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8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

更新时间:2021-02-26 浏览次数:171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3·鞍山五模) 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
    A . 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 . 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C .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 . 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 2. (2020·新课标Ⅰ) 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指示有利于当时(   )
    A . 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 B . 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 . 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D . 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 3. (2024高二上·哈尔滨月考) 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
    A . 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 . 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 . 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 .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 4. (2020高三上·北京期中)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984年,在对外开放推进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视察特区,在回到北京后谈到:“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并欣然挥笔:“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同志肯定的特区经验是(   )。
    A . 深圳发展经验 B . 北海发展经验 C . 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经验 D . 上海浦东发展经验
  • 5. (2023高一下·定远月考)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   )
    A . 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 B . 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 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 D . 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 6.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1955年3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到当时(   )

    四名工人在简陋的条件下研制手表

    A . 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 B . 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C . 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D . 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 7. (2020高三上·北京期中) 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的衡量标准,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   )
    A . 经济建设不断推进 B .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C . 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D . 城乡差别显著缩小
  • 8. (2024高一下·西宁开学考)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纵观近代中国百年巨变,前后相继,波澜壮阔,从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近代中国(   )
    A . 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 B . 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 C . 历史过程的因果关联 D . 历史变化的循环往复
  • 9. (2021高一上·工农期末) 建国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
    A . 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 . 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 C . 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D . 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
  • 10. (2021高二上·海口月考) 下图是创作于1964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

    A . 宣传党开展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 B . 表达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 C . 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 D . 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 11. 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
    A . 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B . 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 . 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 . 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 12. (2020·珠海模拟) 建国初期,各大城市的许多医院、学校取消了原名,而代之以数字序号命名,如将“仁济”“培德”等名换成某某市第一中学、某某市第三人民医院等。这种做法意在(   )
    A . 强调各类机构的平等地位 B . 塑造新时代的价值观念 C . 消除半殖民地社会的遗留 D . 继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 13. (2020·珠海模拟)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四川、湖南等农业大省的电视台被调侃为“猪台”,因为当地电视广告节目几乎都被各种类型的猪饲料所占据。这种情况表明(   )
    A . 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B . 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 C . 政府对农村发展的引导 D . 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 14. (2020·新乡模拟) 1954年6月至9月,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了宪法草案讨论和宣传。据统计,许多地区的参与者超过当地成年人口的7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90%,共收到118万多条意见、建议和问题。这一活动(   )
    A . 保证了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 B . 增强了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 C . 标志着社会主义时代的到来 D . 反映了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
  • 15. (2020·成都模拟) 下表: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及比重(%)

    时期

    基本建设投资额(亿元)

    比重(以投资总额为100)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一五”时期

    41.83

    37.47

    212.79

    7.1

    6.4

    36.1

    “二五”时期

    135.71

    76.59

    651.71

    11.3

    6.4

    54.0

    “1963- 1965”

    74.46

    16.47

    193.71

    17.7

    3.9

    45.9

    “三五”时期

    104.27

    42.62

    498.89

    10.7

    4.4

    51.1

    上表说明当时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方针时,着眼于处理(    )

    A . 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关系 B . 农民利益与工人利益的关系 C . 沿海建设与内地建设的关系 D . 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
  • 16. (2020·合肥模拟) 在“大跃进”时期,安徽少数农民自发搞起了“责任田”,到1961年安徽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占总数的91%.甘肃、浙江、四川、河北等地也都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且成效显著。党中央相关部门对此表示出积极支持的态度。这说明(    )
    A . 国民经济调整与巩固的任务基本完成 B . 农民生产实践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开展 C . 中央着手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 D . 生产责任制的探索有助于经济的恢复
  • 17. (2020·宁夏模拟) 1979年,国家对农副产品收购牌价提高了21.19%,全国征购粮食基数减少到700亿斤,减少了55亿斤,并且规定水稻地区口粮不足400斤、杂粮地区口粮不足300斤的一律免购。 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
    A .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B . 大力推行包产到户 C . 给予农民政策优惠 D . 积极应对农业困境
  • 18. (2020·桐城模拟) “星期日工程师”是指周一到周六为国营企业工作,周日或节假日为民营、乡镇企业提供无偿或有偿技术服务的国企技术人员。20世纪80年代初,“星期日工程师”开始在中国大量出现。这反映了当时(    )
    A . “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成效 B . 企业发展需要政府扶持 C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
  • 19. (2020·太原模拟) 中国近现代史上曾有两次留学苏联的热潮:20年代曾有一批进步青年留学苏联,主要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技术;而50、60年代留苏学习重心转变为冶金、采矿、电气、地质、建筑、水利等专门技术。这一变化(   )
    A . 得益于中苏两国长期友好 B . 反映了时代主题的变迁 C . 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展开 D . 受到了国际形势的影响
  • 20. (2021高二上·常熟月考) 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城乡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变化情况。图中数据出现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 经济领域开始拨乱反正 B .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C .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D . “南方谈话”解放国人思想
  • 21. (2020·海南模拟) 图1是1998-2008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及占外贸比重情况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A . 高新科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大 B . 科技创新能力进步明显 C . 高新技术产品成为经济发展动力 D . 高新科研水平居世界前列
二、材料分析题
  • 22. (2022高二上·海安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 23. (2020·浙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4年6月,周恩来抵达印度访问,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书面谈话,具体地阐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指出:“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在印度期间的多次谈话中,周恩来都提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主张将这些原则贯彻到国际关系中去。

    ——摘引自吴玉才《1949-1956年间的中国》

    材料二:新世纪开始以来,国际形势迅速发展和激烈变化,世界人民继续强烈呼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要求执行《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宗旨和原则精神,并赋予它们以旺盛的生命力浙和新的历史任务。

    面对冷战结束以来种种有悖于人民愿望的形势,和平共种处五项原则已经并且正在启发人们对新型国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引导人们进行新的多方面的实践。在这方面,已经有种种有益的尝试。

    ——摘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改革开放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我国外交的指导意义。指出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国外交在21世纪初取得的重要成就。
  • 24. (2020·新高考I)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 25. (2020高三上·北京期中) 新中国建立后在受封锁的情况下仍进行了一些对外开放的尝试,至70年代末,中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在当时条件下想要全方位开放是不可能的。为了突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50年代初,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

    材料二:1979年7月,宝安(深圳)开始建设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工业区——蛇口工业区。蛇口当时是一个落后的渔村,没有现代通讯设施,需要建造微波通讯站,可是微波通讯站的建设却遭到诸多阻拦。中央领导得知后就此指示邮电部特事特办,给蛇口安装进口的专用交换机,电话可直拨香港。次年,有个港商想在蛇口投资建购物中心。然而外汇商店历来由国家经营,对这种无章可循的事,谁也不敢批准。在蛇口工业区负责人袁庚的反映下,中央又一次帮蛇口解困,专门发文给广东经济特区委员会,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意见。1982年6月购物中心开业,很快这家店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开放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对外开放的背景。
    2. (2) 据材料二指出蛇口工业区建设初期遇到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问题得到解决的主要原因,并简析中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的意义。
  • 26. (2020·全国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1摘自1995年7~8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岁的青壮年。

    表1 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 单位:%

    选择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很赞同

    比较赞同

    说不准

    不太赞同

    很不赞同

    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

    2.9

    4.3

    8.2

    23.0

    61.1

    父母在,不远游

    7.2

    15.1

    21.8

    34.9

    20.8

    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

    45.4

    29.2

    17.5

    5.0

    2.6

    富贵贫贱是命定的

    6.8

    11.2

    15.4

    25.1

    41.2

    重新选择职业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经商

    去乡镇企业工作

    读书上大学

    去大城市打工

    继续种田

    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

    35.2

    14.1

    31.8

    2.7

    8.5

    ——据周晓虹《传统与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27. (2020·临朐模拟) 从1979年开始,首钢开始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方法,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首钢相继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和技术改造,生产规模迅速扩大。90年代年钢产量达824万吨,居全国第一。同时首钢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多种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境外控股企业7家,在南美洲有首钢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进入21世纪,首钢开始向河北搬迁,河北曹妃甸成为首钢的生产基地,迁安成为首钢的原料基地,带动了河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首钢北京石景山厂区实施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2010年,首钢石景山厂区钢铁主业全面停产。首钢还与中关村软件园、日本安川电机等公司设计、开发生产集成电路、自动化系统和机器人等产品。

    ﹣﹣摘编自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首钢老工业区全面调整转型》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划分改革开放以来首钢发展的阶段,说明各阶段特点。

  • 28. (2020·宣化模拟) 材料:新中国建立后,董必武作为政务院副总理负责新中国的立法工作。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法的学说,结合我国法制建设的具体实际,提出许多独创性的见解。1956年董老在党的八大上向全党提出“党中央号召公安、检察、法院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办事”的号召。董老认为党的政策与法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要防止把二者对立起来,只按照法律规范办事而忽略党为保证法律实施而制定的政策,因为法本质上是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党的政策比法律更具有时代性、灵活性,且政策可以弥补法律的滞后性和原则性。他认为,培养全民的法律意识,对于健全人民民主制度,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必须对群众加强法律的宣传教育。董老在论述民主法制建设的问题时,强调了人民在法制建设当中的重要性。坚持人民主权、人民当家作主,是法制建设必须贯穿始终、坚持到底的重要原则。

    --摘编自陈泽平《论董必武法学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在联系》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董必武法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必武法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29. (2020·临朐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社会转型需要一种与革命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由此促进的文化转型,构成了现代文化景观的大背景。踏入21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扮演了主要的推动力量。目前的国学热兴起的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现代国学热”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 30. (2020·浙江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4年4月,周恩来在日内瓦机场发表讲话说:“亚洲这两个迫切的问题,如果能够获得解决,将有利保障亚洲的和平”。5月1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邀请周恩来和英国领导人艾登会面。经过谈判,9月,中英两国建立了代办级外长关系。在日内瓦,中美双方先后进行了4次会谈,这是以后15年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前奏。

    ——摘编自赵学功《中国与第一次日内瓦会议》

    材料二:“文革”狂飙的突起使中国日益陷入全面动乱,迫切要求有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以便集中精力解决好国内的问题。中国也希望中美和解解决台湾问题,实现民族统一大业。1971年4月21日,周恩来通过“巴基斯坦渠道”给美国领导人一个口信,表示愿意接待美国特使到北京会谈。5月17日,美国方面作出答复:美国总统本人准备到北京同中国领导人直接会谈。

    ——张保军《论中美关系的解冻》

    1. (1) 、指出材料一中“亚洲这两个迫切的问题”。结合所学,分析日内瓦会议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给“给美国领导人一个口信”的原因,简述此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 31. (2020·廊坊模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61年8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庐山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和“工业十七条”。《指示》认为前一段时期权力下放的过多、过于分散,所以现在要把权力更多地集中到中央一级,并强调严格执行国家计划,不得在计划之外层层加码,在之前下放给地方的中央企业中,凡是产品需要在全国范围统一调度的,现在一律收回中央等等。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方面,“工业十七条”规定企业必须规定“五定”(即国家给企业定产品的方向和生产规模,定人员和机构,定主要的原料、材料、燃料和动力的消耗定耗和来源,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定外部协作关系)和“五保”(即企业向国家保证产品的品种、质量、数量,保证不超过工资总额、保证完成成本计划、保证完成上缴利润、保证主要设备的使用期限) 进行生产。在这一新体制下,厂长将重新有权总理企业内部的行政事务,且企业中生产、技术、财务等部门都将由专业人员负责。

    ——摘编自《论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中国工业管理体制改革》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中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