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C(s)+O2(g)═2CO(g)△H=﹣220kJ•mol﹣1
H﹣H,O=O和O﹣H键的键能分别为436、496和462kJ•mol﹣1 , 则a为( )
化学键 | O-H | H-H | O-O |
键能kJ·mol-1 | 463 | 436 | 498.3 |
I.C(s)+H2O(g)=CO(g)+H2(g) △H1
II.Fe2O3(s)+ CO(g)= Fe3O4(s)+ CO2(g) △H2
III.Fe2O3(s)+ H2(g)= Fe3O4(s)+ H2O(g) △H3
IV.Fe3O4(s)+ O2(s)= Fe2O3 (s) △H4
①在反应器B中进行的反应是(填反应前面的代号);“物质2”是(填化学式)。
②反应C(s)+O2(g)=CO2(g)的△H=(用△H1、△H2、△H3、△H4表示)。
①图中涉及的反应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填反应前面的代号)。
②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CH4(g) +4FeO(s)=4Fe(s) +2H2O(g)+CO2(g),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的标志是( 填字母)。
a.v正(CH4)=v正(CO2)
b.气体的压强不再随时间变化
c.气体的密度不再随时间变化
d.单位时间内断裂C-H键与断裂H-O键数目相等
③若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只发生反应I和II,平衡时对应上图中Q 处时,容器中气体分压p(X)间应满足的关系是。
④在某密闭容器中充入0.8 molCO和0.2 mol CO2 并加入足量的FeO,只发生反应I,在R点(lgKp=0),则CO的平衡转化率为。
已知:2C(s)+O2(g)=2CO(g) ΔH=- 221 kJ/mol
C(s)+O2(g)=CO2(g) △H=- 393.5 kJ/mol
N2(g)+O2(g)=2NO(g) ΔH= +181 kJ/mol
b.升高温度
c.使用优质催化剂
d.增大CO的浓度
物质的量/mol | T1/℃ | T2/℃ | |||||
0 | 5 min | 10 min | 15 min | 20 min | 15 min | 30 min | |
NO | 2.0 | 1.16 | 0.80 | 0.80 | 0.50 | 0.40 | 0.40 |
N2 | 0 | 0.42 | 0.60 | 0.60 | 0.75 | 0.80 | 0.80 |
①0~5min内,以CO2表示的该反应速率v(CO2)=,该条件下的平衡常数K=。
②第15 min后,温度调整到T2 , 数据变化如上表所示,则T1 T2(填“>”、“<”或“=”)。
③若30min时,保持T2不变,向该容器中再加入该四种反应混合物各2 mol,则此时反应移动(填“正向”、“逆向”或“不”);最终达平衡时NO的转化率a=。
已知下列反应:
反应I:CH3CH2OH(g)+H2O(g) 2CO(g)+4H2(g) △H1
反应Ⅱ:CO(g)+ H2O(g) CO2(g)+ H2(g) △H2
反应Ⅲ:2 CO2(g)+ 6H2(g) CH3CH2OH(g)+3H2O(g) △H3
反应Ⅳ:6H2(g)+2CO2(g) CH2=CH2(g)+4H2O(g) △H4
①温度升高,K值(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②提高氢碳比,K值(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对生成乙醇(填“有利”或“不利”)。
③在700K、 氢碳比为1.5,若5min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则0~5min用H2表示的速率为。
①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②从电解后溶液中分离出乙醇的操作方法为。
①不同条件下反应,N点的速率最大
②M点平衡常数比N点平衡常数大
③温度低于250℃时,随温度升高乙烯的产率增大
④实际反应应尽可能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以提高CO2的平衡转化率。
WO2.9(s)+0.18H2(g) WO2.72(s)+0.18H2O(g) △H2 K2
WO2.72(s)+0.72H2(g) WO2(s)+0.72H2O(g) △H3 K3
WO2(s)+2H2(g) W(s)+2H2O(g) △H4 K4
则该温度下,WO3(s)+3H2(g) W(s)+3H2O(g) △H=, K=。
①T1℃时,H2的平衡转化率a=%,反应平衡常数K=。
②若在4 min时降低并维持温度为T2℃,则该反应的△H0,若在8 min时缩小容 器 容 积,则 1.3。(填“>”“ <”或“=”)
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均充入2mol.CO2和6molH2 , 分别以Ir和Ce作催化剂,反应进行相同的时间后测得的CO2的转化率a(CO2)随反应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3。
①用Ir和Ce作催化剂时,反应的活化能更低的是。
②a、b、c、d和e五种状态,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的是,反应的△H 0(填“>”、“=”或“<”)。
③从状态a到c,CO2转化率不断增大的原因是。
④状态e时,a(CO2)= 50%,若保持容器容积为10L,则此时的平衡常数K=。
Ⅰ.C(g)+CO2(g) 2CO(g) ΔH=+172.5kJ/mol
Ⅱ.CO(g)+2CuO(s) Cu2O(s)+CO2(g)ΔH=-138.0KJ/mol
请回答:
①0-5min内,用CO2表示的反应速率v(CO2)=.
②CO的平衡转化率a=.
①能表示CO2的平衡体积分数与温度关系的曲线为(填"L1”或“L2”),理由为。
②温度为T1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I.过氧化氢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利用H2O2和KbrO3反应研究瞬时反应速率(r),原理为在酸催化下,KBrO3+3H2O2=KBr+3O2↑+3H2O。资料显示:r=k·cx(KbrO3)·cy(H2O2),其中k为速率常数。在290K测得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编号 | 1 | 2 | 3 | 4 |
c(H2O2)/(mol/L) | 1 | 1 | 2 | 4 |
c(KBrO3)/(mol/L) | 0.003 | 0.006 | 0.001 | 0.001 |
R/(mol·L-1·s-1) | 3×10-4 | 6×10-4 | 8×10-4 | 6.4×10-3 |
① 气体A是。
② 实验室用Cu(NO3)2固体配制溶液,常加入少量稀HNO3。运用化学平衡原理简述HNO3的作用。
③ NaClO溶液吸收气体A的离子方程式是。
Ⅰ.CH3COOCH3(g)+2H2(g) C2H5OH(g)+CH3OH(g) ΔH1
Ⅱ.CH3COOCH3(g)+C2H5OH(g) CH3COOC2H5 (g)+CH3OH(g) ΔH2
Ⅲ.CH3COOCH3(g)+H2(g) CH3CHO(g)+CH3OH(g) ΔH3
相同时间内,测得CH3COOCH3转化率、乙醇和乙酸乙酯的选择性(如乙醇选择性= )如下图所示。
① 已知:ΔH1 < 0。随温度降低,反应Ⅰ化学平衡常数的变化趋势是。
② 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温度可影响反应的选择性
B.225℃~235℃,反应Ⅰ处于平衡状态
C.增大H2的浓度,可以提高CH3COOCH3的转化率
③ 为防止“反应Ⅲ”发生,反应温度应控制的范围是。
④ 在185℃下,CH3COOCH3起始物质的量为5 mol,生成乙醇的物质的量是。
反应Ⅱ包含两步反应:
①H2SO4(1)=SO3(g)+H2O(g) ΔH=177kJ/mol
②2SO3(g)=2SO2(g)+O2(g) △H=196kJ/mol
写出反应Ⅱ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CO2加氢制备甲酸(HCOOH)可用于回收利用CO2。温度为T1时,将等物质的量的CO2和H2充入体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2(g)+H2(g) HCOOH(g) △H,化学平衡常数K=1
实验测得:v正=k正·c(CO2)·c(H2), v逆=k逆·c(HCOOH),k正、k逆为速率常数。
①当CO2的转化率为33.3%时,HCOOH的体积分数为(保留整数)。
②T1时,k逆=(用k正表示)。当升高温度至T2时,k逆=0.9k正 , 则△H0(填“>”、“<"或“=”)。
③采用电还原法也可将CO2转化为甲酸根,用Sn为阴极、Pt为阳极,KHCO3溶液为电解液进行电解。CO2应通入区(填“阳极”或“阴极”),其电极反应式为
④可用NaHCO3代替CO2作为碳源加氢制备甲酸。向反应器中加入NaHCO3水溶液、Al粉、Cu粉,在300℃下反应。NaHCO3用量一定时,Al、Cu的用量对碳转化量影响结果如图。由图可知,曲线d相对其它三条曲线碳转化量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是,当碳转化量为30%时所采用的实验条件是。
。
①已知:
共价键 | C=O | H—H | C—H | O—H |
键能/(kJ•mol-1) | 745 | 436 | 413 | 463 |
则CO2(g)+4H2(g) CH4(g)+2H2O(g) △H=kJ•mol-1。
②向1L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4.0 mol H2(g)、1.0mol CO2 , 控制条件(催化剂:铑—镁合金、高温T1)使之反应,若测得容器内气体的压强随着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则4 min时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为;温度T1 下,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为。若采用2 L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投料量、催化剂和反应温度均保持不变,则反应重新达到平衡时对应体系内的压强的点是(填字母)。
则△H=;该反应能自发进行的原因是。
反应I :CO(g) +2H2( g) CH3OH(g)
反应II :CO2(g) +3H2(g) CH3OH( g) + H2O( g)
①一定温度下,在体积可变的恒压密闭容器中加入4mol H2 和 一定量的CO 发生反应I,开始时容器体积为2L,CO 和CH3OH( 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1。10min 达到平衡,则反应I的化学平衡常数为(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②恒温恒容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通入等物质的量的CO2 和H2 , 下列描述能说明反应II 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填序号)。
A.容器内CO2 的体积分数不再变化
B.当CO2 和H2 转化率的比值不再变化
C.当水分子中断裂2NA个O-H 键,同时氢分子中断裂3NA个H-H 键
D.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达到34.5,且保持不变
已知:4NH3(g)+3O2(g) 2N2(g)+6H2O(g) ΔH1=-541.8 kJ·mol-1 , 化学平衡常数为K1。N2H4(g)+O2(g) N2(g)+2H2O(g) ΔH2=-534 kJ·mol-1 , 化学平衡常数为K2。则用NH3和O2制取N2H4的热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用K1、K2表示)。
①下列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填字母代号)。
A.c(CO)=c(CO2)
B.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C.v(N2)正=2v(NO)逆
D.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变
②图1为容器内的压强(p)与起始压强(p0)的比值 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0~5min内,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v(N2)=,平衡时NO的转化率为。
I. 利用反应:6NO2 + 8NH3 7N2 + 12 H2O处理NO2。
II. 一定条件下NO2与SO2可发生反应:NO2(g)+SO2(g) SO3(g)+NO(g) −Q (Q>0) 。
III. CO可用于合成甲醇,反应方程式为:CO(g) + 2H2(g) CH3OH(g) 。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b、气态氢化物的沸点
c、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d、其两两组合形成的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
a. 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 NO2浓度保持不变
c. NO2和SO3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d.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a.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 平衡移动时,正反应速率先减小后增大
c.一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 平衡移动时,逆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实际生产条件控制在250℃、1.3×104 kPa左右,简述选择此压强的理由:。
①整个过程中FeO的作用是。
②写出CO2转化为炭黑的总反应方程式。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a.曲线a、b、c对应的温度是由低到高
b.加入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和提高H2的转化率
c.图中Q、M、N点的平衡常数:K(N) >K(Q)=K(M)
②M点对应H2的转化率是。
③2007年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哈伯研究所证实了氢气与氮气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反应过程,示意图如下:
、 和 分别表示N2、H2和NH3。e表示生成的NH3离开催化剂表面,b和c的含义分别是和。
①温度T1时,0~0.5 min内的反应速率v(CO)=。
②b点CO的平衡转化率α为,c点的平衡常数K为。
③下列措施能提高该反应CO转化率的是(填字母)
a.升高温度
b.增大压强
c.加入催化剂
d.移走CO2
已知:①2CO(g)+O2(g) 2CO2(g) ΔH=-akJ/mol
②N2(g)+O2(g) 2NO(g) ΔH=+bkJ/mol
③2NO(g)+O2(g) 2NO2(g) ΔH=-ckJ/mol
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s | 0 | 1 | 2 | 3 | 4 | 5 |
c(NO)/(10-4mol/L) | 10.0 | 4.50 | 2.50 | 1.50 | 1.00 | 1.00 |
c(CO)/(10-3mol/L) | 3.60 | 3.05 | 2.85 | 2.75 | 2.70 | 2.70 |
①前2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N2)=,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②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2n(CO2)=n(N2)
B.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C.气体密度不变
D.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
③当NO与CO浓度相等时,体系中NO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
则NO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原因是,图中压强(P1、P2、P3)的大小顺序为,理由是。
a.CH4(g)+H2O(g) CO(g)+3H2(g) △H=+216.4kJ/mol
b.CO(g)+H2O(g) CO2(g)+H2(g) △H=-41.2kJ/mol
则反应CH4(g)+2H2O(g) CO2(g)+4H2(g) △H=。
①恒压时,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填序号);
A.N2和H2的转化率相等
B.反应体系密度保持不变
C. 比值保持不变
D. =2
②P1P2 (填“>”、“<”、“=”、“不确定”,下同);反应平衡常数:B点D点;
③C点H2的转化率;在A、B两点条件下,该反应从开始到平衡时生成氨气平均速率:v(A) v(B)。
①写出NH3和NaClO 反应生成N2H4的化学方程式;
②已知25℃时N2H4水溶液呈弱碱性:N2H4+H2O N2H5++OH- K1=1×10-a;N2H5++H2O N2H62++OH- K2=1×10-b。
25℃时,向N2H4水溶液中加入H2SO4,欲使c(N2H5+)>c(N2H4),同时c(N2H5+)>c(N2H62+),应控制溶液pH范围(用含a、b式子表示)。
①恒温恒容条件下,能表示该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有(填字母)。
A.CO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B.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C.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保持不变
D.单位时间内,消耗CO的浓度等于生成CO2的浓度
②分析上图,若1500℃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且容器体积为1L,则此时反应的平衡常数K=(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③向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CO2(g),发生反应: 2CO2(g) 2CO(g)+O2(g),测得温度为T℃时,容器内O2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曲线II所示。图中曲线I表示相对于曲线II仅改变一种反应条件后,c(O2)随时间的变化,则改变的条件是;a、b两点用CO浓度变化表示的净反应速率关系为va(CO)(填“>”“<”或“=”)vb(CO)。
已知:H2(g)+ O2(g)=H2O(l);△H1=-285.8kJ/mol
N2(g)+2H2(g)=N2H4(l);△H2=+50.6kJ/mol
则N2H4(l)在空气燃烧生成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①一定温度下,向2L恒容容器中充入1mol CH4(g)和2mol NH3(g)发生上述反应,4min达到平衡时,测得CH4的转化率为66.67%。0~4min內,用H2表示的该反应速率v(H2)=。
保持温度和容积不变,再句平衡后的容器中充入2molNH3和2molH2 , 此时v正v逆(选填“>”“<”或“=”)。
②平衡体系中HCN的物质的量(n)随某物理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图中x、L分别表示温度或压强)。
若x为温度,则曲线,(选填“L1”或“L2”)能符合题意表示n (HCN) 与温度的关系;
若x为压强,则曲线(选填“L1”或“L2”)能符合题意表示n HCN)与压强的关系。
①溶液中存在Ag+ (aq)+2NH3 (aq)=Ag( NH3)2+(aq )时,其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K稳=。
②常温下,K稳[Ag(NH3)2+]=1.10×107 , 反应AgCl (s)+2NH3 (aq) Ag( NH3)2+(aq) +Cl-(aq)的化学平衡常数K=1.936×10-3 , 则Ksp(AgCl)=。
①电极A的电极反应式为。
②在碱性条件下,用阴极排出的溶液吸收NO2 , 使其转化为无害气体。同时有SO32-生成。该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①工业生产时一般会选用P4和1250℃进行合成,请解释其原因。
②在压强为P4、1100℃的条件下,该反应5min时达到平衡点X,则用CO表示该反应的速率为,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保留3位有效数字)。
①在恒温恒容下,如果从反应物出发建立平衡,可认定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体系压强不再变化
B.H2、CO和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1
C.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D.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②在某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同时投入四种物质,2min时达到平衡,测得容器中有1mol H2O(g)、1mol CO(g)、2.2molH2(g)和足量的C(s),如果此时对体系加压,平衡向(填“正”或“逆”)反应方向移动,达到新的平衡后,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
甲烷重整是提高甲烷利用率的重要方式,除部分氧化外还有以下二种:
水蒸气重整:CH4(g)+H2O(g) CO(g)+3H2(g) ΔH1=+205.9kJ·mol-1 ①
CO(g)+H2O(g) CO2(g)+H2(g) ΔH2=-41.2kJ·mol-1 ②
二氧化碳重整:CH4(g)+CO2(g) 2CO(g)+2H2(g) ΔH3 ③
则反应①自发进行的条件是,ΔH3 =kJ·mol-1。
在不同温度、压强和相同催化剂条件下,初始时N2、H2分别为0.1mol、0.3mol时,平衡后混合物中氨的体积分数(φ)如下图所示。
①其中,p1、p2和p3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其原因是。
②若分别用vA(N2)和vB(N2)表示从反应开始至达平衡状态A、B时的化学反应速率,则vA(N2) vB(N2)(填“>”“<”或“=”)
③若在250℃、p1为105Pa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容器的体积为1L,则该条件下B点N2的分压p(N2)为Pa (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保留一位小数)。
①阴极区的电极反应式为。
②NO吸收转化后的主要产物为NH4+ , 若通电时电路中转移了0.3mole- , 则此通电过程中理论上吸收的NO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mL。
②2CO(g)+O2(g)=2CO2(g) ΔH=-1200 kJ•mol-1 。
则5CO(g)+I2O5(s)=5CO2(g)+I2(s)的△H= 。
① I2(s)+I-(aq) I3-(aq) △H<0; ② I2 (s)+2I-(aq) I42-(aq)。
温度降低时,反应①的平衡常数将(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反应②的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K=。
① 该反应△H0(填“>”或“<”)。
② 反应从开始到t1(t1= 3 min)时间内 I2 的平均反应速率v(I2)=。
③ 在45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值为。
④ 能够说明上述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有 (填选项字母)。
A.I2与WI2的浓度相等
B. 容器内各气体的浓度不再改变
C. 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D.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发生变化
已知: ,各物质相对能量大小如图。
①a=。
②反应物的活化分子浓度大小:过程I 过程Ⅱ(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第①步:Ni基催化
第②步:Fe的还原
第③步:CO2的捕获
第④步:CO2的释放与还原
设计第②步与第③步反应有利于实现氢物种与的彻底分离,从勒夏特列原理的角度看,这也有利于;过程①中,当投料比 = 时,才能保持催化剂组成不变。
已知: ,现有温度相同的I、Ⅱ、Ⅲ三个恒压密闭容器,均已充入1 mol CH4(g)和1 mol CO2 (g),三个容器的反应压强分别为P1 atm、P2 atm、P3 atm,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反应均进行到t min时,CO2)的平衡体积分数φ(CO2)如下左图,此时I、Ⅱ、Ⅲ三个容器中一定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填容器号);求该温度条件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p= (计算表达式)。【已知:Kp是用分压力代替各物质的浓度计算的平衡常数,任一组分B的分压p(B)等于总压p乘以它的体积分数y(B)】
已知:甲烷电池的工作原理如上有图,则负极反应方程式为 ;当A极消耗标况下44.8 LCH4时,理论上B极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
下图是不同起始投料时,CO2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图中m= ,为起始时的投料比,则 m1、m2、m3从大到小的顺序为,理由是。
①COS 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常温下,实验测得脱硫(脱除硫化氢)反应过程中,每消耗4.05gZnO,放出3.83 kJ热量。该脱硫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③近年来,电化学间接氧化法处理硫化氢的技术得到较快发展。该方法是利用Fe3+在酸性条件下与H2S反应生成硫单质,反应后的溶液再用电解的方法“再生”,实现循环利用。电解法使Fe3+“再生”的离子方程式为,该反应的阳极材料是。
④常温下,HCl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c(H+) =0.30mol/L,c(Cu2+) =0.10mol/L,往该溶液中通入H2S 至饱和(H2S的近似浓度为0.10mol/L), (填“能”或“不能”)出现沉淀,用必要的计算过程和文字说明理由。
(已知Ka1(H2S)= 1.3×10-7 , Ka2(H2S)= 7.0×10-5 , Ksp(CuS) = 1.4×10-36)
甲醇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由CO2制备甲醇的过程可能涉及的反应如下:
反应Ⅰ:CO2(g)+3H2(g) CH3OH(g)+H2O(g) ΔH1=−49.58 kJ·mol−1
反应Ⅱ:CO2(g)+H2(g) CO(g)+H2O(g) ΔH2
反应Ⅲ:CO(g)+2H2(g) CH3OH(g) ΔH3=−90.77 kJ·mol−1
回答下列问题:
对于反应Ⅰ,不同温度对CO2的转化率及催化剂的效率影响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在太阳能的作用下,以CO2为原料制取炭黑的流程如图1所示.其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几种物质的能量(在标准状况下,规定单质的能量为0,测得其他物质在生成时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 | H2(g) | CO2(g) | CH2=CH2(g) | H2O(g) |
能量/kJ•mol﹣1 | 0 | ﹣394 | 52 | ﹣242 |
则△H=
①X1X2(填“>”、“<”或“=”,下同),平衡常数KAKB .
②若B点的投料比为3,且从反应开始到B点需要10min,则v(H2)=.
①b电极的名称是.
②产生丙烯的电极反应式为.
SO2Cl2(g)⇌SO2(g)+Cl2(g) K1 △H=a kJ/mol (Ⅰ)
SO₂(g)+Cl₂(g)+SCl₂(g)⇌2SOCl₂(g) K2 △H=b kJ/mol (Ⅱ)
配制0.50mol/L NaOH溶液
a.若实验中大约要使用245mL NaOH溶液,至少需要称量NaOH固体 g.
b.从图中选择称量NaOH固体所需要的仪器是(填字母):.
名称 | 托盘天平(带砝码) | 小烧杯 | 坩埚钳 | 玻璃棒 | 药匙 | 量筒 |
仪器 | ||||||
序号 | a | b | c | d | e | f |
测定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中和热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a.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和热为57.3kJ/mol):.
b.取50mL NaOH溶液和30mL硫酸溶液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①请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温度 实验次数 | 起始温度t1/℃ | 终止温度t2/℃ | 温度差平均值(t2﹣t1)/℃ | ||
H2SO4 | NaOH | 平均值 | |||
1 | 26.2 | 26.0 | 26.1 | 30.1 | |
2 | 27.0 | 27.4 | 27.2 | 33.3 | |
3 | 25.9 | 25.9 | 25.9 | 29.8 | |
4 | 26.4 | 26.2 | 26.3 | 30.4 |
②近似认为0.50mol/L NaOH溶液和0.50mol/L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 , 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g•℃).则中和热△H=(取小数点后一位).
③上述实验数值结果与57.3kJ/mol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填字母).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c.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
d.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H2SO4溶液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