命难保。这样的联想固然不无道理,然而,果真“豁出去”只是这类人的专利吗?“豁出去”的总都没有好下场吗?不!非但不是,而且恰恰相反,“豁出去”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②就拿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来说吧,也常要豁出去点。不信吗?第一次跨上自行车,手跟心都在发抖,怎么办?豁出去了,摔个鼻青脸肿也不怕;三天得干完七天的活,怎么办?行!加班加点,不干完不回家;高考迫在眉睫了,怎么办?拼搏,让游戏、电视机和足球统统见鬼去。事实证明,学习上的尖子,工作岗位上的标兵,都是在紧要关头舍弃重重顾虑,能豁得出去的人。至于那些走在街上怕天塌下来,要拎西瓜却舍不得丢掉芝麻的人,事情放在他们手上,是保准不会令人满意的。

    ③普通人普通的事尚且如此,要办大事情,或者成就一番事业,更要敢于抛弃无端的顾虑,豁出去干。A.当年楚霸王项羽渡河作战,破釜沉舟,只带三天干粮,简直就不留半步退路,因此全军上下拼死打仗,不是没有道理的。可以想象,如果项羽一个劲地担心敌强我弱,准备好退路,那历史将重写。前怕狼后怕虎,凡事多想几条后路;不敢拼其全力,以至走一步,停两步,退三步,后果当然不如人意。

    ④当然,要豁出去,尤其在关系重大的事上豁出去干,一定得有清醒的头脑,明智的判断,正确的策略,否则要败下阵来的。比如,B.同样面临严峻的革命形势,王明在“左倾冒险主义"指导下的“反围剿"和毛泽东领导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都可谓豁出去拼了,然而前者使红军损失惨重,后者却在千钧一发之际挽救了革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豁出去”不但是大胆的行动,也是小心细致的行动。

    ⑤如今,共和国也已经度过了她的70多岁生日,这是人尽其才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能豁出去拼到底的人才,惟有如此,社会才能在创新中不停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青年一代,更需要有“豁出去”的才智和勇气,惟有如此,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

    1. (1) 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 (2) 文章第①段中加点词“这样的联想”具体指的是什么?
    3. (3) 指出文中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一条横线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A.B

    4. (4) 文章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证论点的?
  • 14. (2023八下·阿瓦提月考) 阅读文章,完成各小题。

    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 (1)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作者所体会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2.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一个事实论据,并联系上下文说明它的作用。
    3. (3) 找出文中提倡格物致知精神的原因。
    4. (4) 选文对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实验精神很有启发,写出你感触最深的内容。
  • 15. (2023八下·杭州月考) 非文学作品阅读 

     ____ 

     1918年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疾病。它席卷了整个地球,使一半人患病,并杀死了数以百万计的人——估计高达四千万——这只是在几个月中的事。这种致命的杀手就是由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而很多以往可怕的病——天花、小儿麻痹症——和普通的伤风感冒一样是病毒感染。 

     病毒不同于其它所有生物,它不是由细胞构成的。一个细胞要进行生命活动: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但这一切病毒都没有。当它呆在细胞外时,它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它进入细胞后,灾难就来了。一旦病毒依附上细胞,它有几种方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在细胞膜上开一个小洞让它进去,病毒能将它们的脂肪包膜(如果有的话)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当病毒进入细胞,它就开始恢复成它自己了。要理解它都干了些什么,我们必须更进一步了解它的核酸中心。 

     核酸存在于每个活的细胞和病毒中。它们有两种基本种类——DNA和RNA。DNA构成基因组合。这意味着一个特定的DNA里储藏了构造和维持一种特定生物体的信息。通过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DNA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不同的D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而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它将信息从DNA(在所有细胞的细胞核中)传递到合成蛋白质的地方(在细胞核外)。DNA像模板一样造出正确的RNA。RNA又同样制造出正确的蛋白质。 

     病毒要么有DNA,要么有RNA,但不会两样都有。在病毒中,RNA不是信息的传递者而是基因物质。 

     病毒进入并强迫细胞制造出更多的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类似。这种与正常分子成分惊人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它来自病毒对细胞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大部分的病毒感染完全没有危害,只有那些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才会引起巨大的危害和痛苦。【甲】急性感染病毒会猛烈地侵害身体的一个或多个组织。病毒在快速复制自己的同时,免疫系统也会有反应,如果顺利病毒会被消灭,病也会痊愈,否则将会有严重的症状发生并可能导致死亡。【乙】潜伏期长的病毒,则很难对付。它会在长达几个月或几年、几十年的潜伏后,引发各种严重的疾病。【丙】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病毒就在这里。它已经跟我们一起生活了几十亿年,并感到很合适,于是赖着不走了。当然,我们还应该提一下,病毒有修复四千种人类混乱基因的特殊能力。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的细胞,这是修复这些细胞最好的方法。这种基因疗法还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DNA。  

    1.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历史上所有出现过的可怕疾病,如天花、小儿麻痹症、普通的伤风感冒等,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B . 病毒呆在细胞外时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不会进食、生长,只有环境改变它才作出反应。 C . 病毒有多种穿过细胞膜的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病毒都可以利用脂肪包膜与细胞膜融合的方式进入细胞。 D . 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而病毒的RNA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也是基因物质。
    2. (2) 下面这段文字,更适合放在【甲】【乙】【丙】中的哪处?请简述理由。 

       比如,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迅速与肺细胞上的膜蛋白结合后进入肺泡细胞内,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在肺细胞内产生大量的黏液,引发肺部炎症反应。严重时大多数肺泡都被阻塞,使得人体非常缺氧,无法呼吸,甚至出现呼吸衰竭。 

    3. (3) 阅读上文后,小语与小文有一番对话。请根据语境,结合选文内容,补全对话。  

       小语:文章开篇讲的一百年前的流感,太可怕了!网上还说当时美国的旧金山还曾通过了一项法律——人们在公共场所必须戴防毒面具,违者以不履行义务罪逮捕。 

       小文:戴防毒面具?你确定这不是谣言?我们遇到的“新冠病毒”相关消息就有很多是谣言。比如,只要多次喝少量60度以上的开水就能杀死体内的新冠病毒。 

       小语:是的。今天读了上文,我更确定喝开水就能杀死新冠病毒是谣言,因为。 

       小文:我想把文章推荐给同学,但它还没有题目。我想了三个题目,“可怕的病毒”“病毒的前世今生”“吃完饭赖着不走的客人”,你觉得哪个最好? 

       小语:我会选“”,因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