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衡中清大教育集团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

更新时间:2018-06-29 浏览次数:91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2017年5月,春秋末年兵家孙子的祭祀大典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来自海内外的300多名孙子后裔按照中华传统礼仪和古代圣人祭拜的最高规格,施礼祭拜。这种祭祖活动主要反映出中国( )
    A . 公民素养的开放性 B . 家国利益的冲突性 C . 宗法传统的延续性 D . 儒家文化的保守性
  • 2.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它使“由众多血缘部族邦国形成的联盟制转变为由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向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地域国家迈进了一大步”。“它”是指( )
    A . 分封制 B . 宗法制 C . 郡县制 D . 中央集权制
  • 3. (2021高三上·五华月考)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 .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 .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 4.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幽州”是古代地名,在某一时期幽州负责管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据此判断“某一时期”是( )
    A . 秦代 B . 汉代 C . 宋代 D . 唐代
  • 5. (2021高二上·喀什期中)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
    A . 通判 B . 御史大夫 C . 太尉 D . 监察御史
  • 6. (2020高三上·应县开学考) 在中国古代,常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的做法,体现的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个人立法与决策,后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并开始有所改观的是( )
    A . 汉初的内外朝制度 B . 隋唐三省体制 C . 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 . 明朝内阁制度
  • 7. (2019高一上·合肥月考)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A . 转运使 B . 兵部员外郎 C . 知府 D . 枢密副使
  • 8.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后汉书·党锢尹勋传》记载:“家世衣冠,伯父睦,为司徒;兄颂,为太尉;宗族多居贵位者”,这一记载反映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该现象说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
    A . 注重德才兼备 B . 选拔效率不高 C . 受到世家影响大 D . 重视考试的作用
  • 9. (2018高一上·东莞月考) 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

    A .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 . 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 C . 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 D . 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
  • 10.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国学大师钱穆在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时说:“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该制度( )
    A . 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分裂割据的因素 B . 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C . 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元朝重要的政治创新 D . 明确了宰相之间的职责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 11.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下列符合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
    A . 周代宗法制 B . 秦代三公九卿制 C . 唐代科举制 D . 明代废除宰相制
  • 12.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

    A . 中书省 B . 内阁 C . 军机处 D . 礼部
  • 13.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古代宰相的职权可概括为“入(宫)则参对(君主)而议政事”、“出(宫)则监察(百官)而懂(正)是非”。下列对宰相职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事无巨细,大权独揽 B . 参与决策,监督执行 C . 秉承诏令,上传下达 D . 拾遗补阙,以备顾问
  • 14. (2018高二下·贵港期中)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 .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 .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 15. (2017高三上·福建期中) 春秋时期,文武不分家。封君们平时担任民政长官,战时充任军队统帅。而战国时期军队就多由职业军官统率,名将如白起,李牧、赵奢,都专职打仗而不问政治,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职业军队取代了兵农合的民兵 B . 军事指挥学发展到专业化水平 C . 分封制的崩溃和郡县制的兴起 D . 儒家的教育忽视军事
  • 16. (2019高一上·定远月考) 《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说道:“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
    A . 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 . 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 . 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 . 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 17.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皇帝“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中国古代的这一皇帝是( )
    A . 秦始皇 B . 汉高祖 C . 唐太宗 D . 明太祖
  • 18.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元代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名官员掌管。据此推断元代行省制
    A . 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B . 彻底改变地方官的权力来源 C . 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 D . 致使相权削弱君权强化
  • 19. (2020高一上·彭山期中)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 . 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 . 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 .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D . 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 20. (2020高一上·天津期中) 明朝一位学者指出:“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大手段。”这揭示出宋朝(   )

    A . 强干弱枝实现王朝鼎盛 B . 中央能够有效控制地方 C . 彻底根除地方割据基础 D . 君主专制权力得到加强
  • 21. (2017高一上·西安期中)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

    A . 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B .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 . 分封制被彻底废除 D . 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 22. (2020高一上·虎林月考) 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
    A . 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 . 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 C .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 . 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 23.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藏文史籍《萨迦世系表》载:“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之地面积虽不足一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的住地和教法所以,故作为一省委付与八思巴。”管理这一省的中央机构是( )
    A . 中书省 B . 西藏行省 C . 巡检司 D . 宣政院
  • 24.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通典·选举》中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具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由此可知,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 )
    A . 选拔有才德者为官 B . 选拔有较多土地和其他社会财富的人为官 C . 选拔豪门望族子弟为官 D . 优先选拔官宦子弟为官
  • 25.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明代为皇帝掌管“诏狱”(由皇帝亲自断案的重大刑狱)的锦衣卫,设在洪武门的内右侧,而国家正式司法机构三法司设在较远的皇城西北。这实质上表明(  )

    A . 司法审判权力的提升 B .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 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D . 行政效率的提高
  • 26.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某制度)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家。”这一制度指的是( )
    A . 宗法制 B . 分封制 C . 皇帝制 D . 郡县制
  • 27.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某一官职:“……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该官职应当是( )
    A . 丞相 B . 太尉 C . 御史大夫 D . 廷尉
  • 28.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时下热议的“异地高考”改革,折射出的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没有世袭等级,没有财富和权力,不主张任人唯亲,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这一制度指的是( )

    A . 世袭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 29.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网络反腐”已成为当下搜索热词。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确立官员监察制度。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 )
    A . 御史大夫 B . 刺史 C . 门下省 D . 都察院
  • 30.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清朝的密折制度规定,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一制度的推行( )
    A . 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 B . 确保了官员皇递奏折的权利 C . 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 D . 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
  • 31.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有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与此背离的是( )
    A . 汉中外朝制 B . 唐三省六部制 C . 宋二府三司制 D . 元一省制
  • 32. (2018高二下·乐山期中)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 . 地方无选官权 B .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 . 察举制的弊端 D .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 33.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礼记•曲理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几种称呼间不能相互僭越。这种规定主要反映了( )

    A . 王位世袭制下君王地位尊贵 B . 以礼乐制度来彰显等级尊卑 C . 宗法制分封制得到持久延续 D . 封建君主专制凸显高低贵贱
  • 34.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 . 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 . 皇位继承“立嫡以长” C . 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 . 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 35. (2018高二下·温宿期末)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 . 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 . 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 . 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 . 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 36.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明代皇室有规定,大凡公主的婚配,多选择民间英俊善良的男子,不许文武大臣的子弟娶公主为妻。这主要是为了(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保护科举制度 C . 打击贵族势力 D . 强化专制皇权
  • 37. 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

    A . 秦朝的三公九卿  B . 汉朝的“中朝” C . 隋唐的三省六部  D . 宋朝的枢密院
  • 38. (2022高三上·工农开学考) 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 )
    A . 官僚体系的成熟 B . 科举制度的完善 C . 君主专制的加强 D . 行政效率的提高
  • 39.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以“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
    A .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 .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 .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 40.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 皇权至高无上 B .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 . 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D . 书同文,人同伦
  • 41.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清代史学家赵翼认为秦汉间是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的影响是(    )

    A .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 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 . 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 . 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 42. (2017高一上·黔西南月考) 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 )

    A .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 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C .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 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 43.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同是康熙帝的左膀右臂的重臣明珠、索额图曾被称为“明相”、“索相”,其实际职务应为(    )

    A . 丞相 B . 宰相 C . 内阁大学士 D . 军机大臣
  • 44.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唐初,不仅将宰相的职权分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共掌,而且还设立了政事堂,形成一套三省长官共议政事的制度。由此可见,政事堂的建立( )
    A . 避免了决策失误 B .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 平衡了中央权力 D . 提高了行政效率
  • 45. (2017高一上·杭锦后旗期中) 历史上时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A . 秦朝郡县制 B . 西汉郡国并行制 C . 元朝行省制 D . 清朝军机处
  • 46. (2017高一上·醴陵月考) “(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作者意在表达(    )

    A . 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 B . 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 C . 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 D . 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
  • 47.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杨宁一曾说“总体看,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 )
    A . 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 . 形成了诸侯国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格局 C . 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 D . 统治具有松散性
  • 48. (2020高一上·临汾期中) 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这反映出科举制(    )

    A . 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 B . 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 C . 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 D . 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
  • 49. (2019高三下·漳浦模拟) 公元前651年,齐国召集葵丘之会,确定诸侯国间不得筑堤防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这反映了当时齐国( )
    A . 试图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 . 积极推行孟子仁政思想 C . 努力获得诸侯国的支持 D . 取代周王室的共主地位
  • 50. (2019高三下·肇庆模拟) 有学者认为,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僚的选拔还不足以反映皇权的绝对权威,也不够严密。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魏晋之前的朝代并未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 B . 自下而上的推荐选官削弱了中央的用人权 C . 中央掌控官员选拔开始于明清的八股取士 D . 隋唐科举制之前没有形成系统的选官制度
二、材料分析题
  • 51.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材料三:(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

    材料四: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1. (1) 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并概括选官标准和选官方式的演变。

    2. (2) 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3. (3) 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