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 | 液体 | 固体粉末 | |
A | 饱和溶液 | ||
B | 溶液 | Fe | |
C | 溶液 | ||
D |
|
方案设计 |
现象和结论 |
A |
先加入少量KClO3溶液,再加溶液和足量稀硝酸,振荡 |
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样品为亚硝酸钠 |
B |
加到少量溶液中,再加硫酸酸化,振荡 |
若溶液褪色,则样品为亚硝酸钠 |
C |
先加到少量溶液中,再加入稀盐酸酸化,振荡 |
若溶液变黄色,则样品为亚硝酸钠 |
D |
先加入少量溶液,再加入溶液和稀硝酸,振荡 |
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样品为亚硝酸钠 |
实验 |
操作与现象 |
① |
在 水中滴加2滴 溶液,呈棕黄色;煮沸,溶液变红褐色。 |
② |
在 溶液中滴加2滴 溶液,变红褐色; 再滴加 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
③ |
在 溶液中滴加2滴 溶液,变红褐色; 将上述混合液分成两份,一份滴加 溶液,无蓝色沉淀生成; 另一份煮沸,产生红褐色沉淀。 |
依据上述实验现象,结论不合理的是( )
实验 | 装置 | 试剂a | 现象 |
① | Ca(OH)2溶液(含酚酞) | 溶液褪色,产生白色沉淀 | |
② | 少量NaHCO3溶液 | 产生气泡 | |
③ | 酸性KMnO4溶液 | 紫色溶液褪色 | |
④ | C2H5OH和浓硫酸 | 加热后产生有香味物质 |
由上述实验所得草酸性质所对应的方程式错误的是( )
选项 | 仪器 | 现象预测 | 解释或结论 |
A | 试管1 | 冷却后,把液体倒入水中,溶液为蓝色 | 铜被氧化,转化为Cu2+ |
B | 试管2 | 紫红色溶液由深变浅,直至褪色 | SO2具有还原性 |
C | 试管3 | 注入稀硫酸后,出现黄色浑浊 | SO2具有氧化性 |
D | 锥形瓶 | 溶液红色变浅 | NaOH溶液完全转化为NaHSO3溶液 |
已知:①Na2O2与水反应经历了Na2O2+2H2O =2NaOH+H2O2;
②酚酞褪色原因与溶液的强碱性或强氧化性有关。
根据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A | 向5mL0.1mol·L-1K2Cr2O7溶液中滴加3~10滴浓硫酸 | 溶液橙色加深 |
B | 将乙烯通入溴的CCl4溶液中 | 溴的CCl4溶液褪色并分层 |
C | 向1 mL 0.1 mol·L-1 Na2CO3溶液中加入硼酸溶液 | 产生大量气泡 |
D | 将AgCl和AgBr饱和溶液等体积混合 | 有白色沉淀析出 |
选项 | 实验操作和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测得0.1mol·L−1CH3COONa溶液pH约为9,0.1mol·L−1NaNO2溶液pH约为8 | HNO2电离出H+的能力比CH3COOH强 |
B | 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BaCl2和CaCl2混合溶液中滴加Na2SO4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 Ksp(BaSO4) < Ksp(CaSO4) |
C | 向溶有SO2的BaCl2溶液中通入气体X,出现白色沉淀 | X一定具有强氧化性 |
D | 卤代烃Y与NaOH水溶液共热后,再滴入AgNO3溶液,产生黑色沉淀 | 卤代烃已变质 |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X | 产生白烟 | X可能是浓硝酸 |
B | 向5mL0.1mol/LFeCl3溶液中加入1mL0.1mol/LKI溶液充分反应,再加2mLCCl4、振荡,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 | 溶液变红 | Fe3+与I-的反应有一定限度 |
C | 浓硫酸滴入蔗糖中,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 | 品红溶液褪色 | 浓硫酸具有氧化性 |
D | 将石蜡油(液态烷烃混合物)蒸气通过炽热的碎瓷片分解,将产生的气体通入Br2/CCl4溶液 | Br2/CCl4溶液褪色 | 分解的气体产物中有烯烃 |
实验 | 试剂a | 现象 | 结论 | |
A |
| 溶有SO2的BaCl2溶液 | 产生沉淀 | H2O2有氧化性 |
B | 酸性KMnO4溶液 | 紫色溶液褪色 | H2O2有氧化性 | |
C | KI淀粉溶液 | 溶液变蓝 | H2O2有氧化性 | |
D | 盐酸酸化的FeCl2溶液 | 溶液变黄 | H2O2有氧化性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A | 室温下,向FeCl3溶液中滴加少量KI溶液,再滴加几滴淀粉溶液 | 溶液变蓝色 | Fe3+的氧化性比I2的强 |
B | 将淀粉和稀硫酸混合加热一段时间后,再加入新制的Cu(OH)2悬浊液,加热 | 产生砖红色沉淀 | 淀粉在稀硫酸、加热条件下水解为葡萄糖 |
C | 取一支试管装入2 mL2 mol/LNaOH溶液,先滴加1 mL1 mol/LMgCl2溶液,溶液再滴加几滴1mol/LCuCl2 | 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沉淀变为蓝色 | Ksp[Cu(OH)2<Ksp[Mg(OH)2 |
D | 两支试管各盛4mL0.1mol/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分别加入2mL0.1mol/L的草酸溶液和2mL0.2mol/L草酸溶液 | 加入0.2mol/L草酸溶液的试管中,高锰酸钾溶液完全褪色时间更短 | 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A | 将盐酸滴入NaHCO3溶液中 | 有气泡产生 | 非金属性:Cl>C |
B | 常温下,测定0.1 mol/LNaHC2O4溶液的pH | pH=2.7 | 的电离程度大于 水解程度 |
C | 分别将SO2、乙烯通入溴水中 | 溴水均褪色 | 二者褪色的原理相同 |
D | 以酚酞作指示剂,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氨水 | 溶液红色恰好褪去 | 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制备无水FeCl3固体 | 将FeCl3溶液加热蒸干 |
B | 检验浓H2SO4催化纤维素水解的产物含有还原糖 | 向水解后的溶液中加入新制的Cu(OH)2 , 加热 |
C | 配制1L1.0mol/LNaCl溶液 | 将58.5gNaCl固体直接溶于1L水中 |
D | 证明醋酸是弱电解质 | 测0.1mol/LCH3COOH溶液的pH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除去乙炔中少量的H2S | 将混合气通过盛有足量CuSO4溶液的洗气瓶 |
B | 验证淀粉能发生水解反应 | 将淀粉和稀硫酸混合后加热煮沸,冷却后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 |
C | 验证干燥的Cl2没有漂白性 | 将红色鲜花放入盛有干燥Cl2的集气瓶中 |
D | 检验CH3CH2Br中的Br | 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加稀AgNO3溶液 |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 | 有白色沉淀产生 | 均有白色沉淀 | ||
结论 | 正反应放热 | 白色沉淀一定是BaSO3 | 待测液中含有Cl-和 | Ag+与Fe2+不反应 |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制备气体x | 溶液a | |||
A | 电石与水反应 | 溴水 | 黄色褪去 | C2H2与Br2发生加成反应 |
B | 碳酸钠与醋酸溶液作用 | Na2SiO3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H2CO3的酸性强于H2SiO3 |
C | 乙醇与浓硫酸共热至170℃ | KMnO4酸性溶液 | 紫色褪去 | C2H4被氧化 |
D | 溴乙烷与氢氧化钠醇溶液共热 | Br2的四氯化碳溶液 | 橙红色褪去 | C2H4与Br2发生加成反应 |
编号 | 实验操作 |
1 | 用试纸测定的溶液,测得约为2 |
2 | 向的溶液中逐滴加入等体积的溶液,测得所得溶液的约为4 |
3 | 将酸性溶液与溶液混合,溶液褪色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
A | 向硝酸亚铁溶液中滴加稀HCl | 溶液由浅绿色变为棕黄色 |
B | 向盛有少量Mg(OH)2沉淀的试管中加入适量饱和NH4Cl溶液,振荡 | 白色沉淀溶解 |
C | 向盛有3.0 mL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一小块金属钠 | 有气泡产生 |
D | 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 生成无色溶液和刺激性气味气体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配制100mL 0.1000的溶液 | 将2.5000g 溶于100mL水中并充分搅拌 |
B | 证明有还原性 | 向酸性溶液中滴加少量溶液,观察紫色是否变浅 |
C | 比较S与N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 分别测定等浓度、溶液的pH,通过pH的大小判断 |
D | 证明酸的相对强弱:醋酸>碳酸>硼酸 | 向两只分别盛有0.1mol/L醋酸和饱和硼酸溶液(0.8mol/L)的试管中滴加等浓度的溶液,观察是否有气体逸出 |
选项 | 实验仪器 | 实验目的 |
A | 酸碱通用滴定管、锥形瓶 | 用标准NaOH溶液测定待测盐酸的浓度 |
B | 分液漏斗、烧杯 | 提取溴的CCl4溶液中的溴单质 |
C | 酒精灯、玻璃棒 | 利用焰色反应检验溶液中含有K+ |
D | 250mL容量瓶、玻璃棒 | 配制250mL0.1mol·L-1碳酸钠溶液 |
选项 | 目的 | 方案设计 | 现象和结论 |
A | 探究NO2能否支持燃烧 | 取少量浓硝酸加热分解,将产物先通入浓硫酸,后用集气瓶收集气体 |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瓶内,木条复燃,说明NO2支持燃烧 |
B | 探究乙醇与浓硫酸反应是否生成了乙烯 | 将乙醇与浓硫酸混合加热,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 溶液紫红色褪去,说明产生的气体中一定含有乙烯 |
C | 苯和液溴反应是否生成了HBr | 将少量铁粉、5mL苯和1mL液溴混合,产生的气体通入AgNO3溶液中 | 混合时液体剧烈沸腾,AgNO3溶液中产生淡黄色沉淀,苯和液溴发生反应生了HBr |
D | 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 | 向盛有2mL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 黄色溶液变为浅绿色,说明生素C具有还原性 |
已知:①CaS常温下为不溶于水的还原性白色固体,遇水强烈水解,微溶于甲醇;
②S单质不溶于水,微溶于甲醇、乙醇,易溶于CS2;
③2Na2S2O3+ I2= 2NaI + Na2S4O6。
请回答下列问题:
装置甲中仪器X的名称为。
步骤1.实验结束后,将三颈烧瓶中产生的滤渣过滤出来,并将滤液进行蒸馏,将蒸馏后的剩余固体与过滤出来的滤渣进行合并,干燥。
步骤2.取步骤1中所得固体1.0g,用5mLCS2萃取,分液,利用适量Na2SO3溶液对含S的CS2溶液进行反萃取,得到Na2S2O3溶液。
步骤3.将步骤2中得到的Na2S2O3溶液转移到锥形瓶中,加入淀粉做指示剂,用0.1mo/L的碘标准液进行滴定,消耗标准液的体积为20.00mL。
步骤2中进行反萃取时需要控制温度为98℃左右,采用的加热方式为油浴加热,不适用水浴加热的原因为。
装置A的作用是。装置B中的试剂是。装置D的作用是。
①点燃装置C处的酒精灯
②打开装置A处的分液漏斗的活塞
③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装入药品
⑤关闭装置A处的分液漏斗的活塞
⑥熄灭装置C处的酒精灯
上述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为(填序号)。
取wg纯净的光卤石溶于适当过量的稀硝酸中,再用水稀释,配制成250 mL溶液。取25.00 mL所配制的溶液于锥形瓶中,滴几滴K2CrO4溶液(作指示剂),用c mol·L−1AgNO3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AgNO3标准溶液V mL。
纯净的光卤石中所含Mg2+的质量分数为%(用含w、c、V的代数式表示)。
将可溶性亚铁盐和铁盐按一定配比混合后,加入NaOH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制行Fe3O4 ,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理论上完全溶解1.16gFe3O4至少需要3 mol/LH2SO4溶液的体积约为mL(保留1位小数)。
用10 mL3 mol/LH2SO4溶液浸泡1.0 g Fe3O4粉末,5分钟后各取2 mL澄清浸泡液,按编号i进行实验。(所用 、KSCN溶液均为0.1 mol/L,Fe2+遇 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编号 | i | ii |
实验操作 |
|
|
现象 | ①无蓝色沉淀 ②溶液显红色 | 均无明显现象 |
实验ⅱ的作用是。
制备 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实验过程如下表:
实验序号 |
假设 |
实验内容 |
结论 |
① |
与溶液中c(H+)有关 |
取适量上述血红色溶液,滴入Y溶液,溶液又变为黄色 |
假设不成立 |
② |
与c(H2SO3)或c(SO2)有关 |
1溶液中,滴入1mol/LNaHSO3溶液,溶液呈血红色,再逐滴滴入HCl溶液,出现×××现象 |
假设不成立 |
③ |
与c( )或c( )有关 | 在FeCl3溶液中加入Na2SO3溶液,立即变为血红色。 |
实验①中,Y是(填化学式);实验②中现象是;实验③的结论是。
在0.5mL1mol/L的FeCl3溶液中,加入浓度相同的Na2SO3溶液V1mL,NaHSO3溶液V2mL并混合均匀,改变V1、V2的值并维持V1+V2=4.0进行多组实验,测得混合溶液的吸光度与 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吸光度越大,溶液颜色越深)。
①维持V1+V2=4.0的目的是。
②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资料:i.Ksp[Co(OH)2]=5.9×10-15 , Ksp[Co(OH)3]=1.6×10-44
ii.Co2++6NH3 [Co(NH3)6]2+K1=1.3×105
Co3++6NH3 [Co(NH3)6]3+K2=2×1035
iii.[Co(NH3)6]2+和[Co(NH3)6]3+在酸性条件下均能生成NH
实验I.粉红色的CoCl2溶液或CoSO4溶液在空气中久置,无明显变化。
实验II.向0.1mol/LCoCl2溶液中滴入2滴酸性KMnO4溶液,无明显变化。
实验III.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电压表指针偏转。
①甲同学根据实验III得出结论:Co2+可以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乙同学补充实验IV,(补全实验操作及现象),否定了该观点。
②探究碱性条件下 的还原性,进行实验。
ii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③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解释:还原性Co(OH)2>Co2+:Co2+-e-=Co3+在碱性条件下,OH-与Co2+、Co3+反应,使c(Co2+)和c(Co3+)均降低,但降低的程度更大,还原剂的还原性增强。
①根据实验III和IV推测氧化性:Co3+>Cl2 , 设计实验证明:向V中得到的棕褐色沉淀中,(补全实验操作及现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②向V中得到的棕褐色沉淀中滴加H2SO4溶液,加入催化剂,产生无色气泡,该气体是。
①结合数据解释[Co(NH3)6]2+能被氧化为[Co(NH3)6]3+而失活的原因:。
②根据以上实验,设计物质转化流程图实现[Co(NH3)6]2+的再生:。
示例:Co CoCl2 Co(OH)2
实验 | 试管中的溶液 | 滴入溶液 | 实验现象 |
a | 溶液() | 各滴入1滴0.1%品红溶液 | 溶液变红逐渐变浅,约90s后完全褪色 |
b | 溶液() | 溶液变红后立即变浅,约15s后完全褪色 | |
c | 溶液() | 溶液变红后立即褪色 |
综合上述实验推知,水溶液使品红褪色时起主要作用的微粒是(填微粒符号)。
①为探究白色沉淀的成分,查阅资料如下:CuCl为白色固体,难溶于水,能溶于浓盐酸,与氨水反应生成 , 在空气中立即被氧化成含有蓝色的溶液。
甲同学向洗涤后的白色沉淀中加入氨水,得到蓝色溶液,此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乙同学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方案证明白色沉淀为CuCl:;装置E中生成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
②为探究E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是蓝色的原因,向溶液中通入过量 , 未见溶液颜色发生变化,目的是;取少量E中滤液,加入少量稀盐酸,产生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得到澄清蓝色溶液,故推断溶液显绿色的原因可能是溶液中含有较多。为进一步实验确认这种可能性,向少量溶液中加入(填化学式),得到绿色溶液。
查阅资料信息:①2NO+Na2O2 =2NaNO2;2NO2 +Na2O2=2NaNO3.
②酸性KMnO4溶液可将低价氮的氧化物或酸根离子氧化为。
①若没有装置B,则装置C中Na2O2与水发生反应:(填化学方程式)。
②制得的NaNO2固体中混有的杂质主要为NaNO3 , 改进措施是在装置A、B间添加,提高NaNO2的纯度。
③装置E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已知:FeSO4溶液可吸收NO;NO2的沸点为21° C ,熔点为-11° C。
①为了检验装置A中生成的气体产物,装置的连接顺序是A→ 。(按气流方向从左到右)
②反应前应打开弹簧夹1, 先通入一段时间氮气,目的是。
③再关闭弹簧夹1,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入70%硫酸后,装置A中产生红棕色气体。
设计实验检验装置A中产生的气体含有NO的操作及现象:。
设该样品的杂质均不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可用酸性KMnO4溶液测定NaNO2的含量。称取2.0 g亚硝酸钠样品溶于水配成250 mL溶液,取出25. 00 mL溶液于锥形瓶中,再用0. 1000 mol· L-1的酸性KMnO4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消耗酸性KMnO4标准溶液的体积如表:
实验组 | 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第四组 |
消耗酸性KMnO4标准溶液的体积/mL | 9.97 | 10.02 | 12. 01 | 10. 01 |
该亚硝酸钠样品中NaNO2的质量分数为。
试剂:稀盐酸、稀、稀、溶液、酸性溶液、溶液
实验编号 | 实验步骤 | 现象 | 结论 |
Ⅰ | 取少量样品,加入除氧蒸馏水 | 固体完全溶解得到无色溶液 | / |
Ⅱ | 取实验Ⅰ的溶液, | 样品已氧化变质 | |
Ⅲ | 另取实验Ⅰ的溶液,加入酸性KMnO4溶液 | 溶液褪色 | 样品未完全氧化变质 |
②是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常用于葡萄酒、果脯、拉面等食品中。为检验某白葡萄酒中是否含有能否用酸性溶液检验?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通空气样品的导管末端是带许多小孔的玻璃球泡,其主要作用是;该装置中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若空气流速为 , 当观察到时,结束计时,测定耗时t min。假定样品中的可被溶液充分吸收,该空气样品中的含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