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美国驻台湾军队人数 | 美国驻台湾军队最高军官衔级 |
1972年 | 9800 | 中将 |
1974~1975年 | 4500 | 少将 |
1976年 | 2200 | 准将 |
1977年 | 1400 | 上校 |
时间 | 事件 |
1955年4月7日 | 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解除两国间战争状态 |
1956年1月30日 | 周恩来总理申明,中国“欢迎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关系正常化” |
1972年10月11日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 |
评价 | 学者 |
照搬西方经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失败了,因此全球层面对中国智慧的需求正在不断上升 | 美国教授级讲师、中国问题专家赛斯·卡普兰 |
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并逐渐在地区及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一个不断发展强大的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 巴基斯坦学者哈桑·贾韦德 |
过去,非洲人前往欧美寻找发展机遇;现在,越来越多的非洲人前往中国从事贸易,学习发展经验 | 塞内加尔中国问题专家阿达玛·盖伊 |
汉语在巴西乃至整个拉美已成为越来越有前途的语种 | 巴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王俊晓 |
2017,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在30%左右,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重要引擎 | 中国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盛来运 |
①对当时美国亚太霸权政策有一定约束
②这是中美建交后取得第一个重大成果
③包含着反对苏联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
④直接促进台湾海峡两岸实现军事停火
下图是美国军费开支曲线图,根据该图获取的历史信息不正确的是( )
年份 |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 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 |
1972 | 60 | 32 |
1975 | 304 | 156 |
1980 | 3755 | 1059 |
1985 | 3855 | 3840 |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摘编自谢益罡《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歧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解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来的油耗往来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材料: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到中国,九一八事变后曾访问东北、上海,并发表报告通讯集《远东战线》。在上海,他见到了宋庆龄和鲁迅,这引发了他对记录中国人民苦难与向往的中国新文艺的兴趣。1936年,来到陕北的中国共产党委托宋庆龄推荐名外国医生和一名外国记者到根据地来,以便将紅色政权与釭色根裾地最真实的故事讲外界。双方的“一拍即合”使得斯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6月,斯诺来到保安(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后,受到了中共高层的热情接待,随后,斯诺开展了将近四个月的采访活动。10月,斯诺返回北平,并开始为外蝶和国内的外文报纸撰写有关他在红色报据地所见所闻的报道。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所有的报道写作。随后,他的《红星照耀中国》英文版于1937年10月由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1938年1月1日,《红星照耀中国》在美国出版,同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紅军的真正形象。由此,拉开了美国众多新闻记者赴身“红区”的序幕。
——摘编自曹培鑫《书写“红色圣地”:世界新闻史上的“中国时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一个史实,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材料:1975年1月,中日就签订和平友好条约举行谈判。中方以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为基础提出包括反对霸权等内容的条约方案。日方对此提出异议。……在中国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复出,着手推动中国的对外政策朝着既服务于消除现实威胁,反对霸权主义的战略,又有利于实现现代化和维护稳定的国际环境这一大目标进行重大调整。在日本,福田赳夫组阁,在政界和财界都对缔结和平友好条约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对恢复谈判表示出积极姿态。当时,美国卡特政府规劝日本在中日缔约问题上积极行动。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北京正式签署。条约中的“反霸条款”最后表述为:“缔约双方表明,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或其他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并反对任何其他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摘编自陶永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始末》
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他把自己看做反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他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他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他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
时间 |
中美关系 |
20世纪初 |
美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
抗日战争时期 |
中国与美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 |
解放战争时期 |
美国推行反攻战略,支持蒋介石集团打内战,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条约》 |
20世纪50,60年代 |
中美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
1972年 |
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了《上海公报》 |
1979年 |
中美正式建交 |
20世纪80年代 |
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活跃,然而,中美关系在这一时期并非风平浪静,双方在台湾、贸易、知识产权和其它一些问题上斗争不断。 |
20世纪90年代 |
在90年代的初期、中期和末期,中美关系又经历了三次大落大起,但依然在跌宕起伏中稳步向前。 |
——摘编自陶文钊著《中美关系史》等
材料展示了20世纪中美关系发展历程,蕴含了发展外交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