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原的物品 | 大量的开元通宝铜钱;宝花纹铜镜;刻有“谨封”二字的一枚印章(唐代官方传递公文的密封专用章);一件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道教符篆锦两件,其中一件上的文字是“上天太阳神光明,诸神佑护市易,大吉必来,急急如太上律令”。 |
藏文化方面的物品 | 藏文木牍、木简十余枚;写有古藏文的骆驼头盖骨、羊肩胛骨数块;藏文佛经及佛像壁画残片。 |
来自西方的物品 | 东罗马金币一枚;波斯锦、波斯镀金人头像等波斯物品;镀金银质佛舍利容器、玛瑙珠、铜香水瓶等栗特物品。 |
土地类型 | 男夫 | 妇人 | 奴 | 婢 | 牛 |
露田 | 40亩 | 20亩 | 40亩 | 20亩 | 30亩 |
桑田 | 20亩 | 20亩 | |||
麻田 | 10亩 | 5亩 | 10亩 | 5亩 | |
公田 | 刺史15顷,太守10顷,县令、郡丞各6顷 |
引文 | 出处 |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 《晋书·阮籍传》 |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
时间 | 教科书 | 论述 |
1907年 | 《中国历史讲义》 | 自是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
1913年 | 《共和国教科书》 | 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 |
1928年 | 《初中本国史》 | 国中一切制度文物……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
地区 | 苏南、浙北 | 安徽 | 四川汉中 | 湖北 | 江西、湖南 | 闽、粤、桂 |
人口 | 30多万 | 约17万 | 约15万 | 约6万 | 各1万多 | 少量 |
材料一:在商鞅变法前,秦人的典籍中几乎找不到“德”“仁”“义”一类字眼,而大多是“吉凶”“祸福”“利害”等概念。商鞅反对以“礼义”治国,而以“霸道”说孝公,提出强化君主集权,厉行法治、以经济和军事实力称霸天下等功利主义理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18年。他利用秦人宗法观念淡漠的传统,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进行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进而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崭新的宗法秩序。
——摘编自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在冯太后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关于鲜卑汉化的改革。他宣扬礼教治国的理念,把礼教治国思想作为法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刑罚的同时辅以礼教,礼法结合。此外,孝文帝还着手修改关于治理官员的法律条文,以便具体地约束官员行为。新的法律条文以俸禄制为主,辅以定官制和考绩两种程序,提升了政府部门的施政效率,也对官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他强调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基础,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
——摘编自于彦梅《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考析》
材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由于地理环境存在差异,形成了下图所示的五条基本的区域性历史发展道路,它们之间的互动、交流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据鲁西奇《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整理
从上图所示的五条道路中任选两条道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两条道路间的互动。
材料: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成,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