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溶于水,得到无色透明溶液
②向①的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溶液变浑浊,有刺激性气体逸出.离心分离.
③取②的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溶液有沉淀生成.
该样品中确定存在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A | 取硫酸催化淀粉水解的反应液,滴入少量新制 悬浊液并加热 | 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 葡萄糖具有还原性 |
B | 溶液与 溶液混合 | 有白色絮状沉淀生成 | 二者水解相互促进生成氢氧化铝沉淀 |
C | 将充满 和 混合气体的密闭玻璃球浸泡在热水中 | 红棕色变深 | 反应 的 |
D | 向 饱和溶液中滴入足量浓氨水,并加热至刚好沸腾 | 得到红褐色透明液体 | 得到 胶体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 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有 和 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同时各加入 的草酸溶液,观察紫色褪去的快慢 |
B | 探究蔗糖水解产物的还原性 | 在蔗糖中加入稀硫酸,水浴加热,再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观察是否产生红色沉淀 |
C | 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向 和 混合溶液中加入4滴饱和 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
D | 检验溶液中的 | 向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观察是否产生白色沉淀 |
配料 | 含碘量(以I 计) | 食用方法 |
精制盐、碘酸钾、亚铁氰化钾(抗结剂) | (35+15)mg/kg | 待食品熟后加入碘盐 |
①加入FeCl2溶液,振荡,溶液由无色变蓝色。
②加入KI溶液,振荡,溶液由无色变蓝色。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目的 | 方案设计 | 现象和结论 | |
A | 验证分子中的碳碳双键 | 取样与适量溴水混合,充分反应,观察现象 | 溴水褪色,说明样品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 |
B | 检验淀粉水解是否完全 | 将适量样品与稀硫酸反应,加入足量溶液后加入碘水,观察现象 | 无明显现象,说明淀粉水解完全 |
C | 检验牙膏中的摩擦剂成分 | 取少量牙膏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滤渣中滴加足量盐酸 | 若滤渣溶解并产生无色气泡,则摩擦剂可能为 |
D | 检验某固体是否为铵盐 | 取样品于试管中,滴加少量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 | 若试纸不变蓝色,则固体不是铵盐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探究化学反应的 限度 | 取5mL0.1mol/LKI溶液,滴加0.1mol/LFeCl3溶液5~6滴,充分反应,可根据溶液中既含I2又含I-的实验事实判断该反应是可逆反应 |
B | 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 用两支试管各取5mL0.1mol/L的KMnO4溶液,分别加入2mL0.1mol/L和0.2mol/L的草酸溶液,记录溶液褪色所需的时间 |
C | 证明溴乙烷的消去反应有乙烯生成 | 将NaOH的乙醇溶液加入溴乙烷中加热,将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
D | 验证醋酸钠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 取CH3COONa溶液于试管中并加入几滴酚酞试剂,再加入醋酸铵固体其水溶液呈中性,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
选项 |
实验方案、现象 |
结论 |
A |
用玻璃棒蘸取某样 品进行焰色反应,观察到黄色火焰 |
该样品中一定含钠元素 |
B |
将石蜡油(液态石蜡)分解的产物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溶液逐渐褪色 |
分解产物中一定含有乙烯 |
C |
向酸性KMnO4溶液中先通入少量SO2 , 充分反应后,再滴入几滴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 |
SO2被氧化为SO42- |
D |
向FeCl3 溶液中加入过最的KI溶液,充分反应后,再滴入几滴KSCN溶液,溶液颜色变红 |
KI与FeCl3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
①将少量粉末加入水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向①的悬浊液中加入过量稀硝酸,白色沉淀消失,并有气泡产生
③取少量②的溶液,滴入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依据实验现象,下列关于白色粉末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取一定量的样品,加足量水充分溶解,过滤得到白色滤渣和无色溶液
②取白色滤渣,加入稀盐酸,滤渣全部溶解,同时有气体产生
③取①中无色溶液,通入适量 , 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该固体样品的成分可能是( )
待检验物质 | 所用试剂 | |
A | 海水中的碘元素 | 淀粉溶液 |
B | 溶液中的NO | Cu和浓硫酸 |
C | SO2气体 | 澄清石灰水 |
D | 溶液中的NH | NaOH溶液,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A | 适量二氧化碳通入氯化钡溶液中 | 产生白色沉淀 | 碳酸的酸性比盐酸弱 |
B | 二氧化硫通入溴水中 | 溶液褪色 | 二氧化硫有漂白性 |
C | 取少量某无色溶液,先滴加氯水,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 溶液分层,下层呈橙红色 | 原无色溶液中一定有溴离子 |
D | 淀粉和稀硫酸混合共热后,再加少量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 产生红色沉淀 | 淀粉水解可生成葡萄糖 |
目的 | 操作 | |
A | 降低液溴的贮存与使用风险 | 稀H2SO4酸化n(KBrO3):n(KBr)=1:5的混合液替代溴水 |
B | 除去Fe(OH)3胶体中的Fe3+、Cl- | 用滤纸将待提纯的Fe(OH)3胶体包好,放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更换蒸馏水,重复几次 |
C | 除去NO中的NO2 | 先后通过盛有蒸馏水、浓硫酸的洗气瓶 |
D | 验证浓H2SO4具有脱水性 | 将胆矾晶体悬挂于盛有浓H2SO4的密闭试管中,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 |
步骤 | 现象 |
将一小块金属钠在燃烧匙中点燃,迅速伸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充分反应,放置冷却 | 产生大量白烟,集气瓶底部有黑色固体产生,瓶壁上有白色物质产生 |
在集气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过滤 | 滤纸上留下黑色固体,滤液为无色溶液 |
①为检验集气瓶瓶壁上白色物质的成分,取适量滤液于2支试管中,向一支试管中滴加1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向第二支试管中滴加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据此推断,白色物质的主要成分是(填标号)。
A.Na2O B.Na2O2 C.NaOH D.Na2CO3
②为检验黑色固体的成分,将其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据此推断黑色固体是。
③本实验中金属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序号 |
操作及现象 |
实验1 |
取放置一段时间后依然无色的0.1mol/LKI溶液,加入淀粉溶液,溶液不变蓝;向溶液中继续加入2滴6mol/L的稀硫酸,溶液立即变蓝 |
实验2 |
取新制的0.1mol/LKI溶液,加入淀粉溶液,溶液不变蓝;向溶液中继续加入2滴6mol/L的稀硫酸,溶液10s后微弱变蓝 |
实验3:取新制0.1mol/LKI溶液在空气中放置,测得pH如下:
时间 |
5分钟 |
1天 |
3天 |
10天 |
pH |
7.2 |
7.4 |
7.8 |
8.7 |
资料:
ⅰ.pH<11.7时,I-能被O2氧化为I。
ⅱ.一定碱性条件下,I2容易发生歧化,产物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
①用化学用语,解释0.1mol/LKI溶液放置初期pH升高的原因:。
②对比实验1和实验2,结合化学用语和必要的文字,分析实验1中加稀硫酸后“溶液立即变蓝”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序号 |
操作 |
现象 |
实验4 |
重复实验2操作后,继续向溶液中加入 。 |
溶液立即变蓝 |
实验5:用20mL 4种不同浓度的KOH溶液与2mL淀粉溶液进行混合,测量混合液的pH后,向其中加入2滴饱和碘水,观察现象。记录如下:
实验组 |
A |
B |
C |
D |
pH |
11.4 |
10.6 |
9.5 |
8.4 |
现象 |
无颜色变化 |
产生蓝色后瞬间消失 |
产生蓝色,30s后蓝色消失 |
从实验5可以看出pH越大,歧化反应速率越(填“快”或“慢”)。
解释pH=8.4时,“产生蓝色,30s后蓝色消失”的原因:。
仪器B的名称是;实验操作如下:打开kl、k2 , 加入适量稀硫酸,关闭kl , 使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其目的是。
向纯净FeCO3固体中加入足量乳酸溶液,在75℃下搅拌使之充分反应,经过滤,在的条件下,经低温蒸发等操作后,获得乳酸亚铁晶体。
①甲同学通过KMnO4滴定法测定样品中Fe2+的含量计算样品纯度。在操作均正确的前提下,所得纯度总是大于l00%,其原因可能是 。
②乙同学经查阅资料后改用碘量法测定铁元素的含量计算样品纯度。称取3.000g样品,灼烧完全灰化,加足量盐酸溶解,取所有可溶物配成l00mL溶液。吸取25.00 rnL该溶液加入过量KI溶液充分反应,然后加入几滴淀粉溶液,用0. 100 mol·L-1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已知:I2+2S2O32-=S4O62-+2I-),当溶液,即为滴定终点;平行滴定3次,硫代硫酸钠溶液的平均用量为24. 80 mL,则样品纯度为%(保留1位小数)。
①③⑤.
①给出配制标准溶液并进行滴定的操作排序:( )→( )→( )→( )→量取待测液、标准液→加指示剂→滴定
a.称取所需质量的六水氯化铁晶体 b.加适量水溶解
c.将晶体在气流中加热脱水 d.溶于浓盐酸
e.加水稀释 f.定容至标准浓度
②滴定时选择的指示剂是。
A. B. C.甲基橙
③实验测得的纯度偏低,则产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