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

更新时间:2023-05-05 浏览次数:32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4高三下·河北模拟) 宋代文书除手抄外,也推广“摹印颁行”“镂版宣布”。朝廷文书经递铺、邮驿机构下达到州郡,期间各个流通环节均需备案在册。地方收文后要登记编号、归档保存。这些做法(    )
    A . 表明活字印刷术成为主流 B . 导致权力分割过细的局面 C . 加强了对地方的监控节制 D . 体现了崇文抑武治国理念
  • 2. (2023·浑南模拟) 1015年,蔡齐考中状元,宋真宗问主考官是否认识蔡齐,当被告知朝中无人认识这名状元时,他如释重负地道:“人无知者,真所谓攫求寒畯也。”据此可知,宋真宗意在(   )
    A . 确保科考公平公正 B . 抑制门阀士族势力发展 C . 选拔寒门才俊为官 D . 限制特权阶层参加科举
  • 3. (2024高一上·广东开学考) 宋太宗淳化二年,市舶司开始对进口货物采取抽解制度,即按货物数量以一定比例抽取若干实物作为进口税。后由于“蕃商陈诉抽解太重”,绍兴十七年对特定商品“龙脑、沉香、丁香、白豆蔻抽解一分,余数以旧法施行”。这表明当时(   )
    A . 中外商业贸易频繁 B . 外商倚重中国市场 C . 抑商思想仍然浓厚 D . 政府驰禁海外贸易
  • 4. (2022·潍坊一模) 宋朝规定,每年十月入冬后,天下各州县须“差官检视内外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登记在册,每人一日“给米豆一升,小儿半之”,每三天发放一次,从本年十一月初一开始,至来年三月的最后一天停止。这一规定力图(    )
    A . 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B . 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C . 增强民众对国家政权的认同 D . 维护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 5. (2023·盐亭模拟) 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有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或提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此举意在(    )
    A . 继承隋唐政治传统 B . 防止官员专擅权力 C . 提高士人政治地位 D . 创新官员监察机制
  • 6. (2023高二上·深圳期中) 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据此可知,路的设立(   )
    A . 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 B .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 . 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 D . 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
  • 7. (2023·浑南模拟) 宋初,朝廷向一定级别的官员或官衙支赐专门钱物以供宴饮招待,这些钱物主要是公使钱、公使酒。王安石变法中将公使钱由原来的中央拨付改为中央和地方杂收应付。这一变化有利于(   )
    A . 整饬官场的贪腐之风 B . 减轻中央财政压力 C . 缩小地方财赋自主权 D . 强化公使钱的管理
  • 8. (2022·遂宁模拟) 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缴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这一举措意在( )
    A . 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 B . 遏制大地主大官僚势力的膨胀 C . 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适应放松人身控制的客观要求
  • 9. (2023·湖南模拟) 关于《春秋》所载滕国国君滕侯因朝见鲁桓公而改称滕子,胡安国(1074一1138)称:今桓公弑兄,臣弑君,天下之大恶……又先邻国而朝之,是反天理、肆人欲,与夷狄无异,而《春秋》之所深恶之。故降而称子,以正其罪。胡安国产生这样评价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个人道德倾向决定 B . 夷夏思想根深蒂固 C .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受动荡环境的影响
  • 10. (2023·福州二模) 下表为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统计的陕西、河北和河东三路钱帛粮草收支状况变动表。

    地区

    用兵前(万)

    用兵后(万)

    陕西路

    1978

    1551

    3390

    3363

    河北路

    2014

    1823

    2745

    2552

    河东路

    1038

    859

    1176

    1303

    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北宋(    )

    A . 与西夏的边地冲突加剧 B . 变法理财措施效果显著 C . 河北河东屯田规模扩大 D . 守内虚外政策有所松动
  • 11.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辽太宗时期在燕云十六州地区设科考试,专为汉人而设,无固定的科考时间规划;辽圣宗时期开科取士每年一次,分诗赋、经义、法律三科,不允许契丹等北方部族人参加。这些举措(   )
    A . 体现辽朝二元化政治体制 B . 促使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 C . 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 有利于增强汉人政治认同
  • 12. (2022·阜阳模拟) 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史》中指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人口六千余万,到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约有七千余万,到12世纪初,在北宋、辽、西夏等范围内,总人口达到一亿四千万。据此可知,西汉至北宋、辽、西夏时期(   )
    A . 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B . 社会医疗条件改善 C .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 . 国家统一日益巩固
  • 13. (2022·模拟) 元朝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大都依次为路、府、州、县,但边疆行省则有所不同。下图为云南行省管理层级结构示意图(部分)。该图表明元朝的行省制度( )

    A . 完善了少数民族地区郡县设置 B . 具有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特点 C . 扩大了地方行省的民政事务权 D . 运用“犬牙相入”原则以节制边疆
  • 14. (2022·广东模拟) 元代科举考试规定,“蒙古、色目人考两场,第一场为经问五条,义理精明;第二场为时务策一道。汉人、南人考三场,考试的内容第一场为明经、经疑;第二场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第三场为经史时务策一道,经史、时务内出题,不矜浮藻,惟务直述”。这些规定表明元代科举制(    )
    A . 兼顾了社会不同阶层 B . 改变了民族歧视政策 C . 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 D . 重视经世人才的选拔
  • 15. (2022·大连模拟) 下表所示为不同史籍中对元朝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元朝建立初期( )

    记载

    出处

    “至元年(1264年)……垦中兴、西凉、甘、肃、瓜、沙等州之土为水田若干,于是民之归者户四五万,悉授田种,颁农具”

    明代宋濂《元史》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政府曾下令,“凡北方诸色人寓居者亦就籍之”

    吴松弟《中国人口史》

    至元十一年(1274年),在泽州有许多因为躲避战乱而没有回家的农民,当地长官主张将他们失去的土地归还之,认为“俟业主至,当析而归之”

    明代宋濂《元史》

    A . 统治者重视流民问题治理 B . 政府严格限制土地买卖 C . 百姓的经济负担十分沉重 D . 社会统治秩序渐趋稳定
  • 16. (2023·南海模拟) 宋代规定,品官地主可根据官阶的高下,占有限定范围内的土地并可以不承担法定义务。但事实上,这些地主无限制兼并土地,到宋英宗时,这种不承担法定义务的土地占全国垦田的70%。这一现象(   ) 
    A . 推动文官制度确立 B . 导致赋税制度重大变革 C . 形成冗官冗费局面 D . 造成土地经营形式变化
  • 17. (2022·模拟) 元朝《市舶则法》规定,诸王、驸马、权豪势要、僧、道等“下番(到国外去)博易到物货,并仰依例抽解”,行省官、宣慰司官、市舶司官不得“拘占舶船”,不得“捎带钱物,下番买卖”。这些规定( )
    A . 说明元朝严格限制外贸活动 B . 提高了外贸管理效率 C . 反映政府重视规范海外贸易 D . 有利于实现外贸平衡
  • 18. (2023高二下·辽中期末) 宋代制定了商税征收条例,建立起覆盖城乡各地的商税征收网络,在作为国家重要财政来源的专卖领域中吸纳商人参与,实行间接专卖,形成了宋朝官僚所说的“富商大贾为国贸迁”的局面。宋代这种做法(   )
    A . 反映出城乡商贸交流频繁 B . 造就官府独断的商业局面 C . 说明政府强化了抑商政策 D . 为商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 19. (2023·海南模拟) 下表为蒙元时期的大陆交通路线。这说明元朝(    )

    1

    从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大青山、内蒙古长城沿线,经蒙古草原向西北逐渐延伸,越过阿尔泰山,穿越西伯利亚草原、黑海北岸,抵达欧洲

    2

    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西行,抵达敦煌再分南北两路西行

    3

    从四川和云南穿越西南地区,与缅甸、印度相连

    A . 对外交通发达促进对外交往 B . 开启了与印度的贸易往来 C . 丝绸之路的功能呈现多样性 D . 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桥梁
  • 20. (2022高三上·潮南月考) 下表是宋朝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溢出”的有关记载。这些现象(   )

    文献

    记载

    《夷坚支癸》卷5

    《神游西湖》

    江南东路“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为翟氏田仆,每以暇时,受他人厢佣,负担远适”

    《夷坚支景》卷5

    《郑回客》

    “郑四客,台州仙居人,为林通判家佃户。后稍有储羡,或出人贩贸纱帛海物"

    嘉靖《惟杨志》卷8《户口志》

    扬州坊郭户绍熙年间(1190—1194)有4226户,到宝右四年达7975户,年增长率为13.4‰,远超同期全国人口年增长率

    A . 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特点 B . 推动小农经济走向瓦解 C . 动摇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 . 导致我国人口分布不均
  • 21. (2023高三下·武江月考) 唐朝之前,没有单独的房产税种。两宋时期,政府推出了“宅税”,也称“屋税”,将各类房产分等进行征税,作为城郭赋税体系的一部分,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适用于全国的房产税。这反映出( )
    A . 房税有序传承 B . 城市经济发展 C . 税收体系完备 D . 社会治理混乱
  • 22. (2022高一上·天津期中) 在宋代,传统的分餐制不符合消费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和对成本的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需求。这一转变反映出,宋代(   )
    A . 坊市制度瓦解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 . 商业发展引领饮食习俗新风尚 C . 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和门第观念淡化 D . 新型义利观冲击了传统的礼制
  • 23. 北宋著名学者李靓认为富人是“心有所知,力有所勤,夙兴夜寐,攻苦食淡,以趣天时,听上令也。”南宋思想家叶适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这些观念的出现,反映了宋代(   )
    A . 重农抑商政策调整 B .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 .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 . 奢靡享乐风气兴起
  • 24. (2022·江西模拟) 汉代古文经学家研究“五经”注重名物、词语的解释,意在探讨“三代”的典章制度。到了宋代,学者们的兴趣转向“义理”,也就是经书里的根本道理。这一派学者把儒家倡导的封建伦理准则加以抽象化、哲学化,看作先天地而存在的永恒的“天理”,简称为“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汉代儒学的核心是探讨“三代”典章制度 B . 汉代为宋代儒学发展奠定了典章制度的基础 C . 宋代儒学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哲学基础 D . 宋代儒学是在汉代儒学基础上的体系化发展
  • 25. (2023·南海模拟) 朱熹曾自述:“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 ‘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个什么物事。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基于此,他主张(   ) 
    A . 个性自由 B . 存天理,灭人欲 C . 格物致知 D . 致良知
  • 26. (2023·永州二模) 宋代书籍种类繁多,从《千字文》《神童诗》之类的启蒙读物,到儒家经典、史书、文集、诗歌、笔记小说、方志舆图、书算医药、天文历法,以及事关朝代兴替、政治得失、军事成败乃至与国计民生有关的书籍,无不加以刊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 经济科技的发展 B . 统治危机的加深 C . 社会风气的转变 D . 市民阶层的壮大
  • 27. (2023·大庆模拟) 北宋山水画追求形似,客观地把握山川的自然风光,而元朝山水画追求神似,与北宋初年讲究写真形成鲜明对比。倪云林曾如此描述元朝山水画:“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由此可见,元代山水画(    )
    A . 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 B . 与社会现实关联不大 C . 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D . 反映出文人地位低下
二、材料分析题
  • 28. (2022·四川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公元前1000—公元1800年部分时期世界上最大的三座城市

    时间

    第一

    第二

    第三

    时间

    第一

    第二

    第三

    公元前1000年

    西安

    洛阳

    公元800年

    长安

    洛阳

    公元前800年

    西安

    洛阳

    公元1000年

    开封

    公元前650年

    临淄

    洛阳

    公元1200年

    杭州

    公元前430年

    公元1350年

    杭州

    北京

    公元前200年

    长安

    公元1500年

    北京

    公元100年

    洛阳

    公元1600年

    北京

    公元361年

    公元1700年

    北京

    公元500年

    洛阳

    公元1800年

    北京

    广州

    公元622年

    长安

    ——整理自坎德勒·特舍斯《四千年城市发展史》 

    上表能够反映古代中国大城市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阐释其原因。

  • 29. (2022·海南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宋代开始的保甲制度,建立了严密的治安网,按照《宋史·兵志·保甲》记载:“畿内之民,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保正。”除了将所有的人户按照一定数额进行编排之外,更重要的是实行伍保法连坐制:“同保犯强盗,杀人、放火、强奸、略人、传习妖教、蛊毒,知而不告,依律伍保法。”如此则保内之人相互制约,互相监督。保甲制成为中央控制基层社会最主要的工具,但基本停留在税收和治安两个关键领域,其他诸如公益活动、社会救助、水利设施等地方公共事务,则主要依托基层社会力量来完成。

    体制内外的官员与士绅亦长期在乡里民间践行着恢复“三代圣王之治”的乡治格局的尝试,北宋吕大钧创办《吕氏乡约》,形成了一个以道德修养为主要目标的理性化的基层自治组织。之后逐渐德润乡里、化民成俗,使蓝田民风日渐淳朴,甚至引导整个关中民风为之一变。南宋以后,朱熹亲自修改其条目撰成《增损吕氏乡约》。

    ——摘编自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积极作用。
  • 30. (2023高三下·浙江月考) 南宋朱熹在继往圣绝学的同时,还积极关注民生救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摘引自《宋史·道学二》

    材料二:朱熹于乾道七年(1171年),在中国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开耀乡五夫里创办“五夫社仓”,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一个《社仓事目》,于淳熙八年(1181年)呈请南宋孝宗皇帝批准“行下诸路州军”。此后,社仓也就成为农村储粮备荒及社会救济的主要形式。朱熹这么做,其目的是“惠活鳏寡,塞祸乱源”,即救灾扶贫,使黎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摘编自张品端《朱熹与社仓法》

    1. (1) 根据材料一,概述朱熹在儒学教育方面的贡献。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朱熹在儒学史上的地位。
    2. (2) 根据材料二,以“五夫社仓”为例,概括古代社仓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概述宋朝以后社会救济中出现变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