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文...

更新时间:2023-06-24 浏览次数:70 类型:复习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
  • 1. (2023八下·洋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自古人知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盖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体洁,平居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是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①楚之逐臣:此处指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不被任用。

    1.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水尤清冽) ②佁然不动(

      ③自古人知兰() ④兰虽含体洁(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 不可知源        如土石何 B . 记之而去        见渔人,大惊 C . 所谓含章时发者也        其境过清 D . 无人而不芳        全石为底
    3.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4. (4) 【甲】【乙】两文都作于作者被贬谪之后,文章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2. (2023八下·肇源月考) 古文阅读。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①,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③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④,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⑤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⑥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释】①天资刚劲:生性刚直。②机阱:陷阱。③枉直乖错:冤假错案。④润身:修身养性。⑤宽简:宽松简易。⑥便:安逸,安适。

    1. (1) 请用“/”为【乙】文画线处断句。(只划一处)

      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2. (2) 解隆加点洞語在文中的意思。

      ①泉香而酒洌     洌

      ②树林阴翳       翳

      ③而民受其弊     弊

      ④未尝及文章     尝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②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4. (4) 下列对两个选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甲文文质兼美,多用骈偶句,语言简洁流畅,富有音韵之美。 B . 甲文以“乐”字贯穿全文,乐中带忧,流露出作者被贬此地愁苦悲凉的心境。 C . 乙文欧阳修为人正直,治理有方,所到之处政绩斐然,人民生活都很安逸,因而他深受百姓喜爱。 D . 乙文欧阳修被贬夷陵后,他看到以前官吏渎职所致错案,决心更加谨慎办案。
    5. (5) 欧阳修勤政爱民,甲乙两文中他为官理念的不同点是什么?请你写出一位当代和欧阳修一样把人民放在心中的好官的名字。
  • 3. (2023八下·上海期中) 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文

    右溪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敧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唐·元结《右溪记》)

    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②营溪:营水。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避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 (1) 甲文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姓名),他在被贬永州期间写下了众多山水游记的佳作,被称为“”。
    2. (2) 解释下列加点字。

      竹取道     潭中鱼可百

      皆怪石     此溪在山野之上

    3. (3) 下列加点词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
      A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B . 折蛇行 (北斗星) C . 神寒骨(使……凄凉) D . 之(以……为乐)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 (5) 认真读甲文,梳理游踪,仿照示例填空。

      发现小石潭    欣赏潭中景物           记录同游者

    6. (6) 下面有关乙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则可为都邑之胜境”和“为溪在州右”两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 . 因为右溪佳景无人赏爱,所以作者对它进行修葺与美化,以彰示此景。 C . 本文前一部分是记叙,介绍了小溪的位置、环境和特点。后一部分都是议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右溪“无人赏爱”的遗憾以及介绍名称的由来。 D . 本文通过叙述右溪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写这篇记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怡情山水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些许不满。
    7. (7)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通过描写小石潭之景表达了自己被贬谪后始终无法排遣的之情。《右溪记》也是借景物抒发情感,作者描绘了右溪的清幽秀美的景色并称此景为“”,作者借其“”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慨叹。
  • 4. (2023八下·泾阳期中)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节选自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注释】①谪:贬谪。②颍水:地名。③逃名:不求名声,避名而不居。④易:改换。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便还家( ) 未果,病终( )

      则又号六一居士( ) 而易其号( )

    2. (2)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 忘路远近 B . 老于此五物 C . 吾固知名不可逃 D . 以志吾乐尔
    3.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4. (4)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

  • 5. (2023八下·临潼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郗公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都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永嘉:晋怀帝年号。②传:轮流。③饴:同“饲”。

    1.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便还家

      ②此中人

      ③郗公永嘉丧乱

      ④甚穷

    2. (2)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 . 问所

      隶而

      B .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记之而去

      C . 公常携兄子迈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

      郡下

      D . 席苦公灵床头

      相与步中庭

    3. (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

    4. (4)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甲】文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中人①

      【乙】文中乡人“传共饴之”,是因为郗公②

  • 6. (2023八下·大石桥期中)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

    潭西南而望,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乙】

    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视白日,跳而东西。屡高屡低,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屡踄屡歇,欢喜台。返观此身,有如蟹螯郭索潭底,自汲井中 , 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其峰峦变幻,有若敌楼者,睥睨栏楯俱备;又有若白莲花,下承以黄趺,余不能悉记也。

    (选自《上方山记》)

    【注释】①跋:行步。②自汲井中:自己在井中取水。③睥睨:同“埤”,城上短墙。④栏:栏杆。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折蛇行    斗:

      悄怆幽    邃:

      屡高屡低   踵:

      欢喜台    抵: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②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

    3. (3) 两文都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甲】文用“斗折蛇行”和“其岸势犬牙差互”比喻溪水的;【乙】文用“如蟹螯郭索潭底”比喻上方山山谷的
    4. (4) 【甲】【乙】两文虽然同为山水游记,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请分别加以概括。
  • 7. (2023八下·杭州期中)   古诗文阅读。

    ㅤㅤ王禹偶(chēng),字元之,北宋诗人、散文家。政治上主张改革,刚直敢言,因此屡遭贬谪,下面诗文分别写于他被贬商州、黄州期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改革先驱的生活细节和内心世界。

    村行

    【宋】王禹偶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 , 数峰无语立斜阳。【旁批①:】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惘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释】①晚籁;指秋声。②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宋】王禹偶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橡。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 , 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旁批②:这一段运用景物描写,有声有形地描绘了竹楼外夏冬之景,“急雨”“密雪”,各具特色;又从声音角度写出竹楼内鼓琴水诗、下棋投壶等优雅的生活,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

    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注释】①刳(kū):削剔,挖空。②挹(yì):望见。③幽阒(qù)辽夐(xiòng):幽静辽阔。④公退:办完公事,退下休息。⑤稔(rěn):谷子一熟叫一稔,引申指一年。⑥嗣(si):接续、继承。⑦庶(shù):表示期待或可能。

    1. (1) 选出与文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①不可

      a.罔不因势象形,各情态

      b.答之

      c.故人鸡黍

      ②宜咏诗,诗韵清

      a.率妻子邑人来此

      b.千山鸟飞

      c.佛印类弥勒

    2. (2) 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将下面的读书卡片填写完整。

      建竹楼

      位置:子城的西北角上

      构造:①

      享竹楼

      视听之美

      楼上所观之景: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

      相适宜的活动:②

      闲居之乐

      作者穿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

      闲居生活: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排除世俗杂念

      议竹楼

    3. (3) 下列哪一形象与《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中的作者形象最相似?请结合本文和相关的课内古诗文说明理由。

      A漫步白沙堤的白居易

      B归隐田园间的陶渊明

      C静坐小石潭的柳宗元

    4. (4) 以文章的旁批②为例,赏析诗歌的颔联,完成旁批①。
    5. (5) 这两篇诗文都描述了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但诗文结尾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结合诗文内容阐述你的理解。
  • 8. (2023八下·慈溪期中) 文言文阅读。

    【甲】核舟记(节选)

    [明]魏学洢

    ㅤㅤ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ㅤㅤ……

    ㅤㅤ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乙】论书法与人品

    [明]李日华

    ㅤㅤ姜白石论书曰:一须人品高。文徵老自题其米山曰: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乃知点墨落纸,大非细事。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②笔下 , 幻出奇诡。若是营营世念,澡雪未尽,即日对丘壑,日摹妙迹,到头只与髹采圬墁之工 , 争巧拙于毫厘也。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

    【注释】①〔米山〕宋代书画家米芾及子友仁,皆善画山水,所作疏秀脱俗,自成一派,世称米家山,简称米山。这里指山水画。②〔凑泊〕会合、聚集。③〔澡雪〕清洗、洗涤。④〔髹采圬墁之工〕指漆匠、泥水匠等工匠。

    学习文言文要注意方法的整理。以下是“寻宝”小分队的发现,分享给大家。

    1. (1) 请参考下表中提供的方法,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方法

      文言词语

      解释

      查阅字典法:A声音小。B精致。C细微;细小。

      大非

      课内迁移法:吾日三省吾身

      对丘壑

      结合语境法

      佛印绝弥勒

      勾连成语法:历历在目

      珠可历历数也

    2. (2) 翻译要注意特殊句式,如翻译倒装句需要调整语序。请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到头只与髹采圬墁之工,争巧拙于毫厘也。

    3. (3) 请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

    4. (4) 艺术是相通的。小分队队员们对【甲】文“技亦灵怪矣哉”的评价有不同看法。请联系【乙】文论述,谈谈核舟的作者王叔远仅仅是“技法”高超吗?
  • 9. (2023八下·武侯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胜游记

    (明)陈继儒

    ㅤㅤ余癖于山水之趣。戊辰春暮,拟为石梁、雁荡之游,道经于剡,将览右军之池,并康乐覆卮所。清妙秀异,杜工部之语不虚也。

    ㅤㅤ 行一舍许,见其峰峦叠翠,润水潆回,乔松壮谷口,古柏郁溪头 , 依稀盘谷,仿佛辋川,徘徊久之,不忍离去。方眺览间,遇一矍叟,黄发台背,逍遥山径,诚葛天氏之民也。余揖询其地,知是潇溪。居虎豹,偃虬龙,佳哉胜地。忽一童子把竿垂钓,余私计曰:“是儿器宇不凡,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儿也。”童子罢钓揖予,登堂洗爵、奠斝 , 宰鸡款予。 主席陪话者,即向之策杖老翁也,一唱一酬觥筹交错。觌其貌,骯髒矍烁;味其语,正大光明;论世则议切事条,谈道则奥彻玄微。猗欤休哉!真世不易觐者也。

    ㅤㅤ尔时夜分就寝,余思良士不寐,爰成四韵以纪胜概 , 云:

    ㅤㅤ茅屋疏篱一径深,门无东马绿苔侵。云山纵意权为主,富贵惊人懒挂心。珍馔饷宾情已厚,交情一面意何深。葛巾野服蒲葵扇,自在溪边五柳阴。

    ㅤㅤ韵成东白,主复延余就席,载续四韵:

    ㅤㅤ风尘鞅掌最羁人,谁更清闲憩此身。梦醒北窗书千卷,兴饶东郭酒三巡。谢安门外春常静,五柳庭中月自新。任尔纷嚣当面起,斟瓢仙子正质神。

    ㅤㅤ主宾话别,束装就道。

    ㅤㅤ主君谓谁?徐君以圣也,童子谓谁?其孙佩元也。良辰难得,胜地不再,乃记之以志不忘。

    【注释】①葛天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他的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醇厚朴实。②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儿也:语出《晋书•王衍传》,“宁馨儿“后为小孩的美称。③爵、斝jiǎ:古代酒器。④觌dí:见。⑤骯髒kǎngzǎng:刚直,不屈不挠。⑥猗yī欤哉:多么快乐啊。⑦觏gòu:见,看见。⑧爰yuán:于是。⑨胜概:优美的景色,美好的境界。⑩权:姑且,暂且。⑪五柳:陶渊明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⑫鞅掌:繁忙,劳累。

    1. (1)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是( )
      A . 杜工部之语不

      虚:虚假

      B . 葛天氏之民也

      诚:确实

      C . 其语

      味:品味

      D . 乃记之以不忘

      志:标志

    2. (2) 翻译文中画线句。

      ①行一舍许,见其峰峦叠翠,润水潆回,乔松壮谷口,古柏郁溪头。

      ②主席陪话者,即向之策杖老翁也,一唱一酬觥筹交错。

    3. (3) “潇溪”因何被陈继儒称为“胜地”?结合全文分析。
  • 10. (2023八下·紫金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 ,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 , 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 , 林间月 , 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释】①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所遣篮舆:供雇佣的竹轿。③霁:雨过天晴。④酌:舀取。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清冽    潭中鱼百许头    日光下

    2.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 (3)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林间月      寂不闻人声

    4. (4)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行 二 鼓 始 至 寿 圣 院 谒 辨 才 于 朝 音 堂 明 日 乃 还

    5. (5) 结合乙文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
  • 11. (2023八下·北京期中) 阅读《小石潭记》和《陋室铭》,完成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甲】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乙】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水尤

      玉洁

      荣峻茂

      水秀

      B . 竹取道

      齐师

      口诛笔

      东讨西

      C . 空游无所

      无靠

      为命

      唇齿相

      D . 斯是

      之有

      就简

      寡闻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翻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理解:因为潭水极为清澈,所以阳光能照到水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乙】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翻译: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理解:因为小石潭边气温过低,不能长时间停留,只好记录下来后赶紧离开。。

      【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翻译: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理解:这里环境清幽,没有人来,能让刘禹锡静下心来抚琴、读经。

    3. (3) 根据上面两篇短文及下面材料的内容,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游沙湖

      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注】①相:查看好坏。②唱黄鸡:这里指对年华易逝的感慨。③剧饮:痛饮;豪饮;极渴时快速喝东西。

      柳宗元、刘禹锡、苏轼三人同样遭遇贬谪,心境却不相同。柳宗元被贬永州时以山水为友,但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他①的心境始终没有改变;刘禹锡被贬安徽和州,身居陋室却认为“陋室”不陋,是因为“②”(填原文中语句);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随笔小品《游沙湖》,则鲜明地表现了他③的生活态度。

  • 12. (2023八下·宾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核舟记(节选)

    魏学洢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乙】

    刻木巧匠

    周辉

        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槽舵成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恒灯满案,一人挽蓬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节选自《晋书》)

    【注】①壶觞:酒器。②饾饤(dòu dìng):供陈设的食品。③欹(qī):斜。

    1.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佛印右/不可久 B . 如有所/此中人 C . 一乐工能刻木舟/武陵人捕鱼 D . 有机能动/若空游无所依
    2. (2) 下面对《核舟记》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穿着、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地描写。 B . 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二人,一人悠闲粗犷,一人神情专注,突出了舟中轻松的氛围。 C . 文章语言准确简洁,“执”“抚”“指”“语”等动作描写,人物栩栩如生,极具画面感。 D . 本文评价王叔远雕刻技艺精湛,开篇用“奇巧”,结尾用“灵怪”,前后照应,令人赞叹。
    3. (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②大可二寸,篷桅橹舵成具。

    4. (4) 【甲】文前三段介绍核舟运用了“船头”“舟尾”“其船背”等词语,前三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表达效果?
    5. (5) 【甲】【乙】两文都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微雕艺术,都写了船上的五个人,请完成下面表格内容。

      【甲】文:核舟记(节选)

      【乙】文:刻木巧匠

      使用材料

      桃核

      A

      人物刻画

      船上五人的描写细致入微,生动可感。

      B

      主旨情感

      C

  • 13. (2023八下·丰顺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

    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岀言嘲笑、讽刺。

    1. (1)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石垦壤    头曰:“晚生知罪矣。” B . 九十    焉置土石 C . 跳往助    旁睨而揶揄 D . 杂然相    陷入尺
    2. (2)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B . 一反焉(始:开始) C . 观者如(堵:墙) D . 老人鼓腹之(纵:放开)
    3.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 . 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 . 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 . 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4.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 14. (2023八下·临平月考) 古诗文阅读 

     [甲] 

     莫干山 

     〔清〕周庆云 

     参差楼阁起高岗,半为烟遮半树藏。 

     百道泉源瀑布,四周山色幽篁。 

     [乙] 

     峡江寺飞泉亭记(节选) 

     〔清〕袁枚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踞,可偃仰,可放笔研,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奏。顷之,又有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  

     (选自《小仓山文集》) 

     【注释】①瀹(yuè)茗:烹茶。瀹,煮。②澄波:僧人法名。③霞裳:袁枚的学生。④对枰(píng):对坐下棋。枰,博局,这里是比赛棋艺的意思。⑤怀远:僧人法名。 

     [丙] 

               论山水(节选) 

     〔清〕张潮 

     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画上者妙在笔墨淋漓;梦中者妙在景象变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 

     (选自《幽梦影》) 

    1. (1) 甲诗中“半为烟遮半树藏”一句写出了莫干山的特点。 
    2. (2) 甲诗中“飞”“蘸”,炼字精妙,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3. (3) 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可坐可卧,可踞(像簸箕一样) B . 参错奏(一起) C . 又有杖声从云中来者(拖着) D . 来索余(序文)
    4. (4) 给乙文中画横线句断句,限断三处。 

       纵 横 丈 馀 八 窗 明 净 闭 窗 瀑 闻 开 窗 瀑 至。 

    5. (5) 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这个句子的意思。 

       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6. (6) 乙文第一段结尾的空格处标点为“?”,还是“!”?请结合文意简述理由。 
    7. (7) 丙文中说“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柳宗元笔下《小石潭记》中的“小石潭”和乙文袁枚笔下的“飞泉亭”,分别属于怎样的山水?请结合选文内容,并联系所学,简要阐述。 
  • 15. (2023八下·吉林月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飞应募。与敌相持于滑南,领百骑习兵河上。敌猝至,飞麾其徒曰:“敌虽众,未知吾虚实,当及其未定击之。”乃独驰迎敌。有枭将舞刀而前,飞斩之,敌大败。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好贤礼士,览经史,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①沈:通“沉”。②徇:通“殉”。③统制:武官名。

    1.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气节负:具有 B . 至猝:死亡 C . 遣妻问其家劳:慰劳 D . 官辞:辞谢
    2. (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学射周同告之 B . 朔望设祭于冢行拂乱所为 C . 有枭将舞刀前后狼止前狼又至 D . 飞何功有何陋
    3. (3) 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岳飞天赋异禀,喜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一出生就力大无穷,能拉开三百斤的弓。 B . 岳飞重情重义,师傅周同死后,岳飞每月初一、十五都到他坟前祭奠,赢得父亲赞誉。 C . 岳飞有勇有谋,单人匹马飞驰迎战敌人,大败敌军,每当有军事行动必定先做好谋划。 D . 岳飞治军有方,纪律严明,关爱士卒,凡是有犒赏,都分给下属官吏,丝毫不占为己有。
    4. (4) 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卒  夜  宿  民  开  门  愿  纳  无  敢  入  者。

    5. (5) 通过选文,你读出了岳飞的哪些品格?
  • 16. (2023八下·东台期中)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 , 恐妖伪事起 , 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惧逐,多权窜山谷。

    有法朗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妇人笑云:“宁有人形骸如此?”僧曰:“我事佛。佛须摈落形骸,故尔。”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顾笑曰:“语甚有理。”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称善数四。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太平广记·秦时妇人》)

    【注释】①客僧:外来和尚。②妖伪事起:兴妖作怪,蛊惑人心。③权:权且,暂且。④法朗:和尚法号。⑤赍:携带。⑥形骸:形体。⑦摈落:剃光头。⑧自:本是。⑨弊:压迫。

    1. (1) 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恬 多 使 妇 人 我 等 不 胜 其 弊 逃 窜 至 此。

    2.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有人形骸如此:

      佛:

      草叶:

      言之:

    3.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知有汉/汝何人 B . 病终/遂洞入 C . 五台多客僧/草根哺之 D . 如外人/逐之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相顾笑曰:“语甚有理。”

      ②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5. (5) 通读全文,你很容易联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类似的文章,请写出篇名,并写出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相似之处。
  • 17. (2023八下·榆树期中)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问题。

    记游定惠院

    苏轼

           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瓜李,遂夤缘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藂橘 , 移种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注】①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时曾寓居定惠院,作此文时已移居雪堂。②参寥禅师:僧人道潜,苏轼友人。③崔成老:庐山道士,精古琴,苏轼的挚交琴友。④鬻(yù):卖,这是作“买”讲。⑤瀹(yuè):浸渍。⑥夤(yín)缘:循沿。⑦藂(cónɡ)橘:一丛橘树,藂,同“丛”。⑧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苏轼友人。

    1. (1) 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

      ①园已

      油煎饵

    2. (2)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山 上 多 老 枳 木 性 瘦 韧 筋 脉 呈 露 如 老 人 头 颈。

    3. (3) 本文以写小事细节见长,且笔法细腻,读来情趣盎然。请品析文中的画浪线句。

      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

  • 18. (2023八下·铜仁期中)   阅读回答问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遮挡。④幽岫(xiù):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1. (1) 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不一样的一项是 ______
      A . 是欲界之仙都/偏饶竹 B . 欲颓/孤峰限 C . 未复有能与其奇/有石门山 D . 高峰入/幽岫含
    2.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例句:梅溪西

      A . 但微颔(《卖油翁》) B . 何陋有(《陋室铭》) C . 两狼并驱如故(《狼》) D . 实是欲界仙都(《答谢中书书》)
    3. (3)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甲文是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B . 乙文作者选择石门山为归隐之所的真正原因是:环境幽深,景色怡人,食源丰富。 C . 甲文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寥寥八字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出白云、高山、流水三种大自然的美景。 D .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从视觉和听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
    4. (4)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 19. (2023八下·慈溪期中) 文言文阅读

    【甲】 核舟记(节选)

    [明]魏学洢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乙】 论书法与人品

    [明]李日华

    姜白石论书曰:一须人品高。文徵老自题其米山① 曰: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乃知点墨落纸,大非细事。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② 笔下幻出奇诡 。若是营营世念,澡雪③ 未尽,即日对丘壑,日摹妙迹,到头只与髹采圬墁之工④,争巧拙于毫厘也。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 ) 

    【注释】①〔米山〕宋代书画家米芾及子友仁, 皆善画山水, 所作疏秀脱俗, 自成一派,世称米家山, 简称米山。这里指山水画。②〔凑泊〕会合、聚集。③〔澡雪〕清洗、洗 涤。 ④〔髹采圬墁之工〕指漆匠、泥水匠等工匠。

    1. (1) 请参考下表中提供的方法,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方法

      文言词语

      解释

      查阅字典法:①仔细;②微小;③横剖面小;④距离近

      细事

      课内迁移法:吾三省吾身

      对丘壑

      结合语境法

      佛印绝弥勒

      勾连成语法:历历在目

      珠可历历数也

    2. (2) 翻译要注意特殊句式,如翻译倒装句需要调整语序。请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到头只与髹采圬墁之工,争巧拙于毫厘也。

    3. (3) 请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三处)

      必 须 胸 中 廓 然 无 一 物 然 后 烟 云 秀 色 与 天 地 生 生 之 气 

    4. (4) 艺术是相通的。同学们对【甲】文“技亦灵怪矣哉”的评价有不同看法。请联系【乙】文,参考【链接材料】,谈谈核舟的作者王叔远仅仅是“技法”高超吗?

      【链接材料】

      唐人裴行俭有句名言:“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南宋词人姜夔(字白石)论书、明代书画家文徵明题画,均本于裴氏之观点。人们常说:字如其人。的确,每个人写出的字都各具特点,不尽相同。作为创造性艺术的书法作品更是如此。唐代草书圣手怀素平生气概轩昂,性情通疏,其书飘逸飞动,跌宕多姿,时人称誉为“醉仙书”;唐代楷书名家颜真卿雄肆笃实、宏伟端庄的字体,原本于他刚正不阿、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而元代赵孟頫一身媚骨,其书则绮丽媚柔。

  • 20. (2023八下·江油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游天平山

    (宋)柳开

    至道元年,开汤阴。未几,桂林僧惟深者,自五台山归,惠然见过。曰:“昔公守桂林,尝与公论衡岳山水之秀,为湖岭胜绝。今惟深自上党入于相州,至林虑,过天平山明教院,寻幽胜,纵观泉石,过衡岳远甚。”予矍然曰:“予从先御史居汤阴二年,汤阴与林虑接境,平居未尝有言者。今师诒我,是将以我为魏人而且欲佞予耶?”越明日,惟深告辞,予因留惟深,曰:“前言未果不妄,敢同游乎?”惟深曰:“诺。”

    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绕观俯览,忘箠辔之劳。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明旦,惟深约寺僧契园从予游,东过通胜桥,至苍龙洞,又至菩萨洞;下而南观长老岩、水帘亭,周行岩径,下白龙潭而归。

    (有删减)

    【注释】①天平山:在今河南省林虑县西,是林虑山的一部分。②柳开,北宋散文家。③惟深:和尚的法号。④佞(nìng):这里是讨好的意思。⑤绕观:四顾,环视。⑥篳(chuí)轡:马鞭子、马笼头。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至道元年,开汤阴      寓:寓所,住的地方 B . 寻幽胜,纵观泉石      穷:穷尽 C . 忘箠辔之劳            遂:于是,就 D . 白龙潭而归          瞰:俯视,鸟瞰
    2. (2) 用“/”给文中画双横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饭 于 林 虑 亭 午 抵 桃 林 村 乃 山 麓 也。

    3. (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师诒我,是将以我为魏人而且欲佞予耶?

      ②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

    4. (4) 请结合诗文内容,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
  • 21. (2023八下·康巴什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夜入瞿唐峡

    白居易

    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

    逆风惊浪起,拔稔暗船来。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

    [注释]①元和十四年三月,贬谪四年后的白居易由江州赴忠州刺史任,经过三峡,因夜入瞿塘峡而作此诗。②稔(rěn):纤夫拉船用的竹纤。③滟滪(yàn yù)堆:在四川奉节县东,瞿塘峡口中,此地狭窄水急,航路最为险恶。

    【乙】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丙】

    六月初八日,出莆郡西门,西北行五里,登岭,四十里,至莒溪,过莒溪公馆,二里,由石步过溪。又二里一侧径西向坳北复有一磴。可转上山。时山深日酷,路绝人行,迷不知所往。余意上跻必奇境,遂趋石磴道。芳叔与奴辈惮高陟,皆以为误,顷之,境渐塞,彼益以为误,而余行益励。既而愈上愈高,杳无所极,烈日铄铄烁烁,余亦自苦倦矣。数里,跻岭头,以为绝顶也;转而西,山之上高峰复有倍此者。循山屈曲行,三里,平畴荡荡,正似武陵人误入桃花源,不复知在万峰顶上也。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游九鲤湖日记》,有删改)

    【注释】①坳:山间的平地。②磴:石阶。③跻:攀登。④励:振奋。⑤畴:田地。

    1. (1) 白居易的诗“语浅而情深,言短而味长”,“欲识愁多少”一句中的“愁”包含了哪两层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 (2)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落英缤纷  

      趋石磴道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时山深日酷,路绝人行,迷不知所往。

    4. (4) 联系下面两句话,简要分析《游九鲤湖日记》与《桃花源记》中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芳叔与奴辈惮高陟,皆以为误,顷之,境渐塞,彼益以为误,而余行益励。

  • 22. (2023八下·余杭期中) 阅读

    【甲】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乙】

    《小石潭记》节选

    〔唐〕柳宗元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

    游青碧溪记

    〔明〕李元阳

    溪在点苍山马龙峰之南,予尝游焉。嘉靖丙辰,又同马公元冈、任公积斋,深其源。

    源出山下石涧,涌沸②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潭三面石崖,其净如拭,纤尘不住。

    观玩久之,乃侧上左崖石罅中,避雨而坐,俯瞰潭水,中潭深两丈许,以水明见底,人多易之,不知其叵测也。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鸦碧色,上潭鹦绿色;水石相因,水光愈浮,石色愈丽。予每至溪上,穀纹壁影,印心染神,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溪而出,水之所经,因地赋形,圆者如镜,曲者如初月,各有姿态,皆可以赏其趣。

    【注释】①点苍山:位于云南大理。②沸:泉水涌出的样子。③石罅(xià):石缝。④穀(gǔ)纹:绉纱的纹路。常比喻水的波纹。

    1. (1) 甲诗前两句中“”和“”这两个字传神写出诗人由不舍到欣喜的心理变化过程。
    2. (2) 请你根据表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

      方法

      联系内容

      释义

      成语推测法

      水尽

      其源( )

      字典查阅法

      狎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①亲近而不庄重;②轻视,忽视;③安于,习惯于;④更迭,交替。

      人多易之( )(填写序号)

      课文迁移法

      溪行,忘路之远近

      溪而出( )

      词类活用法

      乃侧左崖石罅中:爬上。

      皆可以赏其趣( )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4. (4) 画波浪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极为精彩,请加以赏析。

      源出山下石涧,涌沸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

    5. (5) “潭”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作者的主观情思。请结合三则材料,以此探究“潭”的丰富意蕴。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