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 | 实验操作及现象 | 结论 |
A | 将Na2S2O3溶液和稀H2SO4混合,得到沉淀,且生成的气体可使品红溶液褪色 | Na2S2O3既体现还原性又体现氧化性 |
B | 将Zn(OH)2固体粉末加入过量NaOH溶液中,充分搅拌,溶解得到无色溶液 | Zn(OH)2既体现碱性又体现酸性 |
C | 将TiCl4液体和FeCl3固体分别暴露在潮湿空气中,只有前者会冒“白烟” | 水解性:TiCl4>FeCl3 |
D | 将红色固体CrO3加热,得到绿色固体Cr2O3 , 且生成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热稳定性:CrO3<Cr2O3 |
A.滴入酚酞溶液 | B.吸氧腐蚀 | C.钠的燃烧 | D.石蜡油的热分解 |
装置示意图 | 序号 | 电解质溶液 | 实验现象 |
① | 阴极表面有无色气体,一段时间后阴极表面有红色固体,气体减少。经检验电解液中有 | ||
② | 阴极表面未观察到气体,一段时间后阴极表面有致密红色固体。经检验电解液中无元素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实验装置 | 瓶盖 | 物质 | 实验现象 |
① | 酸性溶液 | 紫色褪去 | |
② | 蘸有品红溶液的棉花 | 红色褪去 | |
③ | 蒸馏水 | 无明显变化 |
实验 | 实验现象 | |
ⅰ | 将铜粉加入试管中,再加入稀 | 溶液变蓝,液面上方呈浅红棕色;至不再产生气泡时,铜粉有剩余,余液呈酸性 |
ⅱ | 继续向ⅰ中试管加入少量固体 | 又产生气泡,铜粉减少,液面上方呈浅红棕色 |
ⅲ | 取饱和溶液,加入少量固体和铜粉 | 无明显变化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和现象 | 结论 |
A | 向溶有SO2的BaCl2溶液中通入X气体,出现白色沉淀 | X气体一定具有强氧化性 |
B | 将石蜡油高温分解产物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 | 分解产物中一定有乙烯 |
C | AgNO3标准液滴定未知浓度NaCl溶液时,用K2CrO4作指示剂 | Ksp(AgCl)<Ksp(Ag2CrO4) |
D | 常温下,分别测定浓度均为0.1 mol·L-1NaF和NaClO溶液的pH,后者大 | 酸性:HF>HClO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验证海带中含有碘元素 | 将海带剪碎,加蒸馏水浸泡,取滤液滴加几滴稀硫酸和1mL , 再加入几滴淀粉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
B | 用简易量热计测定反应热 | 使用碎泡沫起隔热保温的作用、普通玻璃棒进行搅拌使酸和碱充分反应、准确读取实验时温度计最高温度、并且取2-3次的实验平均值 |
C | 制取肥皂 | 将适量植物油、酒精和NaOH溶液混合,并不断搅拌、加热,直到混合物变稠 |
D | 证明为弱碱 | 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常温下pH<7 |
实验目的 | 方案设计 | 现象和结论 | |
A | 探究金属钠在氧气中燃烧所得固体粉末的成分 | 取少量固体粉末,加入2~3mL蒸馏水 | 若无气体生成,则固体粉末为Na2O;若有气体生成,则固体粉末为Na2O2 |
B | 探究FeSO4固体样品是否变质 | 取少量待测样品溶 于蒸馏水,滴加KSCN溶液 | 若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样品已经变质;若溶液不变色,说明样品没有变质 |
C | 比较Cl2、Br2、I2的氧化性 | 向KBr、KI混合溶液中依次加入少量氯水和CCl4 , 振荡,静置 | 溶液分层,下层呈紫红色,证明氧化性:Cl2>Br2>I2 |
D | 比较H2CO3与CH3COOH的酸性 | 用pH计测定pH: ①NaHCO3 溶液 ②CH3COONa溶液 | pH①>②,证明H2CO3酸性弱于CH3COOH |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A | 向盛有2mL0.1mol∙L-1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5mL0.1mol∙L-1NaCl溶液,再向其中滴加一定0.1mol∙L-1KI溶液 | 先有白色沉淀后黄色沉淀 | 常温下,溶度积:Ksp(AgCl)>Ksp(AgI) |
B | 常温下,用pH计分别测定1mol∙L-1CH3COONH4溶液和0.1mol∙L-1CH3COONH4溶液的pH | 测得pH都等于7 | 同温下,不同浓度的CH3COONH4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
C | 用铂电极电解等浓度的足量Fe2(SO4)3、Cu(NO3)2混合溶液 | 阴极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 | 金属活动性:Cu>Fe |
D | 向5mL0.1mol∙L-1FeCl3溶液中滴加2mL0.1mol∙L-1KI溶液,充分反应后,取少量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再滴入几滴KSCN溶液 | 溶液变红 | KI与FeCl3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
A | B | C | D | |
实验目的 | 实验室制乙酸乙酯 | 蒸干溶液制无水 | 苯萃取碘水中的 , 分出水层后的操作 | 比较碳酸与苯酚酸性强弱 |
实验装置 |
选项 | 实验操作 | 试剂A | 现象 | 结论 |
A | 酸性KMnO4溶液 | 紫色褪去 | SO2具有还原性 | |
B | 新制氯水 | 黄绿色褪去 | SO2具有漂白性 | |
C | H2S溶液 | 出现淡黄色浑浊 | SO2具有氧化性 | |
D | 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 | 无明显变化,一段时间后产生白色沉淀 | 硫元素从+4价被氧化到+6价 |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A | 向某盐溶液中先加入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 | 溶液变红色 | 一定含有Fe2+ |
B | SO2缓慢通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 | 溶液红色褪去 | SO2具有漂白性 |
C | 少量Zn粉加入1.0mol/L Fe2(SO4)3溶液中 | 溶液颜色变浅 | 金属Zn比Fe活泼 |
D | 取少量某无色溶液,先滴加氯水,再加入少量CCl4 , 振荡、静置 | 溶液分层,下层呈紫红色 | 原无色溶液中一定有I- |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将质量和大小均相同的锌粒分别放入相同体积的硫酸溶液和磷酸溶液中 | 硫酸溶液中,产生气泡快 | 非金属性: S>P |
B | 乙酸乙酯与NaOH溶液共热、搅拌 | 溶液不再分层 | 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完全水解 |
C | 用pH试纸分别测定等浓度CH3COONa溶液和NaClO溶液的pH | 前者pH小于后者 | 酸性: CH3COOH>HClO |
D | 将S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 试液变红 | SO2不具有漂白性 |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向Na2Si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 溶液中出现凝胶 | 非金属性:Cl>Si |
B | 向FeBr2和KSCN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新制氯水,再加入CCl4混合振荡、静置 | 下层呈无色,上层呈红色 | Fe2+的还原性大于Br- |
C | ①某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 ②再加足量盐酸 | ①产生白色沉淀 ②仍有白色沉淀 | 原溶液中有SO |
D | 向1mL2mol•L-1的NaOH溶液中滴加1~2滴0.1mol•L-1MgCl2溶液后的悬浊液中,再滴加2滴0.1mol•L-1FeCl3溶液 | 出现红褐色沉淀 | Ksp[Mg(OH)2]>Ksp[Fe(OH)3] |
实验操作及现象 | 结论或解释 | |
A | 向Na2SO3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洗涤后,向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 Na2SO3溶液已变质 |
B | 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H2O2溶液,紫红色褪去 | H2O2具有还原性 |
C | 向Al2(SO4)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 | Al(OH)3具有两性 |
D | 向饱和NaHCO3溶液中滴加饱和CaCl2溶液,既产生白色沉淀又生成无色气体 | Ca2++2HCOCaCO3+H2CO3 , 随Ca2+浓度增加,平衡向右移动 |
资料:i.Mn2+在一定条件下被Cl2或ClO-氧化成MnO2(棕黑色)、(绿色)、(紫色)。
ii.浓碱条件下,可被OH-还原为。
iii.Cl2的氧化性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NaClO的氧化性随碱性增强而减弱。
实验装置如图(夹持装置略)
序号 | 物质a | C中实验现象 | |
通入Cl2前 | 通入Cl2后 | ||
I | 水 | 得到无色溶液 | 产生棕黑色沉淀,且放置后不发生变化 |
II | 5%NaOH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在空气中缓慢变成棕黑色沉淀 | 棕黑色沉淀增多,放置后溶液变为紫色,仍有沉淀 |
III | 40%NaOH 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在空气中缓慢变成棕黑色沉淀 | 棕黑色沉淀增多,放置后溶液变为紫色,仍有沉淀 |
原因一:可能是通入Cl2导致溶液的碱性减弱。
原因二:可能是氧化剂过量,氧化剂将氧化为。
①化学方程式表示可能导致溶液碱性减弱的原因,但通过实验测定溶液的碱性变化很小。
②取III中放置后的1 mL悬浊液,加入4 mL40%NaOH溶液,溶液紫色迅速变为绿色,且绿色缓慢加深。溶液紫色变为绿色的离子方程式为,溶液绿色缓慢加深,原因是MnO2被(填“化学式”)氧化,可证明III的悬浊液中氧化剂过量;
③取II中放置后的1 mL悬浊液,加入4 mL水,溶液紫色缓慢加深,发生的反应是。
④从反应速率的角度,分析实验III未得到绿色溶液的可能原因。
由固体配制溶液,下列仪器中需要使用的有(写出名称)。
经查阅资料,该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结合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易溶于水;CuCl为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
若试管d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猜想1:改变了的还原性。
猜想2:改变了的氧化性。
为进一步证实上述猜想,该实验小组利用原电池原理设计了如下实验:
编号 | 实验1 | 实验2 |
实验装置 | ||
实验现象 | 闭合开关K,电流计指针发生微小偏转,烧杯中未见明显现象 | 闭合开关K,电流计指针发生微小偏转,烧杯中未见明显现象 |
通过分析上表中对比实验现象可知(填“猜想1”或“猜想2”)不合理。
①烧杯B中的石墨电极是原电池的极,电极反应式为。
②闭合开关K,若(描述实验现象),说明猜想2合理。
③请从化学反应原理的角度解释原因,使与的反应能够进行完全。
仪器A的名称为。
实验步骤:
①打开K1、K2和K3 , 关闭K4 , 缓缓通入干燥的N2;
②数分钟后关闭K1、K3 , 打开K4 , 点燃酒精喷灯(酒精喷灯灯焰温度可达1000℃),加热A中样品;
③一段时间后,熄灭酒精喷灯,打开K1 , 通入N2数分钟后关闭K1和K2 , 冷却到室温,称量A。重复上述操作步骤,直至A恒重,记为m4g(此时装置A中为La2O3)。称重装置C,记为m5g。
装置B中的试剂为(写名称)。
a.水 b.浓硫酸 c.酸性KMnO4溶液 d. H2O2溶液
已知:碘化亚铜(CuI)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易与KI形成K[CuI2]。
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 | 实验操作及现象 |
I | 取少量CuI放入试管中,加入KI溶液,白色固体溶解得到无色溶液;加水,又生成白色沉淀。 |
II | 取少量CuI放入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振荡,产生砖红色沉淀。过滤,向所得上层清液中滴加淀粉溶液,无明显变化;将砖红色沉淀溶于稀硫酸,产生红色固体和蓝色溶液。 |
①在实验I中“加水,又生成白色沉淀”的原理是;
②根据实验II ,CuI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查阅资料:
i.2+Cu2+[Cu(S2O3)2]2-(绿色),2+Cu+[Cu(S2O3)2]3-(无色);
ii.相比较 , Cu+更易与NH3络合为[Cu(NH3)2]+(无色),[Cu(NH3)2]+遇空气容易被氧化成[Cu(NH3)4]2+(蓝色);
iii. 易被氧化为。
提出假设:
假设1:Cu2+与在溶液中发生络合反应生成[Cu(S2O3)2]2-;
假设2:Cu2+与在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探究一:探究CuSO4与Na2S2O3溶液的反应。
实验操作 | 序号 | V1/mL | V2/mL | 逐滴加入Na2S2O3溶液时的实验现象 |
a | 1.5 | 0.5 | 溶液逐渐变为绿色,静置无变化 | |
b | 1.0 | 1.0 | 溶液先变为绿色,后逐渐变成浅绿色,静置无变化 | |
c | 0 | x | 溶液先变为绿色,后逐渐变浅至无色,静置无变化 |
实验探究二:探究CuCl2与Na2S2O3溶液的反应。
①装置a的最佳选择为(填“图3”或“图4”)。
②装置b中的作用是。
①常温下,同学甲在上图实验结束后,用pH计测装置e中溶液的pH=1.00。
ⅰ.这说明e中发生的反应可能为(写化学方程式)。
ⅱ.同学乙做同样实验,测得e中溶液的pH=6.00,可能原因是。
②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硝酸与铜的反应实验。
ⅰ.请在h方框中补全该实验所需装置图并标注所需试剂。
ⅱ.硝酸一般盛放在棕色试剂瓶中,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其原因:。
ⅲ.g中为稀硝酸时,反应开始后,g中溶液颜色变蓝。写出g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ⅳ.g中为浓硝酸时,g中溶液颜色变绿。反应较ⅱ中剧烈许多的原因是。
ⅴ.对比ⅲ与ⅳ反应后g中溶液颜色,推测其原因是ⅳ反应后g溶液中溶有且达饱和。为证明该推测正确,向ⅳ反应后g溶液中加入,会观察到溶液颜色由绿色变为蓝色。
ⅵ.已知(aq)呈蓝色、(aq)呈黄色。取ⅰ中少量蓝色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饱和NaCl溶液,观察到溶液颜色由蓝变为蓝绿色,再加热该混合溶液,溶液颜色逐渐变为黄绿色。结合离子反应方程式解释其原因:。
①烧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②由烧瓶中的溶液制取干燥的CoCl2•4H2O,还需经过的操作有蒸发浓缩、、洗涤、干燥等。
①装置E、F是用于检验CO和CO2的,其中盛放PdCl2溶液的是装置(填“E”或“F”)。
②装置G的作用是;E、F、G中的试剂均足量,观察到I中氧化铜变红,J中固体由白色变蓝色,K中石灰水变浑浊,则可得出的结论是。
③通氮气的作用是。
④实验结束时,先熄灭D和I处的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再关闭弹簧夹,其目的是。
⑤若乙酸钴最终分解生成固态氧化物X、CO、CO2、C2H6 , 且n(X):n(CO):n(CO2):n(C2H6)=1:4:2:3(空气中的成分不参与反应),则乙酸钴在空气气氛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仪器a的名称是。
实验I、25℃, 相同镁条分别与下列试剂反应
序号 | 试剂 | 浓度(mol·L-1) | 体积(mL) | pH | 现象 |
i | H2O | —— | 7.5 | 7 | 镁条表面有微量气泡附着 |
ii | NaHCO3溶液 | 1.0 | 7.5 | 8.4 | 镁条表面持续产生大量气泡,溶液略显浑浊,点燃气泡有爆鸣声 |
①Mg可以提高的电离程度,原因是;
②浑浊的主要原因是产生了(填化学式) ;
③实验ii中产生气泡的速率快于实验i的原因可能是。
序号 | 试剂 | 浓度(mol·L-1) | 体积(mL) | pH | 现象 |
iii | NaNO3溶液 | 1.0 | 7.5 | 7 | 镁条表面有微量气泡附着 |
iv | Na2CO3溶液 | 0.5 | 7.5 | 11.8 | 持续产生少量气泡,溶液显浑浊 |
①小组设计实验iii 的目的是 ; 甲同学结合实验iv的现象认为可以不必进行实验iii,他的理由是;
②实验ii生成气体的速率快于实验iv,原因可能是 ;
③查资料知+Mg2+ [Mg(HCO3)]+ , 请从平衡移动的角度解释实验ii产生气体速率更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