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案 | 现象 | 结论 | |
A | 测定等浓度的溶液和溶液的pH | 溶液的pH较大 | 非金属性是 |
B | 将溶液和溶液分别加入到溶液中 | 均出现白色沉淀 | 溶液和溶液均可使的水解平衡正向移动 |
C | 将稀苯酚溶液逐滴加入加有酚酞的碳酸钠溶液中至过量 | 溶液红色褪去但无气泡产生 | (苯酚) |
D | 向少量溶液加入一小块打磨过的镁条,观察实验现象 | 产生气泡 | 该气体主要是 |
①Cr2O(aq)+H2O(l)2HCrO(aq) K1=3.0×10-2(25℃)
②HCrO(aq)CrO(ag)+H+(ag) K2=3.3×10-7(25℃)
25℃时,0.1mol/LK2Cr2O7溶液中lg随pH的变化关系如图。下列有关K2Cr2O7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事实 | 解释 | |
A | 第一电离能: | Mg为3p轨道全空的稳定电子构型,而Al失去一个电子变为3p轨道全空的稳定电子构型 |
B | 溶液显酸性 | 电离产生的可以与水中的结合成弱电解质 , 使水的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最终导致溶液中大于 |
C | 分子中的共价键是键 | Cl原子价电子排布为 , 当两个Cl原子结合为时,两个原子的3p轨道通过“肩并肩”重叠 |
D | 、、的熔点依次增大 | 、、的结构和组成相似,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范德华力依次增强 |
实验1:实验测得0.0100 mol∙L−1 Na2C2O4溶液的pH为8.6。
实验2:向溶液中滴加等体积、0.0100 mol∙L−1 HCl溶液,pH由8.6降为4.8。
实验3:向溶液中加入等体积、0.0200 mol∙L−1 C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实验4:向稀硫酸酸化的KMnO4溶液中滴加Na2C2O4溶液至溶液褪色。
已知室温下Ksp(CaC2O4)=2.5×10−9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 | 结论 |
A | 加热醋酸水溶液(忽略溶质的挥发) | 溶液的导电能力、HAc的电离程度均增大 |
B | 常温下测得NH4Ac水溶液 | NH4Ac溶于水不发生水解 |
C | 加入NaOH溶液与醋酸溶液恰好中和 | 中和后: |
D | 常温下,HAc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测得溶液pH为4.76 | 反应后: |
a.稀硫酸 b.浓硫酸 c.盐酸 d.磷酸
化学式 | ||||
颜色 | 蓝色 | 蓝紫色 | 紫红色 | 粉红色 |
变色硅胶吸水饱和后颜色变成,硅胶中添加的作用。
①常温下,溶液的7(填“>”“=”或“<”)。(已知:常温下 , , 。)
②制取晶体时,还需加入适量氨水,其作用是。
③在空气中加热二水合草酸钴 , 受热过程中在不同温度范围内分别得到一种固体物质。已知的两种常见化合价为价和价,。
温度范围/ | 150~210 | 290~320 |
固体质量/g | 8.82 | 4.82 |
ⅰ.温度在范围内,固体物质为(填化学式,下同);
ⅱ.从加热到时生成一种钴的氧化物和 , 此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步骤1:准确称取样品,溶于水,加入甲醛,配成溶液。
步骤2:准确称取于碘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溶解,再加入
和溶液使铬元素完全转化为 , 加水稀释至。
步骤3:向碘量瓶中加入淀粉溶液,用待测溶液滴定碘量瓶中溶液至终点,消耗溶液。(已知:)
试计算的纯度为(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已知: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时溶液的 pH 见下表。
沉淀物 | Fe(OH)3 | Fe(OH)2 | Co(OH)2 | Al(OH)3 | Mn(OH)2 |
开始沉淀 | 2.7 | 7.6 | 7.6 | 4.0 | 7.7 |
完全沉淀 | 3.7 | 9.6 | 9.2 | 5.2 | 9.8 |
A.5~5.5 B.4~4.5 C.3~3.5 D.2~2.5
A.蒸馏水 B.自来水 C.饱和的(NH4)2C2O4溶液 D.稀盐酸
已知:
溶液呈绿色, 溶液呈紫红色。
相关物质溶解度数据如下:
相关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g/100g水) | 和 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 | |
| 6.34 |
备注:氯化铵,100℃开始分解 |
| 111 | |
| 33.7 | |
| 34.0 | |
| 11.1 | |
| 217 |
请回答:
a.80℃蒸发溶剂; b.100℃蒸发溶剂; c.抽滤; d.冷却至室温;
e.蒸发至溶液出现晶膜,停止加热; f.蒸发至溶液中出现较多晶体,停止加热。
①通入 量不宜过少或过多 , 理由是。
②当溶液紫红色逐渐加深后,取滤纸片,,观察颜色变化,控制 的流量。(在横线上补全操作)
③为提高产品的纯度,结合表中数据 , 可替代 的酸为(选填“盐酸”“硫酸”、“醋酸”)
其中 、 、 为各步的平衡常数,且 ( 表示 的平衡压强)。
①当 的平衡压强为p时,测得 ,则溶液 。
(用含p、a、 、 、 的式子表示)
②滴加NaOH至 时,溶液中 。如果溶液中 ,需加NaOH将溶液pH调整为约等于。
Ⅰ.
Ⅱ.
当 时,反应25min,体系中 的比值随温度变化如表所示:
温度 | 750K | 1250K | 1750K |
比值 | 3.57 | 1.08 | 3.42 |
请结合题给反应过程能量图,说明:
①750K→1250K时,比值随温度升高逐渐减小的原因是。
②1250K后,比值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大的原因是。
① 脱除 的离子方程式为;
② 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
已知:①酸解后,钛主要以TiOSO4形式存在。强电解质TiOSO4在溶液中仅能电离出SO 和一种阳离子。
②H2TiO3不溶于水和稀酸。
①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体系中Fe(Ⅲ)含量随pH变化如图1,试分析在pH介于4~6之间时,Fe(Ⅲ)含量基本保持不变的原因:。
②保持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体系中Fe(Ⅲ)含量随温度变化如图2,55℃后,Fe(Ⅲ)含量增大的原因是。
①水解过程中得到沉淀③的化学式为。
②一定量Fe2+的存在有利于水解工艺的进行,因此在水解之前,先要测定钛液中Fe2+的含量。实验室常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滴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原理。
实验 |
试剂 |
现象 |
Ⅰ |
溶液、过量锌粉 |
黄色溶液很快变浅,接着有无色气泡产生,固体中未检出铁 |
Ⅱ |
的 溶液、过量锌粉 |
片刻后有大量气体产生,出现红褐色浑浊,约半小时后,产生红褐色沉淀,溶液颜色变浅,产生少量铁 |
实验 |
试剂 |
现象 |
Ⅰ |
的 溶液、过量锌粉 |
约半小时后,溶液变为深棕色且浑浊,无铁产生 |
Ⅱ |
的 溶液、过量锌粉 |
约半小时后,溶液呈浅绿色且浑浊,有少量铁产生 |
资料: , 在溶液中呈棕色。
①a=。
②有人认为Ⅰ中深棕色溶液中存在 ,设计实验证明。实验的操作和现象是。
③对照实验Ⅱ和Ⅲ, 溶液与过量锌粉反应没有生成铁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