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苏州市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押题卷(三)

更新时间:2024-05-26 浏览次数:6 类型:三轮冲刺
一、选择题
  • 1. 我国的刑法起源很早,但并无公开条文,由判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贵族阶层以此拥有家长式的生杀予夺权力。到了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都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之于众。成文刑法的出现( ) 
    A . 增加了法律的神秘色彩 B . 体现了诸侯国蔑视法律的风气 C . 是韩非治国理念的体现 D . 是地主阶级打击旧贵族的体现
  • 2. (2024七上·宁明期末) 传说尧舜禹是原始社会后期著名的部落首领,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证明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这说明( )
    A . 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 .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 . 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 . 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 3. (2023七上·福田期末) 如图所示古代水利工程建造所体现的“中国智慧”是( )

    A . 因地制宜选址恰当 B . 控流发电造福千秋 C . 沟通水系防止水害 D . 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 4. (2023七上·月考) 史学上有“左图右史“之说,小明同学利用地图(如下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内容应是(   )

    A . 西周分封 B . 春秋五霸 C . 战国七雄 D . 秦灭六国
  • 5. (2023七上·福田期末) 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其中有许多“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蓝田”“下邦”等县名。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 )
    A . 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 B . 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 C . 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 D . 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 6. (2020七上·龙岗期末)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由游牧转入农耕,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中原汉族地区也出现了争用胡人家具、学习胡人乐器歌舞的现象。这种现象体现了当时哪一时代特征(   )
    A . 民族政权并立 B . 民族交融加速 C . 经济重心南移 D . 国家统一安定
  • 7. (2023七下·新田期中)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卫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也……”基于此唐太宗采取的治国措施是( )
    A . 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B . 鼓励士人参加科举考试 C . 减轻人民的徭役负担 D . 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 8. (2023七下·李沧期末) “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 )
    A . 原因 B . 经过 C . 性质 D . 影响
  • 9. (2024·) 根据“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北庭都元帅府”,可以确定学习的主题是( )
    A .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 .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D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 10. (2023七下·新民期中)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多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 . 君权强化到顶峰 C . 丞相权力不断被削弱 D . 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 11. 如图行政或军事机构管辖的地区是( )

    A . 西藏 B . 东北 C . 新疆 D . 台湾
  • 12. (2020八上·潮南月考) “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英法手牵着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两个强盗抱着大清这棵枯树摇晃,摇落的除了果子还有枯枝败叶。”这段文字描述的战争使(    )
    A .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开始遭到破坏 B . 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C . 欧美各国获取了投资设厂的权利 D . 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 13. (2021八上·阿荣旗期末) 口号能彰显时代的特征。下列口号与所处时代搭配合理的是(    )
    A . “打倒列强,除军阀”——抗日战争时期 B .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北伐战争时期 C . “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解放战争时期 D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戊戌变法时期
  • 14. (2019八上·个旧期中) 《这才是晚清》中记述:“历史不因大清帝国的孤傲和拒绝改变进程,鸦片战争使中国遭遇千年未遇的大变局。”“大变局”是指(   )

    A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殖封建社会 D . 中国完全沦为大英帝国殖民地
  • 15. (2024八上·盘龙期末) 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常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黄埔军校门口曾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从这副对联来看,黄埔军校的创办是为了(    )
    A . 推翻清朝,挽救民族危亡 B . 捍卫共和、进行北伐战争 C . 抗日战争,统一革命战线 D . 解放战争,争取国家统一
  • 16. (2024八下·月考) 以下是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形成1956年国民经济比例的主要原因是(  )

    A .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 .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C .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 . 一五计划的进行
  • 17. (2023八下·佛山期中)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主流媒体很少赞扬中国,且报道时多使用“红色中国”。1979年,美国《时代》周刊则以《邓小平的梦想》为封面标题,赞扬“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壮举”。这一转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    )
    A . 美国政府着手改善中美关系 B . 中国经济实力已经显著增强 C . 中国内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D . 美国媒体摒弃意识形态偏见
  • 18. (2020八下·雄县期末)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被确定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进一步推进中国式体制改革实践,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由此可见,“中国式体制”指的是(   )
    A . 国有企业改革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建立经济特区
  • 19. (2023九上·巧家期末) 如图中A、B两处所指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中的两件大事,其中B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 . 《共产党宣言》发表 B . 第一国际成立 C . 建立巴黎公社 D . 十月革命胜利
  • 20. (2023九上·句容期末) 13 至 16 世纪, 曾在巴黎大学执教和攻读的师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法国之外的欧亚国家。不仅如此,在校长的名单里,也出现不少外国人。这反映出巴黎大学( )
    A . 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B . 学校发展的自主性 C . 课程开设的科学性. D . 师生来源的国际性
  • 21. (2023九上·腾冲期末) 佃户是西欧庄园里重要的群体,他们之间经常会因为土地、借贷和婚姻产生纠纷,有时也会违反庄园公共规则。当出现纠纷和违规行为时,佃户可以依靠的司法机构是( )
    A . 公民大会 B . 元老院 C . 陪审法庭 D . 庄园法庭
  • 22. (2023九上·天津市期末) 它提供了控制和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山来已久的依赖。“它”使人类社会进入了( )
    A . 手工工场时期 B . 蒸汽时代 C . 电气时代 D . 信息时代
  • 23. (2024九下·深圳月考) 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了以下资料进行探究学习。他们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A . 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B .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C . 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D . 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 24. (2024九下·南宁月考) 下表为1920年和1925年苏俄(联)粮食等部分经济指标,造成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20年

    1925年

    粮食(万吨)

    4.519

    95.7

    牛(万头)

    2.250

    102.5

    猪(万头)

    1.750

    104.3

    A . 农奴制度的废除 B .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 . 斯大林模式推动 D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二、材料分析题
  • 25. (2024九下·石阡月考) 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使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从实验社会向科学技术社会过渡。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德国的工业化进程落后于英国,但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全民 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凭借这一资源,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网上通信、快递物流、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新事物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这也造成社会心理结构乃至价值观念的变化,形成开放、乐观、宽容、积极进取、适应变革的现代人格特征。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在生产方式上发生的改变。并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述互联网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三则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分别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什么时代?
  • 26. (2023九上·祁阳期末) 人类对文明的追求需要薪火相传,交流互鉴,推陈出新。某历史兴趣小组以“文明之光”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任务。

    任务一  【解放思想——传承精神文明】

    材料一  (它)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新生的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必须首先在思想上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及政治、哲学著作都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

    ——吴于崖、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任务二  【重视法治——关注政治文明】

    任务三  【革新工具——见证经济文明】

    材料二  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工厂出现了,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经济与社会生活》

    1. (1) 材料一反映了世界近代史上哪一运动?该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这一运动的先驱是谁?
    2. (2) 图1是英国为纪念某部重要文献颁布300周年发行的纪念币,这部文献的名称是什么?该文献颁布后英国逐渐形成了什么政治体制?
    3. (3) 图2法律文献宣布人民享有哪些权利?
    4. (4) 图3法律文献是在哪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这次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5. (5) 材料二中“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家是谁?“改良蒸汽机”的使用让人类历史进入到了什么时代?
    6. (6) 综合以上探究,人类对文明的追求与奋斗过程,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 27. (2024七下·江津期中)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隋朝大运河

    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另一方面,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须转运南方的物资。运河开通后,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材料二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朱熹在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都通日新困弱。”

    ——摘编自《朱子语类》

    材料四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名称与选官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该制度的历史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宋采取的使地方州县逐渐“困弱”的措施有哪些?
    4. (4) 材料四的图一、图二是唐朝时期广泛推广的农业工具,请分别指出其名字。
  • 28. (2024八下·仁寿期中)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崭新的中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70 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 100 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某军队跨过鸭绿江

    材料三 毛泽东说∶"我们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事实上,朝鲜战争爆发后,台湾被美国控制,如果整个朝鲜也被它占领,中国就会处于美国势力南北夹击的态势下,而它随时可以找到借口对中国进犯,中国的国家安全从根本上就失去了保障。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四 到 1953 年春……3 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包括老解放区农民在内)共没收分配了地主阶级约7亿亩土地和大批耕畜、农具、房屋、粮食。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 (1) 材料一的"70 年前的今天"具体指哪天?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哪三座大山?
    2. (2) 材料二中图片里军队的名称是什么?这支军队为什么要跨过鸭绿江?举出一位这支军队里的战斗英雄。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共中央作出"积极对策"的依据。
    4. (4) 根据材料四归纳1953 年中国农村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