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更新时间:2022-08-31 浏览次数:57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2·广东二模) 战国时期的官僚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军功之士,二是文士,三是宗室贵族。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功之,士所占比重较大,而在关东六国,则是文士和宗室贵族所占比重较大。这一类人在各国官僚队伍中所占比重的差异缘于(    )
    A . 变法运动在列国风靡 B .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 . 士人阶层的强势崛起 D . 世族世官制度的消亡
  • 2. (2022·福州三模) 文献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家弑其君",楚庄王闻之,以“天厚楚邦,思为诸侯正”为由出兵伐郑、围郑三月。这反映了(    )
    A . 礼法观念余温尚存 B . 尊王攘夷成为主流 C . 关东诸侯实力削弱 D . 血缘伦理观念强化
  • 3. (2022高一上·西安期中) 下面是关于春秋时期“出奔”(出亡、逃亡)现象的一些记载。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记载

    出处

    “九月,夫概王归,自立也,以与王战,而败,奔楚,为棠溪氏。”

    《左传·定公五年》

    “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九》

    “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民无所依。”

    《左传·昭公三年》

    A . 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 B . 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C . 宗法分封制遭到了冲击 D . 社会转型推动了人才流动
  • 4. (2022·马鞍山二模) 下表说明当时(   )

    春秋时期的战争(部分)

    时间

    事件

    前714年

    宋殇公不按时朝见周王,郑庄公率兵伐宋。

    前713年

    鄙国公然违抗王命,齐、郑二国联合发动了讨伐鄙国的战争

    前709年

    芮伯姬万因与其母矛盾而被逐居于魏国后,芮更立君,周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

    A .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发生 B . 周天子仍有一定政治权威 C . 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 D . 传统宗法体系进一步强化
  • 5. (2022·周至三模) 春秋时期,齐桓公集中全国力量煮海制盐并大量储存,同时严禁民众向其他诸侯国贩卖。不久楚国、燕国、宋国、卫国等国的盐价上涨十多倍。这说明(   )
    A . 齐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B . 诸侯国间存在较强经济联系 C . 关税政策阻碍商品流通 D . 齐国控制着大部分战略资源
  • 6. (2022·黑龙江模拟) 战国时期,魏国西门豹兴建引漳灌邺的水利工程,魏国还利用春秋时期修建的“鸿沟”将黄河和淮河连接起来;秦国李冰更是修筑了著名的都江堰,同时关中平原的郑国渠也修建成功。这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主要得益于(    )
    A . 铜制农具的出现 B . 诸侯国组织力量强大 C . 牛耕技术的推广 D . 诸侯争霸战争的推动
  • 7. (2022高一下·宣汉期中) 先秦时期的民谣《击壤歌》唱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该歌谣(   )
    A . 表明了农业与手工业的协同发展 B . 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写照 C . 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的逐渐成熟 D . 是先民反抗君主专制思想的体现
  • 8. (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 春秋时期的货币铸造地点,主要集中在晋国和东周王畿所在之地;战国中期以后,货币铸造的范围向东延伸到滨海的齐国境内,向南到达江淮间的荆楚,向北到达燕赵长城以南。这表明(   ) 

     

     战国主要货币图 

    A . 区域经济发展较快 B . 全国市场初步形成 C . 民族交融进程加速 D . 各国货币单一流通
  • 9. (2023高三上·仙桃月考) 下表为黄帝到春秋战国时期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情况,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反映了(   )

    时代

    部落

    语言方言

    黄帝

    万国

    万语

    夏代

    诸侯三千

    地域性方言

    西周

    诸侯八百

    若干方言区域形成

    春秋战国

    列国几十

    秦代“书同文”

    A . 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B . 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发展 C . 铁犁牛耕的使用 D . 贵族等级体系瓦解
  • 10. (2022高三上·勃利开学考) 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A . 尚法存礼 B . 尊法敬天 C . 崇德重法 D . 外儒内法
  • 11. (2024高二下·广安期末) “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上之”。墨家的上述人才观折射出(   )
    A . 春秋时期的社会阶层分化剧烈 B . 战国时期新生社会力量的崛起 C . 新兴地主不断壮大的时代特征 D . 希望社会矛盾缓和的理想寄托
  • 12. (2022高二上·商水月考) 春秋时,列国之执政,多以宗族任之。秦宗族同姓见于经传记载者仅有公子絷等寥寥数人,而为秦所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外人如百里奚、蹇叔、由余、巫豹、公孙枝、孟明视等济济一堂。这实质上说明当时(   )
    A . 秦统一过程中善用人才 B . 宗法制的藩篱有所突破 C . 秦国已建立了官僚政治 D . 士阶层的自我意识觉醒
  • 13. (2024高三上·玉溪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在修养上追求虚怀若谷、顺应无为,对社会矛盾持隐退遗忘态度。他们以“大道”的德性修养包容万物,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智慧和人生智慧。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   )
    A . 自强不息 B . 厚德载物 C . 崇德尚贤 D . 天人合一
  • 14. (2022·宝鸡三模) 《墨子·尚同》中说:“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进而选择贤者仁人为三公、诸侯国君、里长乡长等。于是“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天子)“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由此可知,墨子(   )
    A . 提倡原始直接民主 B . 主张建立专制集权政体 C . 认同儒家仁义观念 D . 强调人才选拔的重要性
  • 15. (2022·西南模拟) 春秋晚期,孙武著《孙子兵法》一书,该书以“出奇设伏”“变诈取胜”为主要特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但该书问世后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主要原因是(   )
    A . 汉字笔画繁复书写困难 B . 礼崩乐坏社会统治秩序瓦解 C . 儒家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D . 传统贵族社会思维影响深远
  • 16. (2024·) 如表为先秦时期儒家部分代表人物的言论。这反映了他们( )

    思想言论

    出处

    臣(禹、皋陶等)作朕(舜帝)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

    《尚书·益稷》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孟子·离娄上》

    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

    《荀子·王制》

    A . 重视君臣之伦 B . 推崇君臣共治 C . 关注社会秩序 D . 维护百姓利益
  • 17. (2022·温州模拟) 有学者认为,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的高等学府。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稷下学宫的位置应在右示意图中的(   )

    A . B . C . D .
  • 18. (2022·温州模拟) 有学者评价:他提出了哲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认识中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问题,可见其思维的犀利和深刻。可是他要舍弃相对,追求绝对,主张齐一万物, 未能准确地解决这个理论问题。他是(   )
    A . 孔子 B . 庄子 C . 韩非子 D . 墨子
  • 19. (2022高三下·隆昌月考) 西周官员的待遇主要是周天子及诸侯国君把土地及土地上的人口授予官员作为采邑。到了战国,官员的待遇遵循“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俸禄变为封邑(有征税权但无治民权)和支付实物两种形式。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军功爵制的普及 B . 分封制不断强化 C . 土地私有制出现 D . 权力集中的趋向
  • 20. (2022·抚顺模拟) 《吕氏春秋》完成于秦统一六国前夕,其书基本上以儒家为宗,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学说为素材,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熔百家学说为一炉,对《吕氏春秋》评价正确的是(   )
    A .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 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C . 完成了诸子思想的系统整合 D . 推动了秦的霸业与统一
  • 21. (2022·榆林模拟) 战国时期,自商鞅变法起,越来越多的诸侯国开始对民间商品实施高额的税率,以战国后期的秦国为例,酒、肉的税额比起成本要高出十倍;盐、铁等多种物资的生产和销售均由政府统一经营,其垄断利润则尽人政府之手。导致这现象出现的客观原因是(   )
    A . 小农经济的发展 B . 跨国贸易的兴盛 C . 兼并战争的加剧 D . 宗法观念的消亡
  • 22. (2022高二下·盐亭月考) 据《管子》记载,蚩尤在葛卢之山发现了最古老的铜矿,炼成了刀剑和铠甲,这就是中国宝剑的起源。但汉代小说《十洲记》却坚持认为,最古老的宝剑来自西方世界,是周穆王征伐西戎,迫使对方交出的“昆吾割玉刀”。这说明(    )
    A . 《管子》的记载符合历史真实 B . 历史叙述不能再现历史事实 C . 只有一手史料才具备历史价值 D . 史学研究需多方史料来印证
  • 23. (2022·毕节模拟) 公元前8世纪末随国与楚国发生战争,随国大夫季梁分析形势说:楚大随小,小国要战胜大国,必须忠于民而信于神。民是“神之主”,“民和”神就会降福;“民各有心”神就不知所从。这表明春秋时期(   )
    A . 宗法分封制度瓦解 B . 诸侯争霸日渐频繁 C . 天命神权思想崩溃 D . 民本思想已经出现
  • 24. (2021高三上·六安月考) 下表所示为老子、孟子和墨子的部分言论。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   )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道德经》老子

    “鳏、寡、独、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孟子·梁惠王下》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

    《墨子·兼爱中》

    A . 主张以德治国的思想 B . 体现人文主义的思想 C . 反映民贵君轻的思想 D . 强调纲常伦理的思想
二、材料分析题
  • 25. (2022·潮州二模) 民生问题,国之大事,中国自古有重视民生之传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

    材料二   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古代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如政府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扶贫是各政权的重要职责,需设立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北朝在以“三长制”重建乡里机构时,特别强调三长有照顾乡里贫弱的责任。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保障民生,孟子制定了怎样的制度规范?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思想并说明其当代价值。
  • 26. (2021·淮北二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重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是人文生态系统的基础,自然生态系统的解决又依靠良性的人文生态系统的建立,强调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个人生态问题的重心在于通过修身解决心身关系问题,进而解决社会生态问题以根本解决自然生态问题。儒家的“仁”也包括爱自然,对待具体的自然事物,不是简单的不杀生,强调“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儒家经典强调,必须制定相关礼制、法规来保护生态资源,禁止人们随意砍伐树木、捕鱼捉鳖。儒家思想认为,天地之间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足以食人”“足以衣人”,但只有运用知识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才能实现丰衣足食,国家应该设置专门官员来管理自然资源的开发。

    ——摘编自乐爱国《儒家生态思想初探》等

    材料二  1973年以来中国生态观念的的变迁

    年份

    生态保护主要观念

    1973—1981年

    首次打破社会主义中国不存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观念

    1986—1991年

    首次提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992—1996年

    首次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

    1997—2001年

    首次提出源头保护和自然恢复

    2007—2011年

    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

    2012—2016年

    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2017年至今

    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据侯鹏、高吉喜等《中国生态保护政策发展历程及其演进特征》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儒家生态观的内涵。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生态观念变迁的背景,并分析生态文明理念提出的历史意义。
三、论述题
  • 27. (2022·泸州一诊)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的运动过程经历过三轮半大循环。所谓大循环是由于人口(数量、地理空间分布、族群分布等)和技术(生产技术以及知识传播技术)的变化,引发新经济要素的出现,使得普遍理想遭遇真正的精神危机,以及社会结构的根本变化(担纲者阶层发生根本的变化)。

    第一轮,是商周的封建社会的大循环:完善于周,终结于奏政;

    第二轮,是由汉至唐的豪族社会的大循环:从汉武帝开始出现,终结于唐末;

    第三轮,是由宋至晚清的古代平民社会的大循环:从北宋开始,终结于第二次鸦片战争;

    在循环进程中的第四轮,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浮现的现代平民社会的大循环:革命史只是故事的一半,精神的重构与自我超越很可能是这一轮大循环的引领性力量。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自我超越

    ——摘编自施展《枢纽:3000年的中国》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