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 |
颜色变化 |
解释 |
A |
溶液呈浅棕色 |
在水中溶解度较小 |
B |
溶液颜色加深 |
发生了反应: |
C |
紫黑色晶体消失 |
()的消耗使溶解平衡右移 |
D |
溶液褪色 |
与有色物质发生了置换反应 |
选项 | 证据 | 推理 |
A | 室温下,用pH试纸分别测定浓度均为0.1mol•L-1的Na2SO3和NaHSO3两种溶液的pH,Na2SO3溶液的pH更大 | HSO结合H+的能力比SO的强 |
B | 将充满NO2的密闭玻璃球浸泡在热水中,红棕色变深反应 | 2NO2(g)N2O4(g) △H<0 |
C |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水浴加热后,再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未出现银镜 | 淀粉未发生水解 |
D | 向浓度均为0.01mol•L-1的NaCl和KI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0.01mol•L-1的AgNO3溶液,出现黄色沉淀 | 说明:Ksp(AgI)>Ksp(AgCl) |
选项 | 事实 | 解释或结论 |
A | 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 苯分子中含有大π键而没有碳碳双键,大π键稳定性较强 |
B | 是极性分子 | 中只含有极性键 |
C | 键角: | 水分子中O的孤电子对数比氨分子中N的多 |
D | 取2mL 0.5 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加热,发现溶液颜色变为黄绿色;后将试管置于冷水中,溶液颜色又由黄绿色转变为蓝绿色 | 溶液中存在以下平衡: ,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
反应I: CO2(g) + 3H2(g) = CH3OH(g) + H2O(g) △H1=-53.7kJ·mol-1
反应II:CO2(g) + H2(g)= CO(g) + H2O(g) △H2=+41kJ·mol-1
若仅考虑上述反应,在5.0 MPa、n始(CO2): n始(H2)=1:3时,原料按一定流速通过反应器,CO2的转化率和CH3OH的选择性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CH3OH的选择性=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容器 | 起始物质的量/mol | 平衡 转化率 | |||
CO | H2 | (CH3)2O | CO2 | CO | |
Ⅰ | 0.3 | 0.3 | 0 | 0 | 50% |
Ⅱ | 0.3 | 0.3 | 0 | 0.1 | |
Ⅲ | 0 | 0 | 0.2 | 0.4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时间/min | 0 | 10 | 20 | 40 | 50 | |
T1 | n(CH4)/mol | 0.50 | 0.35 | 0.25 | 0.10 | 0.10 |
T2 | n(CH4)/mol | 0.50 | 0.30 | 0.18 | … | 0.15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 0 | 100 | 200 | 300 | 400 |
平衡常数 | 667 | 13 | 1.9×10﹣2 | 2.4×10﹣4 | 1×10﹣5 |
容器编号 | 温度(℃) | 起始物质的量(mol) | 平衡物质的量(mol) | |
CH3OH(g) | CH3OCH3(g) | H2O(g) | ||
① | 387 | 0.20 | 0.080 | 0.080 |
② | 387 | 0.40 | ||
③ | 207 | 0.20 | 0.090 | 0.090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将装有和混合气体的烧瓶分别浸入冷水和热水中,并与常温情况进行对比() | 冷水中烧瓶内气体颜色变浅,热水中烧瓶内气体颜色加深 | 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向放热方向移动 |
B | 在两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等体积、等浓度的烧碱溶液和氨水,插入电极,连接灯泡,接通电源,分别进行导电实验 | 盛有烧碱溶液的灯泡亮度大 | 强电解质导电能力大于弱电解质 |
C | 向盛有溶液(显黄色)的①、②两只试管中分别滴加淀粉溶液、溶液 | ①中溶液变蓝,②中产生黄色沉淀 | 溶液中存在平衡: |
D | 用pH试纸分别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和NaClO的pH | pH: | 酸性: |
①
②
③
计算反应④的;
⑤
⑥
以上反应体系中,芳香烃产物苯乙烯、苯和甲苯的选择性S()随乙苯转化率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曲线b代表的产物是,理由是;
苯乙烯聚合有多种方法,其中一种方法的关键步骤是某(Ⅰ)的配合物促进(引发剂,X表示卤素)生成自由基 , 实现苯乙烯可控聚合。
引发剂中活性最高的是;A.低温低压B.低温高压C.高温低压D.高温高压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循环利用,不可循环利用
B.过程ⅱ,吸收可促使氧化的平衡正移
C.过程ⅱ产生的最终未被吸收,在过程ⅲ被排出
D.相比于反应Ⅰ,该流程的总反应还原需吸收的能量更多
②过程ⅱ平衡后通入 , 测得一段时间内物质的量上升,根据过程ⅲ,结合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物质的量上升的原因。
①常压下和按物质的量之比投料,某一时段内和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如图1,请在图2中画出间R的变化趋势,并标明时R值。
②催化剂X可提高R值,另一时段内转化率、R值随温度变化如下表:
温度/℃ |
480 |
500 |
520 |
550 |
转化率/% |
7.9 |
11.5 |
20.2 |
34.8 |
R |
2.6 |
2.4 |
2.1 |
1.8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R值提高是由于催化剂X选择性地提高反应Ⅱ的速率
B.温度越低,含氢产物中占比越高
C.温度升高,转化率增加,转化率降低,R值减小
D.改变催化剂提高转化率,R值不一定增大
①0~30min内在T温度下进行反应,测得c(CO)、c[Fe(CO)5]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以及30min和40min开始随条件的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0~20min内用Fe(CO)5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mol·L-1·min-1;若平衡时体系总压强为p,则用气体分压表示的压强平衡常数Kp=。
②曲线I代表[填CO或Fe(CO)5]浓度的变化,30min时改变的条件是。40min后曲线II下降的原因是。
①MnFe2O4(s)=MnFe2O(4-x)(s)+O2(g),ΔH1
②MnFe2O(4-x)(s)+xH2O(g)=MnFe2O4(s)+xH2(g),ΔH2=akJ/mol
③2H2O(g)=2H2(g)+O2(g),ΔH3=+483.6kJ/mol
则H2的燃烧热ΔH-241.8kJ/mol(填>、=或<),ΔH1=(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反应Ⅰ:
反应Ⅱ:
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信息可知,代表曲线的是(填“MH”或“NG”),反应Ⅰ活化能Ea(正)Ea(逆)(填“>”或“<”);c点的K(平衡常数)与Q(浓度商)的等式关系(用含、的代数式表示),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体系压强为p,则。
图中缺少(填含碳物质的分子式)物质的量与温度的关系变化曲线,随温度升高该物质的变化趋势为,800℃时,的产率为。
的结构式为,分子中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的个数比为。
主反应:
副反应:
在一定温度下,在2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7mol。进行反应,达到平衡时和的体积分数均为20%,则
乙烷的总转化率为(保留4位有效数字)。
该机理可表示为以下两个基元反应,请补充反应ⅱ:
ⅰ:;
ⅱ:.
①乙苯平衡转化率相同时,投料比越高,对应的反应温度越(填“高”或“低”)。
②相同温度下,投料比远大于10∶1时,乙苯的消耗速率明显下降,可能的原因是:
ⅰ.乙苯的浓度过低;
ⅱ.。
③850K时,反应经t min达到图中P点所示状态,若初始时乙苯的物质的量为n mol,则v(苯乙烯)=。
CO歧化:2CO(g)=CO2(g)+C(s) △H=-172kJ/mol
CH4裂解:CH4(g)=C(s)+2H2(g) △H=+75kJ/mol
对积炭反应进行计算,得到以下温度和压强对积炭反应中平衡炭量的影响图,其中表示温度和压强对CH4裂解反应中平衡炭量影响的是(选填序号),理由是。
综合以上分析,为抑制积炭产生,应选用高温、低压条件。
该反应可以储能的原因是。
某条件下,除发生主反应外,主要副反应为CO2(g)+H2(g)=CO(g)+H2O(g) △H=+41kJ/mol。研究者研究反应物气体流量、CH4/CO2物质的量比对CH4转化率(XCH4)、储能效率的影响,部分数据如下所示。
序号 | 加热温度/℃ | 反应物气体流量/L·min-1 | CH4/CO2 | XCH4/% | ηchem/% |
① | 800 | 4 | 2:2 | 79.6 | 52.2 |
② | 800 | 6 | 3:3 | 64.2 | 61.9 |
③ | 800 | 6 | 2:4 | 81.1 | 41.6 |
气体流量越大,CH4转化率越低,原因是:随着流量的提高,反应物预热吸热量增多,体系温度明显降低,。
①的转化率。
②反应I的平衡常数K为。
III.(主反应)
IV.(副反应)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能量关系如图所示
①当反应一定时间,测得副产品的含量特别高,分析原因。
②为提高反应Ⅲ生成的选择性(转化的中生成二甲醚的百分比),下列措施中合适的是。
A.适当增大压强 B.升高温度
C.使用合适催化剂 D.未达平衡时及时分离产品
则A、B结构是、。
几种物质的能量(在标准状况下规定单质的能量为0,测得其他物质在生成时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 |
||||
能量 |
0 |
-394 |
52 |
-242 |
则。
①(填“>”“<”或“=”,下同) , 平衡常数。
②TK时,某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反应进行到不同时间测得各物质的浓度如下表:
时间浓度/mol/L 物质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0 |
5.40 |
5.10 |
9.00 |
8.40 |
8.40 |
|
2.00 |
1.80 |
1.70 |
3.00 |
2.80 |
2.80 |
|
0 |
0.10 |
0.15 |
3.20 |
3.30 |
3.30 |
20~30min间只改变了某一条件,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填字母)。
A.通入一定量 B.通入一定量
C.加入合适的催化剂 D.缩小容器容积
Ⅰ.
Ⅱ.
图丙是乙烯在相同时间内,不同温度下的产率,则高于460℃时乙烯产率降低的原因不可能是____(填字母)。
物质 | NO(g) | H2(g) | H2O(g) | N2(g) |
标准生成热(kJ·mol-1) | 90.25 | 0 | -241.8 | 0 |
①ΔH=kJ·mol-1 , 已知该反应能自发进行,则所需条件为(高温、低温、任意温度)。
②一定体积密闭容器中,既能加快反应速率又能提高NO平衡转化率的方法是。
③某温度下,等物质的量的NO和H2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起始压强为100 kPa。
达平衡时,总压减少20%,NO的转化率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p=。
Ⅰ.2NO(g)→N2O2(g) ΔH1
Ⅱ.N2O2(g)+O2(g)→2NO2(g) ΔH2 , 其反应过程能量变化示意图如图1。
①决定NO氧化反应速率的步骤是(填“Ⅰ”或“Ⅱ”)。
②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NO和O2气体,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控制反应温度分别为T3和T4(T4>T3),测得c(NO)随t(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转化相同量的NO,在温度(填“T3”或“T4”)下消耗的时间较长,试结合反应过程能量图(图1)分析其原因:。
②由于条件的控制等不利因素,氨的接触氧化过程中会发生多种副反应生成。请写出其中属于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至少两条):、。
③工业制硝酸设备中有热交换器组件,请说明热交换器存在的必要性:。
查阅资料知:的反应历程分两步:
i.(快)
ii.(慢)
注:表示气体B的分压(即组分B的物质的量分数×总压)
①若设反应的速率 , 则。(含有、的表达式。k、均为速率常数)。
②k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综合研究证据,该小组得出不易直接催化氧化生成的原因是:。
①CH4(g)+CO2(g)2CO(g)+2H2(g)+Q1
②CO2(g)+H2(g)CO(g)+H2O(g)+Q2
③CH4(g)C(s)+2H2(g)+Q3
④2CO(g) CO2(g)+C(s)+Q4
⑤CO(g)+H2(g) H2O(g)+C(s)+Q5
若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①,Q1<0,进料浓度比c(CH4):c(CO2)分别等于1:2、1:5、1:7时,CH4的平衡转化率随条件X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①曲线a的进料浓度比c(CH4):c(CO2)为。
②条件X是(填“温度”或“压强”),依据是。
常温下,向10mL0.1mol·L-1CH3COOH溶液中逐滴滴入0.1mol·L-1的某碱ROH溶液,所得溶液pH及导电性变化如图所示。
b点是恰好完全反应的点,则碱ROH是(填“强碱”或“弱碱”),此时溶液中所含离子浓度大小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