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练:21 中西方国家官员的选拔与...

更新时间:2023-03-31 浏览次数:262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3·光明模拟) 明代参加武科考试属于卫所子弟的特权。清朝将武科举向府州县民众开放,“各行省山泽猛士,又罗之以科举,所以储采干城之选,至周且当”,文举不中也可以改选武举。由此可见,清代的武科考试(   )
    A .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 . 提升了将士的文化水平 C . 服务于军事改革迫切需要 D . 铲除了权贵政治的基础
  • 2. (2023·大理模拟) 宋代文官选任中,由中书门下负责选任的职位称为“堂阙”,由吏部负责选任的职位称为“部阙”。下表是北宋元祐与南宋绍兴初期的知州、通判堂阙、部阙数额对比统计,大致如下:

    知州、通判堂阙、部阙数额对比

    年代

    知州

    通判

    堂除阙

    部注阙

    堂除阙

    部注阙

    元祐二年八月

    104

    (113)98

    绍兴二年闰四月

    89

    27

    62

    23

    绍兴五年闰二月

    98

    27

    (48)23

    绍兴七年正月

    109

    61

    80

    61

    (按:括号内的数字,是该次分阙之前部注阙数。)

    这表明,宋代(   )

    A . 文官决策的科学性提高 B . 文官行政效率大大提升 C . 文官选任权力发生异变 D . 地方行政权力遭到削弱
  • 3. (2022·浙江模拟)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任用和晋升的权力被世家大族所垄断,隋唐以后科举考试的开放性吸引了大批寒士进入国家政权,形成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现象。据此可知,隋唐科举制度(    )
    A . 激发了百姓的责任感 B .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 . 简化了官员选拔程序 D .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 4. (2022·浙江模拟) 下列关于宋朝科举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开始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制的地位 B . 朝廷采用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C .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D . 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 5. (2022·海南模拟) 东汉时期盛行乡阊评议,本地世家大族的评议可以在荐举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曹魏时期曹丕为重整官僚体系,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中正官,而根据规定,中正官一般是由现任的朝廷高官负责担任。选官制度的这种变化(   )
    A .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B . 体现了公正公平性 C . 抑制了门阀政治的兴起 D .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6. (2024高一上·船山期中) 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
    A . 加强了君主集权 B . 促进了阶级流动 C . 消除了门第观念 D . 激化了政治矛盾
  • 7. (2022·江苏模拟)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本质上是对九品中正制的叛逆,是寒门庶族和豪门士族争夺权力的必然结果;科举制的实施解决了九品中正制下豪门士族垄断权力的问题。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制(   )
    A . 没有改变九品中正制的形式 B . 导致寒门庶族对权力的垄断 C . 有利于消除统治集团的矛盾 D .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 8. (2022高三上·工农开学考) 唐以后,世族门阀的力量逐渐蜕化,中国社会自此完成了从世族形态到士绅形态的转型。所谓“富贵不过三代”,确实是唐宋之后的景象,是对平民社会的一种另类描述。由此可知(   )
    A . 科举制推动世族门阀衰落 B . 唐宋之后平民占社会主导地位 C . 科举制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D . 世族门阀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 9. (2022高三上·赣州月考) 唐代科举考试前士子往往向显贵名流投呈作品,称为“行卷”,甚至三番五次投呈作品,称为“温卷”,官员也可以向主考官推荐人才,称为“公荐”。这反映了唐朝科举制( )
    A . 不够成熟完善的时代特征 B . 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 C . 深受魏晋九品中正制影响 D . 致力于考试程序的公平正义
  • 10. (2024高三上·湖北模拟) 西汉以来州举秀才、郡察孝廉,照例为本州郡人,无须标明其地。这种情况在东汉后期开始出现例外,而且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异地(户籍不在本州郡)察举、异地求举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门阀士族垄断政治权力 B . 监察体制强化回避本籍 C . 人口出现大规模的流动 D .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弱化
  • 11. (2022·潮州二模) 下表说明汉代选官制度(   )

    时间

    概况

    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

    举贤良能直言极谏,对策者百人,唯(晁)错为高第。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下诏举士,规定非治儒术者不取,董仲舒取为上第。

    东汉光武帝(25—57年在位)

    对选拔与提拔的对象,施行“授试以职”,即进行文字方面的测试,内容有策、经、笺奏(章奏文体)等。

    A . 确立完善的分科考试方法 B . 扩大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C . 突出自上而下的选拔方式 D . 重视官员文化素养的考查
  • 12. (2022·浙江模拟) 《汉旧仪》载汉惠帝时“承相初置吏员十五人,皆六百石,分为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但“不常置”。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刺史制度在汉惠帝时期正式确立
    ②刺史隶属于丞相,负责监察地方

    ③丞相职能范围扩大架空御史大夫
    ④刺史在当时仍属临时差遣的官员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3. (2022·吉林模拟) 《后汉书·党锢尹勋传》记载:“家世衣冠,伯父睦,为司徒;兄颂,为太尉;宗族多居贵位者”,这一记载反映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该现象说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
    A . 注重德才兼备 B . 选拔效率不高 C . 受到世家影响大 D . 重视考试作用
  • 14. (2022·赣州二模) 家学是指儒学在家族内相传之学。家学“三世传业”在西汉是很平常的事,但在东汉却会引起人们的赞赏。对这一变化,比较合理的解释是(    )
    A . 儒学正统地位已动摇 B . 选官制度出现了异化 C . 士族地主把持了政权 D . 中央集权受到了削弱
  • 15. 南北朝时期,士庶不婚的现象得到了政权的肯定和支持,甚至平民中的良贱通婚也被禁止。而到了唐代,士庶不婚现象被打破,婚姻中重财的风气逐渐加重,并蔓延到社会下层,“聘财”与“嫁妆”在婚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科举制的发展,社会上才子佳人的观念兴起,文人才子成为理想的择偶对象。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    )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社会的平民化趋势 C . 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 D . 等级制度被打破
  • 16. (2023高二上·钦南月考) 从察举制实行之初到东汉末年,选官大致是以举荐为主的阶段;往后直至隋末,是举荐与考试相结合的阶段;到了宋代,则以自由投考为主。据此可知(    )
    A . 察举制不利于选拔人才 B . 考试程序日益严密 C . 科举制提升了选官标准 D . 选官方式趋向客观
  • 17. (2022·浙江模拟) 史书对某一制度记载道:“四科取士,一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明达法令……四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制度(    )
    A . 为选拔世族子弟而设立 B . 考选的方式和内容比较封闭 C . 促使社会阶层流动加速 D . 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 18. (2023高二上·钦南月考) 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垄断的局面,要求参政。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两宋科举考试“取士不问家事”,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明朝时,科举考试分南北卷,南北方录取有一定比例规定。这些现象可以看出(   )

    ①南北朝时科举制度已经出现
    ②宋朝选官制度最为规范科学

    ③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
    ④选官制度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9. (2022·绍兴模拟) 有学者这样评价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至中正之法行,则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其咎。”该学者评价的这一选官制度(   )

    ①由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
    ②选才过程体现出开放和公平的特征

    ③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主要依据
    ④较好地促进了社会阶层的自由流动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0. (2021高二上·广丰开学考)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对考生籍贯有着严格的限制,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的行为,被称做“冒籍”。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南北分榜”,“冒籍”现象频繁出现,浙江、江西、广东、湖广等地的考生往往到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冒籍跨考”,政府屡禁不止。这一现象客观上反映出,明清时期(   )
    A . 限制考生户籍违背公平原则 B . 科举制已失去选拔人才功能 C . 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D . 地区间发展存在一定不平衡
  • 21. (2022·蚌埠三模) 唐后期,在“请托”(即通过关系谋求录取)之风盛行的背景下,每榜进士中权贵子弟都占相当大的比例。长庆元年(821)科举复试制度化。复试一般在礼部录取放榜之后,由中书门下主持,主要是“覆落”那些权贵子弟中艺业尤差者。唐代科举复试制度(   )
    A . 提升了官僚的文化素养 B . 革除了贵族政治的基础 C . 抬高了人才选拔的标准 D . 开辟了全新的选官途径
  • 22. (2024高三上·哈尔滨月考)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对考生籍贯有着严格的限制,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的行为,被称做“冒籍”。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南北分榜”,“冒籍”现象频繁出现,浙江、江西、广东湖广等地的考生往往到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冒籍跨考”,政府屡禁不止。这一现象客观上反映出,明清时期(   )
    A . 限制考生户籍违背公平原则 B . 科举制已失去选拔人才功能 C . 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D . 地区间发展存在一一定不平衡
  • 23. (2022·包钢厂一模) 东汉时期,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传统。至曹魏时,中正(品评官)由朝廷政府委任,私人品评变为官家品评。由此可见,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 . 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 B . 以门第出身为品评标准 C . 加强了地方门阀的势力 D . 起初意在加强集权政治
  • 24. (2023高三上·宾县开学考) 大雁塔既是唐代著名佛教建筑,又因为科举进士及第者将被题名于此而著称。“雁塔题名”这一现象表明(    )
    A . 唐朝政府重视佛教发展 B . 三教合流推动了科举制发展 C . 科举制助长了攀比之风 D . 科举制助推了崇文社会风尚
  • 25. (2024高二上·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月考) 1870年,英国再次颁布法令,规定文官委员会委员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的基本条件。为了避开保守势力的压力,又规定外交部和内政部例外,某些高级官职可不经考试而由内阁直接任命。这些规定(    )
    A . 反映了内阁有凌驾法律的权力 B . 保证了公共行政事业的稳定 C . 体现了文官制度仍需逐渐完善 D . 助长了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 26. (2024高二上·新平月考) 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有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甄别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北洋政府时期实行甄别的用意在于(    )
    A . 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 B . 保持行政连续性与稳定性 C . 完善公务员的任职体系 D . 为守旧官僚暗开绿色通道
  • 27. (2023·梅州一模) 唐朝建立之初,不设监察区,只是派遣监察官员,即巡察使、巡抚使等定期巡察,事毕使除。而一旦派出了监察官员,就有分区负责的必要,于是贞观元年(627年)因山川地形将全国分为十道,以“察吏人善恶,观风俗得失”。据此可知,唐初(    )
    A . 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 B . 监察区划向行政区划转化 C . 注重整顿地方行政秩序 D . 已开始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 28. (2022·四川模拟) 南宋时期,在人稠地狭的南方四路,户均田亩数从多到少排序依次是江东、江西、两浙、福建,而科举中举人数从多到少排序则依次是福建、两浙、江西和江东。这反映出当时南方(    )
    A . 经济重心与文化重心的脱节 B . “家贫子读书”的风气盛行 C . 土地制度实施存在地区差异 D . 人口多少决定科举录取状况
  • 29. (2024高二上·新平月考) 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强调公开竞争考试和择优录取的原则,把文官的任用建立在“功绩制”的基础上,禁止文官参加党派政治,不与总统共进退。该法案的颁布( )
    A . 遏制了政治腐败的现象 B .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 . 缓和了党派之间的冲突 D . 体现了行政中立的原则
  • 30. (2024高二上·电白期末) 1880年,加菲尔德当选美国总统,有人企图通过总统来为自己谋取满意官职。其中有一个叫吉特奥的律师要求任命他为驻巴黎的领事,遭拒后将加菲尔德刺杀。这反映了美国(    )
    A . 两党制度存在弊端 B . 选官制度亟需改革 C . 联邦制度面临挑战 D . 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 31. (2023高三上·重庆月考) 西方各国几乎都用立法的形式把考试的内容、方式、条件、机构等方面固定下来,形成制度。这体现的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是(   )
    A . 待遇优厚 B . 政治中立 C . 晋升唯功 D . 公开考试
  • 32. (2022高三上·肇东期末) 《美国文官法》亦称《彭德尔顿文官法》,1883年由时任美国参议员的彭德尔顿提出。该法案确立了美国文官录用和组织的三项原则,即竞争考试原则、文官地位相对稳定原则、文官政治中立不为党派利益服务原则,并规定设立一个文官事务委员会,作为全面执行文官法的中央机构。这一法案( )
    A . 标志着美国现代文官制度基本建立 B . 表明两党制已不再适用于美国 C . 标志着美国分权制衡的局面被打破 D . 表明美国的民主制度已经完备
  • 33. (2024高一下·重庆市月考) “影子内阁”也叫“在野内阁”,由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下议院中最大的反对党领袖,物色下院中有影响的本党议员,按内阁形式组建而成。各“影子大臣”负责专挑当任内阁的缺点进行攻击,与内阁成员对着干,为下次竞选做准备。“影子内阁”的存在(    )
    A . 充分保障了权力制约与平衡 B . 提高了执政内阁的行政效率 C . 有利于轮流执政时的顺利过渡 D . 表明责任内阁制出现权力异化
二、材料分析题
  • 34. (2022·广东模拟) [选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53年底英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确立考试任用制度,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这些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直到1870年格拉斯顿内阁颁布新的政令,确认了报告中的基本原则并做了较具体的规定,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选拔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官员录用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 35. (2022·浙江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卿世禄制是氏族贵族特权的残余,亦是对君主任免官吏权力的限制。由国君掌握任免权力的官僚制度,起源于春秋中后期。一大批没落的中小贵族离开其原来的宗族,凭借其个人才能,以单纯士人的身份投身于有势力的卿大夫之家,与其投靠的卿大夫家族没有血缘宗法关系,仅仅是凭着对新家主的忠心而受到新主人的豢养。战国时期,这种官僚制度由于士阶层的壮大而获得发展。此时教育制度亦正发生着根本变化,私学培养着官僚的后备人才。这个时期各国的变法,更是从立法与法制上对官僚体制作了制度上的规定,并最终宣告世卿世禄制退出舞台。

    ——摘编自沈长云等《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催生官僚制度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从封建政府的视角简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
  •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凡选有文、武,文选吏部主之,武选兵部主之,皆为三铨,尚书、侍郎分主之。……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五品以上不试,上其名中书门下。六品以下始集而试,观其书、判;已试而铨,察其身、言;已铨而注,询其便利而拟。已注而唱,不厌者得反通其辞。三唱而不厌,听冬集。厌者为甲,上于(尚书)仆射,乃上门下省。给事中读之,黄门侍郎省之,侍中审之,然后以闻。主者受旨而奉行焉,谓之“奏受”。视品及流外,则判补。皆给以符,谓之告身。

    ——《新唐书·选举志》

    1. (1) 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官员铨选制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代官员铨选制度简要评价。
  • 37. (2022·福州三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膏火”制度设立于清代雍正时期,由官府、学校向学生提供钱粮补助,实行养以助教。自雍正以后,与考课制度相配套,又相应设立“膏火”奖赏制度。洋务运动开始后,以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为代表的新式学校,在创办时,皆“月有膏火,考有奖赏,一如曩者书院例”。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和进一步招揽学生的需要,学堂“膏火”支出的数额也在不断增长,以致学堂经费不敷。这一时期,科举人口激增,一部分士子索性把入学领取“膏火”当作一种治生的途径,冒卷、枪替、送条等舞弊现象在考课中频频出现。1895年,时人就提出废除“膏火”制度的倡议,认为向学生普及西学,“不愿入者听,不必给膏火经费”。1905年,“膏火”制度陆续在各地学校中被裁撤。

    ——宗尧、邓洪波《教养分离:晚清学校“膏火”制度革废的历史考察》

    1. (1)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新式学堂实行“膏火”制度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清朝“膏火”制度的兴废。
  • 38. (2022·广东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用使朝廷德让,野无邪行。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魏氏承颠覆之运……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今除九品,则宜准古制,使朝臣共相举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厉进贤之公心,核在位之明暗,诚令典也。”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同才之人先用者,非势家之子,则必为有势者之所念也。……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

    ——《晋书》

    材料三: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 (1) 材料一中卫瓘关于选官方面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据材料一,说明这一主张有何积极作用?
    2. (2) 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3. (3) 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产生的影响。
  • 39. (2022·丰台一模) 文官制度

    材料一:1883年美国通过了《彭德尔顿法》,确立了竞争考试、职务常任和政治中立原则。英国的竞争考试比较注重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测试,而美国竞争考试增加了“实用性”的概念,不仅仅注重以学术知识为基础的学究式的或作文格式的训练,而且把考试与即将从事的工作要求联系在一起。英国文官的录用与晋升必须严格按照一步一阶的模式进行。《彭德尔顿法》则取消了进入文官行列必须仅仅以“最低等级”为起点的前提条件,美国文官任何官阶将是一个没有任何禁律的向任何人开放的文官结构。英国录用文官,倾向于出身贵族和名门等上流社会,或来自伦敦等大都市的人士。《彭德尔顿法》则特别强调文官均匀分布与职位轮换的思想,即联邦政府的文官将以人口为基础在各个州中进行分布。

    ——石庆环《论美国文官制度的三项基本原则——从1883年〈彭德尔顿法〉谈起》

    材料二:1876—1879年晚清首任驻外公使郭蒿焘曾出使英法等国。他将西方政治制度等同于中国三代之制(儒家学者将夏商周时期视为中国历史上制度最完美的时期),认为“其君民上下相与考求如此,是以所用必当其才,而无敢以私意援引,此西洋各国之所以日趋强盛也。”

    ——摘编自方莉《论郭嵩焘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考察和思考》

    1. (1) 阅读材料一,说明美国是如何借鉴与发展英国文官制度的。
    2. (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郭嵩焘观点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