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
记载 |
《峄山刻石》 |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上荐高庙,孝道显明。 |
《泰山刻石》 |
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 |
《琅琊刻石》 |
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 |
《碣石刻石》 |
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
据表可知,秦始皇东巡( )
秦灭六国原因 | 《之罘刻石》: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 皇帝哀觽,遂发讨师,奋扬武德。 |
秦王朝的统治 | 《碣石刻石》: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
秦始皇的形象 | 《东观刻石》: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 |
据此可知,秦始皇意在( )
时间 | 会盟国 | 会盟地点 | 时间 | 会盟国 | 会盟地点 |
前310 | 秦—魏 | 临晋(今陕西大荔东) | 前283 | 秦—楚 | 鄢(今河南漯河西) |
前308 | 秦—韩 | 临晋外 | 前282 | 韩—秦 | 两周间(今河南洛阳) |
前304 | 秦—楚 | 黄棘(今河南南阳南) | 前279 | 赵—秦 | 渑池(今河南渑池西) |
前285 | 秦—赵 | 中阳(今山西中阳) | 北前278 | 秦—楚 | 襄陵(今河南睢县) |
据此可知,当时( )
材料一 在借鉴夏商以方国、部落为主的统治体制弊端的基础上,西周采取大量分封同姓为地方诸侯,将分封制和宗法制牢固结合在一起。无论同姓子弟还是异姓诸侯,接受了周天子的封赐后就成了“小宗”,而周天子则是“大宗”。用这种称谓意味着受封诸侯都被纳入了周王室的宗法网之中。宗族内部长幼、嫡庶和尊卑之别的“礼”成为了周的政治规范。
——摘编自李龙、李策《中国古代分封制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比较研究》
材料二 在春秋初期,楚、秦、晋等国已开始在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其长官可以世袭。战国时郡分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制。秦统一六国后,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全面推行郡县制,此时的郡县长官均不能世袭。秦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一郡管辖若干县。郡的行政长官为郡守,下置郡尉,辅佐郡守并掌管全郡的军事;又置监察史,掌管监察,为中央在地方上的耳目。县分大小,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县设县长,掌管全县事务,受郡守节制。
——摘编自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材料一:商鞅变法历时十余年,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商鞅强调以法治国,将奖惩机制贯彻到法令的各个方面,为了使秦国迅速强大,商鞅将举国之力集中到农业和军事上,实行强有力的农战结合的战略。
——摘自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材料二:(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秦统一全国为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我们不能简单指称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专制政体。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需要借助君主制度作为自己的历史形态,君主制度也有极化为专制的情形,但总体来说,不能把中国封建社会的政体简单地称为君主专制制度,也不能将中央集权等同于封建专制。自然,中国封建社会皇帝作为地主阶级总代表进行统治,对劳动者是不民主的,但在统治阶级内部不一定是“专制”的。
——周群《中央集权不等于专制》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对此(任意一点或整体)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