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同题解决】如图2.小红同学正在使用手电筒进行物理光学实验,地面上从左往右依次是墙、木板和平面镜,手电简的灯泡在点G处,手电简的光从平面镜上点B处反射后,恰好经过木板的边缘点F,落在墙上的点E处,点F到地面的高度 , 点A、点C到平面镜B点的距离相等.图中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求灯泡到地面的高度 .
小明受此启发设计了一个“双连杆机构”,设计图如图1,两个固定长度的“连杆” , 的连接点P在上,当点P在上转动时,带动点A,B分别在射线 , 上滑动,.当与相切时,点B恰好落在上,如图2.请仅就图2的情形解答下列问题.
测算雷锋塔的高度 | ||
素材1 | 如图1,雷峰塔前有一斜坡 , 长为10米,坡度为 , 高为 | |
素材2 | 利用测角仪在斜坡底的点处测得塔尖点的仰角为 , 在斜坡顶的点处测得塔尖点的仰角为(其中点 , , 在同一直线上,如图2) | |
素材3 | 查阅锐角三角函数表 | , , |
任务1 | 获取数据 | 计算斜坡的高度 |
任务2 | 分析计算 | 通过观察,计算雷峰塔的高度(结果保留整数) |
活动课题 | 测量两幢楼楼顶之间的距离 |
活动工具 | 测角仪、皮尺等 |
测量过程 | 【步骤一】如图,在楼AB和楼CD之间竖直放置测角仪MN,其中测角仪的底端M与楼的底部A,C在同一条水平直线上,图中所有点均在同一平面内; 【步骤二】利用测角仪测出楼顶B的仰角∠BNE=45°,楼顶D的仰角∠DNF=68.2° 【步骤三】利用皮尺测出AM=40米,CM=20米. |
解决问题 | 根据以上数据计算两幢楼楼顶B,D之间的距离 |
请你帮助兴趣小组解决以上问题.(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参考数据:sin68.2°≈0.93,cos68.2°≈0.37,tan68.2°≈2.50,≈6.08
【步骤一】设计测量方案:小组成员讨论后,画出如图①的测量草图,确定需测的几何量.
【步骤二】准备测量工具:皮尺和自制测高仪.其中测高仪(如图②)为正方形木板,在顶点处用细线挂一个铅锤.
【步骤三】实地测量并记录数据:如图③,令测高仪上的顶点 , 与“摇橹人”最高点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测量得到, , , .
【步骤四】计算“摇橹人”高度.(结果精确到0.1m)(参考数据: , , )
现在,请你结合图③和相关数据完成【步骤四】.
课题 | 估算仁皇阁高度 | |
测量工具 | 测量角度的仪器,皮尺,刻度尺等 | |
组别 | 测量方案示意图 | 测量方案说明 |
组1 | | 如图1 , 先在仁皇阁底部广场的C处用仪器测得阁楼顶端A的仰角为27° , 然后从C处向阁楼底部前进10m到达D处,此时在D处测得阁楼顶端A的仰角为30° . |
组2 | | 如图2 , 身高1.5m的组员站在仁皇阁正门边上合影.打印出照片后量得此组员图上高度GH为0.5cm,量得仁皇阁图上高度EF为12.9cm. |
主题 | 测量路灯高度 |
工具 | 测角仪、皮尺等 |
人员 | 组长:xxx;组员:xxx、xxx、xxx |
示意图 | |
方案 | 在路灯前选一点P,并测出 , 然后把说明竖直竹竿在的延长线上左右移动到某处,地面,地面处,并测出. |
数据 | , , , , |
评价 |
教学实践活动:班测量雷峰塔高度实践的相关数据 | ||
活动 | 如图,点为塔顶,将根木棒立在处,的连线交地面于点,同理将相同长度的木棒立在处,同时得到点若移动木棒使得 , 在点的仰角为 , 则 ▲ . | |
活动 | 如图,小组设计了此测量方法,若的长度为 , 已知 , , 则可以得到塔的高度大约为 ▲ 参考数据: , , , | |
总结与取优 | ||
老师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并且设计了一个新的方案,已知塔前有一高米的小树 , 发现水平地面上点、树顶和塔顶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测得米,、之间有一个花圃无法测量,然后在处放置一个平面镜,沿后退,退到处恰好在平面中看到树顶的像,此时米,测量者眼睛到地面的距离为米,求出塔高 . |
已知:如图,中,是角平分线.求证: . | |
方法一证明:如图,过点作 , 与的延长线交于点 . | 方法二证明:如图,过点作于 , 过点作于 . |
针对这道题,三位同学进行了如下讨论﹣﹣ 小胡:“需要利用全等证明.” 小吴:“要证中线相等,我想到了直角三角形.” 小明:“我觉得你们都对,但还有别的方法.” |
请你结合上述讨论,选择恰当的方法完成证明.
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已知:如图,在中,所对的圆周角是∠ACB,圆心角是∠AOB. 求证: . | ||
求证:DE=DF.
证明:∵AB=AC,∴∠B=∠C①.
在△BDE和△CDF中,∠B=∠C,∠BED=∠CFD,BD=CD,∴△BDE≌△CDF②.∴DE=DF③.
如图1,△ABC中,∠ACB=90°,点D在AB上,且BD=BC,求证:∠ABC=2∠ACD.
小明发现,除了直接用角度计算的方法外,还可以用下面两种方法:
方法2:如图2,作BE⊥CD,垂足为点E.
方法3:如图3,作CF⊥AB,垂足为点F.
根据阅读材料,从三种方法中任选一种方法,证明∠ABC=2∠ACD.
∠BAE、∠CBF、∠ACD是△ABC的三个外角.求证:∠BAE+∠CBF+∠ACD=360°
证法1:∵∠BAE、∠CBF、∠ACD是△ABC的三个外角
∴__▲_.
∴∠BAE+∠CBF+∠ACD=2(∠1+∠2+∠3)
∵_▲_.
∴∠BAE+∠CBF+∠ACD=360°
请把证法1补充完整,并用不同的方法完成证法2